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继贤:父子般的情谊
“谢老师,请问谢老师在家吗?”
我从大女儿在广州的住宅出来,只见门外怯怯地站着一个40岁左右的男人,他个子矮小,脸庞黑瘦,粗糙的双手挽着一个布包,脚上是一双满是尘土的皮鞋,身上穿着已经褪色的旧西装,典型的朴实、敦厚的中国农民形象。
“你是云南蒙自的胡海舟吧?我是谢继贤。”
“对,谢老师您好!广州真大,我找了很久才找到这里呢。”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
这是我认识胡海舟8年后第一次见到他,那是2003年12月29日。他是应邀来参加《江门文艺》作者座谈会的。晚饭后,我便和他坐晚班车到江门,送他到甘化厂招待所住下。2004年元旦,开完座谈会后,我带他到江门东湖广场、人人乐超市、常安路步行街参观游览。1月3日,我送他到广州火车站搭车。告别时,他一再叮嘱我有空闲时和师母一起到云南来玩。我说,会有这一天的。
胡海舟是个命运多舛的人。他出生7个月母亲就去世了,他是由二哥二嫂抚养大的。他生于江苏泗阳一个贫困家庭。高中毕业后到上海打工,1985年至1997年到开平市工作,干的仍是又苦又累赚钱又少的活。在开平打工期间便和《江门文艺》结下不解之缘。由于热爱文学,他认识了云南蒙自县新房子村的壮族姑娘李莲娟而远“嫁”云南。那时他生活十分艰难,媳妇只有一亩田和几分地,住的是下雨要用脸盆接水的破屋,多年来,他们一家三口主要就是靠这点条件生存着。
我是从来稿中认识胡海舟的。1998年他在《江门文艺》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春节我想回家》。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爱情的路上有风雨也有阳光》、《生活路上有艰险也有平川》、《文学路上有苦有泪有收获》、《蓝蓝的箐溪沟》等20多篇文章陆续在《江门文艺》发表。
从多次来稿来信中,我知道他穷得连买肉买油的钱都没有,没日没夜地劳作,他却能在那么艰辛劳累的环境下还笔耕不辍,我很受感动,所以他每次来稿,我都破例优先阅读,提出修改意见,因而和他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从1998年起,我都给他儿子寄去学费,解他燃眉之急。他生活上碰到困难,我都尽力帮助他,希望他早日脱贫。
这10多年来,他开荒山种果,已经硕果累累。写作上也获得了丰收,先后发表30多万字,不少作品获奖。被红河州作家协会、蒙自县作家协会、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等吸收为会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民作家。
200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要为他出一本32万字的文学作品集,我闻之欣喜。他请我帮他把全书润色、校对一遍并作序。
2008年7月下旬,我和爱人、大女儿、外孙一起到云南参加他新书《爱海泛舟》的首发式。7月28日那天,首发式空前热闹,有来自红河州、蒙自县的作家、记者、编辑和文友,自治州文联的正副主席也出席了首发式。会后还聚餐,开晚会,歌舞表演更吸引了不少少数民族观众。
我逗留在蒙自期间,和当地的文友座谈,联欢。胡海舟带我们到他的石榴园、枇杷园、枣园参观,挂满开口笑的红石榴、坠弯枝头的甜枣……我们在果园里采摘果子,就地尝鲜,有说有笑,乐而忘返。
胡海舟的家现在已再不是破房子了,虽然只是平房,但有一个园子,养着猪、鸡、狗、兔,热闹得很。他请我们吃云南特色的过桥米线、走地鸡、甜玉米……
李莲娟是胡海舟得力的助手,她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她都一直支持丈夫的写作,是他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她办事雷厉风行,热情好客,现在已经是个出色的村长。
每年春节,我都选一些有广东特色的年货寄给他,他也回赠一些当地的土特产。但往往他寄给我的东西无福消受。因为路途遥远,寄来的水果往往已烂了大半,吃不到三两个;寄来的特色风味黄牛肉干,辣得我眼泪鼻涕一起流,冲洗几次,煲几次,还是辣得不能入口;今年春节,他杀了一头大黑猪,说是吃玉米杂粮长大的,肉味特鲜,给我寄来了一条八九斤重的猪后腿,我费了九年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把它劈开。由于他担心猪肉变质,放了很多又咸又辣的料,试吃三几两肉,也是辣得难以下咽,不管怎么冲洗也枉然,我只好把所有的肉分别送给他人。枉费了他的一片孝心,奈何!
