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江门文艺》的故事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lx1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继贤:父子般的情谊
  
  “谢老师,请问谢老师在家吗?”
  我从大女儿在广州的住宅出来,只见门外怯怯地站着一个40岁左右的男人,他个子矮小,脸庞黑瘦,粗糙的双手挽着一个布包,脚上是一双满是尘土的皮鞋,身上穿着已经褪色的旧西装,典型的朴实、敦厚的中国农民形象。
  “你是云南蒙自的胡海舟吧?我是谢继贤。”
  “对,谢老师您好!广州真大,我找了很久才找到这里呢。”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
  这是我认识胡海舟8年后第一次见到他,那是2003年12月29日。他是应邀来参加《江门文艺》作者座谈会的。晚饭后,我便和他坐晚班车到江门,送他到甘化厂招待所住下。2004年元旦,开完座谈会后,我带他到江门东湖广场、人人乐超市、常安路步行街参观游览。1月3日,我送他到广州火车站搭车。告别时,他一再叮嘱我有空闲时和师母一起到云南来玩。我说,会有这一天的。
  胡海舟是个命运多舛的人。他出生7个月母亲就去世了,他是由二哥二嫂抚养大的。他生于江苏泗阳一个贫困家庭。高中毕业后到上海打工,1985年至1997年到开平市工作,干的仍是又苦又累赚钱又少的活。在开平打工期间便和《江门文艺》结下不解之缘。由于热爱文学,他认识了云南蒙自县新房子村的壮族姑娘李莲娟而远“嫁”云南。那时他生活十分艰难,媳妇只有一亩田和几分地,住的是下雨要用脸盆接水的破屋,多年来,他们一家三口主要就是靠这点条件生存着。
  我是从来稿中认识胡海舟的。1998年他在《江门文艺》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春节我想回家》。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爱情的路上有风雨也有阳光》、《生活路上有艰险也有平川》、《文学路上有苦有泪有收获》、《蓝蓝的箐溪沟》等20多篇文章陆续在《江门文艺》发表。
  从多次来稿来信中,我知道他穷得连买肉买油的钱都没有,没日没夜地劳作,他却能在那么艰辛劳累的环境下还笔耕不辍,我很受感动,所以他每次来稿,我都破例优先阅读,提出修改意见,因而和他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从1998年起,我都给他儿子寄去学费,解他燃眉之急。他生活上碰到困难,我都尽力帮助他,希望他早日脱贫。
  这10多年来,他开荒山种果,已经硕果累累。写作上也获得了丰收,先后发表30多万字,不少作品获奖。被红河州作家协会、蒙自县作家协会、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等吸收为会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民作家。
  200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要为他出一本32万字的文学作品集,我闻之欣喜。他请我帮他把全书润色、校对一遍并作序。
  2008年7月下旬,我和爱人、大女儿、外孙一起到云南参加他新书《爱海泛舟》的首发式。7月28日那天,首发式空前热闹,有来自红河州、蒙自县的作家、记者、编辑和文友,自治州文联的正副主席也出席了首发式。会后还聚餐,开晚会,歌舞表演更吸引了不少少数民族观众。
  我逗留在蒙自期间,和当地的文友座谈,联欢。胡海舟带我们到他的石榴园、枇杷园、枣园参观,挂满开口笑的红石榴、坠弯枝头的甜枣……我们在果园里采摘果子,就地尝鲜,有说有笑,乐而忘返。
  胡海舟的家现在已再不是破房子了,虽然只是平房,但有一个园子,养着猪、鸡、狗、兔,热闹得很。他请我们吃云南特色的过桥米线、走地鸡、甜玉米……
  李莲娟是胡海舟得力的助手,她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她都一直支持丈夫的写作,是他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她办事雷厉风行,热情好客,现在已经是个出色的村长。
  每年春节,我都选一些有广东特色的年货寄给他,他也回赠一些当地的土特产。但往往他寄给我的东西无福消受。因为路途遥远,寄来的水果往往已烂了大半,吃不到三两个;寄来的特色风味黄牛肉干,辣得我眼泪鼻涕一起流,冲洗几次,煲几次,还是辣得不能入口;今年春节,他杀了一头大黑猪,说是吃玉米杂粮长大的,肉味特鲜,给我寄来了一条八九斤重的猪后腿,我费了九年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把它劈开。由于他担心猪肉变质,放了很多又咸又辣的料,试吃三几两肉,也是辣得难以下咽,不管怎么冲洗也枉然,我只好把所有的肉分别送给他人。枉费了他的一片孝心,奈何!
