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农村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农村养老自1992年开始施行以来,政策上已做了很大调整,但参保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本文分析了参保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社会;农村养老;养老保险;参保率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农村养老问题,这已经成为关系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民从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向现代化的社会保障过渡,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在农村社会养老方面也有投入,但是大部分资金投降了城市社保系统。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存在主要问题之一是养老保险参保率低下。
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低下的原因
农村养老保险不是对农民收入的替代,而是对农民收入的补充。它是我国社会保障中面临的重要难题。当前,虽然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农民本身也对参加社会保障的重要性的认知逐步提高,但是自愿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人数还很少,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还十分低下。
(一)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不到位
农民对于缴费金额的多少,缴费金额的变动不够理解,在意识中很模糊,例如养老保险在实际中难以回答"现在交多少钱,将来领取多少养老金"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削弱了农民缴费的积极性,使得缴费水平普遍偏低,保障水平难以提高,从而使人们认为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作用不大,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民由于投保意识模糊,部分人不愿意自主的参保,而有些村委会、乡政府为了完成上级部门交给的任务,会苛扣他们的福利,而强制他们交养老金,他们并不是自愿缴费的。农民的收入增加很少甚至不增加,有些地方出现负增加,而养老金额的增长,养老保险费缴纳的标准,让农民无从理解,而村委会、乡政府又不给予解释,这对农民是极其不公平的。
(二)地方政府扶持不到位
政府扶持不到位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政府本身的资金不到位,老的农村养老保险中,政府没有给农民以太多支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农民自己负担,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参与社会保险的人自然很少。在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下,有很多地方经济不发达,政府自己的经济情况也很不好,所以对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支持程度也不高;第二,农民的生活福利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农民需要得到政府更多的关心,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有部分还停留在表面工作上,对如何促进农村养老保障等民生问题关注力度不够。
(三)农民收入导致养老保险参保率低下
农民参与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是个人收入水平低,农民工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选择不参与其中,因此农民群体收入水平低、个人缴纳能力低成为各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效果差的首要因素。由于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大,农民的缴费主要是个人缴费为主,在农民参保意识不强的情况下,相当于农民是非自愿的强制储蓄存款,在农村中,处于贫困地区或贫苦线以下的农民难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收入一直处于较低的状况,所以没有能力参与养老保险。政府将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城市社会保障系统,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农民的权利被剥夺,只有使农民的权利增加,使农民的收入尽可能地提高,农民解决好温饱问题后才有闲置基金享受农村养老保险和其它险种。
(四)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低,基金的保值增值存在问题
农保基金存在被当地政府挪用的可能性,因为它采取的是集中领导,分级管理模式,基金全部放在县级运营管理,而资金被挪用难以追回。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力度太小。从农民领取养老保险的情况来看,领取的保险费依旧很少,每个月仅为几十元,仅仅依靠这些保费,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民生活水平难以得到保障,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保障生活的作用。而且养老保险储存后,它的增值保值力度太低,在投资方面,没有把它投资到能够产生足够效益的项目上,投资收益低下。
三、提高农民参保率的对策
与过去相比,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也在逐步完善。但是,农民的参保率比起城镇居民仍然比较低。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农民的意识
公民意识作为个体自觉履行各种权利和义务的内在要求。所以农民公民意识的强弱,将成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高低、覆盖面宽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否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决定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成败。任何制度的实施都必须了解参与该制度民众的意愿及认可度。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没有城市人文化程度高,文化程度对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意愿的影响具有正向影响,因此政府应该积极的引导农民,在农村设立一些培训点,定期的进行培训,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养老保险知识,增加他们的意识,认识越深刻,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越强。
(二)让农民深刻认识养老保险的作用
传统养老保险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为主,虽然在农村这两项保障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家庭保障,以前人们总是提倡养儿防老的观念,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部分人已经意识到靠儿女养老已经成为一种风险,靠儿女有时不如靠自己。对于土地保障,现在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靠老天吃饭的地方,农业经营甚至绝对亏本,所以不少农民早想甩开种植土地这一包袱。面对以上情况,有些农民深有体会,所以政府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广泛地开展好宣传工作,通过县乡村广播电视系统、墙体广告等形式进行养老保险宣传。让农民在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基础上,也重视其他养老保障方式,来促进农民参保率的提高。
(三)政府和农民的权责分开,增强政府的主导意识
地方政府要在经济发展财政高涨的情况下,使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大,积极引导农民普遍参保。使农民认识到参保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政府和集体也在扶持,也在关注民生,让农民看到政府的所为。实行"有缴有补"的政策,政府的财政补贴是这次新农保政策中最核心的一点。即农村人口缴费参保的,政府给予每人每年一定的补贴,给多少,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同时,为鼓励农村居民多缴费,地方财政按照"多缴多补"的原则,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给予适当鼓励。
(四)增加农民的收入,采取多种渠道的筹资办法
