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7日晚上8点,奉节县委大楼一楼“四访四议”办公室灯火通明,门口的桂花香随风飘进屋内。
“四访四议”办副主任杨李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上正播放着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杨李身后,站着几位同事。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之组织创新奖,重庆市奉节县!”终于,伴随着主持人厚重的声音,“四访四议”办公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奉节县荣膺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这是重庆市唯一上榜区县,奉节县委书记杨树海进京现场领奖。
这份荣誉缘何花落奉节?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奉节县探索出了“四访四议”等抓党建促脱贫的创新路径,实现了高质量脱贫。
“四访”:在联系群众中找准穷根
“我在新民镇调研,听到这样一句话:‘党的政策好,就是干部在乱搞。’不知道在座各位听到这句话是什么感受!”2016年,在一次县委常委会会议上,杨树海的话一针见血,“今天有3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的党组织在哪里?我们的干部在哪里?我们的责任在哪里?”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抓党建入手。
会议结束后,奉节县委组织部迅速牵头摸排,汇总全县165个帮扶单位、376支驻村工作队、8052名帮扶责任人的基本情况。
同时,县委组织部还严格落实帮扶责任,要求8052名帮扶责任人每月走访结对帮扶贫困户不少于4次,推行“到户看院子、抬眼看房子、伸手开管子、进门开柜子、走近问身子、坐下问孩子”的“两看两开两问”工作法,动态掌握情况,及时解决问题,落实干预措施。
五马镇弘扬村魏泽兵一家因病致贫,一度丧失生活信心。關键时刻,帮扶干部走进他家,帮助他利用小额扶贫贷款买来8头猪和2头牛,还组织他参加县里的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魏泽兵成功考取4级电工职业资格证书,每月都能有不错的收入,他家的日子很快就红火起来了。
4年来,奉节县党员干部累计走访31.03万户群众,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找准穷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与干部走访同步进行的是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和农技随访,统称“四访”工作法。通过干部走访思想上“扶志”、教师家访根子上“扶智”、医生巡访健康上“扶弱”、农技随访产业上“扶技”,帮助群众解难题、增福祉、享公平。
2019年7月,奉节县高质量通过贫困县退出国家抽查复核,实现了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高达98.68%。
“四议”:“想水”村回归“响水”村
“谢大哥,这是我们几家的水费,你数一下”;“老谢,这是我家的,你数数”……9月末,吐祥镇响水村管水员谢运兵家中前来缴水费的村民“打起拥堂”。
“现在家家户户一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声就响起来,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响水村。”走进吐祥镇响水村,村民严天香一边说,一边展示“伸手即来”的自来水。
吐祥镇响水村位于奉节县西南部,辖区内坡大沟深、水源匮乏,饮水十分困难,曾经有群众把村委会挂牌上的“响水”涂改成了“想水”。
为解决用水问题,响水村集中新建水池9口,整修水池2口,铺设管道40余公里,实现了饮水项目全覆盖。
然而,村民还是缺水。
村委会主任姚家财曾为了村里的蓄水问题,凌晨2点在山上把水库水引到蓄水池,可第二天蓄水池就被人放干了。
为了调查真相,姚家财带领村干部连续蹲点调查,最终发现原因所在——因为缺乏有效管护,几个养猪大户将蓄水池的水引到自己家中,导致大部分村民没水喝。
原因找到后,怎样管护水利设施成了新难题。
通过走访调研,村干部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村民对于用水的诉求各不相同。
由此,响水村党支部在征得镇党委同意后,决定按照供水片区重新划分党小组,把党小组建在供水区。饮水管护不再由村干部负责,而是由党小组组长负责,小组自行确定饮水管水办法。
现在,水管破了有人补,水阀坏了有人换,水池定期有人清理。响水村彻底解决了“想水”的问题。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奉节县在“四访”工作法的基础上,探索出来“村‘两委’会议、村民自治组织商议、群众代表评议、监督委员会审议”的“四议”工作法中的一个环节。
通过村“两委”会议有章议事、自治组织商议有人理事、群众代表评议有权管事、监督委员会审议有责问事,形成工作闭环,推动农村共建共治共享。
破“空壳”:集体有产业 村民摘“穷帽”
“符书记,我主动申请脱贫。”2017年底,龙桥乡阳坝村村民刘学练走进村委会办公室。
在填完申请书、按下指印的那一瞬间,刘学练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戴了4年的“贫困帽”,他终于靠自己的双手将它摘下。
走出村委会办公室,刘学练一身轻松。
龙桥乡阳坝村位于奉节县南部,村中无产业,贫困人口众多。
2017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阳坝村最终确立了以发展高山蔬菜、中药材、烤烟和乡村旅游为主的“3 1”农旅融合产业发展思路。
同时,阳坝村还积极推动“三变”改革,与贫困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入股,让贫困户既可以参与分红,也可以在产业项目上务工创收。
此前,刘学练一直在外务工,妻子何客常年就近打零工并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但微薄的收入赶不上日常开销,刘学练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转机出现在2017年。这一年,龙桥乡抓住发展集体经济的契机,大力推广乡村旅游,配套发展农家乐,并给予符合标准的农户2万元补贴。
刘学练当机立断回到阳坝村,利用相关政策补助并贷款5万元,开办了“何客农家乐”,在4个月的旅游旺季里创收4万多元。
龙桥乡阳坝村只是奉节县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奉节县坚持党建引领,以“村集体有支柱产业、村组织有凝聚力、村民有稳定收益”为目标,构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奉节县还统筹整合财政资金1.98亿元,连续2年全覆盖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目前,奉节县376个村(社区)实现集体经济全覆盖,全面消除“空壳村”。
“通过党建引领,我们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因地制宜改革,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杨李信心满满地说。
