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需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l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日元套利交易点燃了次贷危机这根导火索,那么给和服炒手们递上火柴的,是中国央行,而火柴的制造者恰恰是美国
  本专栏虽然叫“杂谈”,但所谈其实不杂,主题只有一个,就是这波金融危机的起源。前几期文章一直把焦点集中于日本央行身上,这是因为它近十几年来的货币政策直接导致了日元的大量出走,这成为培育危机的重要土壤。外出套利的日元推高了美国的股市和房市,而2007年的日元突然回流日本,导致美国股房价下跌,触发了次贷危机,这等于点燃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如果把以上论述看做一个逻辑链条的话,那么截止到上期文章,这个链条距离完全闭合还差一个最关键的环节——时间,也就是说,究竟是什么因素让日元非要在那段时间回流日本?这就是本期文章所要讨论的内容。
  促使日元在2007年回流日本的原因其实是人民币的升值。如果说日元套利交易点燃了次贷危机这根导火索(详见《和服炒手》),那么给和服炒手们递上火柴的,并非日本央行,而是中国央行,因为中国在2007年突然加快了人民币的升值步伐。也许有人会觉得人民币应该没有这么牛,的确,两年前的人民币,比起现在这副吵着要当“带头大哥”的腔调。是不可同日而语,但它当时却有着一种很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对日元的单一影响力。而这影响力的来源就是“中国特需”。
  
  日本的“特需”经济
  
  虽说是叫“中国特需”,但你问中国人这词儿什么意思,大概没几个人知道。可如果你问的是日本人,那就个个儿都晓得了,因为这根本就是个日语词汇,它来源于日语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战争特需”,而这个词也跟中国有极大的关系。若要搞清这其中的内在关联。就得先从五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说起。
  那场战争就是朝鲜战争,它虽然打得轰轰烈烈,可是兜了一圈儿又回到了原点——三八线。无论中国还是美国,谁也不愿承认对方是赢家,可谁也无法否认另有一个真正的赢家——日本。美国把大部分军需订单都下给了靠近战场的日本,四年战争期间,单单棉布、毛毯、麻袋、车辆等这些军需出口,就占到了当时日本出口总额的将近三分之二,这给日本带来了二十多亿美元的外汇年收入。此前这个数字只有可怜的五点几亿,对于尚未从战后萧条中恢复,且天然资源匮乏、原材料和能源大量仰赖进口的日本来说,过去那点儿外汇收入根本就不够用,所以国库的外汇账户一直都在拉饥荒。朝鲜战争的军需订单令日本的外汇储备瞬间突破了两位数,国库立马由亏空转为盈余,这等于是给赢弱的日本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使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起来。
  这是战后日本的第一次重大机遇,酷爱命名的日本人为此创造了“战争特需”这个名词,它特指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的军需订单。这些订单不仅使日本的工业得以快速恢复,为日本后来成为制造业大国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日本的经济起飞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成为后来创造所谓“经济奇迹”的启动资金。正是靠着“战争特需”所带来的第一桶金。日本才得以走上长达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之路,并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没有朝鲜战争,或许就不会有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日本。所以。日本人无论怎样评价朝鲜战争对他们的重要性都不为过,称之为“特需”也是名副其实的。
  朝鲜战争对日本还有着超越经济的意义,它把一直互有敌意的日本和美国,推入了同一条战壕。使这一对自1851年以来就一直不对付的老冤家,最终却走上,了结盟之路。美国因此而改变了对日政策一直摇摆不定的状态,不得不对日本重新定位,抛掉对其再次复兴的疑惧心理,开始对日本实行扶持政策。这也算是战后日本经济命运发生翻转的非经济因素吧。可是,历史就是这么地吊诡,这种因素后来又变成了压制日本经济的力量。
  