首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国家可以考虑通过农业税返还、粮食风险基金、土地承包权流转、宅基地流转、土地补偿费、计划生育奖励基金等形式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其次,在农民的日常收入中,农民以土地种植农作物和外出打零工的收入为主,收入偏低,要使农民增权,就要加大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合理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第三,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把更多的技术引进农业中,政府要加大农业基金补助,使农民购买先进机器,要提高农作物的价格,使农民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并进行科学种植。
(五)提高农民对养老保险法律性的认识
要使农民认识到养老保险是有法律性的,是对自己老年生活的一种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制度,中央政府在各地都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政府征收养老保险所应该遵循的法律原则,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以及它的基金运营保值增值情况,政府也有独立的机构监督养老保险的收支,以及各地的养老保险的支付,政府都会根据当地经济状况予以支付。养老保险的法律规定,使得基金可以安全的运营,减少法律的空洞,避免有些不法分子私吞养老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使农民也从法律的角度正确地看待这一制度,积极地参与进来。
(六)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
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在取得受益阶段的标准过低,远远不足以达到养老的作用,为此必须确保养老金能够保值增值,除了健全我国的金融市场,扩大统筹的范围之外,可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探索养老基金管理的方式。
首先,应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缴费率相对稳定。考虑到目前农民收入水平还较低的现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缴费率应保持相对稳定,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心理负担。但在政策制定时需注意的是,缴费率的稳定不等于缴费标准不变,在保证缴费率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根据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标准,可以确保参保农民养老金实际收入替代率的提高。
其次,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行,政府应该执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制度。应尽快放开监管限制,实现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营。在政府监督的基础上,也要更多地体现市场的作用。
第三,引入资产建设项目,现阶段政府十分重视民生建设,要把基金投放到能产生更大效益的项目上,使养老保险基金更好的增值保值。
第四,养老保险基金在运营的同时,也不放松监督,只有在法律的强制作用下,才能避免基金的不法流失,确保农民老年时的养命钱不亏空。
提高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率,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保险意识等方面的制约,短期内让农民普遍参保是不可能的,要避免强迫农民参保的做法,只有坚持自愿原则,并通过建立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的新农保机制,才能使这项工作持续的进行。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
参考文献:
[1]郝新蔷,黄颖,孟宇微,王坤,李澍奇,孙瑾.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3)
[2]福建省农村社保模式及方案研究课题组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
[3]管祉妍.浅议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6)
[4]苏英蔷,李津.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8,(5)
[5]宫春子.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及管理的思考[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45-47
[6]刘钊,吴江.浅析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低下的原因[J].暨南大学经济学院,2009.
作者简介:王霞(1986-),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专业09级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保障史研究。
关键词:农村社会;农村养老;养老保险;参保率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农村养老问题,这已经成为关系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民从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向现代化的社会保障过渡,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在农村社会养老方面也有投入,但是大部分资金投降了城市社保系统。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存在主要问题之一是养老保险参保率低下。
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低下的原因
农村养老保险不是对农民收入的替代,而是对农民收入的补充。它是我国社会保障中面临的重要难题。当前,虽然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农民本身也对参加社会保障的重要性的认知逐步提高,但是自愿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人数还很少,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还十分低下。
(一)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不到位
农民对于缴费金额的多少,缴费金额的变动不够理解,在意识中很模糊,例如养老保险在实际中难以回答"现在交多少钱,将来领取多少养老金"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削弱了农民缴费的积极性,使得缴费水平普遍偏低,保障水平难以提高,从而使人们认为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作用不大,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民由于投保意识模糊,部分人不愿意自主的参保,而有些村委会、乡政府为了完成上级部门交给的任务,会苛扣他们的福利,而强制他们交养老金,他们并不是自愿缴费的。农民的收入增加很少甚至不增加,有些地方出现负增加,而养老金额的增长,养老保险费缴纳的标准,让农民无从理解,而村委会、乡政府又不给予解释,这对农民是极其不公平的。
(二)地方政府扶持不到位
政府扶持不到位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政府本身的资金不到位,老的农村养老保险中,政府没有给农民以太多支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农民自己负担,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参与社会保险的人自然很少。在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下,有很多地方经济不发达,政府自己的经济情况也很不好,所以对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支持程度也不高;第二,农民的生活福利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农民需要得到政府更多的关心,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有部分还停留在表面工作上,对如何促进农村养老保障等民生问题关注力度不够。
(三)农民收入导致养老保险参保率低下
农民参与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是个人收入水平低,农民工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选择不参与其中,因此农民群体收入水平低、个人缴纳能力低成为各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效果差的首要因素。由于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大,农民的缴费主要是个人缴费为主,在农民参保意识不强的情况下,相当于农民是非自愿的强制储蓄存款,在农村中,处于贫困地区或贫苦线以下的农民难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收入一直处于较低的状况,所以没有能力参与养老保险。政府将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城市社会保障系统,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农民的权利被剥夺,只有使农民的权利增加,使农民的收入尽可能地提高,农民解决好温饱问题后才有闲置基金享受农村养老保险和其它险种。
(四)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低,基金的保值增值存在问题
