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南漫驼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w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太行东麓的涉县更乐镇,有一个叫南漫驼的古老小山村。村口,矗立着千古文人心目中的乡关;山顶,隐藏着千年岁月无法湮灭的悬崖兵寨;门楼,悬挂着55位科举子弟合伙赠送的金匾;石巷,掩隐着山碾一体的“大吨位”石碾……
  我们一行六人,曾先后五次结伴前往南漫驼探秘,每次都有新发现。
  一
  驱车穿越一条长长的隧道,再曲里拐弯穿过被称为“十里画廊”的张家庄,眼前出现一个骆驼形的山峰,南漫驼村就依山就势呈“V”字形挤在这个山旮旯里。卡在村口的是一座酷似城门楼的建筑,把这个小山村封闭成了一座立体城堡。千姿百态的群山,是这座城堡的底座,也是背景……
  起初,我感觉这个“城门楼”应该是冷兵器时代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关口”,走近才发现它明显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飞檐斗拱石墙木柱的“三教堂”;下半部是一个石块垒筑的弧形券洞。石券两拱顶中间石刻“昌遐”“岫拱”四字,与石楼、石阁、石券、石壁组成了一座“天安门城楼”。这是进村出村的唯一通道。
  村里人称这里为“券上”。与众不同的是,此券洞建在山坡上,券底上坡,券顶平整,把两座山“锁”在了一起,把两座山坡上的村落“链”成了一体。
  如果此关建在漫道上,那它肯定是“雄关”无疑,但“围绕”着它,形成了一个村庄,那这样的关,也许就成了文人墨客口中的“乡关”吧。
  据了解,这里曾是接通秦晋的运粮驮道古关口,元朝时有人凿山置地,才形成了村落。据券上阁楼墙壁镶嵌的石碑所载,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有个叫张五女的工匠,为了维修阁楼根基的石券,曾经把券上的阁楼用麻绳木杠悬吊到空中,很“逆天”地让空中楼阁存在了一个多月。然后,奋战月余,把提前制作好的“勾头石”,将石券口牢牢勾住,修好了石券,也使这道“乡关”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
  二
  南漫驼村山神庙里的六棱石柱上有《题香亭记》载“洪武以来遗地留名,此山名曰南漫驼。隶大明国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龙山社第四谷图贾二岗(涉县南岗村的别称)……先在隅北……盖山神庙一座……后于隆庆三年……今万历五年……”大段文字。
  从这些文字可知,南漫驼在明万历五年(1577)属“磁州涉縣龙山社第四谷图”,本人认为所谓的谷图,就是“胡同”,亦作“衚衕”(hú dòng),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就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演化为“胡同”。至少说明元朝时期的南漫驼是隶属于南岗村的一个“胡同”,还不是建制村。南漫驼的山神庙是在明朝隆庆三年(1569)重建的。这些文字明确记载南漫驼村在独立成村之前,有很长的“史前”历史:它是南岗村一户人家开辟的,从明朝洪武年间以来,一直存在,但不是一个独立的村,附属南岗村,是南岗村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嘉庆之后。
  三
  “自古华山一条路”,南漫驼村的“寨崖”也是独路一条。在该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上山探古寨,好多地方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攀上。石头寨墙像万里长城一样,呈东西走向蜿蜒在两层山脊上,用毛石头“干垒”的寨门就横在其中。
  村支书说:“寨崖”也叫“虎头崖”,两边山峰直竖如虎耳,中间凹处是虎头,惟妙惟肖。整个寨子,三面是数十丈高的悬崖陡壁,一面是山脊上丈把。
