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通过矿床地质特点的分析研究,应用数学地质方法、对前人已取得的各种岩、矿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剥蚀程度的研究,做了南、北两个矿段之间的综合分析对比,进一步探讨矿区内F_7断层两侧的地层相对运动方向或升降,提出了新的认识,从而对矿床深部远景进行预测,扩大了找矿范围,为今后的勘探工程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矿床地质特点的分析研究,应用数学地质方法、对前人已取得的各种岩、矿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剥蚀程度的研究,做了南、北两个矿段之间的综合分析对比,进一步探讨矿区内F_7断层两侧的地层相对运动方向或升降,提出了新的认识,从而对矿床深部远景进行预测,扩大了找矿范围,为今后的勘探工程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其他文献
在南极国际事务活动和学术交流中,计算机不仅是各门学科综合交叉渗透的纽带,而且也是及时提供科研信息和决策依据、进行现代化管理必不可少的强有力的工具。中国南极信息工作如何开展?中国极地研究所计算机现况和发展趋势如何?今后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简要的介绍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本文利用昭和基地(69°00′S,39°35′E)的探空和臭氧原始资料,分析研究了1988年8月下旬的一次南极平流层暴发性增温过程。本文分析了这一增温过程中的臭氧总量、30hPa气温、增温率及西风风速的变化关系。发现在这次南极冬季平流层暴发性增温中30hPa气温、30hPa西风风速与臭氧总量之间存在着非常好的正相关,同时发现臭氧总量的变化与30hPa增温率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滞后关系。而在平流层发生暴
由IGCP第247项中国工作组、吉林省地质学会、长春地质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性“矿床学术研讨会”于1989年11月13~15日在长春地质学院隆重举行。大会主席张贻侠教授致开幕词,刘连登副教授主持了会议,并致闭幕词。 研讨会的主题是:前寒式纪构造与矿床;超大型矿床有关问题和成矿模式的有关问
把变形地质体作为弹塑性体,用增量理论计算变形地质体内应力和应变的分布是假想变位法的理论基础。用假想变位法模拟构造形成时变形地质体的物理边界条件,代替历来人为假设物理边界条件的方法,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提高了模拟实验结果的可信性。 把这一方法应用到日本佐渡金矿控矿断裂形成机制的研究中,对控矿断裂成因的地质推断得到了理论验证。
从1988年5月~1989年1月,对东南极维斯特福尔德丘陵地区,戴维斯考察站沿海海域水体中的溶解游离型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长期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在该海域海水中溶解游离型氨基酸的总浓度略高于其他海海域、浓度变化范围在19~302nmol/dm~3之间。最大丰度出现在11月份,而从11月下旬开始氨基酸含量急剧下降,至12月底达到全年最低点,从1月初开始有所回升。 占据南极夏初海水中海藻类主导地位的海藻
本文介绍一种模拟构造型式的新技术——全息术,着重讨论了用全息干涉测量的技术模拟褶皱构造的方法和原理,并通过雁行式、涡轮状和歹字型褶皱构造的模拟,说明全息术在模拟地质构造中的应用。
中国北方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作用讨论会于1989年9月21~24日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召开。这次会议是根据1987年广州国际花岗岩讨论会上许多代表的倡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委员会等16个单位联合发起,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北方花岗岩类及矿产研究方面新成果的学术交流会。会议组委会副主任、沈阳地矿所所长谷峰致开幕词,组委会副秘书长李之彤致闭幕词。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共80余人,主要来自与北方
1986年3月16日至4月19日,中国南极考察队二次越冬队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中国南极长城站执行了哈雷彗星观测任务。在为期34天的时间里共进行了8次观测,拍摄到大尺度照片9张,并详细地记录了观测过程。
为庆祝中国古生物学会诞辰60周年,中国古生物学会于1989年4月21~25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隆重举行了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会员代表和外宾出席了大会,向大会提交论文或论文摘要200余篇。会议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