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來,菖蒲乡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把当地的产业优势转化为老百姓的脱贫优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求,当地的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贫困户持续增收的“稳定器”。
盛夏时节,本刊记者一行来到菖蒲乡,通过深入调研,探索该乡推进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奥秘。
长短结合,选准扶贫产业
在菖蒲乡,记者见到该乡党委书记曾国辉。他告诉记者,近年来,菖蒲乡通过反复实践,创建产业发展“两送两分一帮”新模式,即送苗木、送技术、分户种植、分户管理、帮助销售,鼓励每个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参与2项以上产业扶贫项目,产业发展覆盖到了所有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以产业的“旺起来”带动群众腰包的“鼓起来”。
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菖蒲乡既注重发展柑橘等周期较长、长期受益的产业,又兼顾日常增收需要,培育投资少、见效快的百香果、南瓜、红薯、辣椒及蜜蜂养殖等产业项目,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滚动发展,持续增收。同时,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先后建立黄田蔬菜、黄砂玉米、铜锣猕猴桃、五丰辣椒、徐溪白莲、菖蒲南瓜等8个百亩村级基地,在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上为贫困户提供直观样板。
截至目前,全乡柑橘面积稳定在2658亩,百香果、南瓜、红薯、养蜂等优势产业初具规模,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0.8万亩,农业产业扶贫基地覆盖全部行政村,产业覆盖率为100%。
培育致富带头人,打造龙头示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菖蒲乡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推进产业扶贫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带动引领群众发展柑橘、蔬菜、百香果等产业,有效激活了产业的“造血功能”。
在虎石村百香果扶贫基地,记者看到一个个百香果挂满枝头,呈现一派瓜果飘香的景象。据致富带头人林瑞平介绍,该基地占地160余亩,年产量20余万斤,其种植的果品甜度高、品质好,包装精美生动,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供不应求。该基地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按照“两送两分一帮”的模式,还示范带动了2132户贫困户种植百香果,盘活土地2480亩,带动全县发展种植百香果4000余亩,其中帮助贫困户销售280万余斤百香果,销售额达2800余万元,共帮助农户平均增收8000余元。
在黄砂村陈火寮小组贫困户罗松环家的2亩地里,乡里聘请的百香果技术指导员正在给罗松环作种植要点讲解。罗松环说:“去年,菖蒲乡铜锣村发展了百香果种植产业,村民收入增加了不少。今年,我也要开始种百香果,种下去、种好来,让钱袋子鼓起来!”
目前,全乡新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38人,建设产业扶贫基地14个,共带动贫困户1193人务工或直接参与基地产业的发展。在成功案例的示范带动和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贫困户的种植信心得到极大鼓舞。大家都满怀希望地把百香果苗种下去,期待今年取得一个好收成。
创新利益联结模式,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为了确保产业全覆盖,让贫困户积极参与基地产业发展,菖蒲乡建立健全示范带头带动一批、土地入股带动一批、金融扶持带动一批、产业奖补带动一批、利益联结带动一批的“五个一”产业扶贫工作机制,大力推行“示范引导型、农户参与发展型、托管型”等利益联结模式,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种苗、技术、管理等服务,并与贫困户签订产品回收协议,让产业基地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更加灵活多元、更加真实有效。一是通过挂点单位出力、爱心企业资助、乡财政补缺等形式,为每户贫困户各解决2亩百香果和南瓜种苗所需资金。二是采取“送苗术、送技术,分户种植、分户管理,保底收购、顺畅销售”的模式,与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签订保护价回购协议,利用线上和线下两个平台,积极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为贫困户解决销售难题,让贫困户吃上定心丸。三是对实在无发展能力的“老弱病残”贫困户,采取“单位送苗木、乡村送基地、干部帮种、致富带头人承包管理”模式,建立扶贫基地,让贫困户干得分红。
为了提高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菖蒲乡还大力推进柑橘复兴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升级,迅速及时由过去的粗放开发、管理向标准开发生态建园现代化技术转变。在坪岗村柑橘标准化生态示范园里,成片的柑橘苗整齐划一,翠绿欲滴,一片生机。围绕“绿色生态、高产高效、安全规范”发展主线,按照“山顶戴帽、山脊隔离、山腰种果、山脚穿鞋、园路绿化”的生态模式建园,菖蒲乡科学有序引导贫困户发展柑橘产业,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严格按生态标准建园,经验收合格的,给予500元/亩的建园补助,充分激发了贫困户参与发展柑橘产业的热情。
从单一的传统产业到百花齐放的特色种养产业,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脱贫,菖蒲乡立足资源优势,抓住了“精准”这个关键词,探索出政策驱动、龙头带动、能人引领等多形式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如今的菖蒲乡,产业扶贫之花遍开,贫困群众获得了持续的发展机会,过上了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