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应用投入产出法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影响效应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测度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贡献度、间接贡献度、综合贡献度衡量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结果表明,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在间接带动就业增长方面的优势显著,充分表明它对其他产业的协同和关联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解决辽宁省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就业贡献度;产业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1.007
1 引言
现有文献研究得出服务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来就业的增加,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日益明显。2014年8月6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 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既可以有效激發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极大地促进就业的增加,主要由其自身性质所决定。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这些性质决定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通过自身发展直接促进就业增加;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以及产业部门间的前向与后向关联,间接促进就业增长。
辽宁省作为重工业基地,传统工业比重很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化解产能过剩,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其他部门的关联效应和波动效应,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与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
2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贡献度测算
文章根据投入产出法,构建就业贡献度测算模型,量化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的直接就业需求及带动其他行业发展产业的间接就业需求。
就业贡献度测算模型中变量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最新的辽宁省2012年42×42 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及2007年42×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为了揭示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贡献度发展水平,本文依据2012年数据计算辽宁省第三产业整体、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分行业、非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分行业直接就业贡献度、间接就业贡献度与综合就业贡献度,根据2007年数据计算辽宁省第三产业整体、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分行业就业贡献度,进而开展深入分析。依据投入产出表与就业贡献度模型,计算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图1可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2012)综合就业贡献度、直接就业贡献度、间接就业贡献度水平高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2007)、第三产业整体(2007)就业贡献值。
表明随着辽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价值。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分行业而言,由如表3可知,批发和零售业的综合就业贡献度增加的幅度最大,为27.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排在第二位,增加了21.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了19.4%,排在第三位,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降了0.5%;直接就业贡献度增加最快的是批发和零售业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增加了19%与11.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降了5.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了2.4%;间接就业贡献度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了12.8%,排在第一位,其次批发和零售业增加了8.9%,第三是金融业增加了7.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间接就业贡献度下降了4%。2007—2012年,从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分行业就业贡献度呈现增加趋势,个别行业出现小幅下降。
3 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辽宁省首先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第二产业提质增效。其次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推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批发和零售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着力破除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吸引高端专业人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创新,充分挖掘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地区就业的能力和效率,从整体上提高辽宁省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8/06/content_8955.htm.
[2]印凡成,王玉良,黄健元. 基于投入产出就业贡献模型的就业拉动效应探究[J].统计与决策,2004(4):108-110.
[3]车放,刘昊.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10):145-148.
[4] 武盈盈. 投入产出分析视角下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6):103-107.
[5] 赵建国.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5):93-96.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编号:L18BJY014)。
[作者简介]郭富红(1980—),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服务经济。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就业贡献度;产业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1.007
1 引言
现有文献研究得出服务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来就业的增加,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日益明显。2014年8月6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 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既可以有效激發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极大地促进就业的增加,主要由其自身性质所决定。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这些性质决定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通过自身发展直接促进就业增加;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发展,以及产业部门间的前向与后向关联,间接促进就业增长。
辽宁省作为重工业基地,传统工业比重很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化解产能过剩,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其他部门的关联效应和波动效应,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与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
2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贡献度测算
文章根据投入产出法,构建就业贡献度测算模型,量化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的直接就业需求及带动其他行业发展产业的间接就业需求。
就业贡献度测算模型中变量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最新的辽宁省2012年42×42 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及2007年42×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为了揭示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贡献度发展水平,本文依据2012年数据计算辽宁省第三产业整体、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分行业、非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分行业直接就业贡献度、间接就业贡献度与综合就业贡献度,根据2007年数据计算辽宁省第三产业整体、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分行业就业贡献度,进而开展深入分析。依据投入产出表与就业贡献度模型,计算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图1可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2012)综合就业贡献度、直接就业贡献度、间接就业贡献度水平高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2007)、第三产业整体(2007)就业贡献值。
表明随着辽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价值。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分行业而言,由如表3可知,批发和零售业的综合就业贡献度增加的幅度最大,为27.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排在第二位,增加了21.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了19.4%,排在第三位,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降了0.5%;直接就业贡献度增加最快的是批发和零售业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增加了19%与11.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降了5.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了2.4%;间接就业贡献度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了12.8%,排在第一位,其次批发和零售业增加了8.9%,第三是金融业增加了7.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间接就业贡献度下降了4%。2007—2012年,从整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分行业就业贡献度呈现增加趋势,个别行业出现小幅下降。
3 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辽宁省首先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第二产业提质增效。其次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推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批发和零售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着力破除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吸引高端专业人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创新,充分挖掘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地区就业的能力和效率,从整体上提高辽宁省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8/06/content_8955.htm.
[2]印凡成,王玉良,黄健元. 基于投入产出就业贡献模型的就业拉动效应探究[J].统计与决策,2004(4):108-110.
[3]车放,刘昊.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10):145-148.
[4] 武盈盈. 投入产出分析视角下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6):103-107.
[5] 赵建国.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5):93-96.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课题编号:L18BJY014)。
[作者简介]郭富红(1980—),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服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