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县夏粮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fly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商水縣夏粮生产各阶段的技术措施,分析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产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商水县夏粮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 夏粮生产 ;问题;对策;河南商水
  中图分类号 F30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8-0065-02
  商水县小麦种植面积8.27 hm2,2014年小麦平均穗数667.5万穗/hm2,平均穗粒数35.2粒,平均千粒重45.5 g,小麦平均产量9 078.0 kg/hm2,最高地块达11 250 kg/hm2以上。
  2013年秋季与常年同期相比,降水量偏少35%~54%,日照时数偏多12.4~15.6 h,气温偏高0.7 ℃。浇好底墒水,整地质量较好,土壤墒情适宜,播种质量高,播期适宜。出苗后气温偏高,冬前积温略高,降水、光照适宜,苗势壮,冬前大分蘖较多,群体偏大,根系下扎较深。越冬期气温偏高,冻害较轻,越冬期长时间无有效降水,且温度较常年同期偏高。2月5、18日出现雨雪天气,有效地缓解了旱情。返青期气温偏低,降水较多,彻底缓解了旱情,为小麦返青恢复生长提供了较好的水分基础。进入起身后,气温回升快,光照较充足,特别是3月下旬出现异常高温天气(日最高温度24~28 ℃),造成小麦迅速拔节,几乎无春生分蘖,两极分化较常年快,进入拔节以后,有2次降雨过程,保障了小麦需水敏感期所需要的水分。小麦抽穗较常年提前10 d,小麦扬花前期降雨,由于温度较低,防治及时,赤霉病基本没有发生危害。灌浆前中期墒情适宜,光照充足,温度基本稳定,昼夜温差较大,利于小麦灌浆,灌浆后期虽然有2次高温天气(最高温度达38 ℃)出现,但是时间短,出现在后期,同时没有极端天气出现,对小麦灌浆有影响但并没有阻碍小麦的正常灌浆。2014年的天气使河南省小麦生产上灌浆期偏短的问题得以解决,灌浆期较常年延长7~10 d,所以2014年小麦籽粒千粒重较常年高3~4 g。同时,冻害、倒伏、干旱、高温等逆境胁迫较常年轻,病虫害发生危害也较常年较轻。总体而言,2013—2014年的天气条件最适宜小麦生长发育,适合创高产[1]。
  1 各阶段主要技术措施
  1.1 播前准备
  土壤肥力是实现小麦超高产的基础,小麦的产量水平与土壤肥力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超高土壤肥力”就不可能获得超高产。因此,高产田应以培肥地力、测土施肥为基础,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8%以上,全氮含量达到0.15%,有效磷含量达到33 mg/kg,速效钾含量达到195 mg/kg。整地质量达到早、深、净、细、平、实的标准,具体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前茬大豆收获后,及时清理秸秆,整地,防治地下害虫。②按照“稳氮、增磷、补钾、添微”的原则,底施二铵375 kg/hm2、尿素375 kg/hm2。③生茬塌墒,深耕细耙,精细整地。在浇好底墒水的基础上,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的要求,用大型机械深耕,耕深25 cm以上,耕后机耙2~3遍,达到上虚下实、地平土碎的标准。④整地时,用3%辛硫磷颗粒剂2.5~3.0 kg拌细土50 kg进行土壤处理。
  1.2 播种阶段
  先用霍尚澳优液肥60 mL拌种10 kg,堆闷1 h。然后再用50%辛硫磷乳油50 mL 2.5%适乐时20 mL 3%敌委丹40 mL二次拌种,预防地下害虫和病害。10月10日播种,采用机播、精播技术,实施宽窄播种,窄行16.7 cm,宽行28.3 cm,播种深度为3~4 cm,播种量150 kg/hm2。
  1.3 冬前和越冬阶段管理
  出苗后及时进行查苗补种。
  1.4 返青—抽穗期管理
  返青期以控为主,重点做好化学除草,防治纹枯病。分别在2月底和3月中旬用井冈霉素500~800倍液 30%戊唑醇120 g/hm2对水450 kg/hm2,喷洒茎基部防治小麦纹枯病2次。拔节前用麦巨金90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洒防倒。拔节末期(第1节固定、第2节伸长时)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50 kg/hm2,促花增粒,提高品质。结合病虫害防治,分别在2月底、3月中旬、4月上旬用磷酸二氢钾、霍尚澳优十二元素、螯合硼等微肥均匀喷施。同时,及时检测麦蜘蛛、蚜虫发生动态,一旦发现发病中心,及时喷药防控。
  2 存在的问题
  (1)土壤问题。连年旋耕或小拖拉壤机机耕,耕层变浅,土壤容重偏高,耕层紧实,并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不利于吸收深层养分和水分。耕翻后没耙细,旋耕后未压实,表层土壤过于悬松,透风跑墒,易旱易冻,且造成深播弱苗。
  (2)播种不科学。播量大,播期早,导致大群体,病虫害重,冻害常发生,易倒伏,穗小粒少,粒重降低;高产麦田播种不均匀,缺苗断垄和堌堆苗现象严重;旋耕播种和秸秆还田麦田播种过深,造成分蘖缺位和深播弱苗。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放松麦田管理,增产技术难以准确落实到位。
  (3)品种选择盲目。品种布局不合理,生产用种不对路,旺长,“多、乱、杂”和“盲目求新求异”,给小麦生产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4)肥水管理不当,养分投入不合理,施肥方法不科学。在施肥上存在“三重三轻一早”,即重无机肥,轻有机肥;重底肥,轻追肥,多为“一炮轰”;重施氮肥,轻磷钾肥和微肥。
