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不仅贯穿于学生学习、成长的始终,也贯穿于学生理解、认同中华文化的历程。如果我们简单地从汉字本身讲写字,就会让学生囿于眼前的汉字,而不得其中的要义,更不会触类旁通,领略汉字的博大精深。为此,教师在汉字教学时,应该有不同的梯度与取向,从而帮助学生走进汉字深处,领会汉字的深邃。
一、 识字教学要有“儿童认知”的视角
1. 以儿童视角,呈现汉字的来龙去脉。“儿童的感知是有规律的!”对于懵懂的儿童来说,他们总是喜欢认知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象”,总喜欢将抽象的事理与具体的形象对应起来。写字教学也是如此,当学生面对一组组“错综复杂”的线条——汉字时,开始或许是兴趣盎然,但随着它不断的、大量地呈现,因为找不到认知的生长点,便产生“剪不断,理还乱”的怨言。此时,我们不妨将汉字的“生命历程”有序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支撑起书写汉字的图库。如“飞”字的教学,“飞”字是一个象形字,在小篆字体里,“飞”字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鸟,故而它的本义是:“鸟飞”。然而,这个“飞”字,对于学生来说,却很难与现实生活中的“飞”这个动作形成联系,故而,学生很难理解“飞”字的内涵。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飞”字的来龙去脉,我在教学时,将“飞”字的演变历程呈现出来(如下图),由于这样有序地呈现“飞”字的各种书写体,学生在书写“飞”字时,就会在脑海里生成“飞”字相关的物象,从而能够持久地、正确地理解与掌握。
2. 以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呈现汉字的组合特征。“汉字是有组合规律的。”这对我们成人来说,不难理解,但对于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说,却是高深莫测,正因为他们难以理解,故而书写时,常常发生错误。为此,在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时,就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去呈现汉字的组合特征,以便为他们的正确书写保驾护航。如“辨”“辩”“辫”“瓣”字的教学,为了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先利用儿歌导入:“眼睛分辨,辨辨辨;说话辩论,辩辩辩;辫子绞绞,辫辫辫;花落结瓜,瓣瓣瓣。”接着,再从字义的角度去分析:“辨”字的中间是一点一撇,意思是眼睛去“分辨”不同事物的特点,如:辨别、分辨、辨认等;“辩”字的中间是“言”字,意思是用语言来表明主张或看法,如:辩驳、辩论、辩辞;“辫”字的中间是绞丝,意思是把头发分股编成“条条”,如:辫子;而“瓣”字的中间是“瓜”,指花瓣或植物的种子、果实或球茎可以分开的片状物,有时也用作量词,例如:四瓣橘子。
二、 写字教学要有“线条构图”的理论
1. 用构图理论,解剖汉字韵味。在教学时,我们要用构图的理论,去解剖汉字的结构,并以此来丰厚学生对汉字书写艺术的感知、理解、评判的能力。如“底横”的教学。所谓“底横”,就是指处于“一个字”,或者“一个部首”最底端的“横画”,如:“旦”“亚”“上”“生”等字中的最底端的横画,又如:“青”“音”“丰”等字中的长横。在通常的情况下,书写这一笔画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略微向上的弧度;二是要舒展。在解释“为什么要呈现略微向上的弧度时,我跟学生们做了一个“小尺子承重实验”:首先将小尺子平放在两端有支撑点的书本上,然后,在小尺子中间放一本书,结果书将小尺子压弯了;我又将小尺子隆起,变成一个拱形,两端同时固定好,然后,让学生一本一本往上放书,结果放了三本书,也没有将小尺子压弯。面对学生惊讶的眼神,我解释道:拱形结构比直线结构承载力强,赵州橋就是最好的证明。”书法就是借鉴这种力量美学,常常将“底横”呈现略微向上的弧度。接着,我利用“平衡术”的事例,解释“为什么要写舒展”的要点。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深层地感知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
2. 用构图规律,解剖汉字构造。汉字数量众多,我们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去剖析每一个汉字的书写规律,这就需要我们提炼汉字书写所必须遵循的法则,来帮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美学规律。首先,要帮助学生剖析汉字笔画书写的规律。笔画的书写规律可以细分为:笔画的形态规律和运笔规律。这里的形态规律,就是指笔画的外形特征,每个笔画都有其与众不同、约定俗成”的特征,例如,楷书中的“横”,它的笔画形态是“两头粗、中间细,且有一点微斜”;而运笔规律,就是指每一个笔画在书写时,所呈现的力度与速度,或快或慢,或轻或重。又如,楷书中“横”的运笔:起笔重,运笔快,顿笔重。其次,要帮助学生分析汉字构成部件的组合法则。经过千百年来的锤炼,汉字各部件的组合已成章法,这些章法是汉字书写呈现艺术性或审美性的保障。如“喜”字,在书写时,一定要凸显“主横舒展”这个法则,当突出主横后,“喜”字方能美观、大方;又如“木”字,当它是偏旁时,它的“捺”应变成“点”,以形成谦让之态;再如“林”“伏”“钊”等左右结构的字,都应该遵循“左窄右宽”的法则……
总之,当我们以“儿童认知”的视角、“线条构图”的理论,审视汉字教学后,定能让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写字的法门,定会让汉字陪伴学生一生。
