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路的良师益友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在一所农村中学。一次到乡教办,看见桌上摆着一本《江西教育》,封面主题是《希望的田野》:一位乡村女教师,站在黄灿灿的油菜花间,黑里透红的脸庞,熠熠生辉的眼睛,浑身散发着田野的泥土气息,宛如邻家的同事大姐。原来优秀也可以这样亲切与朴实,我眼前一亮,央求教办主任借给我。翻阅杂志,里面的内容更精彩,借阅已满足不了我的欲望。从借阅到订阅,我与《江西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视《江西教育》为红颜知己、良师益友。每一期《江西教育》到了,就像春风拂面,心也随风荡漾、欢快起来;若是哪一期被邮局耽误了几日,人便怏怏的,像期待中的心上人失约一般难过。读到精彩的教学案例,宛若走进了名师大气灵动的课堂,提问、导语、过渡、小结,妙语连珠,令人目不暇接、击节称快;读到精湛的教学论文,又如品评着饕餮的精神大餐,题目、观点、语句、用词,天衣无缝,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在教学的路上,我犹如嗷嗷待哺的初生婴儿,贪婪地吮吸着《江西教育》甘甜的乳汁;又如初生的牛犊,忘情地咀嚼着《江西教育》的萋萋芳草。从山村到县城到省城,从中学到小学到教研室,《江西教育》滋养着我,丰润着我。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江西教育》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我在作文教改实验中写下的《在看图说话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变成了散发着油墨芬芳的铅字,发表在《江西教育》1999年第4期,这极大地鼓励了我。以后,我不敢懈怠,笔耕不辍,星星点点的,每年总在《江西教育》上发表一两篇。2006年,已当上教研员的我亲历课堂参加第六届全国阅读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江西教育》不吝版面,开专栏详细登载课堂实录、教学思路以及各层面的评课。2008年11期,又以《聆听花开的声音》为题发表了对我的专访。时隔半年,《江西教育》的姊妹刊物《教师博览》再次把我作为封二人物,以《从优秀教师到优秀教研员》为题,大力宣传。
  从《江西教育》忠实的读者到作者,再到她的专访人物,我深感到,《江西教育》对我的厚爱远超过杂志与读者、作者的关系。我时时想起汪国真的《感谢》: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
  是啊,《江西教育》,让我如何感谢你?我教育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教科所)■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热发电开发前景与地热带的分布有着紧密的联系,需结合具体的地热资源提高地热发电开发率.在此之上,本文简要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开发现状,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医走去国门创造了机遇,但中医在其对外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翻译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应努力找出问题的关键,调整翻译策略,创新传播方
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人们可以及时了解诸多的新闻资讯,而记者编辑对新闻栏目的质量起到重要影响,需要向群众播报真实、客观的新闻资讯.新闻播报是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需
小时候读过的一篇童话:巫师用魔棒一点,立刻把烂树叶变成华服、豪车与宫殿……可是当子夜零点的钟声敲响,巨大的财富又回归成一堆枯枝败叶。与童话故事类似,高利贷的魔棒,同
《江西教育》创刊60周年了,我心潮迭起,真想作诗一首、放歌一曲,抒发我的祝贺和心灵的感激。30年来,我珍藏着《江西教育》上发表了我文章的86本样刊,本文落笔之前我将它们排了一个长队,深情地凝视着。我感悟到:我在刊中,刊在我心中。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与杂志一路同心同行,刊物发展了,我也逐渐得到提高,成长为特级教师、吉安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  1982年,我从事教研,开始写点教学经验文字。那年我作为
[摘 要]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御湖半山房地产项目进行分析,提出此项目的优势及劣势,并分析它的机会及威胁。  [关键词]御湖半山 房地产项目 分析  一、项目营销环境  (1)项目基本信息  本项目总用地面积463521.39㎡,约700亩;计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约373676.79万平米,容积率约0.81,绿化率50%,覆盖率26.4%,总户数2362户,公建面积12397平米,住宅面积约36
星子县位于江西省北部,背依庐山,面对鄱阳湖。星子县有千余年的建县历史,自古为“南国咽喉,西江锁钥,江右之门户”。星子县相传由“有星坠湖”而得名,至今县城附近的南湖还有
28年前,在南昌师范学校读书时,我便在桌上竖起了一道座右铭:“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晨读日新,从起.”这“情结”,伴我走过学生时代,走过教师生涯,走上教育局
欣逢《江西教育》创刊60周年之庆,我衷心祝贺她越办越好,璀璨辉煌。回首望,我与《江西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她是我人生的坐标、活动的舞台、一生的至爱。我和她命相系、心相连、情相依,永远难舍难忘。1953年,我是江西省南昌师范艺术科的学生。这年早春二月的一个星期天,在校园的阅览室里,我看见了《教育工作》(《江西教育》前身)杂志,细读之,如遇知己般喜悦,便记下她的通讯处。适逢学校开展悼念斯大林活动,我实录
那是20世纪80年代,我担任民办教师,在村小教书。我没有读过师范,不懂得什么是教育学、心理学,但既然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须尽快补上这一课。记得当时学校仅订了一份《井冈山报》和一份《吉安教育》。后来在我的怂恿下,校长终于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慷慨地订了一份《江西教育》。自此,《江西教育》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在学校,每次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江西教育》的往往是我,我躲在自己的房间 “饱餐”一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