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各行各业的重要地位,培养具有高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学生成为当今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的教学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何惠湘(1972-),女,湖南常宁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副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38-02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也要丰富和改造,为社会培养真正顶用的应用型人才。
由于社会经济和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机电设备也越来越先进,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所需的技术应用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制造业大国,很多企业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将生产设备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做很大的调整和改进,企业对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和操作人员也会有很大的需求。“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在机电专业课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一门与工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融合了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的先进技术,该课程的教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科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围绕教学改革的核心,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调整和更新专业课程,探索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的教学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教学内容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式,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做好专业市场调研,研究企业用人需求,分析岗位能力要求,以机电相关专业关键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校企合作,共同参与,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新型课程模式,集中建设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要求为课程内容,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课程结构,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的专业核心课程。除了完成课程上安排的项目外,还要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项目,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为了满足企业的需要,培养一线操作型和应用型的职业人才,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加强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职业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除了要有够用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求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有关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处理好理论和实践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另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或专业比赛,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去年,机电系学生参加了江苏省高职院校“亚龙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及调试的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三等奖。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毕业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可以胜任以下的工作:
(1)操作和维修工:能独立操作相应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并完成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及产品检测工作。
(2)售后服务:能独立操作相应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并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
(3)设计人员:能完成项目的调研、策划、组织,并能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的设计、改造、开发,进行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
3.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双证书制度,即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取得了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的制度。实施双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举措,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实行双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持有双证书的高职毕业生,比只有毕业证的高职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在高职院校中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使之能够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扮演重要的协调与组织角色,有效地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4.项目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只注重如何把学生教好,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项目教学法又称为跨专业课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自己处理项目,并完成收集信息、设计方案、项目实施及最终的项目自我评价,把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项目教学法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所学知识加以充分应用。项目教学法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变多了,思考的空间也变得多起来,不会有什么局限性了,能够学习到的知识相对来讲也变多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项目法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是一门将PLC技术、传感器技术、变频器技术、伺服系统技术、触摸屏技术集于一体的专业课,课程教学主要在实训室进行。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情境中完成规定的项目,初步掌握工程实践的一般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培养学生掌握自动线的电气原理图、气动系统图和PLC程序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掌握PLC、变频器、伺服系统、触摸屏的应用能力。通过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使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工程问题。
本课程紧紧围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以模块化的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采用学练结合的方法,从工程角度出发,再现工厂情境,安排教学内容,从而完成课程目标。课程的实施是通过设置现场情境并让学生完成给定的任务来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完成给定任务后,可将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并能真正应用到具体的设备控制系统中。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社会能力如容忍、沟通和协调人际关系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并自觉养成批评与自我批评、遵守劳动纪律的职业素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如信息查询、收集与整理、分析、总结、制订工作进度表以及控制进度、方案设计与评估决策及组织和实施项目等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加强。 5.加大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办学的模式,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而采取的与企业合作的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方式,满足企业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使高职毕业生适应社会和满足社会的需要。
要加大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需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最大限度地缩短高职毕业生毕业后的试用期,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另外,企业也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岗位,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6.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为了满足社会和国家日益增长的科学和技术的需要,高职院校也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如加拿大等国家的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很值得借鉴。最早的合作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的英国和美国,是将学生在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相结合,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教育模式,被各发达国家公认为是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模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合作教育使学生在学院学习课程的期间,还可以在企业中工作来获取一些工作经验。通过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即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工作进行定期轮换,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
二、结论
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参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用更好的、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方式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持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婷婷.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之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221-222.
[2]尚军,罗建奇.以滑铁卢大学为例谈加拿大的产学合作教育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12):100-101.
[3]李云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11-14.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何惠湘(1972-),女,湖南常宁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副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38-02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也要丰富和改造,为社会培养真正顶用的应用型人才。
由于社会经济和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机电设备也越来越先进,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所需的技术应用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制造业大国,很多企业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将生产设备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做很大的调整和改进,企业对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和操作人员也会有很大的需求。“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在机电专业课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一门与工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融合了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的先进技术,该课程的教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科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围绕教学改革的核心,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调整和更新专业课程,探索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的教学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教学内容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式,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做好专业市场调研,研究企业用人需求,分析岗位能力要求,以机电相关专业关键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校企合作,共同参与,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新型课程模式,集中建设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要求为课程内容,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课程结构,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的专业核心课程。除了完成课程上安排的项目外,还要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项目,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为了满足企业的需要,培养一线操作型和应用型的职业人才,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操作有机协调,加强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职业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除了要有够用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求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有关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处理好理论和实践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另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或专业比赛,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去年,机电系学生参加了江苏省高职院校“亚龙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及调试的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三等奖。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毕业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可以胜任以下的工作:
(1)操作和维修工:能独立操作相应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并完成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及产品检测工作。
(2)售后服务:能独立操作相应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并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
(3)设计人员:能完成项目的调研、策划、组织,并能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的设计、改造、开发,进行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
3.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双证书制度,即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取得了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的制度。实施双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举措,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实行双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持有双证书的高职毕业生,比只有毕业证的高职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在高职院校中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使之能够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扮演重要的协调与组织角色,有效地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4.项目教学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只注重如何把学生教好,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项目教学法又称为跨专业课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自己处理项目,并完成收集信息、设计方案、项目实施及最终的项目自我评价,把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项目教学法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所学知识加以充分应用。项目教学法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变多了,思考的空间也变得多起来,不会有什么局限性了,能够学习到的知识相对来讲也变多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项目法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课程是一门将PLC技术、传感器技术、变频器技术、伺服系统技术、触摸屏技术集于一体的专业课,课程教学主要在实训室进行。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情境中完成规定的项目,初步掌握工程实践的一般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培养学生掌握自动线的电气原理图、气动系统图和PLC程序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掌握PLC、变频器、伺服系统、触摸屏的应用能力。通过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使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工程问题。
本课程紧紧围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以模块化的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采用学练结合的方法,从工程角度出发,再现工厂情境,安排教学内容,从而完成课程目标。课程的实施是通过设置现场情境并让学生完成给定的任务来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完成给定任务后,可将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并能真正应用到具体的设备控制系统中。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社会能力如容忍、沟通和协调人际关系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并自觉养成批评与自我批评、遵守劳动纪律的职业素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如信息查询、收集与整理、分析、总结、制订工作进度表以及控制进度、方案设计与评估决策及组织和实施项目等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加强。 5.加大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办学的模式,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而采取的与企业合作的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方式,满足企业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使高职毕业生适应社会和满足社会的需要。
要加大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需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最大限度地缩短高职毕业生毕业后的试用期,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另外,企业也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岗位,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6.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为了满足社会和国家日益增长的科学和技术的需要,高职院校也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如加拿大等国家的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很值得借鉴。最早的合作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的英国和美国,是将学生在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相结合,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教育模式,被各发达国家公认为是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模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合作教育使学生在学院学习课程的期间,还可以在企业中工作来获取一些工作经验。通过工学交替的合作教育,即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工作进行定期轮换,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
二、结论
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参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用更好的、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教学方式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持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婷婷.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之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221-222.
[2]尚军,罗建奇.以滑铁卢大学为例谈加拿大的产学合作教育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12):100-101.
[3]李云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11-14.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