  2009年春节后,云南个旧市锡矿山老板王正恩热情邀请我到矿山商谈写长篇小说。2月27日,我又一次飞往昆明,王老板亲自开车到机场接我回数百公里外的别墅。这次我在蒙自住了近半个月,再次见到胡海舟夫妇。他现在依然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地操劳着,他那双手粗糙得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然而,正是这双松树皮般粗糙的手,却不停地写出透着泥土芳香的作品。
  我为帮助过这么勤奋的农民作家而自豪。我们现在每月都通过电话、信息联系,亲如一家,情同父子。
  胡海舟,我记得你说过:我相信天道酬勤。只要奋斗,就会有成功的希望。是的,你正是用实际行动扬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谢继贤,原《江门文艺》主编)
  
  黄荣东:伴我成长
  
  我的第一首小诗在《江门文艺》发表,我的人生就从此改写。在此之前,我是一个不会写作的人,并且对文字害怕。当我的小诗发表之后,我不禁激动得热泪盈眶。不久,我的第二首小诗又在《江门文艺》发表了。那时诗歌的责编是吴迪安老师,我还收到他热情洋溢的来信。我给《江门文艺》投稿更加勤快了。九十年代后期,诗歌栏目的责编改成鄢文江老师了,我也得到他的扶持。后来,我收到很多读者的来信,我在诗意中深呼吸而感动。
  我从向打工刊物到深层次的纯文学刊物投稿,我珍惜点滴时间,不逛街、不打牌,再忙、再累、再苦,也尽可能看书、练笔。有这种自信与勤奋的精神存在,我的习作也有幸上了一些省市的刊物,学会超越,我在对我们打工人的人生价值做进一步的思考。
  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一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打工者。尽管我还过着清贫的生活,可是我不会放弃写作的热情。写作并不只是需要中文系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生活,懂得感悟生活。我保持着一个诗歌写作者的热情,开始尝试其它体裁的创作。给我极大鼓励与信心的是,自2007年我的《孤独是我的日常生活》等三首诗入选广东省诗歌创作委员会主办的《中西诗歌》“广东诗人作品专号”后,我的散文、纪实等作品也相续在全国一些中央级报刊发表,同时也被地区文联接收为市级作家协会会员,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打工作者。
  在这些打工的日子里,我在抒写我喜欢的文字。当我再次品味我当年发表在《江门文艺》的稚嫩的诗行时,我才发现发表的作品有很大的修改。我终于明白《江门文艺》的编辑为了发表我的作品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在此,我很感激《江门文艺》。她改变了我,一种超物质把我改变了。她永远是我亲密的伙伴,心灵的知音,我会与《江门文艺》一起,更快成长。
其他文献
前言:我从1998年至2002年一直在云南大理下关打工,同时在昆明从事厨师工作两年,2004年去深圳打工至今刚回家。我对毒品十分熟悉,感触很深。宋志明是我从小玩到大的邻居,我们感情深厚亲如兄弟。可是在2009年农历4月24日,他年轻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对于一个丧尽天良贩运毒品祸害他人的朋友,他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并不值得同情和可惜,但当初是我把他带出去打工,他才有机会接触到毒品,我为此深感愧疚和自责。
期刊
煤矿里  那些事那些人  剑熔    7月15日四十一块五背面  高中毕业,我穿上劳动布工作服,戴上柳条编成的矿帽,下井。我被安排到掘进队(掘进,就是打洞,往岩石深处打洞,沿着煤脉的走向打洞)。那时候,找个工作不容易,即使井下工,也让我高兴。不过,几天后,师傅们偶然说出的顺口溜,让我伤心了几天。“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打眼,用风钻。风钻像金鸡独立,鸡腿利用空气升降。鸡嘴里插着一根钢
期刊
