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Fenzi))属禾本科观音竹属,别名四季竹、四角竹。该竹为地下茎单生竹型,杆高3~8 m,其直径1~4 cm,茎杆四方形或近四方形,竹节略鼓出,散生细小根点如刺,加上竹竿通直不弯,人称竹中君子,为观赏竹中的上乘精品[1-6]。笔者利用4年时间,进行四方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为四方竹经营生产达到高产稳产、四方竹集约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永安市燕西街道霞岭村楮地坑,依山傍水,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霜期短,热量资源充足,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夏长冬短,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9.1℃,无霜期301 d,年均日照1 766.1 h,年降雨量1 688 mm,年均降雨日数130~169 d,属四方竹生长分布最适宜区。在改造技术研究实施前(2006年),试验地四方林面积为15.6 hm2,四方林立竹量为3 300株/hm2,分布不均匀,林中空地较多,平均胸径为1.4 cm,年产鲜笋1 830 kg/hm2,年产商品竹972株/hm2。Ⅰ、Ⅱ、Ⅲ度竹仅占39.0%,Ⅳ度以上的四方竹占61.0%,且竹杆矮小,属典型“矮、小、稀、老”的荒芜四方竹林。
1.2试验设计
1.2.1不同施肥处理对竹林结构的影响试验。2008年6月,在四方竹林地选择立地条件相同,坡向、坡度、立竹量相似的地块,进行不同施肥量对比试验。肥料为复合肥,施肥量分别按600 kg/hm2、900 kg/hm2、1 200 kg/hm2和不施肥为对照(CK)4种进行对比试验。
1.2.2改造技术对竹林结构的影响试验。一是劈草。天然四方竹一般生长在阔叶树、灌木树混交林中。因此,经营四方竹,应根据经营目标进行营林生长改造措施,达到培育目的。2007年5—6月,对四方竹进行全面劈草,将清理的杂灌杂草平铺在竹林中,让其自然腐烂,增加土壤肥力。二是全面锄草。2008—2010年,每年在4—5月或11—12月间进行1次全面锄草,锄草时要挖尽白茅、五节芒等,并将白茅、五节芒等平铺在竹林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三是松土。根据经营目标,结合全面锄草,四方竹林地坡度在25°以下,进行适当松土,松土深度一般控制在10~15 cm。四是调整竹林结构。合理的竹林结构对四方竹产量影响较大,影响四方竹竹林结构因素有个体大小、立竹量和年龄结构。因此,培育高产优质的材用林、笋用林或笋材两用林,培育合理的立竹量,能充分利用光能,促进竹林光合作用,提高竹林产量。在进行立竹量调整时,要充分留好新竹并保持好Ⅱ度竹、Ⅲ度竹。结合四方竹生长情况,经营立竹量要控制在12 000~14 000株/hm2,且Ⅰ度、Ⅱ度竹各占28%左右。从2007—2010年试验研究,通过科学留养新竹,将强壮笋留养成竹,适当疏笋和挖病退笋等方法,坚持每年平均留养竹3 700株/hm2以上(表1)。五是采伐。四方竹的经营,主要是做好竹林结构调整,一般是在保持合理的立竹量上,对过密的竹林进行采伐,在采伐过程中,要采伐老竹、小竹、病竹。以达到四方竹经营做到调匀、调优、调齐的竹林结构。
1.3调查内容与方法
2007年4月,在四方林面积为15.6 hm2范围内,采用随机方法,布点设置面积为666.7 m2(25.82 m×25.82 m)的标准样地10块,试验前对标准样地进行每株调查,统计立竹度、平均胸径、年龄、竹产量等。每年6月,对10块标准样地新竹进行编号,以便统计各立竹度的株数。连续4年对标准样地进行笋产量调查,统计新竹株数、平均胸径、鲜笋产量、采伐竹产量等。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施肥处理对竹林结构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的施肥量对鲜笋产量及竹材大小有较大的影响。施肥量600、900、1 200 kg/hm2挖鲜笋产量分别提高36%、57%、47%;当施肥量为900 kg/hm2时,鲜笋产量及竹胸径均高于其他处理,说明施肥量为900 kg/hm2时,最利于四方竹的生长,为施肥最适宜量。
2.2改造技术对竹林结构的影响
