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RADA有次在王府饭店举办特卖会,由于人客众多,店家采用放号的方式让来宾轮流入场,而且入场者逗留的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于是,场面开始混乱——时尚杂志编辑利用职务之便潜身打探,向等在外面的朋友通风报信;VIP客人被偷偷提前带入,排号者发现后愤怒砸门;而那些因为喝了一杯咖啡而错过排号的发烧友,失望委屈竟至当街失声恸哭……
其实,每次的名牌特卖会都与平素大异其趣,都是人头涌涌,气氛紧张,但像PRADA那次,百谓达到了巅峰。那些因长时间等待和失望而失去理智的女人们,有的转身去买了PRADA的正阶货品,有的则直奔日坛商务楼一家包店,叫“大姐”把所有PRADA自A货统统拿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对象正是平日里假名牌的购买大户,她们超级热爱PRADA,好不容易等到打折,却又被轻易闪过,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一幕的疯狂。
不论喜欢与否,名牌已经包围了我们的生活。当生活里充满了名牌的时候,生活方式也跟着名牌起来。但是消费者在向往名牌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际囊羞涩的现状。要挣钱、要消费、要生活,从某种意义上,人和名牌之间进行着一场充满张力的“战斗”。既要“牌子”又要“面子”,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假名牌便有了市场——但是,“假名牌”果真能简单地与“虚荣”画等号吗?
经济学中影响需求的条件有5项:
1 商品本身的价格
2 其替代品的价格
3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收入水分
4 消费者的购买偏好
5 消费者的预期
公众眼中的“假名牌”心理
现在我们用nike和adidas来作例分析,这两个品牌的价格都不便宜,两者又都属于相互的替代品,面对现今的中国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都属于运动奢侈品。所以大家在想追求品牌和价格的最优时,就有了假名牌的诞生和市场。
为什么女人们疯狂热爱PALPHLAUREN的鳄鱼皮包,那是因为它的包是全手工打造,每年都是固定产量的;为何BMW是所有男人想拥有的,除去这些品牌在各自领域的地位和档次外,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价格不是每个人都能购买得起,所以消费者在使用它们的同时得到的是一种心理满足,这就是经济学中的炫耀性消费。
“只要有人需要,什么样的名牌都能生产客户喜欢哪个品牌,我们就到市场上买,回来照葫芦画瓢。”假名牌生产者往往这样无所顾忌地说。市场上假名牌五花八门,不仅包装精美,还有防伪标识,有时让行家也难辨真伪。还有的不明着假冒,而是采用一种更隐蔽的傍名牌方式,如有了“红牛”,便出来一个“红午”;有一个“圣罗兰”,市场上就冒出个“皇家圣罗兰”等。还有的企业把买奖项、买荣誉视为发展的捷径,于是“公认名牌”、“十大主导品牌”、“××推荐品牌”便应运而生。这些无效荣誉,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批专门购买假货的女性消费者。每年一到换季,她们都会到某商业城采购一番。在那里,她们可以较低廉的价格买到LV手袋、GUCCI手表,甚至能找到时尚杂志刚刚公布的最新款式。她们把这些做工相当考究的“A”货带回去,其实天天看各种时尚杂志的她们对真假了然于胸,但是,她们晃晃手中的衣服和包包说:“喜欢这里的东西,主要是觉得款式比较新,不容易和人‘撞车’。真假倒是其次,反正这衣服的料子也不错,我对于衣服上的标签不是那么看重。就算在大商场,也不一定都是真货,何必呢?”
换位思考的“假名牌”心理
以上的说法当然都是一般行为,其实,城市男女,又有几个没买过假名牌呢?试着问问自己,当初买下那款A货的时候,是不是就因为它有醒目的大牌LOGO?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此种心理,颇为复杂。
走进街头的时尚店,都会零星发现一些假冒的名牌货。LV、CHANEL、CARTIER、PRADA、MONTBLANC、GUCCI、BOSS、BURBERRY……各种涉外高知名度商标商品都能在这里找到,有的一个品牌就有数十个款式。不少假名牌包装精美,有的还有防伪标识,有时让行家也难辨真伪。
真名牌还是假名牌,别人怎么会知道?说到底,在小店买假名牌,关键还在于能否过自己这一关。刚买了一款假LV包的小威就说:“这些店里假名牌的款式比较新,不过根据仿版的等级,质量档次也明显会有差别。在这些小店买衣服手袋,眼睛要亮,假名牌也分三六九等的。”看得出来,她注重的是衣服的性价比,而并不看重假名牌的“附加值”。
另一位喜欢淘店的吴小姐说:“在这个崇尚名牌的城市里,只花差不多原价1/20的价格买一个假名牌还真是划算,因为没有人会认为这个是假货啊!”
通常情况下,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对假名牌的“非法”身份心知肚明。而人们对待假名牌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十分之“理性”:因为款式特别、因为性价比高…..