  高的石头寨墙和寨门,形成了一个全封闭的环境,方圆大概有半公里。站在寨崖的“虎头”和“虎耳”上,可俯视周围何家象山、大洼孔子峰及南漫驼村的金斗山。
  在“虎头”和两“虎耳”上,遍布毛石垒成的“营房”三十多处。据说,这应该就是当年山寨里的“兵营”。这些“营房”的墙壁和屋顶虽比寨墙薄了许多,却依然密不透风。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垒石墙的高超工艺。
  当我们要按原路下山时,村支书却说不走回头路了,要带我们通过“秘道”下山。我们攀上了南“虎耳”,又急转直下,顺着一条比较隐蔽的小路,绕到了山下。村支书说:“这个山寨绝路一条,完全不怕有人能攻到山顶。就算有神兵天降,攻克了寨子,寨子里的所有人,还可能通过这个密道,神秘消失。”这也是古寨的神奇之处。
  四
  据村里八十二岁的张同生讲,他家的大门门楣上,曾经挂过一块光绪年间的匾额,蓝底金字,上书“彤管书贞”。
  张同生祖上曾有人中过武举,这块匾额是他老奶奶的,他的老奶奶被村里人称为“女善人”。根据匾上的字迹可知“女善人”姓张,读书识字,有一定文化。她持家有方,育有四子,年轻时丧夫,未曾改嫁,养骡马多头,做“驮脚”生意,家业兴旺。据传,当地举人、贡生等学子,常租用她家马匹上京赶考,遇到穷书生,她不仅给免租金,还资助其现金去赶考。在“女善人”七十寿诞时,有当时县内外的五位官员、二十位贡生、十八位监生、十二位增生案元等,共五十五人联名给老太太赠匾祝寿。曰:恭贺大淑德张氏七旬荣寿之喜;正文四个烫金大字:彤管书贞。落款:光绪三十四年菊月吉日穀旦,乡眷仝立。
  五
  每年元宵节,南漫驼村都要办灯山,烤灯山火。这是一项独特的、很有原始味道的活动。元宵节前,村里要搭建灯山棚,展示各家的花灯、灯谜、书画等。除敬天地外,村里各家各户的当家人,都要自带“硬柴”和“生食”到指定地点集合,将硬柴拢在一起点燃。这堆火昼夜添柴不灭,大家围拢柴火堆,烤火取暖,谈笑风生。他们把自带的“生食”烤熟,一边吃,一边天南海北地聊着一年来各自收集来的笑话、故事和奇闻轶事,开心无比。当然,如果邻里间有矛盾的,也一定要抖落抖落,经过大家说和说和,互相原谅,就把矛盾解决了。灯山火烤出了南漫驼温暖和谐的生活。
  我深感南漫驼像它的村名一样美好而神奇。
  作者简介: 杨振国,男,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河北省作协会员、邯郸市作协理事、涉县作协主席,《清漳》期刊创始人之一、副主编。在国内数十家报刊发表过诗文五百多篇(首),有作品被《特别文摘》选发、被《写作》选作范例。著有诗文集《年轻遭遇》、长篇传记《邓小平与河北》(前半部)等六本,编撰文学作品集、地方风物书籍十数册。
其他文献
帕米尔高原的金草滩  雪山巍峨。  金草滩在帕米尔冰冷的视线里。  塔什库尔干河走得匆忙,它的冷漠是盛大的。它也许像那匹已经满眼血丝的马,不回头,不迟疑,不道别……  秋天再一次经过这里。丰腴的水草是诗人的记忆,这里的寂静没有污染,露珠在清晨没有疼痛。  而晚霞将散。  而我在这里竟然迷路。  而金草滩的马越走越远……  雪山巍峨。  金草滩在我的温暖的视线里。  匍匐在你的脚下,  我只有仰望 
期刊
珙县龙茶花海  春品樱花夏赏荷,秋香丹桂柳婆娑。  茶花迎客露红脸,万里群山涌碧波。  屈原  离骚浪漫诉哀愁,上叩天门忧九州。  丝路九歌书锦绣,屈原天界论春秋。  夏雨夜  热浪裹来泥土味,隔窗静听蛙声鸣。  黑云盖地雷声近,陶醉梦乡心不惊。  长江水涨  长江水涨洪峰起,千里奔波去浦东。  大海开怀迎远客,涛声依旧笑西风。  步李老师  《和志谊启明》韵  和睦家庭无乱事,妻贤夫贵两相知。 
期刊
如此安静的时刻,心里却很烦。天空灰得令人昏昏欲睡,太阳并未在西空出现,一片成形的云儿也不见。室内闷热,未打风扇。听不到女兒的哭声。一本书翻开,看着一行行的方块字,却什么思想也未收割。  因为感冒,请了假,才能在星期一的下午有如此的一段空闲。闲,并不是一段明媚的风光,并不是一曲欢快的音乐。  一只鸟儿啁啾着,突然朝我的窗口飞来。是认识我吗?还是带了任务对我来督查?生命的喜悦如一道红光被感知,却又转瞬
期刊
