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豫南山区泌阳县境内闯王寨的时间、规模、筑造、重要古迹、传说故事及其他丰厚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科学的考古调查。揭示了闯王李自成于极困难时期在豫南山区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豫南山区人民对他的记忆和传颂。闯王寨是当时历史的永恒和见证。
【关键词】闯王;闯王寨;豫南白云山区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豫南白云山区多浅山丘陵,在各山隘溪水处,分布有大大小小不同的数百余座历代山上城堡,当地人俗称“寨子”。小的仅容数人,估计为“哨卡”,起瞭望和平地烽遂的作用;大的可容千人,厚墙坚壁高垒,结构复杂,建造者的初意应为“千年大计”,非倾国力不可为。在这些城堡中,有经考证应为楚长城要塞的;有历代百姓为避匪患兵灾建造的。大多数寨子曾被后世义军、暴动饥民、武装宗教组织等封建王朝的敌对力量屡次利用,成为历代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历史实证。位于白云山北部边缘的闯王寨,就是泌阳境内一座流传下来与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队有关的山寨。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闯王寨位于白云山森林公园北部边缘的龙盘山(东部)、麻雀窝山(南部)、西北寨角子山及北部无名小山的四座山峰之上,周长约8华里,随山势蜿蜒。其中东部龙盘山为最高峰,海拔601米,面向寨的一面较缓,而东坡和北部较险峻。寨南为龙潭泉,寨西为焦坡河,北部面临板桥水库。东、南、西三面为白云山诸峰,北部山坡与南汝河的冲积平原接壤。这一位置,是现在贾楼乡、付庄乡、王店乡、铜山乡、板桥镇5个乡镇交界处。在明代泌阳36个保中[1],牛蹄保(今板桥镇)历明清两代为大保,南距闯王寨约15华里,中部隔有汝河,途中一马平川(板桥水库是20世纪50年代拦截汝河而成)。周围的板桥、贾楼、铜山、王店、付庄等在明代也是著名的保、集镇或交通要道。明代泌阳县与确山县、遂平县的边界与现在大体相同。同时,该地区又是明代南阳府与信阳府的接壤地带。所以,在明末,闯王寨所处位置是两府、三县、数保集镇交界处,是明王朝政治力量极其薄弱的地方,并且三面环山,一面俯视平原,进退有据,运功自若,是天然的反抗腐朽明王朝的理想根据地。
二、有关传说和记载
当地传说此寨是闯王寨,别无另说,但未说是李闯王本人在此处活动。再一个内容就是在闯王寨东部龙盘山山腰有一处较为平坦的地点,分布几块平整的石头,传说是“杀人场”,应是闯王义军惩治豪强,筹集粮饷的地方。东距闯王寨10数里的城顶山寨,新编《泌阳县志》记载是明末王铁恰聚义饥民的地方[2]。再有一个传说就是明末李自成的部下郝摇旗曾在此区活动。有关闯王寨的传说和记载虽支离、断续,但明确、单一,再加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跨度,应当是可信的。
各种传说和记载揭示了此区是明末农民斗争的区域性中心之一。查阅有关文献,没有李自成本人在泌阳长期滞留的明确记载和可能。所以,闯王寨的主义应是李自成麾下的一支,郝摇旗的传说可供参考。
三、现存状况、布局、结构和遗迹
闯王寨断续蜿蜒于东部龙盘山、南部麻雀窝山、西北寨角子山和北部无名山4座山峰上,其中无名山延伸至寨中部,两侧为两道峡谷。东边峡谷较峻深,东部龙盘山腰处有传说中的“杀人场”。西部峡谷较平缓,北部为寨门遗址,已坍塌无存,仅余十几米的豁口。寨中部的无名山延伸部分因位置特殊,恰好起到了平地古城池瓮城的作用。若有敌军突入寨中,无名山驻兵可与西北寨角子驻兵利用有利地势实行夹击,而南部麻雀窝山驻兵可进行迎头截击,仍可对寨子的安全进行第二次保卫。