“四访四议”办副主任杨李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上正播放着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杨李身后,站着几位同事。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之组织创新奖,重庆市奉节县!”终于,伴随着主持人厚重的声音,“四访四议”办公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奉节县荣膺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这是重庆市唯一上榜区县,奉节县委书记杨树海进京现场领奖。
这份荣誉缘何花落奉节?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奉节县探索出了“四访四议”等抓党建促脱贫的创新路径,实现了高质量脱贫。
“四访”:在联系群众中找准穷根
“我在新民镇调研,听到这样一句话:‘党的政策好,就是干部在乱搞。’不知道在座各位听到这句话是什么感受!”2016年,在一次县委常委会会议上,杨树海的话一针见血,“今天有3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的党组织在哪里?我们的干部在哪里?我们的责任在哪里?”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抓党建入手。
会议结束后,奉节县委组织部迅速牵头摸排,汇总全县165个帮扶单位、376支驻村工作队、8052名帮扶责任人的基本情况。
同时,县委组织部还严格落实帮扶责任,要求8052名帮扶责任人每月走访结对帮扶贫困户不少于4次,推行“到户看院子、抬眼看房子、伸手开管子、进门开柜子、走近问身子、坐下问孩子”的“两看两开两问”工作法,动态掌握情况,及时解决问题,落实干预措施。
五马镇弘扬村魏泽兵一家因病致贫,一度丧失生活信心。關键时刻,帮扶干部走进他家,帮助他利用小额扶贫贷款买来8头猪和2头牛,还组织他参加县里的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魏泽兵成功考取4级电工职业资格证书,每月都能有不错的收入,他家的日子很快就红火起来了。
4年来,奉节县党员干部累计走访31.03万户群众,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找准穷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与干部走访同步进行的是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和农技随访,统称“四访”工作法。通过干部走访思想上“扶志”、教师家访根子上“扶智”、医生巡访健康上“扶弱”、农技随访产业上“扶技”,帮助群众解难题、增福祉、享公平。
2019年7月,奉节县高质量通过贫困县退出国家抽查复核,实现了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高达98.68%。
“四议”:“想水”村回归“响水”村
“谢大哥,这是我们几家的水费,你数一下”;“老谢,这是我家的,你数数”……9月末,吐祥镇响水村管水员谢运兵家中前来缴水费的村民“打起拥堂”。
“现在家家户户一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声就响起来,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响水村。”走进吐祥镇响水村,村民严天香一边说,一边展示“伸手即来”的自来水。
吐祥镇响水村位于奉节县西南部,辖区内坡大沟深、水源匮乏,饮水十分困难,曾经有群众把村委会挂牌上的“响水”涂改成了“想水”。
为解决用水问题,响水村集中新建水池9口,整修水池2口,铺设管道40余公里,实现了饮水项目全覆盖。
然而,村民还是缺水。
村委会主任姚家财曾为了村里的蓄水问题,凌晨2点在山上把水库水引到蓄水池,可第二天蓄水池就被人放干了。
为了调查真相,姚家财带领村干部连续蹲点调查,最终发现原因所在——因为缺乏有效管护,几个养猪大户将蓄水池的水引到自己家中,导致大部分村民没水喝。
原因找到后,怎样管护水利设施成了新难题。
通过走访调研,村干部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村民对于用水的诉求各不相同。
由此,响水村党支部在征得镇党委同意后,决定按照供水片区重新划分党小组,把党小组建在供水区。饮水管护不再由村干部负责,而是由党小组组长负责,小组自行确定饮水管水办法。
现在,水管破了有人补,水阀坏了有人换,水池定期有人清理。响水村彻底解决了“想水”的问题。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奉节县在“四访”工作法的基础上,探索出来“村‘两委’会议、村民自治组织商议、群众代表评议、监督委员会审议”的“四议”工作法中的一个环节。
通过村“两委”会议有章议事、自治组织商议有人理事、群众代表评议有权管事、监督委员会审议有责问事,形成工作闭环,推动农村共建共治共享。
破“空壳”:集体有产业 村民摘“穷帽”
“符书记,我主动申请脱贫。”2017年底,龙桥乡阳坝村村民刘学练走进村委会办公室。
在填完申请书、按下指印的那一瞬间,刘学练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戴了4年的“贫困帽”,他终于靠自己的双手将它摘下。
走出村委会办公室,刘学练一身轻松。
龙桥乡阳坝村位于奉节县南部,村中无产业,贫困人口众多。
2017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阳坝村最终确立了以发展高山蔬菜、中药材、烤烟和乡村旅游为主的“3 1”农旅融合产业发展思路。
同时,阳坝村还积极推动“三变”改革,与贫困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入股,让贫困户既可以参与分红,也可以在产业项目上务工创收。
此前,刘学练一直在外务工,妻子何客常年就近打零工并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但微薄的收入赶不上日常开销,刘学练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转机出现在2017年。这一年,龙桥乡抓住发展集体经济的契机,大力推广乡村旅游,配套发展农家乐,并给予符合标准的农户2万元补贴。
刘学练当机立断回到阳坝村,利用相关政策补助并贷款5万元,开办了“何客农家乐”,在4个月的旅游旺季里创收4万多元。
龙桥乡阳坝村只是奉节县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奉节县坚持党建引领,以“村集体有支柱产业、村组织有凝聚力、村民有稳定收益”为目标,构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奉节县还统筹整合财政资金1.98亿元,连续2年全覆盖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目前,奉节县376个村(社区)实现集体经济全覆盖,全面消除“空壳村”。
“通过党建引领,我们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因地制宜改革,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杨李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