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汽车人,有一个城市必须得来看看,那就是号称“东方底特律”的长春
提起长春,你能想到什么?吉林省的省会?富饶的东北大地?还是曾经的伪满洲帝国的首都?如果你喜欢汽车的话,你一定还会知道,这里还是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诞生的地方,这里也是被称作“东方底特律”的汽车城。没错,这就是长春,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一个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兴起而奋斗了50多年的汽车城。虽然经常会出差到长春,但是也没有能够深入地去了解过这个跟我从事的行业息息相关的城市,所以寻觅了个机会专程去看看长春,看看这个汽车人心目中的“东方底特律”。
名不虚传的汽车城
虽然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时间不长,短短五十几年的历史,却成就了世界第二大生产国的地位。长春,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源动力可是功不可没。记得几年前去长春,就跟一位一汽的朋友聊过天,他说,长春的姑娘都喜欢找一汽的小伙,因为在整个长春,一汽集团可是个大企业,能到这里工作也是种荣幸,工作稳定收入也不少,嫁给一汽的小伙,也算拥有了一张无上限的信用卡。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是可见一汽在长春人心目的重要地位了。所以,此行我们第一个目的地就直奔了位于长春市西南部的长春汽车产业区,也见识了这个汽车城的大。第一个印象就是,可能因为一汽集团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影响也太大了,所以开车在长春街头转转,有一多半的车都是一汽生产的,大胆地想了想,有没有可能这边还生产着,另一边就等着提车了?
这个总体规划有120平方公里的汽车产业区,囊括了一汽集团几乎所有的整车厂,比如一汽大众、奥迪、马自达、一汽轿车、一汽解放等,还有众多的配套配件厂。当开着Q7驶入这里时,能看到马路上到处悬挂着的是一汽下属各个公司产品的logo,还有穿着一汽制服走在大街上的一汽员工们,就连很多餐厅都带着汽车主题的痕迹,光是厂区的门就多得数不清。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工作区,各种餐厅、医院、学校、商场、超市、娱乐等,真是应有尽有。整个集团到2009年截止,拥有员工11.8万人,而周边产业设施则带动了更多人的就业,当然一汽还是个利税大户,这样的企业当然会受到欢迎了。客观地说,因为一汽的名气,所以每个来长春的人只要有时间,都会跑到汽车工业区去看一看。而我也觉得不如开发一个工业旅游的项目,包括参观厂房厂区、生产车间,还有各种博物馆,最好还能跟老员工们一起座谈,如果你是个车迷一定也会同意我的想法吧?
如何判断你已经步入了这个硕大无比的汽车工业区呢?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号门可谓是个标志性的建筑,而一汽集团的总部就在这个一号门的对面,有点双子塔的味道,而且中间可以相通,很有气势。走进一号门,两边则是顶着尖塔的厂房,通称“一号门”。在一号门里边,有一个一汽奠基纪念碑,还是毛主席亲自题词的。我想1953年一汽奠基的时候,可能还没有人想到几十年后,堵车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头疼问题吧?一汽的建筑还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大屋顶”。说起这个来,还是有故事的呢。上世纪60年代,这等屋顶高高,飞檐画栋,有种宫殿感觉的建筑,在那会儿可是不被人喜欢的,因为总有些资产阶级腐朽的味道。事过境迁,这些侥幸保存下来的建筑,却成为了一道风景。 如果事先安排好的话,还可以参观汽车生产线,从冲压到焊装,然后到总装,亲眼目睹汽车诞生的全过程。
我爱红旗飘飘: 一汽红旗文化馆
其实此行,我觉得最有意义或者最震撼的应该要属一汽厂区内的红旗文化馆。这座坐落于一汽总部的一汽红旗文化馆里,珍藏着无数的珍宝。很多人都有着“红旗”情结,不仅仅因为这是新中国的第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还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红旗文化馆不大,但是却囊括了几十年来大部份经典的红旗车,而且属于那种有钱买不到的珍品。从被称作“中国第一轿车”的东风牌小轿车(当时还没叫做红旗),到真正称作红旗的CA72,到CA770的大红旗,到国庆10周年,35周年,50周年和60周年的检阅车,每一款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款都是红旗人,中国汽车人心血的结晶。想想曾经辉煌过的红旗,到现在的茫然,这可能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也许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积累,才会有涅重生吧。真的很希望看到“红旗”的崛起,找回曾经的自信。转了一圈红旗文化馆下来,有颇多的感慨,不过当得知这个文化馆是一汽自己建的时候,有些诧异。我以为这样的国宝级收藏,应该是国家级别来建设的,才能让更多人了解红旗,了解中国的汽车工业。
说来也巧,从红旗文化馆出来不久,在一汽厂区里面居然偶遇红旗770老爷车。本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追了上去。没有想到开车的人居然是个喜欢收藏红旗的车迷。这位老哥叫杨松,在长春也是小有名气的老爷车收藏者。
10多年前,还是学生的杨松在延安大街上行走着,一辆老红旗轿车从身旁驶过,黑黑大大的身形、亮亮的银色装饰条、美丽的红色车标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眼球。杨松忽然感觉中国能造这么好看的车,真了不起!
