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以来,襄阳市大力推进农村网格化管理,在网格建设上抓规范,在管理方式上抓创新,做实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增强了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能力。目前,全市2410个村(社区),已完成网格划分、人员选配、平台建设、机制建设、信息采集等基础工作的村(社区)1627个,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67.51%。
规范三项建设,构建农村网格化管理体系
出台《襄阳市农村网格化管理工作指导规范》,按照“五建五到位”的建设标准,加快推进农村网格化规范建设。
规范网格建设。全面完成网格划分工作,共划分网格12998个。按照“一格一名网格员”、“一村一名信息员”的要求,配备网格员12998名、信息员2245名。明确界定网格员、信息员工作职责。
规范平台建设。按照“六有”标准,即一间专用办公室、一套制度上墙、一个档案柜、一部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张信息联通专网,建立县、镇、村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站)。明确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站)主要负责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协调、监督管理、任务指派、指挥调度等工作。
规范信息系统建设。市政府投入1100万元,6月底前将专用光纤铺设到了市区各乡镇(街道)、各村(社区)共455个点;各县市由当地政府统一出资,做好光纤接入工程。目前全市已有1443个村实现信息网络连通。
创新三项举措,增强农村网格化管理活力
在农村网格化管理中,我们不满足于建网格、配人员,积极创新工作载体和方式方法,赋予农村网格化新的生命力。
创新实施“平安五小工程”,矛盾问题化解在网格。以村为单位,以网格员为纽带,以治安中心户和群众为主体,每天开展小纠纷、小隐患、小案件、小问题、小需求等“五小问题”的排查化解工作。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民情档案,实行“三色”管理,“红色”代表特别关注对象,要求高度关注、随时观察;“黄色”代表重点关注对象,每半月走访一次;“绿色”代表一般关注对象,每月走访一次。全面开展“平安村”、“平安网格”创建活动,一年一评定、两年一复核,以村为单位张榜公布,命名挂牌。今年以来,全市共排查解决“五小”问题11602件,防止“民转刑”案件198件。
创新建立“三方互助网络”,互助服务落实在网格。实行“邻里互助”,10户左右组成一个互助组,推选互助组长,组织群众开展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纠纷联调、治安联防等活动;实行“结对帮助”,组织党员干部和“爱心妈妈”等志愿者,结对帮助贫困家庭、留守人员和精神病人等;实行“社会救助”,对特困家庭、大病人员,积极帮助申请民政救助,并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救助活动。目前,全市共建立邻里互助组42341个,今年以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8230余件。
创新农村治安承包模式,治安防范卡点建设在网格。在襄州区试点,投资建成81个固定城际、镇际治安卡点,并统筹整合和使用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推行治安服务承包责任制,以卡点村、薄弱村和重点村为中心,划定治安防范承包责任区,推选治安承包责任人,由承包责任人从当地网格员、治安中心户长、治安积极分子中选聘巡防员,打造农村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
强化三项保障,落实农村网格化管理责任
强化组织保障。把农村网格化管理作为全市社会治理39个项目和全市平安法治惠民十件实事之一,明确责任单位和工作时限,每季度一督办,年底结硬仗。将农村网格化管理作为综治考评的重要内容,在季度考评中占20分的分值,严格奖惩兑现。
强化人财保障。各地舍得投人投钱,普遍落实了县级网格化服务管理机构,增加了工作人员;将三级平台工作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在确保村组干部原有待遇标准的基础上,实行网格员每人每月增加定补200元或100元、村信息员800元或比照村副职的待遇标准,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各地出台排查化解“五小问题”奖励办法,按每件20-30元標准,由乡镇(街道)实行以奖代补;对排查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按照每件100-300元的标准,由县级综治委实行重奖。
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农村网格化六项管理制度,即网格化四级管理制度、半月工作例会制度、外出请假报告制度、定期学习培训制度、辞职辞退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农村网格化管理规范运行、发挥作用。
规范三项建设,构建农村网格化管理体系
出台《襄阳市农村网格化管理工作指导规范》,按照“五建五到位”的建设标准,加快推进农村网格化规范建设。
规范网格建设。全面完成网格划分工作,共划分网格12998个。按照“一格一名网格员”、“一村一名信息员”的要求,配备网格员12998名、信息员2245名。明确界定网格员、信息员工作职责。
规范平台建设。按照“六有”标准,即一间专用办公室、一套制度上墙、一个档案柜、一部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张信息联通专网,建立县、镇、村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站)。明确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站)主要负责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协调、监督管理、任务指派、指挥调度等工作。
规范信息系统建设。市政府投入1100万元,6月底前将专用光纤铺设到了市区各乡镇(街道)、各村(社区)共455个点;各县市由当地政府统一出资,做好光纤接入工程。目前全市已有1443个村实现信息网络连通。
创新三项举措,增强农村网格化管理活力
在农村网格化管理中,我们不满足于建网格、配人员,积极创新工作载体和方式方法,赋予农村网格化新的生命力。
创新实施“平安五小工程”,矛盾问题化解在网格。以村为单位,以网格员为纽带,以治安中心户和群众为主体,每天开展小纠纷、小隐患、小案件、小问题、小需求等“五小问题”的排查化解工作。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民情档案,实行“三色”管理,“红色”代表特别关注对象,要求高度关注、随时观察;“黄色”代表重点关注对象,每半月走访一次;“绿色”代表一般关注对象,每月走访一次。全面开展“平安村”、“平安网格”创建活动,一年一评定、两年一复核,以村为单位张榜公布,命名挂牌。今年以来,全市共排查解决“五小”问题11602件,防止“民转刑”案件198件。
创新建立“三方互助网络”,互助服务落实在网格。实行“邻里互助”,10户左右组成一个互助组,推选互助组长,组织群众开展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纠纷联调、治安联防等活动;实行“结对帮助”,组织党员干部和“爱心妈妈”等志愿者,结对帮助贫困家庭、留守人员和精神病人等;实行“社会救助”,对特困家庭、大病人员,积极帮助申请民政救助,并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救助活动。目前,全市共建立邻里互助组42341个,今年以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8230余件。
创新农村治安承包模式,治安防范卡点建设在网格。在襄州区试点,投资建成81个固定城际、镇际治安卡点,并统筹整合和使用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推行治安服务承包责任制,以卡点村、薄弱村和重点村为中心,划定治安防范承包责任区,推选治安承包责任人,由承包责任人从当地网格员、治安中心户长、治安积极分子中选聘巡防员,打造农村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
强化三项保障,落实农村网格化管理责任
强化组织保障。把农村网格化管理作为全市社会治理39个项目和全市平安法治惠民十件实事之一,明确责任单位和工作时限,每季度一督办,年底结硬仗。将农村网格化管理作为综治考评的重要内容,在季度考评中占20分的分值,严格奖惩兑现。
强化人财保障。各地舍得投人投钱,普遍落实了县级网格化服务管理机构,增加了工作人员;将三级平台工作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在确保村组干部原有待遇标准的基础上,实行网格员每人每月增加定补200元或100元、村信息员800元或比照村副职的待遇标准,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各地出台排查化解“五小问题”奖励办法,按每件20-30元標准,由乡镇(街道)实行以奖代补;对排查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按照每件100-300元的标准,由县级综治委实行重奖。
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农村网格化六项管理制度,即网格化四级管理制度、半月工作例会制度、外出请假报告制度、定期学习培训制度、辞职辞退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农村网格化管理规范运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