知道父亲常喊腰疼,我去年回家为他买了几盒药品。当我满面得意地把药品送给他时,他却板起脸问,给我买这个做什么?  我说,是专治腰疼的药。  父亲问,得要多少钱?  我说,不贵,才几十块钱呢!  你就不要骗我了,电视上都有广告,要好几百块钱呢!父亲突然恼火地打翻了我手中的东西,厉声说,跟你说过不要买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你买这个做什么?钱没地方使呀?  我僵硬了脸上的笑容。原以为父亲能够含笑地接过东西,
期刊
我是一个33岁的女人,曾经有一个非常体贴爱护我的老公,也是一个6岁男孩的母亲,可是今天,他们都不认我了。当青春不再,红颜老去的时候,我没有了任何值得骄傲的资本!    一初恋,还没有萌芽    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女孩,家里有六姐妹,没有兄弟,我排行老四。父母一直想生一个儿子传宗接代,可是最终都没法如愿。在农村过去的年月里,多生一个小孩就像多养了一只小狗、小猫般平常,我在家里既不是当大的也不是最小
期刊
宏宏:  九月初八,也就是重阳节前夕,是你七岁的生日。阿姨我给你送上真挚的祝福:祝你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回想2004年,我把你抱在怀里的时候,你刚蹒跚学步,乳牙还未长,如今一眨眼几年不见,我所有的思念都凝聚在你爸寄来的全家福里。从相片中看到你长高了,乳牙也变成了恒牙,笑容盈盈,活泼可爱极了!你变得让我差点认不出来了!  认识你,其实缘于你父亲。你没来世上之前,我就认识你父母了,我与你
期刊
第五十八支歌    你喜欢油绿的叶子  你喜欢清澈的山泉  你喜欢扑过来的清风  你喜欢枝头小鸟  你喜欢大树和小树  你喜欢山溪和水潭  你喜欢奇花异草  你喜欢昆虫  你喜欢小动物  你喜欢隐秘的山坑  你喜欢光明的峰顶  你喜欢我所喜欢  你喜欢我是山里的闺女  你喜欢原始与本真    第五十九支歌    我到达你  你到达我  风和雨是同一个到达  我驾着阳光和白云  你驾着闪电与流星  
期刊
青江市电视台现场直播大厅里,人头攒动,宾客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举行云龙杯厨艺大赛颁奖典礼。漂亮女主持人手拿麦克风对台下观众大声宣布:“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最后一位‘80后’青年,本次厨艺大赛冠军得主——刘军先生,请刘先生上台领奖。有请——”话音刚落,掌声响起。在掌声中,从幕后走出一位身高一米七五,体型微胖的年轻人,笑容可掬地向主持人握手致谢,然后朝宾客们深深一鞠躬。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有人惊
期刊
一    跨进婚介所的那一刻,马千强还是挺犹豫的,可婚介老板刘武德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拿出厚厚的一叠征婚者资料供马千强浏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世界上竟然存在如此之多的离婚小媳妇和大龄女青年,当然也有青春芳华的女孩子,相对来说,男性较少。刘武德见他的客户马千强露出惊讶的表情,就知道他有心在这里寻找“幸福”了,于是他递过一张表格和一支笔,要马千强按照要求填写,好像马千强是来搞应聘似的。马千强
期刊
1  春天还没有过去,桃花已经零落了,城市的农业大道上,辗满了花泥。黎洛没有注意那些桃花,他开车驶在马路上,在想着怎么处理歌拉的来电。  歌拉在家乡的小城,她突然给黎洛打电话说,她要来黎洛的城市,要到黎洛的城市工作,再也不走,让黎洛帮她找一处房子。接到歌拉的电话,黎洛有些吃惊。歌拉一定是从黎洛父母那知道了他的电话。  歌拉是黎洛青梅竹马的邻居,小黎洛五岁。中学时,黎洛喜欢过歌拉的姐姐,现在她已嫁作
期刊
认识她的时候是在2010年的11月。那时她在市场上摆摊,卖一些玩具类的东西。她不吆喝,有人来买她就卖,没有人买她就坐在小板凳上默默地打毛线。见她独来独往,一次我上前问她:“是不是给老公打毛线?”“不是,给老乡打的。”沉默片刻后她说。“那你老公呢?”我又问。“没有老公。”她话里的语气带着几分伤感。  后来我经常去市场,每次都能见到她并聊上几句。一个星期三的晚上,我来到市场,只看到她一个人在那儿摆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