有人说买假名牌的人,看中的正是名牌的身份象征,他们所要消费的只是“面子”,至于商品的品质已经被淹没在价格承受心理的底线以外。如果把假货放进真名牌的包装,也一定会有不少人啧啧称赞。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看来,这反映了人们存在“易受暗示”倾向。现在,各种名牌广告对消费者狂轰滥炸,人们在无形中接受了外部暗示。并把外部暗示转化为自我暗示,进而认为无论哪种商品,只要贴上名牌商标,就是好东西。
其次,名牌消费还满足了人们对自我认可和外部认可的需求。只要每天吃名牌、穿名牌,就相当于向别人宣布“我是有钱有地位的,你们都得尊敬我”,进而认可自己,觉得自己真如想象般那样有价值。当人们从名牌消费中获得心理认同时,名牌的意义就不仅是实物消费,还有附加的社会意义;吃名牌穿名牌就不仅是物质享受,更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为了满足这种心理,人们即便使用假名牌,也感觉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此外,名牌消费还体现了“从众心理”。从众指的是人们受周围环境中他人的影响,更容易做出与多数人一样的行为。如果有人非要唱反调,这个人就很容易被孤立,在这种压力下,他就更倾向于模仿别人的行为,以便得到归属感。
当上面这三种心理都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对名牌产生过度依赖,进而盲目追求名牌时,需要强调的两个后果就是:一、大家在没有能力购买真名牌时,就会购买假货,助长了人们的虚荣心;二、大家在有能力购买真名牌时,就总是追求名牌,养成了穷奢极欲的消费习惯。
即便已经是一个假名牌盛行的年代,对于购买假名牌的人,我们还是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什么“买不起就别买”、“打肿脸充胖子”之类的冷嘲热讽不绝于耳。但是,为何就不能平心静气地试图谅解一下购买假名牌的心理呢?
难道单纯是为了充阔吗?身边就有不少购买过假名牌的朋友,其中有一个的回答就是,因为他离名牌很近,但是名牌却离他很遥远,万般无奈中采取了曲线救国的路线。但起码,在他心里对名牌的崇敬是显而易见的,奢侈品的老板们应当分析一下,一边是踮着脚尖想接近名牌的普罗大众,一边是买了LV包送给佣人的富豪显贵,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谁更会被感动呢?正所谓出发点最重要,这样的普罗大众在城市里并不少见,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将是未来的名牌忠实用户,一旦手中有钱,就会马上把钱贡献在专柜。所以如果奢侈品牌们够聪明,就不该对这些可怜可爱的假货使用者恶语相向,那可是潜力股啊,有钱谁不买名牌?只要时机成熟,他们就会立即脱下麻袋换龙袍!
在中国这样一个加工业超级发达,仿造名牌精益求精的国家,可以想见,一个不分青红皂白,真假名牌混用的消费者的生活是多么富于乐趣!当她们在LV的专卖店里发现并爱上樱桃包包,却发现需要等候数月时,索性转身去买个假的,“反正是玩嘛!”一个年仅25岁的女孩笑着说。
其实,每次的名牌特卖会都与平素大异其趣,都是人头涌涌,气氛紧张,但像PRADA那次,百谓达到了巅峰。那些因长时间等待和失望而失去理智的女人们,有的转身去买了PRADA的正阶货品,有的则直奔日坛商务楼一家包店,叫“大姐”把所有PRADA自A货统统拿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对象正是平日里假名牌的购买大户,她们超级热爱PRADA,好不容易等到打折,却又被轻易闪过,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一幕的疯狂。
不论喜欢与否,名牌已经包围了我们的生活。当生活里充满了名牌的时候,生活方式也跟着名牌起来。但是消费者在向往名牌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际囊羞涩的现状。要挣钱、要消费、要生活,从某种意义上,人和名牌之间进行着一场充满张力的“战斗”。既要“牌子”又要“面子”,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假名牌便有了市场——但是,“假名牌”果真能简单地与“虚荣”画等号吗?
经济学中影响需求的条件有5项:
1 商品本身的价格
2 其替代品的价格
3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收入水分
4 消费者的购买偏好
5 消费者的预期
公众眼中的“假名牌”心理
现在我们用nike和adidas来作例分析,这两个品牌的价格都不便宜,两者又都属于相互的替代品,面对现今的中国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都属于运动奢侈品。所以大家在想追求品牌和价格的最优时,就有了假名牌的诞生和市场。
为什么女人们疯狂热爱PALPHLAUREN的鳄鱼皮包,那是因为它的包是全手工打造,每年都是固定产量的;为何BMW是所有男人想拥有的,除去这些品牌在各自领域的地位和档次外,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价格不是每个人都能购买得起,所以消费者在使用它们的同时得到的是一种心理满足,这就是经济学中的炫耀性消费。
“只要有人需要,什么样的名牌都能生产客户喜欢哪个品牌,我们就到市场上买,回来照葫芦画瓢。”假名牌生产者往往这样无所顾忌地说。市场上假名牌五花八门,不仅包装精美,还有防伪标识,有时让行家也难辨真伪。还有的不明着假冒,而是采用一种更隐蔽的傍名牌方式,如有了“红牛”,便出来一个“红午”;有一个“圣罗兰”,市场上就冒出个“皇家圣罗兰”等。还有的企业把买奖项、买荣誉视为发展的捷径,于是“公认名牌”、“十大主导品牌”、“××推荐品牌”便应运而生。这些无效荣誉,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批专门购买假货的女性消费者。每年一到换季,她们都会到某商业城采购一番。在那里,她们可以较低廉的价格买到LV手袋、GUCCI手表,甚至能找到时尚杂志刚刚公布的最新款式。她们把这些做工相当考究的“A”货带回去,其实天天看各种时尚杂志的她们对真假了然于胸,但是,她们晃晃手中的衣服和包包说:“喜欢这里的东西,主要是觉得款式比较新,不容易和人‘撞车’。真假倒是其次,反正这衣服的料子也不错,我对于衣服上的标签不是那么看重。就算在大商场,也不一定都是真货,何必呢?”