  对抗日元升值的唯一理由
  
  尽管日本是美国在亚洲最坚强的盟友,但美日之间的芥蒂、嫌恶及怀疑,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的。此乃西方国家与亚洲国家之间根深蒂固的偏见与嫌隙,它已经超越了政治阵营,升级到种族层面,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好像日本与英国都是美国的盟友,但在老美心目中,那绝对不是一回事儿。这种深层的疏离终于开始发酵,随着日本利用贸易顺差赚来的美元逐渐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债主,美国的对日政策便开始由扶持转为挤兑。
  实际上,自从上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和日本的债权债务关系发生了翻转,即日本由净债务国变成了净债权国,而美国则刚好相反(详见上期本专栏《天下公器》),美国便开始不断地要求日元升值,但直到1985年《广场协议》时才达到目的。日元先从240涨到了150,后来又从150涨到了80,此后便一直在这个区间波动,再也没有回到过150以下。自那以后,日美之间的贸易增幅和日本对美的顺差便一直都在下降,但美国仍然不满足,显然他们把日元的汇率目标定在了100以内,只要日元一跌破100,就开始对日施加压力,表面上指责日本央行干预外汇市场,内里其实是想让日元一直待在高位。日本当然希望能顶住美国的压力,毕竟那时它还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日元对美元升值等同于美元资产缩水,这和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局面完全一样。可更加吊诡的是,日本对抗美国的力量恰恰又是来自中国。
  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对美贸易每年只增长百分之零点几,到2006年,美国终于不再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就在这段期间内,日本的对华贸易却连续十年增幅在百分之十以上,且贸易额年年创新高。因而2006年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就是中国。与此同时。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却不再是日本,而变为美国。日本对美贸易顺差的降幅则更大,每年都是百分之十几的负增长。可是对华贸易顺差却刚好是每年百分之十几的正增长,而中国却逐渐成为最大的对美贸易顺差国。
  日本是典型的制造业大国,所以它在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的统计中,最重视设备投资这项数据,因为该数据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景气的好坏。自从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国内的投资意愿降到谷底,设备投资额也一直在低位徘徊。可是,日本的设备贸易额却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长,贸易额构成主要表现为出口,而设备出口的最大目的国便是中国。因此,设备出口排在汽车和电子产品之后,成为日本第三大对华出口商品。
  至此,中美日之间的经济关系已经完全清晰起来。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更廉价的供应商。而为了更多地对美出口,中国就必须更多地开设工厂,为此就得向日本更多地购买设备。挣到钱的中国人要更多地消费,也要向日本更多地购买汽车和电子产品,因而中国也就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商。尽管中日两国都是制造业大国,却通过对美贸易角色的互换,形成了相互的需求与依赖。对于日本来说,对华出口成为“后泡沫经济”的唯一支柱,其重要性和支撑力完全不亚于当年的“战争特需”,日本国内便把此种现象称为“中国特需”。
  “中国特需”成为日本对抗美国让日元继续升值的唯一理由,因为对华出口已经是日本最大笔的贸易收 入,所以2005年之前日本一直把人民币升值作为日元继续升值的唯一条件,以保证对华贸易不受冲击。经过多年的对美贸易出超,人民币终于也顶不住升值的压力,在2005年7月21日开始升值。但在人民币刚开始升值的一年半中,日元反而是下跌的,这或许跟人民币升得极其缓慢有关。除了第一天跳升2%之外。后面一年半中总共也只升了3%。但进入2007年之后,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明显加快,同样一年半的时间升值幅度竟超过12%,而这段时间内日元则升值了20%!这就是“中国特需”让人民币对日元产生单一影响力的证据!
  