由表3可知,2010年四方竹立竹量达13 515株/hm2,比改造前3 300株/hm2增加了310%。其中Ⅰ~Ⅲ度竹的比例由实施前的39.0%上升到88.7%;Ⅳ度以上老竹由研究前的61.0%下降到11.3%。经过4年的科学经营管理后,四方竹平均胸径提高到2.2 cm,比研究前的 1.4 cm增加了0.8 cm。同时,叶面积指数、均匀度、整齐度也发生明显变化。说明经过4年的科学经营管理和竹林结构调整,四方竹竹林结构逐渐合理。四方竹竹材产量明显增加,由改造前的3 300株/hm2增加到2010年的13 515株/hm2,是改造前的4.10倍。从四方竹生长看,通过低产林改造技术后,鲜笋产量由改造前1 830 kg/hm2,提高到2010年的5 025 kg/hm2,是改造前的2.75倍,竹材产量明显提高。
2.3经济效益分析
改造前,四方竹鲜笋产量为1 830 kg/hm2,商品竹972株/hm2,合计收入9 636元/hm2。实施改造4年后的2010年,鲜笋产量为5 025 kg/hm2,商品竹3 000株/hm2,收入26 625元/hm2,净增收入16 989元/hm2。四方竹通过低产改造技术后,直接经济效益明显。2007—2010年,改造成本计6 750元/hm2,产品收入为43 276元/hm2,投入产出比高达1.0∶6.4。
3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低产四方竹通过全面劈草、清除林下杂物、采用全面锄草、适当松土、施肥及调整竹林结构等技术措施,平均胸径从1.4 cm提高到2.2 cm;四方竹丰产培育立竹量在13 000株/hm2为宜;复合肥施肥量为900 kg/hm2时,挖鲜笋产量提高最多,鲜笋产量可达到7 890 kg/hm2,比改造前增加6 060 kg/hm2;通过上述低产林改造的投入产出比为1.0∶6.4。可见,低产林通过改造,可使竹林结构趋于合理,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参考文献
[1] 王上伟.肿节少穗竹低产林改造技术试验[J].林业勘察设计,2009(1):186-189.
[2] 王上伟.福建酸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1999(6):43-44.
[3] 罗代荣,何天健.料慈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1,12(1):64-66.
[4] 余长根,董忠敏.改造油茶低产林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5):147.
[5] 巫基有.天目早竹低产林改造技术及其经济效益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03(1):10-11.
[6] 任凭,杨大胜.白夹竹低产林改造试验研究初报[J].经济林研究,2002,20(2):81-83.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永安市燕西街道霞岭村楮地坑,依山傍水,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霜期短,热量资源充足,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夏长冬短,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9.1℃,无霜期301 d,年均日照1 766.1 h,年降雨量1 688 mm,年均降雨日数130~169 d,属四方竹生长分布最适宜区。在改造技术研究实施前(2006年),试验地四方林面积为15.6 hm2,四方林立竹量为3 300株/hm2,分布不均匀,林中空地较多,平均胸径为1.4 cm,年产鲜笋1 830 kg/hm2,年产商品竹972株/hm2。Ⅰ、Ⅱ、Ⅲ度竹仅占39.0%,Ⅳ度以上的四方竹占61.0%,且竹杆矮小,属典型“矮、小、稀、老”的荒芜四方竹林。
1.2试验设计
1.2.1不同施肥处理对竹林结构的影响试验。2008年6月,在四方竹林地选择立地条件相同,坡向、坡度、立竹量相似的地块,进行不同施肥量对比试验。肥料为复合肥,施肥量分别按600 kg/hm2、900 kg/hm2、1 200 kg/hm2和不施肥为对照(CK)4种进行对比试验。
1.2.2改造技术对竹林结构的影响试验。一是劈草。天然四方竹一般生长在阔叶树、灌木树混交林中。因此,经营四方竹,应根据经营目标进行营林生长改造措施,达到培育目的。2007年5—6月,对四方竹进行全面劈草,将清理的杂灌杂草平铺在竹林中,让其自然腐烂,增加土壤肥力。二是全面锄草。2008—2010年,每年在4—5月或11—12月间进行1次全面锄草,锄草时要挖尽白茅、五节芒等,并将白茅、五节芒等平铺在竹林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三是松土。根据经营目标,结合全面锄草,四方竹林地坡度在25°以下,进行适当松土,松土深度一般控制在10~15 cm。四是调整竹林结构。合理的竹林结构对四方竹产量影响较大,影响四方竹竹林结构因素有个体大小、立竹量和年龄结构。