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创建+”文章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enking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团结进步是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视,对新时代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恩施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在“创建+”上下功夫,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提质扩面,创建工作社会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强,推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干劲越来越足,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一、实践背景
   恩施州建州于1983年8月19日,是我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自治州,下辖恩施、利川两市,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国土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402.1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54%。恩施自古就是一道西南边疆地区通往中原的族群迁徙流动的重要走廊,也是古代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的发祥地,长期而频繁的族群流动,逐步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一体多元的文化传承,造就了多民族融合发展的优良传统。
   恩施州也是全省唯一被納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和唯一的全域贫困地区。首先,从经济发展层面来看,与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恩施州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较大差距。即便与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武陵山周边地区相比,恩施州主要经济指标大多处于中间位次,全州良好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其次,从社会稳定层面来看,恩施州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多发,各类新情况、新问题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2013年,恩施州被国家民委纳入全国首批示范州(市、盟)试点之一, 2016年8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尔后,恩施州着力巩固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全域创建走深走实。截至2020年,恩施州共创建国家级示范区示范单位示范教育基地15个(示范州1个,示范县8个,示范乡镇2个,示范学校1个,示范企业1个,示范教育基地2个),创建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108个,全域创建位居湖北全省市州之首,全国30个自治州前列;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家、模范个人6名,7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获共和国建立70周年勋章;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8家、先进个人9名;全州民族团结进先进集体70家、先进个人98名。
   二、践行路径
   (一)坚持“创建+总体发展”同步谋划
   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2016年12月,在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的基础上,州第七次党代会作出建设“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的战略部署,把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升到州级战略,升格为“一把手工程”。2020年12月州委七届九次会议接续将“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列为“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大产业集群”建设战略部署,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为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六纳入一建立一加强”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形成了“定期研究、统筹协调、领导包联、互观互检、问责问效”工作体系。
   (二)坚持“创建+产业振兴”同步施策
   为加快培育全州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优势,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景区、进酒店、进民宿等工作,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全州已形成1处世界文化遗产、2家5A级景区、17家4A级景区的发展规模,年游客接待量超过7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全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政策倾斜、“616”工程和东西部对口支援等政策帮扶,已先后落实了一大批产业发展资金和项目,为全州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三)坚持“创建+社会治理”同步推动
   发挥民族自治优势,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一是加强自治。在聚力脱贫攻坚战中,2万余名州县干部组成2438个“尖刀班”,创新实施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双报到、双报告”机制,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方针政策,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矛盾纠纷层级调处”“背包组长”等治理模式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推广。二是厉行法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地方自治法规20多部,其中《山体保护条例》《水土保持条例》《恩施州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保护条例》等,依法保障新业态健康发展。创新实践的“律师进村 法律便民”成为依法治理的典范。三是推行德治。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先后挖掘出张富清、王光国、林丽等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树立起了崇高的新时代精神标杆。持续开展“最美系列”“感动恩施”评选,提升精神文明素养,不断强化德治约束教化作用。
   (四)坚持“创建+文化传承”同步开展
   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保护基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抢救性保护了一大批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仅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百余项。以党史为题材,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打造红色文艺精品库,组织美术、书记、摄影、歌曲、舞蹈等优秀作品创作和展出展播,推出了南剧《本色》、歌舞剧《深山老兵》、纪录片《看万山红遍》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艺术精品。同时,加强本土民歌民谣等特色艺术形式的收集整理和策划宣传,本土民歌《龙船调》《六口茶》《黄四姐》,民俗舞蹈《摆手舞》《傩戏》《板凳龙舞》,以及民族节庆女儿会、牛王节、摆手节等,脍炙人口,响彻五湖,成为恩施的重要城市名片,也成为外地人来恩施的重要念想。    (五)坚持“创建+区域联动”同步推进
   围绕共建共享发展,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和“八个全覆盖”活动,成功培育出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国网恩施供电公司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点”,探索出建始县红岩寺镇—高坪镇联动发展“示范线”,并建成“来凤—龙山”省际团结协作“示范面”,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发展态势。近年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海内外100多批次党政干部、民族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来恩施交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2019年,恩施州与新疆博州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合作交流框架协议》并开展多形式交流活动,在深化边疆与内地少数民族交流方面先行先试。2020年9月,与浙江省民宗委开展了民族团结共建、东西部劳务协作系列活动,先后开展了“中华一家亲”海峡两岸乡村民宿旅游发展、少数民族观众团等活动,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三、启示