  中国送上火柴,日本点燃,美国引火烧身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把本文开头所说的那个逻辑链条闭合起来了,其中的那个关键环节一时问,已经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人民币与日元双双加速升值的起点是2007年1月。到2007年中次贷危机爆发前后,日元升值幅度已经达到8%,这远远超过了日元套利交易大约3%~5%的收益率。必然导致日元回流日本,巨量资金便从那时开始抽离美国股房市,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人人都知道了……
  此刻,我必须再次引用《和服炒手》中提到过的,瑞银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在次贷发生前的预测,他依据2007年2月至3月间日元4.7%的涨幅和同时间美国股市5%的跌幅,就发出了危机的警讯,我曾经感慨为什么他能从如此细微的事件看到未来巨大的变化,可当我把美国股价、日元/美元汇率和人民币/美元汇率这三条曲线叠加在一张图上时,它们就告诉了我一切。就在那次日元与美股的微小涨跌之前,日元与美股一直是正相关的,即日元涨美股就涨,日元跌美股就跌,且涨跌幅度也非常接近。这表明在那之前日美经济关系是贸易推动型的,即美国需要日本产品。日元涨会减少美国对日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有利,美股就涨,反之亦反。而此后日元与美股变成了负相关,即日元涨美股就跌,日元跌美股就涨。这表明在那之后,日美经济关系变成了资金推动型的,即美国需要日本资金。日元涨日本资金就会离开美国。对美国经济不利,美股就跌,反之亦反。
  当我把图形的历史拉长,就看到在2007年3月前,日元曲线和美股曲线有一个重叠区。两条曲线几乎完全粘连在一起,并且反复上下交叉。重叠之前是正相关,之后是负相关,重叠区大约持续了三年左右的时间,这大概就是日元资金通过套利交易进入美国的时间,起始点大约就在2003年。到2007年3月之后,日元与美股这两条曲线便再也没有粘连和交叉,也几乎看不到正相关的涨跌,而是逐渐张开了一个巨大的喇叭口,直至金融危机爆发。美股直线向下。这表明就是在陶冬看到的那个时间点,美日经济关系完成了转型。而同样在这个时间点之后,人民币曲线代替了日元曲线走出了与美股正相关的图形,这表明中国接手了日本的输美产品供应商的角色,日本则成了输美资金供应商。
  当美国开始把升值的矛头对准中国的时候,应该没有想到中日经济关系中所特有的那个“中国特需”,它竟然会导致日元升值幅度大大超过人民币。日本点燃了导火索,中国送上了火柴。而制造火柴的,是美国人自己。
  这就是中美日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
  日元对美元升值等同于美元资产缩水,这和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局面完全一样。可更加吊诡的是,日本对抗美国的力量恰恰又是来自中国
其他文献
旅行早已不仅仅是排解压力、孤独和痛苦的娱乐,而是一种在行走中修炼的生活方式    主持人  梁冬:太美科技控股总裁、原凤凰卫视主持人  策划  周一:《创业家》高翔: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嘉宾  于岩: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常涛:鲲通(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捷: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区域总经理  当你把自己的社会角色抛在身后,踏上旅途,除了美丽的风景,你还期待收获什么?有人
期刊
《创业家》联合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博斯公司(Booz&Gompany)共同推出“中国年度创新榜”,我们从2700多家中国上市公司中,最终评选出20家最具创新力的企业。它们代表了中国创新的方向    创新的价值  申 音    创新,一个危险的词汇。  2008年,华尔街的过度创新引发了数十年未见的全球经济危机。  2008年,从PPG到ITAT,从分众、百度再到蒙牛,明星公司不计后果的创新,
期刊
那些“被挫折”的记忆,让我们生命中有比别人多得多的禁区,甚至成为一种心理障碍,封闭了太多本应属于我们的创新可能性    我喜欢这堆泡泡,要不然我不会有这样的情绪。但我更知道要让这堆泡泡被接受,再真正实施它们。会有多大的艰辛和风险  我被外界认识,多是因为“水立方”,水立方总设计师的名头很有些传播价值,虽然我早已不做设计工作,但人们还是愿意把我看做设计师,甚至有媒体建议我出镜时打扮得应该更酷一点,像
期刊
对于他们来讲,父辈的光环与阴影同在,拒绝这一切很难    父亲是一堵墙    郑维宇在杭州偷偷开公司已经半年多,集团公司甚至包括他的父亲还不知道。  在一处安静的小区里面,这位25岁的富二代,聚拢了一批游戏高手,研发了一个名为《足球风云》的网页游戏。这里是郑维宇的研发基地。所有工作人员都是男性,地板上网线纵横凌乱。游戏已经基本开发完毕,郑维宇在另一处地方准备成立公司运营部,办公室已经在装修了。  
期刊
“我接下来恐怕要去订一本《创业家》了。”  朱国成是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员,一位兼职培训师、咨询顾问,6月22日他在自己博客里写了篇“牛文文的创业和他的《创业家》”的文章(见本期《创业家》“编读往来”),记述了一年来他对《创业家》的关注。“很显然,现在的这本杂志(和创刊时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距离牛社长给创业家最初的定位越来越近了,是给创业者的。┅┅从这个意义上,创业家读起来更带劲。”  感
期刊
当我在2008 年某一期的《中国企业家》杂志最开始一页里主编那些絮叨下面的署名看到不再是牛文文的名字的时候,我只是觉得有些疑问。后来才知道分家了,不对,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出走了;接下来了解了一些,是创业了。  类似的情形,见过很多,出走后单干的创业者大多是低水平重复,因此有些时候我总是感慨,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有点“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些时候倒也不是徒弟和师傅的关系,那为什么一群能人就是尿不到一个
期刊
17年里他设计了总造价200多亿的桥,几乎每座桥都推陈出新创造了我国桥梁建造史上的奇迹    “我现在不签字了。”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自己的办公室里,桥梁大师、工程院院士林元培说,言语间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在这之前,他刚刚向记者回顾了自己担任总工程师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等闻名世界桥梁的经历。其间有骄傲、有豪情、有惊心动魄的决断,还有难以言喻的压力。如今,他已经“退居二线”,不再直接负责工
期刊
中国缺乏孕育奢侈品的土壤,但以奢侈品企业的标准来做企业未尝不是一个好开始    有时候我们确实不得不佩服这个意味深长的邻居:他们有着惊人的工艺流程和对工艺技术的完美追求  很多人都说中国没有奢侈品,以现在的市场来看,似乎确实如此。很多企业都有中国式的奢侈品之梦。前段时间。我去一个朋友那儿吃饭。他把梅兰芳的梅府弄成一个餐馆。就在后海那个地方。朋友是我十几年前就认识的央视的一个导演,他对我说,你现在品
期刊
曾经身为海军的司景国对海洋、舰队情有独钟。他与航舰模型结下情缘已有20年。2004年他转业,创办青岛航舰商贸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坐落在青岛胶州海边。他的每一条舰艇模型都由纯手工打造而成。在他心中,每一个航模都有生命,终将驶向大海,拉起风帆。
期刊
对于大多数的用户,HPC(高性能计算)并不是一个好理解的概念。直观的印象大多来自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比如《Blade Runner》( 银翼杀手),也或者是当年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挑落马下”的“深蓝”。但更多人的认识则会长期陷入认识的误区:提起高性能计算,人们首先会想到用于尖端科学计算的高性能计算机。实际上,90% 的高性能计算机用途是非科学计算的数据处理、事务处理和信息服务,它早已不是象牙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