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早退休 身体越差
60岁的杨忠祥半年前从办公室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他面对的不再是几百号员工的轴承厂,而是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的小家,他的生活内容变成闷在家里看报纸。只不过半年的时间,杨忠祥就闲出病来了。经过检查,血脂和血压比退休前升高了。而小区里的老王也差不多时间退休,现在返聘回工厂当技术顾问,每天忙着上班,身体却很硬朗。
曾有媒体披露,国外研究成果:55~60岁退休的人死亡率明显高于65岁退休的人,退休人员相比在职人员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高51%。就退休人员本身而言,晚退休5年,死亡的风险就相对降低10%。早退休,本应该是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而出人意料的是,越早退休的人似乎身体越差。
国外研究所反映的情况,在我国是否也存在呢?“据我了解,我国还没有类似的专门研究。但从健康医学上来看,情况似乎是可能的。”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北京医院老年医学教授高芳一直从事老年医学研究,“无论55岁退休还是65岁退休,退休之后,人的活动比以前少了,而在一段时间内,原来的生活习惯并不会立即改变,在同样的摄入条件下,代谢得少了,囤积在体内的东西就多了。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生活方式,后果会很严重”。
退休是一种心理诱导
对于很多人来说,退休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阶段。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医生张学芳却读到了另外的信息:“这其实是一种心理诱导,人们会不自觉地按照老年人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比如偶尔的忘事以为是衰老带来的记忆力衰退,偶尔正常的疲劳也认为是不抗老,相应减少正常的活动和思考,于是加速了生理机能衰老的过程,最终快速老去。”
实际上退休心理与年龄无关,而是指离开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心理落差。不久前日本偶像歌手酒井法子因为涉毒引爆日本舆论界。在针对酒井案阐释、解说、分析的各类专家中,其中就有“退休心理学”专家。“退休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在我国心理学界虽然有“退休应激综合征”、“离退休后情感障碍”的研究,却没有广泛开设类似的门诊治疗。
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心理咨询师汪春跃说,在美国和日本,退休心理咨询和退休生活指导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群咨询服务业中的最大咨询项目。这种退休咨询包括如何维持退休后生理和心理健康、退休生活的收入支配、退休生活适应性问题等。而相关费用有些是由企业作为非工资福利形式延迟支付的,还有些则是由个人根据需要自己承担。
退休“灰色心理”是正常的
退休带来的心理、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与健康息息相关。
李教授退休后仍一直担任很多社会团体的名誉领导工作,常外出开会或参加活动,但他内心毫无以往的干劲。总是感到空虚、失落、乏味;失眠、食欲不振;易疲劳,常感力不从心。多年不治的颈椎病、前列腺增生两种慢性病也突然严重了。大量的药物并未改善他的状况,相反,由于多种药物造成的副作用,李教授的心情越发焦虑、低落。
退休“灰色心理”往往出现在以前比较乐观、好动的人身上,因为他们在离退休前对日后的生活过分乐观,自认为有能力应对日后相对轻松、舒适的生活。他们在心理上缺少一定准备的情况下进入离退休生活,因此在心理上出现大的落差。
当退休者出现“灰色心理”,早期表现不易被认识,常伴随着身体、心理、精神等几方面状况的下降。退休者往往以躯体不适为主诉,经多种医疗检查后,依然无法解决病征。一部分人的痛苦往往不被家属理解,认为其是在装病;还有些家属将其视为重病号,照顾得细致入微。这两种态度和行为都不利于退休者心态平和。
其实退休后出现“灰色心理”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是可以分不同时期、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式干预、治疗的。
退休前,想象自己离退休后的生活将是轻松、自在的,同时也要预料到自己可能会出现心理不适应,设想一下人走茶凉的窘境等。退休前要进行一次全面体检,以确定身体的健康状况。
在办理离退休手续过程中,要和原单位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选择上老年大学,或定期参加离退休人员的集体活动等。此时,家人的心理鼓励、引导、帮助是不容忽视的,有利于自己摆脱心理危机。
“千万不要死于无知”
