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用经验和资源说话的私人银行家

来源 :大众理财顾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g45tg54h4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私人银行家”,是理财顾问非常期待的一种工作状态。以客户为核心,在适合的领域关联和匹配自己现有的和想要的客户层的服务资源。
  有理财顾问说:“我想做私人银行家,我想成立自己的财富管理办公室,特别高大上。”然而,人们总是会在意一个“名号”是否好听,给人的感觉是否高级,却很少会去了解它真实的模样。
  理财顾问都希望身边是高净值客户,希望自己的专业意见被采纳。因为,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可以实现职业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因自己的专业度而被客户尊重。
  所以,当一位有专业精神的理财顾问被自己的客户评价为专业人士的时候,他是感动,甚至是激动的。这代表客户对自己专业度的认可,代表客户的信任。
  理财顾问有时会听到别人称赞自己:你很专业!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时候,这种评价可能是比较片面的。赞扬的人也许只是表达:“你对某一个或一类产品有所研究。”
  成为私人银行家
  一个理财顾问专业与否,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量。比如,讲解保险很专业,讲解投资很专业,在为客户配置资产时能听懂客户需要什么,配置策略建议也可落地执行。那么,一个理财顾问通常会为客户做哪些符合自己职业定位的服务呢?
  理财顾问要帮助客户解决的主要是财富保护、财富积累和财富分配的问题。通过保险、法律设计帮助客户做好财富的保护,通过投资与资产配置等,帮助客户做好财富的积累,通过税务筹划、家族信托设计等帮助客户做好财富的分配。
  对于这些业务,多数理财顾问一直停留在“谈”的阶段。
  比如,很多理财顾问经常会谈论法商、传承。这个市场之所以备受关注,说明客户对此有较高需求。在当下的市场,一部分相对前沿的理财顾问已经可以落地相应的服务。他们有相应的专业团队支持,也已经参与了相应业务的流程。
  把高大上的“谈”变成能落地的“做”,这与理财顾问的认知,以及当下的平台搭建完善度有着密切关系。只有理财顾问能帮助客户解决其真正的问题时,客户才会更加接受他,进而愿意主动咨询,这时他做的才称得上是一个私人银行家的业务。
  有名有实的财富管理办公室
  在过去,大部分所谓的“理财工作室”(我们称为财富管理办公室),可能只是徒有虚名而已。
  很多人希望改变职业形象,但却名不副实,表面上在做理财工作室,其实还是个人在做业务,并没有整合其他资源,或者没有足够好地实现整合,抑或是整合之后彼此之间的流程不连贯。
  那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财富管理办公室呢?
  举例来讲,当客户有需求时,财富管理办公室的理财顾问会协调办公室的相关领域专家,为客户提供CRS(共同申报准則)问题的专业咨询解答,找到落地方案,会帮助客户在金融机构取得融资服务,以及匹配顶尖的财富管理专业律师,帮助客户解决企业或个人财富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这种“1+N”模式对应的“N”种服务资源是高度职业化的。他们可以迅速挖掘客户需求,其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言谈举止、业务能力、视野格局也为理财顾问形成了更强的专业背书。
  当客户面对这些时,就如同,原本找医生只是想咨询一个简单的头痛脑热的问题,结果遇到“刷新认知”的专业人士,甚至把10年前做了阑尾炎手术的细节都告诉了他。
  如果一位理财经理只有保险方面的客户,他可能是一位专业的保险顾问;只有投资方面的客户,他可能是一位专业的投资顾问。如果他们没有构建财富管理其他维度的业务资源,客户也不会问,因为客户并不知道,也不认可他们有这种能力和服务。
  只有做到“有名有实,能落地”,理财顾问再向客户介绍自己是谁,能做什么的时候,才可以负责地说出“理财工作室”或“财富管理办公室”这个名称。
  当客户向这样的理财顾问进行咨询时,客户会发自内心地觉得他能做这件事,而且这位理财顾问身边真的有这样的专业人士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有人可能会认为,上文所说的为客户解决融资,匹配律师解决法律问题等,多条线,好像理财顾问要做的事情很多。然而,虽然服务多样,但并不表示服务内容和水准参差不齐、杂乱无章。相反,理财顾问要以客户为核心,在适合的领域关联和匹配自己现有的和想要的客户层的服务资源。这在《重新定义理财顾问》一书中有更详尽的探讨。
  理财顾问或理财顾问公司要整合相应的专业人士与服务资源,同时要与所合作的专业人士彼此了解对方的偏好,保持一定的标准,懂得保护信息,了解彼此的进度,拥有一个好的团队作业流程。
  如果理财顾问能够驾驭这些事情,那么,他才可以说自己拥有一个真正的“财富管理办公室”。
  一个理财顾问能够解决多少问题,一方面取决于自己的专业和经验,另一方面取决于自己的平台和资源。当然,最关键的是认知与行动——你想不想成为你理想中的模样。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财富迅速积累,不但高净值人群数量不断增长,普通大众的收入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时,我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规模仅为26万亿元,10年过去暴增超过5倍,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已达126万亿元,市场预估2017年这一规模将达188万亿元。  2016年年末,我国资产千万级的高净值人数达到158万人,过去10年平均每天有近4