“我要是有机会、有能力时,希望也拥有一辆这样的车”就这样,一颗梦想的种子在他心底萌生,带着这样的梦想上路,他如醉如痴,在追寻梦想的旅途上,他无怨无悔。
后来听说别人有闲置的红旗轿车,他辗转探寻过去,几经指点,才发现一辆破旧的红旗771停在原车主的草堆里。茂盛的荒草几乎将车体遮蔽,看着代表着中国人自强自立精神的国宝被丢弃在这样的衰败里,他胸中充满疼惜。
他的第一款车是红旗771,这种车型很有意思,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三排座大红旗,它是两排座的,而且是顺开门,据杨松讲谈这辆车历始几年之久,光是高高不降的车价就谈了两年,最后终于如愿已偿。打那以后之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又购买了红旗770G,解放CA30军用越野车,红旗CA630高级旅游面包车,南斯拉夫产红旗轿车等等。
2008年开春杨松把那辆红旗CA771完全拆散,按照老爷车的高标准去翻新,每天进展到那一步都有详细记录并拍照存档,只有在找不到原厂配件的时侯才考率用替带配件或自制。他说:只收车不修车不了解车那就是一个看仓库的。
在杨松的藏品里不仅有整车,他还收集一汽相关的东西:像一汽建厂初期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一汽的各方面书籍、报纸 、杂志、照片、奖状、邮票、车模、像章及车辆使用说明书,零件目录等等。这么说吧,凡是带有红旗、解放、东风两个字的东西他都有收集。比如、红旗牌手表、红旗牌收音机、电视,连红旗牌钢格尺他就有4个规格,有些藏品像解放牌缝纫机、解放牌梳妆镜已经系列化。
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培养汽车人的摇篮
提起长春,不得不提一下吉林大学的汽车学院。很早之前,它不叫这个名字,而是更为大家熟悉的吉林工大汽车系。为什么说不得不提呢?因为第一,这所大学在长春,长春是汽车城,那么就近更容易培养汽车人才了;这第二么,咱们《汽车之友》杂志的小一半编辑来自于吉林工大,占据着半壁江山,并且都是杂志的中坚力量呢,名字咱就不列举了。所以来长春,自然要去母校看看了。开着Q7进学校,看着学弟学妹羡慕的目光,让同事感觉好极了。瞻仰了几位同事的“故居宿舍和教室”后,我们就直奔了王记酱骨头,品尝一下这东北大菜!