除了可能的心理影响,造成处于55~60 岁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答案是心脑血管疾病。虽然我国还没有长期跟踪针对不同年龄段退休人群最终致死原因的调查,但扬州市退休管理中心的一份市区退休人员健康状况白皮书或者可以作为参照:71187名参加了健康体验的退休人员涉及到多达26种疾病,而其中心脏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胆囊疾病、肥胖症、糖尿病这7类疾病已成为影响退休人员健康的“七大杀手”,而在所有疾病中,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症这三种疾病发病率集中在56~65岁这一年龄段,远远超过55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患病人员。
联合国曾经提出过一个口号:“千万不要死于无知”。而遗憾的是,有不少处于壮年的人的确正是死于不懂得保健,而且也不重视保健。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换来健康,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我国,临床医学中,改变生活方式的保健疗法被称为TLC。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教授马长生甚至将TLC视为心血管疾病的必要治疗办法。TLC治疗性质的生活方式改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选择蔬菜、水果和粗粮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减轻体重;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如戒烟、限盐以降低血压等。多项研究显示,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控制在降低冠心病死亡风险中作用占到了44%~76%,是一项既经济又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关链接:
美国心理学家把退休生活分为:
1.期待期。自愿退休的人抱以期待的心情,而不愿退休的人或被迫退休的人则相反。
2.退休期。愿意退休的人心情舒畅,兴高采烈,不愿退休的人心情郁闷,易动肝火。
3.适应期。退休后,压力消失,作息改变,人际关系变化,一些没做好心理准备的老人感到怅然若失,手足无措,烦躁不安,沉闷抑郁,有的还发生心理失调,这就是所谓的“退休综合症”。
4.稳定期。经过一年左右的适应期,退休者在思想认识和情感上都能比较冷静而客观地对待退休。逐渐建立了新的生活秩序,形成一套与退休角色相适应的生活方式。
(责编:孙展)
60岁的杨忠祥半年前从办公室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他面对的不再是几百号员工的轴承厂,而是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的小家,他的生活内容变成闷在家里看报纸。只不过半年的时间,杨忠祥就闲出病来了。经过检查,血脂和血压比退休前升高了。而小区里的老王也差不多时间退休,现在返聘回工厂当技术顾问,每天忙着上班,身体却很硬朗。
曾有媒体披露,国外研究成果:55~60岁退休的人死亡率明显高于65岁退休的人,退休人员相比在职人员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高51%。就退休人员本身而言,晚退休5年,死亡的风险就相对降低10%。早退休,本应该是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而出人意料的是,越早退休的人似乎身体越差。
国外研究所反映的情况,在我国是否也存在呢?“据我了解,我国还没有类似的专门研究。但从健康医学上来看,情况似乎是可能的。”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北京医院老年医学教授高芳一直从事老年医学研究,“无论55岁退休还是65岁退休,退休之后,人的活动比以前少了,而在一段时间内,原来的生活习惯并不会立即改变,在同样的摄入条件下,代谢得少了,囤积在体内的东西就多了。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生活方式,后果会很严重”。
退休是一种心理诱导
对于很多人来说,退休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阶段。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医生张学芳却读到了另外的信息:“这其实是一种心理诱导,人们会不自觉地按照老年人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比如偶尔的忘事以为是衰老带来的记忆力衰退,偶尔正常的疲劳也认为是不抗老,相应减少正常的活动和思考,于是加速了生理机能衰老的过程,最终快速老去。”
实际上退休心理与年龄无关,而是指离开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心理落差。不久前日本偶像歌手酒井法子因为涉毒引爆日本舆论界。在针对酒井案阐释、解说、分析的各类专家中,其中就有“退休心理学”专家。“退休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在我国心理学界虽然有“退休应激综合征”、“离退休后情感障碍”的研究,却没有广泛开设类似的门诊治疗。
