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课堂教学要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着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总爱问为什么。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引起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而教师的作用应更多体现在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上,要善于引导,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让学生会解题,而应着重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当学生用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时,发现不能铺满,这就激起了学生“欲罢不能”的求知积极性,就会去探索其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如,在教学“298+97”时,让学生根据法则计算,计算结束后,教师问:“这一题还有其他简单的方法吗?”这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兴趣盎然,都讨论其他解题方法,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动手动脑 培养创新能力
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创新精神,允许学生大胆实践,体验创新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让学生动手剪拼平行四边形,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计算它的面积的基础上,教师再问:“还有别的剪拼法吗?”这个超乎常规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了还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直角梯形再拼成长方形等方法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亲自感受到动手操作的价值,强烈激活学生的创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 诱发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注重师生间的情感沟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使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长的有关知识中教师让学生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1根,先请学生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搭成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不能搭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才能搭成三角形,搭一个三角形对边有没有什么要求,这样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和交流,从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表现,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去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性质,为创新知识搭桥铺路。
四、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多向思考问题,提出多种想法,从中找出解题的最优方法。如,某修路队计划修一条长3600米的公路,前6天修了全长的 ,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1.用算术方法解:
这种发散思维训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发表新见解。比如教学“圆锥”这一课时,当教师拿出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挂图时问学生:“你们看到沙堆时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争着提出了如下问题:“沙堆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有多大?这堆沙子有多重?”等等。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处于最活跃的最佳状态,注意力也就特别集中,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总爱问为什么。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引起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而教师的作用应更多体现在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上,要善于引导,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让学生会解题,而应着重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当学生用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时,发现不能铺满,这就激起了学生“欲罢不能”的求知积极性,就会去探索其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如,在教学“298+97”时,让学生根据法则计算,计算结束后,教师问:“这一题还有其他简单的方法吗?”这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兴趣盎然,都讨论其他解题方法,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动手动脑 培养创新能力
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创新精神,允许学生大胆实践,体验创新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让学生动手剪拼平行四边形,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计算它的面积的基础上,教师再问:“还有别的剪拼法吗?”这个超乎常规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了还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直角梯形再拼成长方形等方法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亲自感受到动手操作的价值,强烈激活学生的创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 诱发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注重师生间的情感沟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使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长的有关知识中教师让学生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1根,先请学生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搭成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不能搭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才能搭成三角形,搭一个三角形对边有没有什么要求,这样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和交流,从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表现,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去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性质,为创新知识搭桥铺路。
四、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多向思考问题,提出多种想法,从中找出解题的最优方法。如,某修路队计划修一条长3600米的公路,前6天修了全长的 ,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1.用算术方法解:
这种发散思维训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发表新见解。比如教学“圆锥”这一课时,当教师拿出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挂图时问学生:“你们看到沙堆时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争着提出了如下问题:“沙堆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有多大?这堆沙子有多重?”等等。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处于最活跃的最佳状态,注意力也就特别集中,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