的确,长春是一个跟汽车有缘的城市,当然它不只有钢铁工业的一面,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冬天来的,还能体验东北冬季独有的北国风光,你可以去净月潭的湖面上钓鱼,坐狗拉雪橇,甚至可以静静地欣赏白雪覆盖的湖面和晶莹剔透的树挂。这里也有历史遗留的痕迹,比如伪满皇宫,这一段历史印在了每个爱国的中国人心上,这里也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并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当然,长春还有更多让你回味的地方,也有四季变换的莫测,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提起长春,你能想到什么?吉林省的省会?富饶的东北大地?还是曾经的伪满洲帝国的首都?如果你喜欢汽车的话,你一定还会知道,这里还是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诞生的地方,这里也是被称作“东方底特律”的汽车城。没错,这就是长春,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一个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兴起而奋斗了50多年的汽车城。虽然经常会出差到长春,但是也没有能够深入地去了解过这个跟我从事的行业息息相关的城市,所以寻觅了个机会专程去看看长春,看看这个汽车人心目中的“东方底特律”。
名不虚传的汽车城
虽然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时间不长,短短五十几年的历史,却成就了世界第二大生产国的地位。长春,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源动力可是功不可没。记得几年前去长春,就跟一位一汽的朋友聊过天,他说,长春的姑娘都喜欢找一汽的小伙,因为在整个长春,一汽集团可是个大企业,能到这里工作也是种荣幸,工作稳定收入也不少,嫁给一汽的小伙,也算拥有了一张无上限的信用卡。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是可见一汽在长春人心目的重要地位了。所以,此行我们第一个目的地就直奔了位于长春市西南部的长春汽车产业区,也见识了这个汽车城的大。第一个印象就是,可能因为一汽集团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影响也太大了,所以开车在长春街头转转,有一多半的车都是一汽生产的,大胆地想了想,有没有可能这边还生产着,另一边就等着提车了?
这个总体规划有120平方公里的汽车产业区,囊括了一汽集团几乎所有的整车厂,比如一汽大众、奥迪、马自达、一汽轿车、一汽解放等,还有众多的配套配件厂。当开着Q7驶入这里时,能看到马路上到处悬挂着的是一汽下属各个公司产品的logo,还有穿着一汽制服走在大街上的一汽员工们,就连很多餐厅都带着汽车主题的痕迹,光是厂区的门就多得数不清。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工作区,各种餐厅、医院、学校、商场、超市、娱乐等,真是应有尽有。整个集团到2009年截止,拥有员工11.8万人,而周边产业设施则带动了更多人的就业,当然一汽还是个利税大户,这样的企业当然会受到欢迎了。客观地说,因为一汽的名气,所以每个来长春的人只要有时间,都会跑到汽车工业区去看一看。而我也觉得不如开发一个工业旅游的项目,包括参观厂房厂区、生产车间,还有各种博物馆,最好还能跟老员工们一起座谈,如果你是个车迷一定也会同意我的想法吧?
如何判断你已经步入了这个硕大无比的汽车工业区呢?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号门可谓是个标志性的建筑,而一汽集团的总部就在这个一号门的对面,有点双子塔的味道,而且中间可以相通,很有气势。走进一号门,两边则是顶着尖塔的厂房,通称“一号门”。在一号门里边,有一个一汽奠基纪念碑,还是毛主席亲自题词的。我想1953年一汽奠基的时候,可能还没有人想到几十年后,堵车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头疼问题吧?一汽的建筑还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大屋顶”。说起这个来,还是有故事的呢。上世纪60年代,这等屋顶高高,飞檐画栋,有种宫殿感觉的建筑,在那会儿可是不被人喜欢的,因为总有些资产阶级腐朽的味道。事过境迁,这些侥幸保存下来的建筑,却成为了一道风景。 如果事先安排好的话,还可以参观汽车生产线,从冲压到焊装,然后到总装,亲眼目睹汽车诞生的全过程。
我爱红旗飘飘: 一汽红旗文化馆
其实此行,我觉得最有意义或者最震撼的应该要属一汽厂区内的红旗文化馆。这座坐落于一汽总部的一汽红旗文化馆里,珍藏着无数的珍宝。很多人都有着“红旗”情结,不仅仅因为这是新中国的第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还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红旗文化馆不大,但是却囊括了几十年来大部份经典的红旗车,而且属于那种有钱买不到的珍品。从被称作“中国第一轿车”的东风牌小轿车(当时还没叫做红旗),到真正称作红旗的CA72,到CA770的大红旗,到国庆10周年,35周年,50周年和60周年的检阅车,每一款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款都是红旗人,中国汽车人心血的结晶。想想曾经辉煌过的红旗,到现在的茫然,这可能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也许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积累,才会有涅重生吧。真的很希望看到“红旗”的崛起,找回曾经的自信。转了一圈红旗文化馆下来,有颇多的感慨,不过当得知这个文化馆是一汽自己建的时候,有些诧异。我以为这样的国宝级收藏,应该是国家级别来建设的,才能让更多人了解红旗,了解中国的汽车工业。
说来也巧,从红旗文化馆出来不久,在一汽厂区里面居然偶遇红旗770老爷车。本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追了上去。没有想到开车的人居然是个喜欢收藏红旗的车迷。这位老哥叫杨松,在长春也是小有名气的老爷车收藏者。
10多年前,还是学生的杨松在延安大街上行走着,一辆老红旗轿车从身旁驶过,黑黑大大的身形、亮亮的银色装饰条、美丽的红色车标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眼球。杨松忽然感觉中国能造这么好看的车,真了不起!
