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让课堂焕发活力

来源 :中学英语之友·初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etchupb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认真备课标、教材、教参,让教案重难点突出、知识体系脉络清晰。还要求教师认真备透学生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及道德品质,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协调统一、学生认知规律与教学流程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关注人的发展”。
  所以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及道德状况,设计各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情景、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充分预计学生的学习效果,精心准备习题,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增强自信。
  
  一、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不应把学生的头脑看成是被填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束要点燃的火把。”所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主动地去学习。
  1.善用导语引兴趣
  在教学八年级《财产留给谁》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李嘉诚拥有很多财富,那他将来的财产该由谁来继承?怎样继承呢?我相信大家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以后都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可以说李嘉诚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话题,很多人都比较感兴趣,学生也不例外,他们都比较迫切地想知道李嘉诚的财产到底会被怎样继承?其实这样的导入已经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了他们神经中枢的兴奋区域,求知欲望快速膨胀,初步实现教学预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运用多媒体激兴趣
  多媒体的运用已经让大家产生了一种太过泛滥的感觉,好像起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但其实只要运用适当,就可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让教学效果更佳。因为它的图文、声音、动画等能带给学生更直观、更生动的感受,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在教学九年级《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伊始,播放了一段《愚公移山》的歌曲,当熟悉的旋律一响起,不少同学也已开始跟着节奏哼起来了,激动的情绪溢于言表,情感已开始融入了音乐和课堂。后面我在学生讲完有关艰苦奋斗的典故之后,用投影仪展示卧薪尝胆、凿壁偷光等一系列图片作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这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以后,避免了理论上的枯燥说教,也就避免了使学生产生疲劳或厌倦感,而使这堂课变得更为生动和富有感染力。所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和地位很多时候是无法被替代的,它会让你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3.活用小品增兴趣
  在教学七年级《人生难免有挫折》这课前,在我布置的预习作业中,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有关炒股的小品表演的作业。为了能在课堂上有精彩表演,同学们开展广泛的合作,集思广益,有负责编台词的,有负责准备道具的……最后有一组被大家推荐在课堂上表演。这个小品把课堂推向了又一个高峰,表演很投入,很精彩,观看的同学看得目不转睛,大为喝彩。在享受小品带来愉悦的同时,大家也已领悟到了人生难免有挫折,而且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很多。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而且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探究等能力。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情境教学是为了“淡化分析,强化感受”,学生在情境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思辨力,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1.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真实情景
  在教学保护环境这一内容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我们身边环境现状的资料。在课堂展示时,有学生用塑料瓶装上了发黑的沟水,有学生用照片记录下了空气中的烟尘和车辆的尾气,有学生收集了很多的废旧电池。用真实的情景直观生动地说明了当前我们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让大家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也激发了大家要保护环境的热情。
  2.把握心理特点,巧设教学情景
  如在教学八年级《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时,课前我让学生为同桌制作一幅肖像。在课堂展示时,不少同学不满意其他同学为自己制作的肖像,不是因为缺少美感,就是因为压根儿就不是自己,甚至丑化了自己——脸上平添了几缕胡须,甚至直发的变成了短发。于是同学们纷纷为维护自身的肖像权开始准备发威了。而这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见时机成熟,我便开始进行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弄清侵犯肖像权的表现和衡量标准。就这样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经历了情感体验,掌握了知识,增强了辨别的能力。
  情景教学的得当运用,能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三、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展开离不开问题的生成,而问题是创新的源头。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及提问的技巧,但其最终的目的并非只是教会知识点,还应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的问题应具备探索性、挑战性、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陶醉于课堂,乐“究”不疲。
  在教学九年级《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2.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3.为什么说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4.我们应如何对待宪法?设计的这四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学生在学习时如层层剥茧般的弄懂了问题,课上的轻松,学生学的开心。
  教学的宗旨应该是培养学生,所以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更多地关注学生,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热爱学习。
其他文献
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学生主体权利缺失状况与原因,针对教学管理参与权这一重要缺失类型,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学业指导制度是学生期待并实现教学管理参与权的可行形
语文课后作业的安排布置,是小学语文课堂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对小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语文课堂在课后的延伸与补充.合理、有效的课后作业设计可
期刊
在我们教学第一线,常有家长对我们说“孩子小学英语很好”或是“孩子初一英语很好”,我们自己所教的学生中最终英语差的,往往也不是一开始就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们激情而来又草草收场?对此,我结合教学经验,初步展开分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遇到一些‘坎’,当他们跳不过这些‘坎’时,成绩就开始下滑。不同的‘坎’出现在不同时期,所以下滑情况时间不一,这就是为什么在初中阶段一批批学生在不同时期慢慢掉队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也逐渐的发生了变化.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传统沿革、精神风貌和办学理念息息相关.当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校区办学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在对国内25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调研中发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学校和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计划、时间安排不合理;备课选材不精不当;不注意精听与泛听相结合;教师缺乏情感投入等。  关键词:听力教学;初中英语;存在问题    学校及教师在实施听力课程训练安排时,如果某些训练安排不够合理,欠妥当的话,会影响到学生的信心、注意力和兴趣,从而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听力教学水平。    一、教学计划安排的不合理    在听
为探索基于情景架构下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路径及效果,通过随机整群抽样选取339名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一学生,采用自编《课程调查问卷》对参
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中最主要的学科之一,其对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及写作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是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
期刊
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以来,高中英语教材明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包含跨学科性质的各类话题,也开阔了师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地利用好这样的教学资源,将极大地促进我们的英语教学。但是,在我们农村地区,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要求去完成教学,效果是不容乐观的。我们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差,初中才开始起步学习英语,而且生活单一,知识面较窄,无法展开和完成教材中的一些讨论话题和写作要求。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好英语呢?在教学
李政涛《教育常识》中指出: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教育的方式,不是直接把种子从土壤里拔出来,而是为它创造适合生长的条件,以唤醒并赋予其内在生长力的方式,让灵魂的种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