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完善优化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师在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活动时,从课程设计理念与定位、课程设计理论基础与思想启迪、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情景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规划和设计,切实提高政治课程教学质量,为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147-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立的目的在于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其课程教学对象为大一新生,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大一新生人生观、价值观稍显稚嫩等特点进行引导性教学,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设计,将政治理论知识和学生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1 课程设计理念与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从而切实指导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1]。基于这一情况,我们可以确定该课程的设计理念是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核心,帮助学生成长,建立起完善的学生中心教育课程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的性质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这一性质也就规定了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观念的思想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将该课程定位为引导性教育课程活动。
2 课程设计理论基础与思想启迪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在于“四个统一”原则,即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相统一原则、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励相统一原则、研究对象与教学对象相统一原则、教师创造意图与学生接受能力的统一[2]。基于这四大原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必须要在对文本内容(知识点、方法论、理论体系)完全吃透的前提下,从大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课程进行重新解构与重组设计,在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同时,也不断追求课程教学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 课程整体设计
3.1 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包括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两方面。能力目标主要是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公民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3]。具体来说,教师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为教学中心,引导大学生完成从中学向大学的心理转变与能力提升,将其培养为合格守法的新世纪公民;知识目标是课程设计的之间目标,它要求大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学习现代社会文明观念,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常识,并且掌握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与社会公德要求。
3.2 课程内容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生、国家、道德、公民、法律等五个部分,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与课下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将实践教学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当中。
4 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采用具体化教学、形象化教学、生动化教学、网络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化教学即指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形象生动的具体事件,使学生更为直观与真实地体会当中所蕴含的道理,从而培养自我理性思维,在积极地思考与探索中深入理解文本知识;形象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鲜明的典型形象进行示范性介绍与展示,通过模范的典型示范作用来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潜质,从而达到教师意图与学生认知的有机结合;生动化教学是指教师投入强烈的情感进行生动化个性形象的传授,通过情感陶冶、期待、暗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融入生动化教学课堂氛围之中,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网络化教学即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网络功能,加强优化课程课件的建设工作,并将网络技术拓展到课外教学范畴,在拓宽课程教学领域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4]。
5 课程教学情境设计
5.1 故事化情境
(1)选择大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事件与案例,让大学生产生熟悉感与代入感。如教师在讲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问题时,可以将本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案例作为切入口,向学生提问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再经过教师专业分析之后,让学生通过身边真实的案例深刻体会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选择对学生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事件。以合同法的相关知识为例,合同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中都会遇上的问题,而在进行该知识点的具体阐述中,教师选择本校大学生在就业时所遇到的典型合同纠纷案例,通过运用相关合同法的知识进行评判和解读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合同法对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5.2 活动化情境
活动化情境包括多方面的形式,教师可以依据不同需求开展主题辩论、课堂演讲、专题谈论等不同活动。主题辩论是一种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师方式,教师可选取当前社会中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要求学生就此进行辩论。例如就“老人该不该扶”这一社会热点展开课堂辩论,让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教师通过适时的引导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完善自我的道德能力。课堂演讲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而专题讨论活动可以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而有效地学习,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自学、好学的兴趣。
5.3 生动化情境
教师在进行生动化情境建构时可以选择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以生动化教学的形式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例如近年来媒体上比较常见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活动,感动中国人物的亲身经历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精神的洗礼和震撼,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崇高的社会理想与人生价值的本质。
6 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有效设计,能够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观念,提高个人素养,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有够有效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静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4(9):55-56.
[2] 任生俊,武艳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应注重大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5):10-11.
[3] 姚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实效性探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3,1(3):25.
[4] 李廷宪.成长报告——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考核方式的理论与实践[J].铜陵学院学报,2012,2(4):36-37.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147-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立的目的在于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其课程教学对象为大一新生,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大一新生人生观、价值观稍显稚嫩等特点进行引导性教学,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设计,将政治理论知识和学生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1 课程设计理念与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从而切实指导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1]。基于这一情况,我们可以确定该课程的设计理念是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核心,帮助学生成长,建立起完善的学生中心教育课程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的性质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这一性质也就规定了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观念的思想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将该课程定位为引导性教育课程活动。
2 课程设计理论基础与思想启迪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在于“四个统一”原则,即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相统一原则、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励相统一原则、研究对象与教学对象相统一原则、教师创造意图与学生接受能力的统一[2]。基于这四大原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必须要在对文本内容(知识点、方法论、理论体系)完全吃透的前提下,从大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课程进行重新解构与重组设计,在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同时,也不断追求课程教学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 课程整体设计
3.1 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包括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两方面。能力目标主要是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公民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3]。具体来说,教师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为教学中心,引导大学生完成从中学向大学的心理转变与能力提升,将其培养为合格守法的新世纪公民;知识目标是课程设计的之间目标,它要求大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学习现代社会文明观念,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常识,并且掌握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与社会公德要求。
3.2 课程内容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生、国家、道德、公民、法律等五个部分,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与课下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将实践教学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当中。
4 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采用具体化教学、形象化教学、生动化教学、网络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化教学即指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形象生动的具体事件,使学生更为直观与真实地体会当中所蕴含的道理,从而培养自我理性思维,在积极地思考与探索中深入理解文本知识;形象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鲜明的典型形象进行示范性介绍与展示,通过模范的典型示范作用来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潜质,从而达到教师意图与学生认知的有机结合;生动化教学是指教师投入强烈的情感进行生动化个性形象的传授,通过情感陶冶、期待、暗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融入生动化教学课堂氛围之中,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网络化教学即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信息化网络功能,加强优化课程课件的建设工作,并将网络技术拓展到课外教学范畴,在拓宽课程教学领域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4]。
5 课程教学情境设计
5.1 故事化情境
(1)选择大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事件与案例,让大学生产生熟悉感与代入感。如教师在讲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问题时,可以将本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案例作为切入口,向学生提问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再经过教师专业分析之后,让学生通过身边真实的案例深刻体会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选择对学生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事件。以合同法的相关知识为例,合同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中都会遇上的问题,而在进行该知识点的具体阐述中,教师选择本校大学生在就业时所遇到的典型合同纠纷案例,通过运用相关合同法的知识进行评判和解读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合同法对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5.2 活动化情境
活动化情境包括多方面的形式,教师可以依据不同需求开展主题辩论、课堂演讲、专题谈论等不同活动。主题辩论是一种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师方式,教师可选取当前社会中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要求学生就此进行辩论。例如就“老人该不该扶”这一社会热点展开课堂辩论,让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教师通过适时的引导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完善自我的道德能力。课堂演讲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而专题讨论活动可以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而有效地学习,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自学、好学的兴趣。
5.3 生动化情境
教师在进行生动化情境建构时可以选择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以生动化教学的形式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例如近年来媒体上比较常见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活动,感动中国人物的亲身经历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精神的洗礼和震撼,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崇高的社会理想与人生价值的本质。
6 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有效设计,能够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观念,提高个人素养,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有够有效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静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4(9):55-56.
[2] 任生俊,武艳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应注重大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5):10-11.
[3] 姚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实效性探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3,1(3):25.
[4] 李廷宪.成长报告——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考核方式的理论与实践[J].铜陵学院学报,2012,2(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