2009年春节后,云南个旧市锡矿山老板王正恩热情邀请我到矿山商谈写长篇小说。2月27日,我又一次飞往昆明,王老板亲自开车到机场接我回数百公里外的别墅。这次我在蒙自住了近半个月,再次见到胡海舟夫妇。他现在依然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地操劳着,他那双手粗糙得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然而,正是这双松树皮般粗糙的手,却不停地写出透着泥土芳香的作品。
我为帮助过这么勤奋的农民作家而自豪。我们现在每月都通过电话、信息联系,亲如一家,情同父子。
胡海舟,我记得你说过:我相信天道酬勤。只要奋斗,就会有成功的希望。是的,你正是用实际行动扬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谢继贤,原《江门文艺》主编)
黄荣东:伴我成长
我的第一首小诗在《江门文艺》发表,我的人生就从此改写。在此之前,我是一个不会写作的人,并且对文字害怕。当我的小诗发表之后,我不禁激动得热泪盈眶。不久,我的第二首小诗又在《江门文艺》发表了。那时诗歌的责编是吴迪安老师,我还收到他热情洋溢的来信。我给《江门文艺》投稿更加勤快了。九十年代后期,诗歌栏目的责编改成鄢文江老师了,我也得到他的扶持。后来,我收到很多读者的来信,我在诗意中深呼吸而感动。
我从向打工刊物到深层次的纯文学刊物投稿,我珍惜点滴时间,不逛街、不打牌,再忙、再累、再苦,也尽可能看书、练笔。有这种自信与勤奋的精神存在,我的习作也有幸上了一些省市的刊物,学会超越,我在对我们打工人的人生价值做进一步的思考。
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一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打工者。尽管我还过着清贫的生活,可是我不会放弃写作的热情。写作并不只是需要中文系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生活,懂得感悟生活。我保持着一个诗歌写作者的热情,开始尝试其它体裁的创作。给我极大鼓励与信心的是,自2007年我的《孤独是我的日常生活》等三首诗入选广东省诗歌创作委员会主办的《中西诗歌》“广东诗人作品专号”后,我的散文、纪实等作品也相续在全国一些中央级报刊发表,同时也被地区文联接收为市级作家协会会员,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打工作者。
在这些打工的日子里,我在抒写我喜欢的文字。当我再次品味我当年发表在《江门文艺》的稚嫩的诗行时,我才发现发表的作品有很大的修改。我终于明白《江门文艺》的编辑为了发表我的作品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在此,我很感激《江门文艺》。她改变了我,一种超物质把我改变了。她永远是我亲密的伙伴,心灵的知音,我会与《江门文艺》一起,更快成长。
“谢老师,请问谢老师在家吗?”
我从大女儿在广州的住宅出来,只见门外怯怯地站着一个40岁左右的男人,他个子矮小,脸庞黑瘦,粗糙的双手挽着一个布包,脚上是一双满是尘土的皮鞋,身上穿着已经褪色的旧西装,典型的朴实、敦厚的中国农民形象。
“你是云南蒙自的胡海舟吧?我是谢继贤。”
“对,谢老师您好!广州真大,我找了很久才找到这里呢。”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
这是我认识胡海舟8年后第一次见到他,那是2003年12月29日。他是应邀来参加《江门文艺》作者座谈会的。晚饭后,我便和他坐晚班车到江门,送他到甘化厂招待所住下。2004年元旦,开完座谈会后,我带他到江门东湖广场、人人乐超市、常安路步行街参观游览。1月3日,我送他到广州火车站搭车。告别时,他一再叮嘱我有空闲时和师母一起到云南来玩。我说,会有这一天的。
胡海舟是个命运多舛的人。他出生7个月母亲就去世了,他是由二哥二嫂抚养大的。他生于江苏泗阳一个贫困家庭。高中毕业后到上海打工,1985年至1997年到开平市工作,干的仍是又苦又累赚钱又少的活。在开平打工期间便和《江门文艺》结下不解之缘。由于热爱文学,他认识了云南蒙自县新房子村的壮族姑娘李莲娟而远“嫁”云南。那时他生活十分艰难,媳妇只有一亩田和几分地,住的是下雨要用脸盆接水的破屋,多年来,他们一家三口主要就是靠这点条件生存着。
我是从来稿中认识胡海舟的。1998年他在《江门文艺》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春节我想回家》。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爱情的路上有风雨也有阳光》、《生活路上有艰险也有平川》、《文学路上有苦有泪有收获》、《蓝蓝的箐溪沟》等20多篇文章陆续在《江门文艺》发表。
从多次来稿来信中,我知道他穷得连买肉买油的钱都没有,没日没夜地劳作,他却能在那么艰辛劳累的环境下还笔耕不辍,我很受感动,所以他每次来稿,我都破例优先阅读,提出修改意见,因而和他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从1998年起,我都给他儿子寄去学费,解他燃眉之急。他生活上碰到困难,我都尽力帮助他,希望他早日脱贫。