闯王寨寨垣约8华里,建造草率,所用都是凌乱片石,未加工,随意干垒,无精心的设计和长久的打算,也无稳定的筑造环境,只是拒敌于一时。片石与片石之间,缝隙豁然,无充缝碎石,少年皆可攀援而上。寨垣断面几近长方形,缺乏支撑力,又无内城护坡及基础,故寨垣不高,略高则易坍塌。一般残高0.5米,宽0.4米,最高处残高1.5米,估计原始高度与此相仿,仅可拒人跨越而已。
龙盘山为寨中最高峰,峰巅也没有精心营造的“小寨”遗迹。营建“小寨”是筑寨中惯有的,是指挥所和重要机构所在地,也是整个寨子的中枢位置。这再次说明了闯王寨筑造的草率和拒敌于一时的用意。
闯王寨整体寨垣无垛口,无内城护坡,无子母墙。这一方面说明了闯王寨“土围子”的建造性质,另外也从实用上证实了闯王寨营造时的低矮,因为内侧城墙如果高于人体,又无垛口、内城护坡和子母墙可供凭借,就无法进行暸望和击敌。
闯王寨中无固定建筑遗迹,如石上榫卯眼(俗称“旗杆石”)、房屋基址等。说明当时寨中义军居住在窝棚或布帐等临时建筑物中,这与《明史》记载的闯王义军,“寝興俱用单布幕”相吻合。
闯王寨中无长期稳定生活的遗迹,如石臼、水井等。石臼是用来脱离谷壳的,俗称“碓谷石”。踏遍寨中,只有零星的明代砖块和青花粗瓷碗片,其他遗物,恐怕是随着山洪的长年冲刷沉积于山谷淤土或到汝河的冲积平原上去了。闯王寨中因无水井,水源的问题,恐怕是要依靠周边小溪的溪水了。
闯王寨中唯一的一处遗迹,就是龙盘山山腰中的“杀人场”。这是一处天然平坝,就是在春夏草木茂盛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灌木和蓬草,算是一个干净去处。周边范围有数十米,分布有零星的石块,可蹲踞。下临寨中峻深的东峡谷,可做弃尸之处。弃尸寨中,腐朽不可闻,为何不到寨外去杀人呢?但言之凿凿的杀人场就在这里,就在寨中。《明史》记载:闯贼杀人“束尸为燎,谓之打亮”,这就解释了义军杀人于闯王寨中而不惧其腐朽的原因了,也说明了闯王寨传说的可信。
四、筑造、使用年代
从遗物看,闯王寨中除明代砖块和粗瓷碗片外,再无其他发现,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闯王寨的筑造年代早于明代。从寨垣残壁看,因结构粗疏,缺乏科学性,如果建造年代过早,也早已坍塌无遗,成为一道道石埂。从传说看,闯王寨的传说单一、明确,时间跨度只有300余年,且与遗留实物年代相吻合。从寨子的用途看,寨子的修筑必与政局的大动荡,社会矛盾的激化和边疆的狼烟四起相关。故闯王寨的修筑可锁定在明末清初这一段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总爆发的时间内。 据新编《泌阳县志》记载,李自成义军在泌阳县境内的活动时间起于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止于公元1643年(崇祯十六年),断续过境,陷城,终于在1642年(崇祯十五年)在泌阳县城建立了农民政权,后于1643年(崇祯十六年)9月农民政权被颠覆,历时8年[3]。
李自成义军第一次来泌阳是在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12月。《明史》记载:“崇祯八年,大战渭南、临潼,自成大败东走……略鲁山、叶县,陷光州……入确山”[4]。清道光《泌阳县志》记载:“崇祯八年,自成突到泌阳,攻城未下,焚毁东西两关,大掠而去。自是贼势益众”[5]。新编《泌阳县志》记载:“崇祯八年(1635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部首次到达泌阳,沿途农民纷纷参加[6]。”各种文献明确记载,李自成义军1635年(崇祯八年)自确山一带(闯王寨区域属此范围)来到泌阳,攻城未下,但物资和军力得到很大的补充。故闯王寨修筑和使用的最大上限可定在1635年(崇祯八年)。新编《泌阳县志》记载:“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李自成起义军再克泌阳县城,击毙知县王世昌,主簿金国柱。建立农民政权,委康界为泌阳县令”[7]。因在县城建立了正式的政权,不必以山寨为据,故这一年,即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可定为闯王寨使用的下限。所以闯王寨仅营筑和使用了七年,即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底至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底,中间或时有断续,而实际上少于这个年限。