农保基金存在被当地政府挪用的可能性,因为它采取的是集中领导,分级管理模式,基金全部放在县级运营管理,而资金被挪用难以追回。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力度太小。从农民领取养老保险的情况来看,领取的保险费依旧很少,每个月仅为几十元,仅仅依靠这些保费,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民生活水平难以得到保障,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保障生活的作用。而且养老保险储存后,它的增值保值力度太低,在投资方面,没有把它投资到能够产生足够效益的项目上,投资收益低下。
三、提高农民参保率的对策
与过去相比,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也在逐步完善。但是,农民的参保率比起城镇居民仍然比较低。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农民的意识
公民意识作为个体自觉履行各种权利和义务的内在要求。所以农民公民意识的强弱,将成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高低、覆盖面宽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否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决定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成败。任何制度的实施都必须了解参与该制度民众的意愿及认可度。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没有城市人文化程度高,文化程度对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意愿的影响具有正向影响,因此政府应该积极的引导农民,在农村设立一些培训点,定期的进行培训,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养老保险知识,增加他们的意识,认识越深刻,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越强。
(二)让农民深刻认识养老保险的作用
传统养老保险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为主,虽然在农村这两项保障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家庭保障,以前人们总是提倡养儿防老的观念,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部分人已经意识到靠儿女养老已经成为一种风险,靠儿女有时不如靠自己。对于土地保障,现在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靠老天吃饭的地方,农业经营甚至绝对亏本,所以不少农民早想甩开种植土地这一包袱。面对以上情况,有些农民深有体会,所以政府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广泛地开展好宣传工作,通过县乡村广播电视系统、墙体广告等形式进行养老保险宣传。让农民在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基础上,也重视其他养老保障方式,来促进农民参保率的提高。
(三)政府和农民的权责分开,增强政府的主导意识
地方政府要在经济发展财政高涨的情况下,使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大,积极引导农民普遍参保。使农民认识到参保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政府和集体也在扶持,也在关注民生,让农民看到政府的所为。实行"有缴有补"的政策,政府的财政补贴是这次新农保政策中最核心的一点。即农村人口缴费参保的,政府给予每人每年一定的补贴,给多少,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同时,为鼓励农村居民多缴费,地方财政按照"多缴多补"的原则,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给予适当鼓励。
(四)增加农民的收入,采取多种渠道的筹资办法
首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国家可以考虑通过农业税返还、粮食风险基金、土地承包权流转、宅基地流转、土地补偿费、计划生育奖励基金等形式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其次,在农民的日常收入中,农民以土地种植农作物和外出打零工的收入为主,收入偏低,要使农民增权,就要加大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合理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第三,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把更多的技术引进农业中,政府要加大农业基金补助,使农民购买先进机器,要提高农作物的价格,使农民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并进行科学种植。
(五)提高农民对养老保险法律性的认识
要使农民认识到养老保险是有法律性的,是对自己老年生活的一种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制度,中央政府在各地都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政府征收养老保险所应该遵循的法律原则,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以及它的基金运营保值增值情况,政府也有独立的机构监督养老保险的收支,以及各地的养老保险的支付,政府都会根据当地经济状况予以支付。养老保险的法律规定,使得基金可以安全的运营,减少法律的空洞,避免有些不法分子私吞养老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使农民也从法律的角度正确地看待这一制度,积极地参与进来。
(六)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
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在取得受益阶段的标准过低,远远不足以达到养老的作用,为此必须确保养老金能够保值增值,除了健全我国的金融市场,扩大统筹的范围之外,可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探索养老基金管理的方式。
首先,应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缴费率相对稳定。考虑到目前农民收入水平还较低的现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缴费率应保持相对稳定,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心理负担。但在政策制定时需注意的是,缴费率的稳定不等于缴费标准不变,在保证缴费率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根据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标准,可以确保参保农民养老金实际收入替代率的提高。
其次,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行,政府应该执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制度。应尽快放开监管限制,实现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运营。在政府监督的基础上,也要更多地体现市场的作用。
第三,引入资产建设项目,现阶段政府十分重视民生建设,要把基金投放到能产生更大效益的项目上,使养老保险基金更好的增值保值。
第四,养老保险基金在运营的同时,也不放松监督,只有在法律的强制作用下,才能避免基金的不法流失,确保农民老年时的养命钱不亏空。
提高农民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率,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保险意识等方面的制约,短期内让农民普遍参保是不可能的,要避免强迫农民参保的做法,只有坚持自愿原则,并通过建立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的新农保机制,才能使这项工作持续的进行。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
参考文献:
[1]郝新蔷,黄颖,孟宇微,王坤,李澍奇,孙瑾.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3)
[2]福建省农村社保模式及方案研究课题组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
[3]管祉妍.浅议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6)
[4]苏英蔷,李津.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8,(5)
[5]宫春子.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及管理的思考[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45-47
[6]刘钊,吴江.浅析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低下的原因[J].暨南大学经济学院,2009.
作者简介:王霞(1986-),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专业09级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保障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