仿佛,2018年的春暖桃花开之时还没过多久呢!桃花为盟,春水为渡,更有那“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春天还留在脑海。  但今年我却搁浅了那与桃花的盛开之约。没像往年坐在桃花下观景、品茗,用心聆听花瓣飘落的轻轻细语,那好不一般的享受和惬意,现在想起还觉得回味无穷!  哪知还来不及好好回味,就被时光的手推着一路向前,冬天悄然而至。我想,今年我许是误了桃花,负了三月,也许就欠了一个我与桃花那前世今生的芊芊眷恋
期刊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必定会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是支持生活、工作、学习和进行一切活动的理念。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境遇不同,信念也就不同。信念是人生前进路上的支撑,可以是高尚的,可以是无私的,可以是功利的,可以是无情的。信念各式各样,各个不同。  对大多数人而言,信念是一种对“美好”的追求。这个追求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理想工作的追求,对舒适环境的追求,也是对共赢人生的追求。人生在世,大多短暂数十年,最
期刊
又见樱花飞舞时  有一种美,美得不知所措  有一帘雨,留下一行深深浅浅的足迹  有一方白纸,它走过时樱花落下  有一些温暖的梦陡然变得荒凉  独有我,但我却只能窃窃私语  樱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特殊的身世让它比玫瑰更容易受伤  寂寥挨着寂寥,时间挨着轮回  满地朝开暮落挨着淙淙流水  灿烂,犹如筹划一个世纪的婚礼  樱树的骨节与梢顶依稀有磷光闪烁  无叶的枝杈张开燕子的翅膀  仿佛接受太阳的检
期刊
一  在我的家乡涉县,这个千年古县的地域文明中,有着浑厚的历史底蕴和乡土文化。因地处多省交界,所以孕育了独特的方言文化,有二十七种不同的方言,有的几乎是一个村子就是一种方言。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的背景下,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将其融合在一起,那就是饮食文化。  涉縣的饮食文化的确是丰富多彩,小米焖饭、菜锅小卷、卤面等诸多美食难以一一详谈,最有代表的小吃,当属抿节。抿节又叫“抿曲的”,是几百年来勤劳智慧的
期刊
美人是一个驻唱歌手,这条街上的人都称呼她“美人”,因为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她在小区旁的八号公馆里工作。  美人有一张妩媚的脸,弯弯的柳叶眉,水亮的大眼睛,微翘的睫毛,诱惑的樱桃小嘴,白皙的皮肤和一头浓密的长卷发。当她缓缓地从小区楼下走向公馆时,女人们的目光充满羡慕和嫉妒。  这条街上还有一个丑婆,大家也因为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所以就叫她“丑婆”。丑婆是负责清扫这个小区的环卫工人,一年四季都穿
期刊
西窗的窗台上有一盆不开花的花。分成三堆,每五六株簇拥在一起。至于它的名字,我也叫不出,总之,是一个很俗气的名字。不愿意提起,时间长了也就淡忘了。  除了西窗再也没有别的窗户了。这盆花,端过来以后,就放在了窗台上。喝剩下的茶渣,涮杯子的水,很自然、随意地倾倒在里面。原本黏质的黄土,板结得厉害。以至于倒上去的水,竟然在上面滚动着,反复寻找到裂纹才能一点点地渗下去。松松土是个不错的想法,折断了几根方便筷
期刊
买电脑  张三在单位是个采购员,虽没职没权,但单位的业务需要四处出差,张三这些年也就祖国的大江南北基本转了个遍,再加上每每出差,总有单位的同事让张三捎这捎那的,张三又是个极热情的人,常做顺水人情借出差之便给同事们捎回来些喜欢或需要的小东西,也往往受到同事的承情,张三因此对自己的工作十分满意。  本单位李四听说张三这次要到广州出差,来找张三。李四是张三的好朋友,李四老早就想买台笔记本电脑,但因手头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