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礼刑”到“情理法”:儒家“先法律秩序”洞见及其应用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w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先秦法家的法治到近代西方传来的法治,其哲学前提为一种人性恶的假定。从法家关于人性的阐释中可以看到,他们所说的人性恶意味着人心的无秩序。从人性恶前提出发,法治主义认定法治之外无秩序,法治乃唯一可欲的秩序。儒家法观念的核心在于其对先于法律存在并作为法律前提的本来秩序的发现和尊重。这种本来秩序于社会则为礼,于人心则为性善。春秋决狱展现了心-礼-刑的三重秩序结构,而宋代《清明集》判词则显现为情-理-法的三重秩序结构,这两种秩序最终归结为天人合一之天。人性恶基础上的法治建构日益显现其内在弊病,一种体认和容纳“先法
其他文献
1.农用三轮耕播机由山东省无棣县车镇乡小王村农民王洪月研制,于1999年2月获得国家专利.该机集耕、播、耙于一体,不但省时、省力,而且采用手提式升降机控制播种的深浅.据专家
权威机构的评价活动是社会评价活动的现实形式,与民众评价活动相比较,权威机构总是自觉地站在群体主体的立场上进行评价活动的;权威机构的评价活动总能通过权威机构各部门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