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太行东麓的涉县更乐镇,有一个叫南漫驼的古老小山村。村口,矗立着千古文人心目中的乡关;山顶,隐藏着千年岁月无法湮灭的悬崖兵寨;门楼,悬挂着55位科举子弟合伙赠送的金匾;石巷,掩隐着山碾一体的“大吨位”石碾……
我们一行六人,曾先后五次结伴前往南漫驼探秘,每次都有新发现。
一
驱车穿越一条长长的隧道,再曲里拐弯穿过被称为“十里画廊”的张家庄,眼前出现一个骆驼形的山峰,南漫驼村就依山就势呈“V”字形挤在这个山旮旯里。卡在村口的是一座酷似城门楼的建筑,把这个小山村封闭成了一座立体城堡。千姿百态的群山,是这座城堡的底座,也是背景……
起初,我感觉这个“城门楼”应该是冷兵器时代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关口”,走近才发现它明显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飞檐斗拱石墙木柱的“三教堂”;下半部是一个石块垒筑的弧形券洞。石券两拱顶中间石刻“昌遐”“岫拱”四字,与石楼、石阁、石券、石壁组成了一座“天安门城楼”。这是进村出村的唯一通道。
村里人称这里为“券上”。与众不同的是,此券洞建在山坡上,券底上坡,券顶平整,把两座山“锁”在了一起,把两座山坡上的村落“链”成了一体。
如果此关建在漫道上,那它肯定是“雄关”无疑,但“围绕”着它,形成了一个村庄,那这样的关,也许就成了文人墨客口中的“乡关”吧。
据了解,这里曾是接通秦晋的运粮驮道古关口,元朝时有人凿山置地,才形成了村落。据券上阁楼墙壁镶嵌的石碑所载,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有个叫张五女的工匠,为了维修阁楼根基的石券,曾经把券上的阁楼用麻绳木杠悬吊到空中,很“逆天”地让空中楼阁存在了一个多月。然后,奋战月余,把提前制作好的“勾头石”,将石券口牢牢勾住,修好了石券,也使这道“乡关”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
二
南漫驼村山神庙里的六棱石柱上有《题香亭记》载“洪武以来遗地留名,此山名曰南漫驼。隶大明国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龙山社第四谷图贾二岗(涉县南岗村的别称)……先在隅北……盖山神庙一座……后于隆庆三年……今万历五年……”大段文字。
从这些文字可知,南漫驼在明万历五年(1577)属“磁州涉縣龙山社第四谷图”,本人认为所谓的谷图,就是“胡同”,亦作“衚衕”(hú dòng),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就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演化为“胡同”。至少说明元朝时期的南漫驼是隶属于南岗村的一个“胡同”,还不是建制村。南漫驼的山神庙是在明朝隆庆三年(1569)重建的。这些文字明确记载南漫驼村在独立成村之前,有很长的“史前”历史:它是南岗村一户人家开辟的,从明朝洪武年间以来,一直存在,但不是一个独立的村,附属南岗村,是南岗村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嘉庆之后。
三
“自古华山一条路”,南漫驼村的“寨崖”也是独路一条。在该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上山探古寨,好多地方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攀上。石头寨墙像万里长城一样,呈东西走向蜿蜒在两层山脊上,用毛石头“干垒”的寨门就横在其中。
村支书说:“寨崖”也叫“虎头崖”,两边山峰直竖如虎耳,中间凹处是虎头,惟妙惟肖。整个寨子,三面是数十丈高的悬崖陡壁,一面是山脊上丈把。
高的石头寨墙和寨门,形成了一个全封闭的环境,方圆大概有半公里。站在寨崖的“虎头”和“虎耳”上,可俯视周围何家象山、大洼孔子峰及南漫驼村的金斗山。
在“虎头”和两“虎耳”上,遍布毛石垒成的“营房”三十多处。据说,这应该就是当年山寨里的“兵营”。这些“营房”的墙壁和屋顶虽比寨墙薄了许多,却依然密不透风。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垒石墙的高超工艺。