闯王寨依山面水的地理形势,对义军而言,可谓如鱼得水。据《明史》记载:义军“所过崇冈峻坂,腾马而上。水惟惮黄河,若淮、泗、泾、渭,则万众翘足马背,或抱鬃缘尾,呼风而渡。[8]”地理形势,也是闯王寨成为义军据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毁弃原因和没有再利用的解释
闯王寨中,有多处寨垣整体仆塌,卧地成墙,并且整个寨垣面貌坍塌严重,似乎不是甲申年以来300多年的自然坍塌所致。查新编《泌阳县志》,终清一代,泌阳共有四次地震,顺治九年一次,康熙七年两次,嘉庆十八年一次。闯王寨属地震范围。再加上闯王寨是义军在战争环境中草草营造,缺乏科学性,所以这几次地震应是闯王寨毁弃的一个因素。
闯王寨周围仅有焦坡、瓦房庄等零星小村,两三户人家而已。故在清末及民国的军阀混战中,实无力也无心要重建闯王寨以避匪患兵灾。所以,闯王寨在明末农民战争中轰轰烈烈了7年之后,便逐步走入了自身的毁灭,并且永远走进了历史,成为巍巍白云山中一段尘封的记忆。
注释:
[1]《清道光泌阳县志》,1828.
[2]新编《泌阳县志》,1992.
[3]新编《泌阳县志》,1992.
[4]新编《泌阳县志》,1992.
[5]《清道光泌阳县志》,1828.
[6]新编《泌阳县志》,1992.
[7]《明史·流贼传》,清.
[8]《明史·流贼传》,清.
作者简介:胡渊(1967-),河南省泌阳县人,1991年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学士,本科,馆员,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文广新局文物保护管理所,研究方向:豫南地方考古。
【关键词】闯王;闯王寨;豫南白云山区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豫南白云山区多浅山丘陵,在各山隘溪水处,分布有大大小小不同的数百余座历代山上城堡,当地人俗称“寨子”。小的仅容数人,估计为“哨卡”,起瞭望和平地烽遂的作用;大的可容千人,厚墙坚壁高垒,结构复杂,建造者的初意应为“千年大计”,非倾国力不可为。在这些城堡中,有经考证应为楚长城要塞的;有历代百姓为避匪患兵灾建造的。大多数寨子曾被后世义军、暴动饥民、武装宗教组织等封建王朝的敌对力量屡次利用,成为历代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历史实证。位于白云山北部边缘的闯王寨,就是泌阳境内一座流传下来与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队有关的山寨。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闯王寨位于白云山森林公园北部边缘的龙盘山(东部)、麻雀窝山(南部)、西北寨角子山及北部无名小山的四座山峰之上,周长约8华里,随山势蜿蜒。其中东部龙盘山为最高峰,海拔601米,面向寨的一面较缓,而东坡和北部较险峻。寨南为龙潭泉,寨西为焦坡河,北部面临板桥水库。东、南、西三面为白云山诸峰,北部山坡与南汝河的冲积平原接壤。这一位置,是现在贾楼乡、付庄乡、王店乡、铜山乡、板桥镇5个乡镇交界处。在明代泌阳36个保中[1],牛蹄保(今板桥镇)历明清两代为大保,南距闯王寨约15华里,中部隔有汝河,途中一马平川(板桥水库是20世纪50年代拦截汝河而成)。周围的板桥、贾楼、铜山、王店、付庄等在明代也是著名的保、集镇或交通要道。明代泌阳县与确山县、遂平县的边界与现在大体相同。同时,该地区又是明代南阳府与信阳府的接壤地带。所以,在明末,闯王寨所处位置是两府、三县、数保集镇交界处,是明王朝政治力量极其薄弱的地方,并且三面环山,一面俯视平原,进退有据,运功自若,是天然的反抗腐朽明王朝的理想根据地。