   (一)有利于创建工作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恩施州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域创建,州本级和8县市第一轮全部获得国家民委示范区命名,第二轮全域创建已全面启动。目前,恩施市已被第二轮命名,其他单位将陆续申报。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在“七进”基础上,探索推进易迁点等新型社区、居民小区和示范大院、示范经营户等微创建,创建工作更富时代性、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性。手段载体推陈出新,“创建工作项目化管理”深入推进,在相关行业领域选取获得国家、省命名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示范單位,借鉴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经验,采取立项、推进、评估,制作成创建工作标准化模板,形成了在全州复制推广创建工作案例的项目体系,有效推动提质扩面。
   (二)有利于区域发展程度不断提高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州2万余名干部下沉脱贫攻坚一线,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拔穷根、摘穷帽。2020年4月,全州8县市全部退出贫困县,108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州贫困发生率由五年前30.61%下降至0.2%,脱贫攻坚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通过实施10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42个乡村振兴试点建设,一大批落后的民族村寨,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美丽村庄。2019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首破千亿大关,达1159.37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203元,同比增长9.7%,增速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前列。
   (三)有利于社会治理状况不断改善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恩施州找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通点、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和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有效凝聚了共识,增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极大促进了社会治理状况的改善。一方面,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平安恩施”基础更加牢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党群干群关系空前团结,无论是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还是参与今年的抗疫保供,各族群众均积极踊跃,群策群力,形成一股强大的发展合力。
   (作者为湖北省恩施州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
其他文献
石河子城建立在戈壁滩上,地上是一层层石头。军垦的先辈们从外面运土来,在戈壁滩上填埋出一层土地,再种树。石河子先有了树,随后有了街道和房屋建筑,最后才形成了城。如今,石河子又称“戈壁明珠”,绿化率高达40%,这里有高楼、广场公园,有塑化、造纸、电力、棉纺等各种大中型企业,还有双一流院校石河子大学。当代著名诗人艾青写的《年轻的城》,反映的正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以下简称“师市”)。  
期刊
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如何认识中国的发展成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发展规划起的作用是什么?   新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短短70年里完成了发达国家200多年走过的历程。1952年到1978年间年增长率达到了6.1%,1979—2018年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5%,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与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增长奇迹。同时,中国实现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全方位
期刊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行为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此,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同志。   一、为什么要制定出台《办法》?   近年来,一些市场机构竞相在国内采集价格信息和编制发布价格指数,对促进价格合理形成、提高价格信号透明度、提升我国价格指数影响力,进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价格指数行为主体系利益相关
期刊
解读刘金波缘于《“厕所革命”国家在行动》调研课题,这位小身板的中年汉子,其身上蕴含着无穷大能量,其奋然前行的创业历程和为国争光的品牌创建之路,深深地折服了每一个接近他的人。从某种意义上,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传奇人物,在众人习以为常的渔具贴牌阵营中独树一帜,他经历了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贴牌时代转型为自主品牌的时代,让渔具同行看到了希望,探索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方向,让国际同行看到了中国品牌崛起的力量和发展
期刊
编者按:2015年底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務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全力推进“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为充分展现各地区各部门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探索实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现推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系列文章。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25
期刊
一、上半年交通运输总体形势与特点  (一)交通投资规模维持高位,投资增速明显放缓  2021年1—5月,铁公水航合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1579亿元,同比增长14.5%,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保持高位,但投资增速进入二季度后开始放缓,4、5月单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13%,1—5月增速较一季度放缓39.1个百分点。分方式看,铁路5月份投资收紧,1—5月铁路投资同比下降8.0
期刊
综合交通枢纽是在综合交通网络节点上形成的客货转运中心。随着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精准匹配,通过发挥要素高效集聚、流转和辐射功能,枢纽逐步成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平台。我国多省毗邻地区(以下简称毗邻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往往是老少边穷或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枯竭等特殊类型地区,处于主要城市群范围之外,距离核心城市较远,区域中心城市应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但由于缺乏统筹
期刊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发改环资〔2021〕642号,以下简称《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同志接受采访,回答记者提问。   问:出台《规划》的背景是什么?   答: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是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保障。“十三五”时期
期刊
“十三五”以来,发生在云南121个县(市、区),占全国搬迁总规模十分之一的迁徙巨变,镌刻在云南跨越发展的历史长河,书写了我国减贫史上的“云南奇迹”。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五个一批”和“头号工程”,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期刊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是“五个一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河北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赶考”精神,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总体要求,精准施策、合力攻坚,推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谱写了生动的实践画卷。  破局——易地搬迁,逐梦小康路上   “十三五”时期,河北省搬迁总规模为30.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