  追肥偏早,氮肥施用与小麦吸收高峰期错位;部分麦田缺微量元素,如硫、锌、硼、锰等。过量施氮易造成前期旺长,茎秆细弱,病害加重,后期倒伏或贪青晚熟,不仅产量未增加,且造成氮素大量损失,利用效率降低和环境污染。有机肥施用不足,化肥施用不科学,养分投入不平衡,氮磷盈余逐年加重。部分农户无浇水习惯,遇旱即减产。
  (5)潜在倒伏因素多。耕层浅(旋耕)、播期播量不适、品种不对路、肥水管理不当、病虫草危害重、后期暴风雨等因素每年都造成大面积倒伏,使灌浆受阻,千粒重降低,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机收也不方便。   (6)病虫害防治不及时,重治轻防,重虫轻病。耕作和气候条件变化、机收跨区作业和跨区调种等导致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胞囊线虫病等根部和茎基部病害,以及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和地下害虫等危害加重,而农民重治轻防,重治虫轻治病,且用药不对路,防治不及时,防治效果差,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3 主要对策
  (1)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单一化种植。高质量播种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足墒可促进种子发芽快、发芽齐;分蘖早、分蘖多;发根早、发根多,根系发达。
  (2)精细整地。麦田提倡机械深耕,做到深耕深翻,加深耕层(25 cm);耕透耙透,不漏耕漏耙;土壤细碎,无明暗坷垃;地面平整,上虚下实,底墒充足。
  (3)根据品种特性、产量水平、土壤湿度和气象因素,大力推广宽幅、无垄栽培技术,控制播种深度,创造合理群体,培育健壮个体,提高小麥自身抗逆能力。
  (4)推广适期或适期迟播技术,以减轻多种病虫的发生和危害。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绝对含水量砂土18%~20%,壤土20%~22%,黏土22%~24%。若低于该范围下限,应浇底墒水,并注意保好口墒,不提倡浇“蒙头水”。
  (5)全面推广药剂拌种(种子包衣)和土壤处理防治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颖枯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防治的关键技术就是通过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预防病菌侵染,保护小麦正常出苗,健壮生长发育[2-4]。
  (6)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把大量的土地流转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有利于机耕、机收,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小麦高产栽培的体会与思考[EB/OL].[2014-07-21].http://wenku.baidu.com/link?url=mjM03UIOEa1jU1pslprYjCuCln2Q4Tt3zsEw_JjvVV Po-gYXy_PqsHG6lLruvY_b7XaaV8bDFa4fXM4UnYPWLRtLCBJ--9rG- MpkkUwnl5C.
  [2] 陈松莲,付荣耀,尹振华,等.鲁山县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2000(11):21.
  [3] 赵秋丽.虞城县小麦病虫草害发生危害情况和防治策略[J].河南农业,2013(5):34.
  [4] 李苹.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4(12):20.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急诊科自杀未遂患者的特征,为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急诊科自杀未遂患者信息登记表,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自杀时
渭北旱塬地区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麦175及普冰9946可开展多点示范并进行适当推广,长武34-3、西农318可进行种植示范观察。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用于辅助臂丛麻醉时的镇痛效果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单侧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n=30),Ⅰ组麻醉
为验证几个单季常规粳稻品种在贵池区的种植表现,特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南粳5055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虽然抗倒、抗病性一般,但产量高,适合当地高效栽培,只是需注意稻瘟病防
为促进马铃薯产业持续高效发展,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化肥,合理配比,节本增效,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开展了不同钾、镁肥施肥水平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膜下滴灌技术在节瓜、茄子、豇豆等5种蔬菜上的应用效果,并定期对各个处理的形态特征以及特性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技术能够提高单果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