二、有关传说和记载
当地传说此寨是闯王寨,别无另说,但未说是李闯王本人在此处活动。再一个内容就是在闯王寨东部龙盘山山腰有一处较为平坦的地点,分布几块平整的石头,传说是“杀人场”,应是闯王义军惩治豪强,筹集粮饷的地方。东距闯王寨10数里的城顶山寨,新编《泌阳县志》记载是明末王铁恰聚义饥民的地方[2]。再有一个传说就是明末李自成的部下郝摇旗曾在此区活动。有关闯王寨的传说和记载虽支离、断续,但明确、单一,再加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跨度,应当是可信的。
各种传说和记载揭示了此区是明末农民斗争的区域性中心之一。查阅有关文献,没有李自成本人在泌阳长期滞留的明确记载和可能。所以,闯王寨的主义应是李自成麾下的一支,郝摇旗的传说可供参考。
三、现存状况、布局、结构和遗迹
闯王寨断续蜿蜒于东部龙盘山、南部麻雀窝山、西北寨角子山和北部无名山4座山峰上,其中无名山延伸至寨中部,两侧为两道峡谷。东边峡谷较峻深,东部龙盘山腰处有传说中的“杀人场”。西部峡谷较平缓,北部为寨门遗址,已坍塌无存,仅余十几米的豁口。寨中部的无名山延伸部分因位置特殊,恰好起到了平地古城池瓮城的作用。若有敌军突入寨中,无名山驻兵可与西北寨角子驻兵利用有利地势实行夹击,而南部麻雀窝山驻兵可进行迎头截击,仍可对寨子的安全进行第二次保卫。
闯王寨寨垣约8华里,建造草率,所用都是凌乱片石,未加工,随意干垒,无精心的设计和长久的打算,也无稳定的筑造环境,只是拒敌于一时。片石与片石之间,缝隙豁然,无充缝碎石,少年皆可攀援而上。寨垣断面几近长方形,缺乏支撑力,又无内城护坡及基础,故寨垣不高,略高则易坍塌。一般残高0.5米,宽0.4米,最高处残高1.5米,估计原始高度与此相仿,仅可拒人跨越而已。
龙盘山为寨中最高峰,峰巅也没有精心营造的“小寨”遗迹。营建“小寨”是筑寨中惯有的,是指挥所和重要机构所在地,也是整个寨子的中枢位置。这再次说明了闯王寨筑造的草率和拒敌于一时的用意。
闯王寨整体寨垣无垛口,无内城护坡,无子母墙。这一方面说明了闯王寨“土围子”的建造性质,另外也从实用上证实了闯王寨营造时的低矮,因为内侧城墙如果高于人体,又无垛口、内城护坡和子母墙可供凭借,就无法进行暸望和击敌。
闯王寨中无固定建筑遗迹,如石上榫卯眼(俗称“旗杆石”)、房屋基址等。说明当时寨中义军居住在窝棚或布帐等临时建筑物中,这与《明史》记载的闯王义军,“寝興俱用单布幕”相吻合。
闯王寨中无长期稳定生活的遗迹,如石臼、水井等。石臼是用来脱离谷壳的,俗称“碓谷石”。踏遍寨中,只有零星的明代砖块和青花粗瓷碗片,其他遗物,恐怕是随着山洪的长年冲刷沉积于山谷淤土或到汝河的冲积平原上去了。闯王寨中因无水井,水源的问题,恐怕是要依靠周边小溪的溪水了。
闯王寨中唯一的一处遗迹,就是龙盘山山腰中的“杀人场”。这是一处天然平坝,就是在春夏草木茂盛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灌木和蓬草,算是一个干净去处。周边范围有数十米,分布有零星的石块,可蹲踞。下临寨中峻深的东峡谷,可做弃尸之处。弃尸寨中,腐朽不可闻,为何不到寨外去杀人呢?但言之凿凿的杀人场就在这里,就在寨中。《明史》记载:闯贼杀人“束尸为燎,谓之打亮”,这就解释了义军杀人于闯王寨中而不惧其腐朽的原因了,也说明了闯王寨传说的可信。
四、筑造、使用年代