这10多年来,他开荒山种果,已经硕果累累。写作上也获得了丰收,先后发表30多万字,不少作品获奖。被红河州作家协会、蒙自县作家协会、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等吸收为会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民作家。
2008年,云南人民出版社要为他出一本32万字的文学作品集,我闻之欣喜。他请我帮他把全书润色、校对一遍并作序。
2008年7月下旬,我和爱人、大女儿、外孙一起到云南参加他新书《爱海泛舟》的首发式。7月28日那天,首发式空前热闹,有来自红河州、蒙自县的作家、记者、编辑和文友,自治州文联的正副主席也出席了首发式。会后还聚餐,开晚会,歌舞表演更吸引了不少少数民族观众。
我逗留在蒙自期间,和当地的文友座谈,联欢。胡海舟带我们到他的石榴园、枇杷园、枣园参观,挂满开口笑的红石榴、坠弯枝头的甜枣……我们在果园里采摘果子,就地尝鲜,有说有笑,乐而忘返。
胡海舟的家现在已再不是破房子了,虽然只是平房,但有一个园子,养着猪、鸡、狗、兔,热闹得很。他请我们吃云南特色的过桥米线、走地鸡、甜玉米……
李莲娟是胡海舟得力的助手,她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她都一直支持丈夫的写作,是他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她办事雷厉风行,热情好客,现在已经是个出色的村长。
每年春节,我都选一些有广东特色的年货寄给他,他也回赠一些当地的土特产。但往往他寄给我的东西无福消受。因为路途遥远,寄来的水果往往已烂了大半,吃不到三两个;寄来的特色风味黄牛肉干,辣得我眼泪鼻涕一起流,冲洗几次,煲几次,还是辣得不能入口;今年春节,他杀了一头大黑猪,说是吃玉米杂粮长大的,肉味特鲜,给我寄来了一条八九斤重的猪后腿,我费了九年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把它劈开。由于他担心猪肉变质,放了很多又咸又辣的料,试吃三几两肉,也是辣得难以下咽,不管怎么冲洗也枉然,我只好把所有的肉分别送给他人。枉费了他的一片孝心,奈何!
2009年春节后,云南个旧市锡矿山老板王正恩热情邀请我到矿山商谈写长篇小说。2月27日,我又一次飞往昆明,王老板亲自开车到机场接我回数百公里外的别墅。这次我在蒙自住了近半个月,再次见到胡海舟夫妇。他现在依然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地操劳着,他那双手粗糙得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然而,正是这双松树皮般粗糙的手,却不停地写出透着泥土芳香的作品。
我为帮助过这么勤奋的农民作家而自豪。我们现在每月都通过电话、信息联系,亲如一家,情同父子。
胡海舟,我记得你说过:我相信天道酬勤。只要奋斗,就会有成功的希望。是的,你正是用实际行动扬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谢继贤,原《江门文艺》主编)
黄荣东:伴我成长
我的第一首小诗在《江门文艺》发表,我的人生就从此改写。在此之前,我是一个不会写作的人,并且对文字害怕。当我的小诗发表之后,我不禁激动得热泪盈眶。不久,我的第二首小诗又在《江门文艺》发表了。那时诗歌的责编是吴迪安老师,我还收到他热情洋溢的来信。我给《江门文艺》投稿更加勤快了。九十年代后期,诗歌栏目的责编改成鄢文江老师了,我也得到他的扶持。后来,我收到很多读者的来信,我在诗意中深呼吸而感动。
我从向打工刊物到深层次的纯文学刊物投稿,我珍惜点滴时间,不逛街、不打牌,再忙、再累、再苦,也尽可能看书、练笔。有这种自信与勤奋的精神存在,我的习作也有幸上了一些省市的刊物,学会超越,我在对我们打工人的人生价值做进一步的思考。
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一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的打工者。尽管我还过着清贫的生活,可是我不会放弃写作的热情。写作并不只是需要中文系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生活,懂得感悟生活。我保持着一个诗歌写作者的热情,开始尝试其它体裁的创作。给我极大鼓励与信心的是,自2007年我的《孤独是我的日常生活》等三首诗入选广东省诗歌创作委员会主办的《中西诗歌》“广东诗人作品专号”后,我的散文、纪实等作品也相续在全国一些中央级报刊发表,同时也被地区文联接收为市级作家协会会员,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打工作者。
在这些打工的日子里,我在抒写我喜欢的文字。当我再次品味我当年发表在《江门文艺》的稚嫩的诗行时,我才发现发表的作品有很大的修改。我终于明白《江门文艺》的编辑为了发表我的作品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在此,我很感激《江门文艺》。她改变了我,一种超物质把我改变了。她永远是我亲密的伙伴,心灵的知音,我会与《江门文艺》一起,更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