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动脑,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从动手操作中去体验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都是好动的,所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数学,从而更主动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在讲解完分数的意义后,我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把纸的四分之一涂上喜欢的颜色,学生对涂颜色特别感兴趣,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我再让学生拿着自己折出的四分之一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开始时学生说得不是很完整,我便慢慢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叙述,很快他们就能完整地说出了四分之一的意义。这时我再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说出这个分数的意义。学生非常积极,以最快的速度涂好颜色,争着要展示自己折出的分数,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不知不觉就把分数的意义完整、形象地记下来了。在这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得到了真实的体验,学习起来就更主动了。这比单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效率高,效果好。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有些数学知识按常规的思维方法去想是很难得出准确的答案的,也许换一思维方式就能轻松解决。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个同样的三角形让他们算出三个内角的和加起来是多少度。由于很多学生都是用量角器量的,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了一些小偏差,所以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每个三角形都是一样的,究竟哪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呢?学生都说自己的是最准确的。这时我并不急于揭晓正确答案,我知道就算我说出来了,学生也不一定能相信,他们可能更相信自己所测量的结果。所以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能不能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不用量角器,通过剪、拼的方法能不能得到结果呢?学生从争议中安静下来积极动脑思考,有的学生试着跟书上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接下来我让学生把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再拼一拼,看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在这个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更开阔了。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数学教学中“空间图形”的内容向来是教师觉得学生最难理解、最难掌握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就可以很好帮学生理解这部分的内容。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原来以为这个公式很简单,觉得给学生动手操作有点浪费时间,教学时只是由老师演示了一遍给学生看就完了,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体验这个结果。结果做练习时有不少学生用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乘起来算面积,而不是用“底乘高”。说明这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公式,而那些当时会用“底乘高”计算面积的同学也很对这个公式记忆不深,对有些稍微有发展的题就理解不了。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去体验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再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他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对于没有理解透的知识总是用不好,经常会犯不必要的错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把知识理解透,用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四、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例如,教学“周长”时,我让学生先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然后量出它们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方法量出来。其中有一个图形是一片树叶,尺子没有办法量出来,很多学生都想到了可以先用绳子绕树叶一圈,再把绳子拉直,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这种“化曲为直”的创新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周长的概念,使学到知识得到了升华。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凤岗镇油甘埔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一、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都是好动的,所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数学,从而更主动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在讲解完分数的意义后,我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把纸的四分之一涂上喜欢的颜色,学生对涂颜色特别感兴趣,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我再让学生拿着自己折出的四分之一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开始时学生说得不是很完整,我便慢慢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叙述,很快他们就能完整地说出了四分之一的意义。这时我再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说出这个分数的意义。学生非常积极,以最快的速度涂好颜色,争着要展示自己折出的分数,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不知不觉就把分数的意义完整、形象地记下来了。在这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得到了真实的体验,学习起来就更主动了。这比单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效率高,效果好。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有些数学知识按常规的思维方法去想是很难得出准确的答案的,也许换一思维方式就能轻松解决。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个同样的三角形让他们算出三个内角的和加起来是多少度。由于很多学生都是用量角器量的,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了一些小偏差,所以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每个三角形都是一样的,究竟哪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呢?学生都说自己的是最准确的。这时我并不急于揭晓正确答案,我知道就算我说出来了,学生也不一定能相信,他们可能更相信自己所测量的结果。所以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能不能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不用量角器,通过剪、拼的方法能不能得到结果呢?学生从争议中安静下来积极动脑思考,有的学生试着跟书上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接下来我让学生把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再拼一拼,看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在这个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更开阔了。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数学教学中“空间图形”的内容向来是教师觉得学生最难理解、最难掌握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就可以很好帮学生理解这部分的内容。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原来以为这个公式很简单,觉得给学生动手操作有点浪费时间,教学时只是由老师演示了一遍给学生看就完了,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体验这个结果。结果做练习时有不少学生用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乘起来算面积,而不是用“底乘高”。说明这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公式,而那些当时会用“底乘高”计算面积的同学也很对这个公式记忆不深,对有些稍微有发展的题就理解不了。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去体验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再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他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对于没有理解透的知识总是用不好,经常会犯不必要的错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把知识理解透,用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四、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例如,教学“周长”时,我让学生先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然后量出它们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方法量出来。其中有一个图形是一片树叶,尺子没有办法量出来,很多学生都想到了可以先用绳子绕树叶一圈,再把绳子拉直,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这种“化曲为直”的创新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周长的概念,使学到知识得到了升华。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凤岗镇油甘埔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