“我要是有机会、有能力时,希望也拥有一辆这样的车”就这样,一颗梦想的种子在他心底萌生,带着这样的梦想上路,他如醉如痴,在追寻梦想的旅途上,他无怨无悔。
后来听说别人有闲置的红旗轿车,他辗转探寻过去,几经指点,才发现一辆破旧的红旗771停在原车主的草堆里。茂盛的荒草几乎将车体遮蔽,看着代表着中国人自强自立精神的国宝被丢弃在这样的衰败里,他胸中充满疼惜。
他的第一款车是红旗771,这种车型很有意思,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三排座大红旗,它是两排座的,而且是顺开门,据杨松讲谈这辆车历始几年之久,光是高高不降的车价就谈了两年,最后终于如愿已偿。打那以后之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又购买了红旗770G,解放CA30军用越野车,红旗CA630高级旅游面包车,南斯拉夫产红旗轿车等等。
2008年开春杨松把那辆红旗CA771完全拆散,按照老爷车的高标准去翻新,每天进展到那一步都有详细记录并拍照存档,只有在找不到原厂配件的时侯才考率用替带配件或自制。他说:只收车不修车不了解车那就是一个看仓库的。
在杨松的藏品里不仅有整车,他还收集一汽相关的东西:像一汽建厂初期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一汽的各方面书籍、报纸 、杂志、照片、奖状、邮票、车模、像章及车辆使用说明书,零件目录等等。这么说吧,凡是带有红旗、解放、东风两个字的东西他都有收集。比如、红旗牌手表、红旗牌收音机、电视,连红旗牌钢格尺他就有4个规格,有些藏品像解放牌缝纫机、解放牌梳妆镜已经系列化。
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培养汽车人的摇篮
提起长春,不得不提一下吉林大学的汽车学院。很早之前,它不叫这个名字,而是更为大家熟悉的吉林工大汽车系。为什么说不得不提呢?因为第一,这所大学在长春,长春是汽车城,那么就近更容易培养汽车人才了;这第二么,咱们《汽车之友》杂志的小一半编辑来自于吉林工大,占据着半壁江山,并且都是杂志的中坚力量呢,名字咱就不列举了。所以来长春,自然要去母校看看了。开着Q7进学校,看着学弟学妹羡慕的目光,让同事感觉好极了。瞻仰了几位同事的“故居宿舍和教室”后,我们就直奔了王记酱骨头,品尝一下这东北大菜!
的确,长春是一个跟汽车有缘的城市,当然它不只有钢铁工业的一面,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冬天来的,还能体验东北冬季独有的北国风光,你可以去净月潭的湖面上钓鱼,坐狗拉雪橇,甚至可以静静地欣赏白雪覆盖的湖面和晶莹剔透的树挂。这里也有历史遗留的痕迹,比如伪满皇宫,这一段历史印在了每个爱国的中国人心上,这里也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并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当然,长春还有更多让你回味的地方,也有四季变换的莫测,期待下一次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