当我们要按原路下山时,村支书却说不走回头路了,要带我们通过“秘道”下山。我们攀上了南“虎耳”,又急转直下,顺着一条比较隐蔽的小路,绕到了山下。村支书说:“这个山寨绝路一条,完全不怕有人能攻到山顶。就算有神兵天降,攻克了寨子,寨子里的所有人,还可能通过这个密道,神秘消失。”这也是古寨的神奇之处。
四
据村里八十二岁的张同生讲,他家的大门门楣上,曾经挂过一块光绪年间的匾额,蓝底金字,上书“彤管书贞”。
张同生祖上曾有人中过武举,这块匾额是他老奶奶的,他的老奶奶被村里人称为“女善人”。根据匾上的字迹可知“女善人”姓张,读书识字,有一定文化。她持家有方,育有四子,年轻时丧夫,未曾改嫁,养骡马多头,做“驮脚”生意,家业兴旺。据传,当地举人、贡生等学子,常租用她家马匹上京赶考,遇到穷书生,她不仅给免租金,还资助其现金去赶考。在“女善人”七十寿诞时,有当时县内外的五位官员、二十位贡生、十八位监生、十二位增生案元等,共五十五人联名给老太太赠匾祝寿。曰:恭贺大淑德张氏七旬荣寿之喜;正文四个烫金大字:彤管书贞。落款:光绪三十四年菊月吉日穀旦,乡眷仝立。
五
每年元宵节,南漫驼村都要办灯山,烤灯山火。这是一项独特的、很有原始味道的活动。元宵节前,村里要搭建灯山棚,展示各家的花灯、灯谜、书画等。除敬天地外,村里各家各户的当家人,都要自带“硬柴”和“生食”到指定地点集合,将硬柴拢在一起点燃。这堆火昼夜添柴不灭,大家围拢柴火堆,烤火取暖,谈笑风生。他们把自带的“生食”烤熟,一边吃,一边天南海北地聊着一年来各自收集来的笑话、故事和奇闻轶事,开心无比。当然,如果邻里间有矛盾的,也一定要抖落抖落,经过大家说和说和,互相原谅,就把矛盾解决了。灯山火烤出了南漫驼温暖和谐的生活。
我深感南漫驼像它的村名一样美好而神奇。
作者简介: 杨振国,男,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河北省作协会员、邯郸市作协理事、涉县作协主席,《清漳》期刊创始人之一、副主编。在国内数十家报刊发表过诗文五百多篇(首),有作品被《特别文摘》选发、被《写作》选作范例。著有诗文集《年轻遭遇》、长篇传记《邓小平与河北》(前半部)等六本,编撰文学作品集、地方风物书籍十数册。
我们一行六人,曾先后五次结伴前往南漫驼探秘,每次都有新发现。
一
驱车穿越一条长长的隧道,再曲里拐弯穿过被称为“十里画廊”的张家庄,眼前出现一个骆驼形的山峰,南漫驼村就依山就势呈“V”字形挤在这个山旮旯里。卡在村口的是一座酷似城门楼的建筑,把这个小山村封闭成了一座立体城堡。千姿百态的群山,是这座城堡的底座,也是背景……
起初,我感觉这个“城门楼”应该是冷兵器时代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关口”,走近才发现它明显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飞檐斗拱石墙木柱的“三教堂”;下半部是一个石块垒筑的弧形券洞。石券两拱顶中间石刻“昌遐”“岫拱”四字,与石楼、石阁、石券、石壁组成了一座“天安门城楼”。这是进村出村的唯一通道。
村里人称这里为“券上”。与众不同的是,此券洞建在山坡上,券底上坡,券顶平整,把两座山“锁”在了一起,把两座山坡上的村落“链”成了一体。
如果此关建在漫道上,那它肯定是“雄关”无疑,但“围绕”着它,形成了一个村庄,那这样的关,也许就成了文人墨客口中的“乡关”吧。
据了解,这里曾是接通秦晋的运粮驮道古关口,元朝时有人凿山置地,才形成了村落。据券上阁楼墙壁镶嵌的石碑所载,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有个叫张五女的工匠,为了维修阁楼根基的石券,曾经把券上的阁楼用麻绳木杠悬吊到空中,很“逆天”地让空中楼阁存在了一个多月。然后,奋战月余,把提前制作好的“勾头石”,将石券口牢牢勾住,修好了石券,也使这道“乡关”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
二
南漫驼村山神庙里的六棱石柱上有《题香亭记》载“洪武以来遗地留名,此山名曰南漫驼。隶大明国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龙山社第四谷图贾二岗(涉县南岗村的别称)……先在隅北……盖山神庙一座……后于隆庆三年……今万历五年……”大段文字。
