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庄雅语体的转喻构词

来源 :语言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喻构词是汉语庄雅语体最常用的构词手段之一,尤其是在正式语体当中,人们喜欢使用庄雅语体的表达方式以调整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转喻构词是在两个相似或者相邻概念之间建立起心理通道,这种心理通道在认知机制上是可以解释的.汉语庄雅语体中的敬称、美称、委婉表达、雅称、谦称大多是通过转喻的方式实现的,它们构成了汉语庄雅语体的表达系统.
其他文献
花园是印象派艺术家最喜爱的题材之一,而克劳德·莫奈充满诗意的户外风景画,更成为十九和二十世纪最为人熟悉和最具代表性的花园画作.虽然他早年已开始在姨丈和姨母家中修剪整齐的草坪上开始有关创作,但直至1871年移居阿让特伊时,花园才逐渐变成他重要的创作题材.现藏于法国橘园美术馆,尺寸庞大的《睡莲》更成为他的代表作,不但颂扬艺术家的辉煌艺术生涯,也赞美他位于吉维尼的传奇花园.
期刊
十五世纪时,郑和率领船队从中国出发,七次横渡南海、印度洋,到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天方”——伊斯兰教发源地麦加,成就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探险旅程.rn提起伊斯兰文化,脑海中会浮现什么印象?台北故宫表示,展览命名为“航向天方”,所谓“天方”又称“天堂”,指今日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圣地.大家熟知十五世纪郑和率船队出发,七次横渡南海、印度洋,并且曾经抵达天方,成就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探险旅程.
期刊
书画刺绣之源起rn刺绣是一种针刺引线,缝于面料而形成图案装饰的工艺.古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将其作为女子必备的一门技艺所重视,甚至刺绣技艺高超的女子还以此谋生.作为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刺绣的起源很早,自从人们发明了麻布、丝织品、毛纺织品,有了衣服后,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各种图腾式的纹样了.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上就有“衣画而裳绣”规定.另外,先秦时期的文献中也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的花纹的记载.
期刊
苏绣发源于吴县一带,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长久以来,苏绣凭借秀丽的图案、精巧的构思、细致的绣工和纷繁多变的针法,占据着吴地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如今,作为一门鲜有的、流传至今且依然高度活跃的工艺美术,苏绣为观察吴地社会和文化变革提供了绝佳切入点,而历代苏绣大师则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以精湛的技艺和突破性的思维探索更多元的发展.
期刊
413件(套)古籍善本、文物器物、书法绘画、学者手稿、艺术作品、非遗作品及多类辅助展品的展出,将《红楼梦》的文化一点点呈现.走进展厅,仿佛置身于《红楼梦》的世界,大观园中的诗词文化、世情风俗和日常娱乐也——展现.rn“《红楼梦》文化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广东省文物局、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共同主办,在北京曹雪芹学会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于2021年9月29日至2022年1月9日在粤博三楼展厅一和展厅二举行.
期刊
从哲学意义上,这个世界是对立的、统一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向又是可以不断转化的.比如两座房子紧挨着,一个两层,一个三层,很显然,三层的是高,两层的是低,这是高低的一对统一体.忽然有一天,两层的小楼又加盖了两层,成了四层了,这个时候,原来的低就变成了高,原来的高就变成了低.
期刊
你知道有一个已被遗忘的噩国吗?rn这个长久以来不为人知的古国,却在青铜器铭文中不经意留下鸿毛鳞爪,等待后人发现.rn在古老的史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发生在商代的故事.rn文王、九侯(鬼侯)、噩侯在商纣王时位列三公,地位显赫.九侯之女被献于纣王后惹怒了纣王,九侯也因此遭受醢(hǎi)刑(剁成肉酱).噩侯于是向纣王进谏,被纣王“脯”(做成肉干).文王知道这件事后发出叹惜,被纣王囚于羑里城.再后来,就有了武王伐纣等人们更为熟知的故事.
期刊
丰富的意象是古诗词情感的生动载体.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展开探讨,分镜头解析,着力于探讨学生古诗词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找准诗眼,培养意象分析能力;激活感官,培养意境想象能力;强化诵读,培养文本消化能力.
语文教学效益应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结合一堂公开课,试从解读有人、设计有料、交流有趣、互动有情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四有”课堂创设的途径,以努力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卢前的诗作既有新体,又有旧体,但最终诗人选择回归传统,提出建立“民国诗”的主张,并通过实践对传统诗歌做了诸多探索:“日记体”的引入扩大了传统诗歌的诗意容量;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弘扬赋予传统诗歌更多的发展动力;“平易”“通俗”审美标准的确立为传统诗歌的“平民化”铺平了道路.民族形式与民族品格是卢前旧体诗歌创作的双重追求,体现了他在传统诗歌发展方向上的文化选择.卢前对传统诗歌的回归看似是反“现代”的,但他对新诗的反思与对传统诗歌的改造都带有理性色彩,与当时社会的需求形成了另外一种逻辑关联,同样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