(作者单位:淮安市洪泽湖
实验小学)
一、 识字教学要有“儿童认知”的视角
1. 以儿童视角,呈现汉字的来龙去脉。“儿童的感知是有规律的!”对于懵懂的儿童来说,他们总是喜欢认知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象”,总喜欢将抽象的事理与具体的形象对应起来。写字教学也是如此,当学生面对一组组“错综复杂”的线条——汉字时,开始或许是兴趣盎然,但随着它不断的、大量地呈现,因为找不到认知的生长点,便产生“剪不断,理还乱”的怨言。此时,我们不妨将汉字的“生命历程”有序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支撑起书写汉字的图库。如“飞”字的教学,“飞”字是一个象形字,在小篆字体里,“飞”字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鸟,故而它的本义是:“鸟飞”。然而,这个“飞”字,对于学生来说,却很难与现实生活中的“飞”这个动作形成联系,故而,学生很难理解“飞”字的内涵。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飞”字的来龙去脉,我在教学时,将“飞”字的演变历程呈现出来(如下图),由于这样有序地呈现“飞”字的各种书写体,学生在书写“飞”字时,就会在脑海里生成“飞”字相关的物象,从而能够持久地、正确地理解与掌握。
2. 以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呈现汉字的组合特征。“汉字是有组合规律的。”这对我们成人来说,不难理解,但对于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说,却是高深莫测,正因为他们难以理解,故而书写时,常常发生错误。为此,在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时,就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去呈现汉字的组合特征,以便为他们的正确书写保驾护航。如“辨”“辩”“辫”“瓣”字的教学,为了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先利用儿歌导入:“眼睛分辨,辨辨辨;说话辩论,辩辩辩;辫子绞绞,辫辫辫;花落结瓜,瓣瓣瓣。”接着,再从字义的角度去分析:“辨”字的中间是一点一撇,意思是眼睛去“分辨”不同事物的特点,如:辨别、分辨、辨认等;“辩”字的中间是“言”字,意思是用语言来表明主张或看法,如:辩驳、辩论、辩辞;“辫”字的中间是绞丝,意思是把头发分股编成“条条”,如:辫子;而“瓣”字的中间是“瓜”,指花瓣或植物的种子、果实或球茎可以分开的片状物,有时也用作量词,例如:四瓣橘子。
二、 写字教学要有“线条构图”的理论
1. 用构图理论,解剖汉字韵味。在教学时,我们要用构图的理论,去解剖汉字的结构,并以此来丰厚学生对汉字书写艺术的感知、理解、评判的能力。如“底横”的教学。所谓“底横”,就是指处于“一个字”,或者“一个部首”最底端的“横画”,如:“旦”“亚”“上”“生”等字中的最底端的横画,又如:“青”“音”“丰”等字中的长横。在通常的情况下,书写这一笔画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略微向上的弧度;二是要舒展。在解释“为什么要呈现略微向上的弧度时,我跟学生们做了一个“小尺子承重实验”:首先将小尺子平放在两端有支撑点的书本上,然后,在小尺子中间放一本书,结果书将小尺子压弯了;我又将小尺子隆起,变成一个拱形,两端同时固定好,然后,让学生一本一本往上放书,结果放了三本书,也没有将小尺子压弯。面对学生惊讶的眼神,我解释道:拱形结构比直线结构承载力强,赵州橋就是最好的证明。”书法就是借鉴这种力量美学,常常将“底横”呈现略微向上的弧度。接着,我利用“平衡术”的事例,解释“为什么要写舒展”的要点。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深层地感知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
2. 用构图规律,解剖汉字构造。汉字数量众多,我们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去剖析每一个汉字的书写规律,这就需要我们提炼汉字书写所必须遵循的法则,来帮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美学规律。首先,要帮助学生剖析汉字笔画书写的规律。笔画的书写规律可以细分为:笔画的形态规律和运笔规律。这里的形态规律,就是指笔画的外形特征,每个笔画都有其与众不同、约定俗成”的特征,例如,楷书中的“横”,它的笔画形态是“两头粗、中间细,且有一点微斜”;而运笔规律,就是指每一个笔画在书写时,所呈现的力度与速度,或快或慢,或轻或重。又如,楷书中“横”的运笔:起笔重,运笔快,顿笔重。其次,要帮助学生分析汉字构成部件的组合法则。经过千百年来的锤炼,汉字各部件的组合已成章法,这些章法是汉字书写呈现艺术性或审美性的保障。如“喜”字,在书写时,一定要凸显“主横舒展”这个法则,当突出主横后,“喜”字方能美观、大方;又如“木”字,当它是偏旁时,它的“捺”应变成“点”,以形成谦让之态;再如“林”“伏”“钊”等左右结构的字,都应该遵循“左窄右宽”的法则……
总之,当我们以“儿童认知”的视角、“线条构图”的理论,审视汉字教学后,定能让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写字的法门,定会让汉字陪伴学生一生。
(作者单位:淮安市洪泽湖
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