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心理咨询师汪春跃说,在美国和日本,退休心理咨询和退休生活指导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群咨询服务业中的最大咨询项目。这种退休咨询包括如何维持退休后生理和心理健康、退休生活的收入支配、退休生活适应性问题等。而相关费用有些是由企业作为非工资福利形式延迟支付的,还有些则是由个人根据需要自己承担。
退休“灰色心理”是正常的
退休带来的心理、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与健康息息相关。
李教授退休后仍一直担任很多社会团体的名誉领导工作,常外出开会或参加活动,但他内心毫无以往的干劲。总是感到空虚、失落、乏味;失眠、食欲不振;易疲劳,常感力不从心。多年不治的颈椎病、前列腺增生两种慢性病也突然严重了。大量的药物并未改善他的状况,相反,由于多种药物造成的副作用,李教授的心情越发焦虑、低落。
退休“灰色心理”往往出现在以前比较乐观、好动的人身上,因为他们在离退休前对日后的生活过分乐观,自认为有能力应对日后相对轻松、舒适的生活。他们在心理上缺少一定准备的情况下进入离退休生活,因此在心理上出现大的落差。
当退休者出现“灰色心理”,早期表现不易被认识,常伴随着身体、心理、精神等几方面状况的下降。退休者往往以躯体不适为主诉,经多种医疗检查后,依然无法解决病征。一部分人的痛苦往往不被家属理解,认为其是在装病;还有些家属将其视为重病号,照顾得细致入微。这两种态度和行为都不利于退休者心态平和。
其实退休后出现“灰色心理”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是可以分不同时期、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式干预、治疗的。
退休前,想象自己离退休后的生活将是轻松、自在的,同时也要预料到自己可能会出现心理不适应,设想一下人走茶凉的窘境等。退休前要进行一次全面体检,以确定身体的健康状况。
在办理离退休手续过程中,要和原单位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选择上老年大学,或定期参加离退休人员的集体活动等。此时,家人的心理鼓励、引导、帮助是不容忽视的,有利于自己摆脱心理危机。
“千万不要死于无知”
除了可能的心理影响,造成处于55~60 岁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答案是心脑血管疾病。虽然我国还没有长期跟踪针对不同年龄段退休人群最终致死原因的调查,但扬州市退休管理中心的一份市区退休人员健康状况白皮书或者可以作为参照:71187名参加了健康体验的退休人员涉及到多达26种疾病,而其中心脏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胆囊疾病、肥胖症、糖尿病这7类疾病已成为影响退休人员健康的“七大杀手”,而在所有疾病中,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症这三种疾病发病率集中在56~65岁这一年龄段,远远超过55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患病人员。
联合国曾经提出过一个口号:“千万不要死于无知”。而遗憾的是,有不少处于壮年的人的确正是死于不懂得保健,而且也不重视保健。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换来健康,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我国,临床医学中,改变生活方式的保健疗法被称为TLC。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教授马长生甚至将TLC视为心血管疾病的必要治疗办法。TLC治疗性质的生活方式改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选择蔬菜、水果和粗粮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减轻体重;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如戒烟、限盐以降低血压等。多项研究显示,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控制在降低冠心病死亡风险中作用占到了44%~76%,是一项既经济又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关链接:
美国心理学家把退休生活分为:
1.期待期。自愿退休的人抱以期待的心情,而不愿退休的人或被迫退休的人则相反。
2.退休期。愿意退休的人心情舒畅,兴高采烈,不愿退休的人心情郁闷,易动肝火。
3.适应期。退休后,压力消失,作息改变,人际关系变化,一些没做好心理准备的老人感到怅然若失,手足无措,烦躁不安,沉闷抑郁,有的还发生心理失调,这就是所谓的“退休综合症”。
4.稳定期。经过一年左右的适应期,退休者在思想认识和情感上都能比较冷静而客观地对待退休。逐渐建立了新的生活秩序,形成一套与退休角色相适应的生活方式。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