从这些文字可知,南漫驼在明万历五年(1577)属“磁州涉縣龙山社第四谷图”,本人认为所谓的谷图,就是“胡同”,亦作“衚衕”(hú dòng),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就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演化为“胡同”。至少说明元朝时期的南漫驼是隶属于南岗村的一个“胡同”,还不是建制村。南漫驼的山神庙是在明朝隆庆三年(1569)重建的。这些文字明确记载南漫驼村在独立成村之前,有很长的“史前”历史:它是南岗村一户人家开辟的,从明朝洪武年间以来,一直存在,但不是一个独立的村,附属南岗村,是南岗村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嘉庆之后。
三
“自古华山一条路”,南漫驼村的“寨崖”也是独路一条。在该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上山探古寨,好多地方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攀上。石头寨墙像万里长城一样,呈东西走向蜿蜒在两层山脊上,用毛石头“干垒”的寨门就横在其中。
村支书说:“寨崖”也叫“虎头崖”,两边山峰直竖如虎耳,中间凹处是虎头,惟妙惟肖。整个寨子,三面是数十丈高的悬崖陡壁,一面是山脊上丈把。
高的石头寨墙和寨门,形成了一个全封闭的环境,方圆大概有半公里。站在寨崖的“虎头”和“虎耳”上,可俯视周围何家象山、大洼孔子峰及南漫驼村的金斗山。
在“虎头”和两“虎耳”上,遍布毛石垒成的“营房”三十多处。据说,这应该就是当年山寨里的“兵营”。这些“营房”的墙壁和屋顶虽比寨墙薄了许多,却依然密不透风。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垒石墙的高超工艺。
当我们要按原路下山时,村支书却说不走回头路了,要带我们通过“秘道”下山。我们攀上了南“虎耳”,又急转直下,顺着一条比较隐蔽的小路,绕到了山下。村支书说:“这个山寨绝路一条,完全不怕有人能攻到山顶。就算有神兵天降,攻克了寨子,寨子里的所有人,还可能通过这个密道,神秘消失。”这也是古寨的神奇之处。
四
据村里八十二岁的张同生讲,他家的大门门楣上,曾经挂过一块光绪年间的匾额,蓝底金字,上书“彤管书贞”。
张同生祖上曾有人中过武举,这块匾额是他老奶奶的,他的老奶奶被村里人称为“女善人”。根据匾上的字迹可知“女善人”姓张,读书识字,有一定文化。她持家有方,育有四子,年轻时丧夫,未曾改嫁,养骡马多头,做“驮脚”生意,家业兴旺。据传,当地举人、贡生等学子,常租用她家马匹上京赶考,遇到穷书生,她不仅给免租金,还资助其现金去赶考。在“女善人”七十寿诞时,有当时县内外的五位官员、二十位贡生、十八位监生、十二位增生案元等,共五十五人联名给老太太赠匾祝寿。曰:恭贺大淑德张氏七旬荣寿之喜;正文四个烫金大字:彤管书贞。落款:光绪三十四年菊月吉日穀旦,乡眷仝立。
五
每年元宵节,南漫驼村都要办灯山,烤灯山火。这是一项独特的、很有原始味道的活动。元宵节前,村里要搭建灯山棚,展示各家的花灯、灯谜、书画等。除敬天地外,村里各家各户的当家人,都要自带“硬柴”和“生食”到指定地点集合,将硬柴拢在一起点燃。这堆火昼夜添柴不灭,大家围拢柴火堆,烤火取暖,谈笑风生。他们把自带的“生食”烤熟,一边吃,一边天南海北地聊着一年来各自收集来的笑话、故事和奇闻轶事,开心无比。当然,如果邻里间有矛盾的,也一定要抖落抖落,经过大家说和说和,互相原谅,就把矛盾解决了。灯山火烤出了南漫驼温暖和谐的生活。
我深感南漫驼像它的村名一样美好而神奇。
作者简介: 杨振国,男,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河北省作协会员、邯郸市作协理事、涉县作协主席,《清漳》期刊创始人之一、副主编。在国内数十家报刊发表过诗文五百多篇(首),有作品被《特别文摘》选发、被《写作》选作范例。著有诗文集《年轻遭遇》、长篇传记《邓小平与河北》(前半部)等六本,编撰文学作品集、地方风物书籍十数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