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总结了中国县域经济的特点,然后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特点 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一)县域经济是过渡型经济。
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过渡的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首先,县域经济本质上是农村综合经济。从地域上看,县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整个农村地区,因此,县域经济实际上就是农村经济。从主体上看,农民是建设县域经济的主体,可以说,县域经济也是农民经济。从依托上看,农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也是农业经济。简言之,县域经济是直接面向“三农”的经济,其主题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其发展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发展县域经济实际上是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村城镇化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工业化的进程。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工业的集聚和服务业的发展,将有力的推进农村地区的非农化。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渗透过程,伴随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以及传统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再次,县域经济是连接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节点。不仅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扩大了市场需求。总之,县域经济是过渡型经济,是统筹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二)县域经济是系统型经济。
县域经济这个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从整体上看,县域经济具有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大网络的综合性特点,是中国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从经济成分上看,县域经济由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共同组成。其中,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民营经济由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而且有利于充分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适应了处于基层的县域经济自下而上的发展特点,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子。从经济部门上看,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经济各环节以及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各部门。一方面,县域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人口,劳动力资源充足,市场空间丰富。另一方面,县域经济腹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配置整合的余地大。使得县域易于实现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及城镇和农村的互动发展,形成门类齐全的经济部门。当然,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域性特征,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有不同的重点。从管理手段上来看,县域层次上,行政、经济、社会管理手段比较完备,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形成县域经济系统的管理体系。
(三)县域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县域经济不是“诸侯经济”、“鸟笼经济”等封闭型经济,而是开放型经济。开放,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县域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但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当经济量聚集到一定的成都,而市场、资源有限,一般会就需要经济吞吐和内外经济交流。就我国的发展世纪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县域之间、县与城市之间相互辐射、联系以及依赖的态势日益明显,长期积累将使得县域经济的发展突破行政区划、边界、自然条件、地理交通、民族关系、人文差异等影响,形成跨县域的经济协作网络。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实现持续发展依赖于开放,摆脱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行政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发达的县域经济的实践表明:发展县域经济应把培育支柱产业、培育专业市场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顺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和开放型经济的思路来提高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开放的理念和实践。
(四)县域经济是边缘型经济。
县域经济地理位置尴尬,国家重视不够,具有边缘性的特征。一方面,我国的县域经济大多数处于区位条件较差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表明,占有区位优势及交通便利的地区总是率先取得经济发展的优势,而受客观条件限制的地区经济则往往只能步人后尘、举步维艰。根据缪尔达尔“积累循环的因果关系”,优势地区的发展具有滚雪球的效应。所以,当资本、劳动力及其它生产要素不可避免地向发达地区集中后,长期内区域发展具有内在的固化和强化地区差距的趋势,将导致贫困地区经济不断的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重视不够也加剧了这种边缘性。计划经济年代,政府处于国情、世界局势以及赶超的需要,主要投资于大中城市,发展工业,而对县域工业,政府投资甚少。改革开放后,从总体上说,这种投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城市偏向依然严重,县域发展资金缺乏,而且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具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和市场环境。
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未来县域经济就是要把握以下几点:坚持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变县域地区资源为地区资本;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调整完善金融体系,扩大县域经济资金来源;增强县域财政实力,扭转县域财政的处境;实施外引内联,坚持以开放促进招商引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杨金波,宜昌通世达交通开发有限公司;夏进,宜昌市公路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张秀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武汉大学报,2007,7(4).
[2]余刚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htm/jjlc/hgjj/2005-07-18-18997.htm.[2005-07-18]
[3]龚唯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出路.农民日报,2005-8-28.
[4]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4-12.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特点 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一)县域经济是过渡型经济。
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过渡的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首先,县域经济本质上是农村综合经济。从地域上看,县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整个农村地区,因此,县域经济实际上就是农村经济。从主体上看,农民是建设县域经济的主体,可以说,县域经济也是农民经济。从依托上看,农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也是农业经济。简言之,县域经济是直接面向“三农”的经济,其主题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其发展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发展县域经济实际上是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村城镇化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工业化的进程。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工业的集聚和服务业的发展,将有力的推进农村地区的非农化。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渗透过程,伴随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以及传统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再次,县域经济是连接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节点。不仅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扩大了市场需求。总之,县域经济是过渡型经济,是统筹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二)县域经济是系统型经济。
县域经济这个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从整体上看,县域经济具有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大网络的综合性特点,是中国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从经济成分上看,县域经济由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共同组成。其中,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民营经济由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而且有利于充分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适应了处于基层的县域经济自下而上的发展特点,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子。从经济部门上看,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经济各环节以及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各部门。一方面,县域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人口,劳动力资源充足,市场空间丰富。另一方面,县域经济腹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配置整合的余地大。使得县域易于实现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及城镇和农村的互动发展,形成门类齐全的经济部门。当然,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域性特征,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有不同的重点。从管理手段上来看,县域层次上,行政、经济、社会管理手段比较完备,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形成县域经济系统的管理体系。
(三)县域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县域经济不是“诸侯经济”、“鸟笼经济”等封闭型经济,而是开放型经济。开放,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县域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但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当经济量聚集到一定的成都,而市场、资源有限,一般会就需要经济吞吐和内外经济交流。就我国的发展世纪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县域之间、县与城市之间相互辐射、联系以及依赖的态势日益明显,长期积累将使得县域经济的发展突破行政区划、边界、自然条件、地理交通、民族关系、人文差异等影响,形成跨县域的经济协作网络。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实现持续发展依赖于开放,摆脱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行政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发达的县域经济的实践表明:发展县域经济应把培育支柱产业、培育专业市场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顺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和开放型经济的思路来提高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开放的理念和实践。
(四)县域经济是边缘型经济。
县域经济地理位置尴尬,国家重视不够,具有边缘性的特征。一方面,我国的县域经济大多数处于区位条件较差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表明,占有区位优势及交通便利的地区总是率先取得经济发展的优势,而受客观条件限制的地区经济则往往只能步人后尘、举步维艰。根据缪尔达尔“积累循环的因果关系”,优势地区的发展具有滚雪球的效应。所以,当资本、劳动力及其它生产要素不可避免地向发达地区集中后,长期内区域发展具有内在的固化和强化地区差距的趋势,将导致贫困地区经济不断的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重视不够也加剧了这种边缘性。计划经济年代,政府处于国情、世界局势以及赶超的需要,主要投资于大中城市,发展工业,而对县域工业,政府投资甚少。改革开放后,从总体上说,这种投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城市偏向依然严重,县域发展资金缺乏,而且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具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和市场环境。
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未来县域经济就是要把握以下几点:坚持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变县域地区资源为地区资本;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调整完善金融体系,扩大县域经济资金来源;增强县域财政实力,扭转县域财政的处境;实施外引内联,坚持以开放促进招商引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杨金波,宜昌通世达交通开发有限公司;夏进,宜昌市公路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张秀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武汉大学报,2007,7(4).
[2]余刚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htm/jjlc/hgjj/2005-07-18-18997.htm.[2005-07-18]
[3]龚唯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出路.农民日报,2005-8-28.
[4]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