因此,培育高产优质的材用林、笋用林或笋材两用林,培育合理的立竹量,能充分利用光能,促进竹林光合作用,提高竹林产量。在进行立竹量调整时,要充分留好新竹并保持好Ⅱ度竹、Ⅲ度竹。结合四方竹生长情况,经营立竹量要控制在12 000~14 000株/hm2,且Ⅰ度、Ⅱ度竹各占28%左右。从2007—2010年试验研究,通过科学留养新竹,将强壮笋留养成竹,适当疏笋和挖病退笋等方法,坚持每年平均留养竹3 700株/hm2以上(表1)。五是采伐。四方竹的经营,主要是做好竹林结构调整,一般是在保持合理的立竹量上,对过密的竹林进行采伐,在采伐过程中,要采伐老竹、小竹、病竹。以达到四方竹经营做到调匀、调优、调齐的竹林结构。
1.3调查内容与方法
2007年4月,在四方林面积为15.6 hm2范围内,采用随机方法,布点设置面积为666.7 m2(25.82 m×25.82 m)的标准样地10块,试验前对标准样地进行每株调查,统计立竹度、平均胸径、年龄、竹产量等。每年6月,对10块标准样地新竹进行编号,以便统计各立竹度的株数。连续4年对标准样地进行笋产量调查,统计新竹株数、平均胸径、鲜笋产量、采伐竹产量等。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施肥处理对竹林结构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的施肥量对鲜笋产量及竹材大小有较大的影响。施肥量600、900、1 200 kg/hm2挖鲜笋产量分别提高36%、57%、47%;当施肥量为900 kg/hm2时,鲜笋产量及竹胸径均高于其他处理,说明施肥量为900 kg/hm2时,最利于四方竹的生长,为施肥最适宜量。
2.2改造技术对竹林结构的影响
由表3可知,2010年四方竹立竹量达13 515株/hm2,比改造前3 300株/hm2增加了310%。其中Ⅰ~Ⅲ度竹的比例由实施前的39.0%上升到88.7%;Ⅳ度以上老竹由研究前的61.0%下降到11.3%。经过4年的科学经营管理后,四方竹平均胸径提高到2.2 cm,比研究前的 1.4 cm增加了0.8 cm。同时,叶面积指数、均匀度、整齐度也发生明显变化。说明经过4年的科学经营管理和竹林结构调整,四方竹竹林结构逐渐合理。四方竹竹材产量明显增加,由改造前的3 300株/hm2增加到2010年的13 515株/hm2,是改造前的4.10倍。从四方竹生长看,通过低产林改造技术后,鲜笋产量由改造前1 830 kg/hm2,提高到2010年的5 025 kg/hm2,是改造前的2.75倍,竹材产量明显提高。
2.3经济效益分析
改造前,四方竹鲜笋产量为1 830 kg/hm2,商品竹972株/hm2,合计收入9 636元/hm2。实施改造4年后的2010年,鲜笋产量为5 025 kg/hm2,商品竹3 000株/hm2,收入26 625元/hm2,净增收入16 989元/hm2。四方竹通过低产改造技术后,直接经济效益明显。2007—2010年,改造成本计6 750元/hm2,产品收入为43 276元/hm2,投入产出比高达1.0∶6.4。
3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低产四方竹通过全面劈草、清除林下杂物、采用全面锄草、适当松土、施肥及调整竹林结构等技术措施,平均胸径从1.4 cm提高到2.2 cm;四方竹丰产培育立竹量在13 000株/hm2为宜;复合肥施肥量为900 kg/hm2时,挖鲜笋产量提高最多,鲜笋产量可达到7 890 kg/hm2,比改造前增加6 060 kg/hm2;通过上述低产林改造的投入产出比为1.0∶6.4。可见,低产林通过改造,可使竹林结构趋于合理,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参考文献
[1] 王上伟.肿节少穗竹低产林改造技术试验[J].林业勘察设计,2009(1):186-189.
[2] 王上伟.福建酸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1999(6):43-44.
[3] 罗代荣,何天健.料慈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1,12(1):64-66.
[4] 余长根,董忠敏.改造油茶低产林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5):147.
[5] 巫基有.天目早竹低产林改造技术及其经济效益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03(1):10-11.
[6] 任凭,杨大胜.白夹竹低产林改造试验研究初报[J].经济林研究,2002,20(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