换位思考的“假名牌”心理
以上的说法当然都是一般行为,其实,城市男女,又有几个没买过假名牌呢?试着问问自己,当初买下那款A货的时候,是不是就因为它有醒目的大牌LOGO?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此种心理,颇为复杂。
走进街头的时尚店,都会零星发现一些假冒的名牌货。LV、CHANEL、CARTIER、PRADA、MONTBLANC、GUCCI、BOSS、BURBERRY……各种涉外高知名度商标商品都能在这里找到,有的一个品牌就有数十个款式。不少假名牌包装精美,有的还有防伪标识,有时让行家也难辨真伪。
真名牌还是假名牌,别人怎么会知道?说到底,在小店买假名牌,关键还在于能否过自己这一关。刚买了一款假LV包的小威就说:“这些店里假名牌的款式比较新,不过根据仿版的等级,质量档次也明显会有差别。在这些小店买衣服手袋,眼睛要亮,假名牌也分三六九等的。”看得出来,她注重的是衣服的性价比,而并不看重假名牌的“附加值”。
另一位喜欢淘店的吴小姐说:“在这个崇尚名牌的城市里,只花差不多原价1/20的价格买一个假名牌还真是划算,因为没有人会认为这个是假货啊!”
通常情况下,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对假名牌的“非法”身份心知肚明。而人们对待假名牌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十分之“理性”:因为款式特别、因为性价比高…..
有人说买假名牌的人,看中的正是名牌的身份象征,他们所要消费的只是“面子”,至于商品的品质已经被淹没在价格承受心理的底线以外。如果把假货放进真名牌的包装,也一定会有不少人啧啧称赞。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看来,这反映了人们存在“易受暗示”倾向。现在,各种名牌广告对消费者狂轰滥炸,人们在无形中接受了外部暗示。并把外部暗示转化为自我暗示,进而认为无论哪种商品,只要贴上名牌商标,就是好东西。
其次,名牌消费还满足了人们对自我认可和外部认可的需求。只要每天吃名牌、穿名牌,就相当于向别人宣布“我是有钱有地位的,你们都得尊敬我”,进而认可自己,觉得自己真如想象般那样有价值。当人们从名牌消费中获得心理认同时,名牌的意义就不仅是实物消费,还有附加的社会意义;吃名牌穿名牌就不仅是物质享受,更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为了满足这种心理,人们即便使用假名牌,也感觉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此外,名牌消费还体现了“从众心理”。从众指的是人们受周围环境中他人的影响,更容易做出与多数人一样的行为。如果有人非要唱反调,这个人就很容易被孤立,在这种压力下,他就更倾向于模仿别人的行为,以便得到归属感。
当上面这三种心理都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对名牌产生过度依赖,进而盲目追求名牌时,需要强调的两个后果就是:一、大家在没有能力购买真名牌时,就会购买假货,助长了人们的虚荣心;二、大家在有能力购买真名牌时,就总是追求名牌,养成了穷奢极欲的消费习惯。
即便已经是一个假名牌盛行的年代,对于购买假名牌的人,我们还是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什么“买不起就别买”、“打肿脸充胖子”之类的冷嘲热讽不绝于耳。但是,为何就不能平心静气地试图谅解一下购买假名牌的心理呢?
难道单纯是为了充阔吗?身边就有不少购买过假名牌的朋友,其中有一个的回答就是,因为他离名牌很近,但是名牌却离他很遥远,万般无奈中采取了曲线救国的路线。但起码,在他心里对名牌的崇敬是显而易见的,奢侈品的老板们应当分析一下,一边是踮着脚尖想接近名牌的普罗大众,一边是买了LV包送给佣人的富豪显贵,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谁更会被感动呢?正所谓出发点最重要,这样的普罗大众在城市里并不少见,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将是未来的名牌忠实用户,一旦手中有钱,就会马上把钱贡献在专柜。所以如果奢侈品牌们够聪明,就不该对这些可怜可爱的假货使用者恶语相向,那可是潜力股啊,有钱谁不买名牌?只要时机成熟,他们就会立即脱下麻袋换龙袍!
在中国这样一个加工业超级发达,仿造名牌精益求精的国家,可以想见,一个不分青红皂白,真假名牌混用的消费者的生活是多么富于乐趣!当她们在LV的专卖店里发现并爱上樱桃包包,却发现需要等候数月时,索性转身去买个假的,“反正是玩嘛!”一个年仅25岁的女孩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