期刊
不断增长的大众富裕人群使得国内财富管理需求日益旺盛,这将成为中国互联网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财富管理行业迎来极为迅猛的增长。目前,国内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数量已超过千家,参与主体涵盖传统金融机构、电商、互联网金融平台及非金融实业企业设立的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等。  其中,创新型“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成为财富管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由宜人贷推出的在线财富管理
期刊
为了吸引用户关注,不少银行都会推出信用卡境外消费活动,但光大信用卡为用户提供了不一样的“玩法”。  随着各大银行之间竞争加剧,优质的体验和活动成为吸引用户的法宝。7月初,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以下简称光大信用卡)推出“word天!出国刷卡返美金”活动,光大visa信用卡客户参与活动,境外刷卡购物即可获得美元返现。  两大活动特权  为了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不少银行都会推出信用卡境外消费活动,但光
期刊
防范金融风险的监管者,若在监管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与监管初衷严重背离,导致不应有的风险,这才是莫大的悲哀。  在全球发达体都在矢志不渝地发展科技金融时,中国整顿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等新金融可谓如火如荼,丝毫不停歇。在网贷平台基本被扼杀后,现金贷等业态正在遭受监管部门的痛击与猛打。目前,中国新金融生存的监管政策环境前所未有地严格。央行参事盛松成近日表示,当前,新设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其重要的一
期刊
保险事业的如火如荼,让吴征宇实现了财务自由。但在他看来,财富从来是顺带的产物,他希望去做的,是一个有温度、能够助益社会的事业。  时至今日,保险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风险管理工具,人们对保险的误解也随着正确观念的传播而逐渐冰释。跟随保险行业一起成长起来的吴征宇,早已成为保险行业的表率,成为站在保险之峰上的王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在吴征宇的内心深处,与其从“1到N”,不如“从0到1再到N”。
期刊
一切宏观政策都要为防风险服务,但防风险在不同场景之下有着不同的政策组合。  于2017年12月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形成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防风险放在首位,强监管将成为常态  如果给每年
期刊
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偏好、流动性偏好、收益预期都不一样,对每一个投资者而言,私人定制的资产配置应该是特定的、可行的,而且是可调整的。  经历了一段经济高速增长后,国内居民的财富得到累积。财富的增长、高净值人群的增加促使财富管理需求持续提升。财富管理行业从单纯的银行存款业务,慢慢融合资本运作,并结合海外的财富管理经验,为大众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更丰富的理财工具。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星展银行
期刊
本次年会就中国金融理财的新格局做出权威解读,深度探讨和研究了国内外金融理财行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致力于为业界人士找到新的努力方向。  为使理财师对新一年金融行业的走势具有更清晰的判断,对市场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更加明确自己前行的方向,由ChFP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指导,北京市理财规划师协会、新华社中国财富网联合主办,东方华尔金融教育服务集团、金融研习社承办,深圳超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协
期刊
美国作家、哲学家亨利·戴维·梭罗曾说,富裕是全然体验生活的能力,那么,未来成功的财富管理經理应该要能让服务体验帮助客户丰富其生活。  到2017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整整10年,我们见证了金融服务行业的巨大变革。金融行业中,财富管理领域受到的明显影响可能是最大的。地理、社会、技术和监管领域产生了大量的变革,已经快速地改变了投资者购买投资产品和接受理财建议的方式,从而改变了整个行业的运营模式。过去的财
期刊
全球金融危机过去10年,国民财富管理需求已由简单的金融产品买卖升级换代到专业、个性、综合的财富管理规划方案设计。展望未来,净值化和智能化将成为零售理财的发展方向,高端化和全球化是贵宾理财的发展方向。  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2007年合作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标志着中资私人银行业务的正式起航。2017年,中资私人银行刚好走过第10个年头。10年中,我国GDP增长了1.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