从遗物看,闯王寨中除明代砖块和粗瓷碗片外,再无其他发现,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闯王寨的筑造年代早于明代。从寨垣残壁看,因结构粗疏,缺乏科学性,如果建造年代过早,也早已坍塌无遗,成为一道道石埂。从传说看,闯王寨的传说单一、明确,时间跨度只有300余年,且与遗留实物年代相吻合。从寨子的用途看,寨子的修筑必与政局的大动荡,社会矛盾的激化和边疆的狼烟四起相关。故闯王寨的修筑可锁定在明末清初这一段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总爆发的时间内。 据新编《泌阳县志》记载,李自成义军在泌阳县境内的活动时间起于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止于公元1643年(崇祯十六年),断续过境,陷城,终于在1642年(崇祯十五年)在泌阳县城建立了农民政权,后于1643年(崇祯十六年)9月农民政权被颠覆,历时8年[3]。
李自成义军第一次来泌阳是在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12月。《明史》记载:“崇祯八年,大战渭南、临潼,自成大败东走……略鲁山、叶县,陷光州……入确山”[4]。清道光《泌阳县志》记载:“崇祯八年,自成突到泌阳,攻城未下,焚毁东西两关,大掠而去。自是贼势益众”[5]。新编《泌阳县志》记载:“崇祯八年(1635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部首次到达泌阳,沿途农民纷纷参加[6]。”各种文献明确记载,李自成义军1635年(崇祯八年)自确山一带(闯王寨区域属此范围)来到泌阳,攻城未下,但物资和军力得到很大的补充。故闯王寨修筑和使用的最大上限可定在1635年(崇祯八年)。新编《泌阳县志》记载:“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李自成起义军再克泌阳县城,击毙知县王世昌,主簿金国柱。建立农民政权,委康界为泌阳县令”[7]。因在县城建立了正式的政权,不必以山寨为据,故这一年,即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可定为闯王寨使用的下限。所以闯王寨仅营筑和使用了七年,即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底至公元1642年(崇祯十五年)底,中间或时有断续,而实际上少于这个年限。
闯王寨依山面水的地理形势,对义军而言,可谓如鱼得水。据《明史》记载:义军“所过崇冈峻坂,腾马而上。水惟惮黄河,若淮、泗、泾、渭,则万众翘足马背,或抱鬃缘尾,呼风而渡。[8]”地理形势,也是闯王寨成为义军据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毁弃原因和没有再利用的解释
闯王寨中,有多处寨垣整体仆塌,卧地成墙,并且整个寨垣面貌坍塌严重,似乎不是甲申年以来300多年的自然坍塌所致。查新编《泌阳县志》,终清一代,泌阳共有四次地震,顺治九年一次,康熙七年两次,嘉庆十八年一次。闯王寨属地震范围。再加上闯王寨是义军在战争环境中草草营造,缺乏科学性,所以这几次地震应是闯王寨毁弃的一个因素。
闯王寨周围仅有焦坡、瓦房庄等零星小村,两三户人家而已。故在清末及民国的军阀混战中,实无力也无心要重建闯王寨以避匪患兵灾。所以,闯王寨在明末农民战争中轰轰烈烈了7年之后,便逐步走入了自身的毁灭,并且永远走进了历史,成为巍巍白云山中一段尘封的记忆。
注释:
[1]《清道光泌阳县志》,1828.
[2]新编《泌阳县志》,1992.
[3]新编《泌阳县志》,1992.
[4]新编《泌阳县志》,1992.
[5]《清道光泌阳县志》,1828.
[6]新编《泌阳县志》,1992.
[7]《明史·流贼传》,清.
[8]《明史·流贼传》,清.
作者简介:胡渊(1967-),河南省泌阳县人,1991年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学士,本科,馆员,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文广新局文物保护管理所,研究方向:豫南地方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