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正因为如此,高考历来把古典诗词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来考查。阅读、鉴赏诗歌重在感悟理解,诗歌的许多妙处需要我们用心揣摩。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难度层级是E级,我们理解诗歌的障碍往往来自诗歌的表达技巧。华美的诗歌犹如“天机云锦”,诗人有时是妙手偶得,更多的时候是殚精竭虑“淬炼”而成。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诗歌这神秘而华美的“天机云锦”,赏析其巧妙的编织艺术。
一.知识储备
古诗的编织艺术(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技巧等方面。
1.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反复、互文、双关、设问、反问、用典、叠词、顶真等。
我们平时最常用的是对偶、比喻、比拟、夸张,但尤其要注意互文、双关、用典这三种修辞,虽然不是高考考试大纲考查范围内的修辞,却是古典诗词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2.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即事感怀等。
描写方法有白描、细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多角度描写(上下、远近、明暗,形状、声音、颜色,视觉、听觉、触觉)等。
描写景物时,景与景之间的关系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哀互换、今昔对比等。
重点考查的是抒情和描写。
3.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渲染、烘托、照应、悬念、铺垫、虚实、象征、联想、想象、讽刺、赋、比、兴、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
4.结构技巧有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首尾呼应、详略得当、过渡巧妙等。
5.语言技巧有炼字、炼句等。
二.剥笋技法及其作用
(一)剥笋技法
辨析下列诗歌各运用什么技法?
【例1】青苔满地初晴日,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三、四句用拟人手法。
【例2】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 秋》)
——写景动静结合。
【例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虚实结合。
【例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二)挖掘内涵
【例1】表达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例2】诗中用静态景物如残霞、老树、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写秋天的风光,用动态的景物如落日、寒鸦、飞鸿描述秋天的景致,动静结合,表达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例3】前两句是对扬州过去景物的想象描写,是虚写;第四句化用杜牧诗意,使人联想扬州当年盛况;第五句写出扬州今日荒凉破败的景象,虚实结合,寄寓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例4】第一句写江南美丽的风景,第二句写寒食节自己生活的悲苦,三、四句写寒食节不吃饭食的原因:以江南的美景反衬诗人的境况,以乐景写哀情。
三.解题步骤指导与点拨
【点拨1】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题设题方式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示例】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寄公度舒宣
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这首词上下阕写景的角度或手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上阕写的是实景(眼前景),下阕写的是虚景(想象之景);手法是虚实结合。写出了深秋苍茫萧条寒意侵人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
【点拨2】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题解答思路
——概述何种技巧
——结合诗句阐释技巧内容
——为何用此技巧、表情达意的效果
【示例】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强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2010安徽卷)
岁暮①/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轻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史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点拨3】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阅读诗歌,要抓“诗眼”,抓住了“诗眼”就初步把握了诗的主要内容。
试找出下列诗句的“诗眼”并分析其作用。
【例1】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诗眼是“逗”。“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李凭所弹箜篌之音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逗”得秋雨倾泻而下。
【例2】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小妹)
——诗眼分别为“扶”、“失”。“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写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明确:要找准“诗眼”,必须明确什么是“诗眼”。诗眼,是借人眼为喻的,它是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的焦点。
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一)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二)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是景和理的有机统一。
四.迁移: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题模拟练习
【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江西卷)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
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
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8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闫振松,仲玉梅,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赣榆。本文编校:高述新
一.知识储备
古诗的编织艺术(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技巧等方面。
1.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反复、互文、双关、设问、反问、用典、叠词、顶真等。
我们平时最常用的是对偶、比喻、比拟、夸张,但尤其要注意互文、双关、用典这三种修辞,虽然不是高考考试大纲考查范围内的修辞,却是古典诗词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2.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即事感怀等。
描写方法有白描、细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多角度描写(上下、远近、明暗,形状、声音、颜色,视觉、听觉、触觉)等。
描写景物时,景与景之间的关系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哀互换、今昔对比等。
重点考查的是抒情和描写。
3.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渲染、烘托、照应、悬念、铺垫、虚实、象征、联想、想象、讽刺、赋、比、兴、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
4.结构技巧有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首尾呼应、详略得当、过渡巧妙等。
5.语言技巧有炼字、炼句等。
二.剥笋技法及其作用
(一)剥笋技法
辨析下列诗歌各运用什么技法?
【例1】青苔满地初晴日,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三、四句用拟人手法。
【例2】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 秋》)
——写景动静结合。
【例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虚实结合。
【例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二)挖掘内涵
【例1】表达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例2】诗中用静态景物如残霞、老树、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写秋天的风光,用动态的景物如落日、寒鸦、飞鸿描述秋天的景致,动静结合,表达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例3】前两句是对扬州过去景物的想象描写,是虚写;第四句化用杜牧诗意,使人联想扬州当年盛况;第五句写出扬州今日荒凉破败的景象,虚实结合,寄寓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例4】第一句写江南美丽的风景,第二句写寒食节自己生活的悲苦,三、四句写寒食节不吃饭食的原因:以江南的美景反衬诗人的境况,以乐景写哀情。
三.解题步骤指导与点拨
【点拨1】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题设题方式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示例】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寄公度舒宣
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这首词上下阕写景的角度或手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上阕写的是实景(眼前景),下阕写的是虚景(想象之景);手法是虚实结合。写出了深秋苍茫萧条寒意侵人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
【点拨2】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题解答思路
——概述何种技巧
——结合诗句阐释技巧内容
——为何用此技巧、表情达意的效果
【示例】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强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2010安徽卷)
岁暮①/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轻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史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点拨3】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阅读诗歌,要抓“诗眼”,抓住了“诗眼”就初步把握了诗的主要内容。
试找出下列诗句的“诗眼”并分析其作用。
【例1】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诗眼是“逗”。“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李凭所弹箜篌之音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逗”得秋雨倾泻而下。
【例2】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小妹)
——诗眼分别为“扶”、“失”。“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写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明确:要找准“诗眼”,必须明确什么是“诗眼”。诗眼,是借人眼为喻的,它是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的焦点。
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一)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二)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是景和理的有机统一。
四.迁移: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题模拟练习
【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江西卷)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
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
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8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闫振松,仲玉梅,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赣榆。本文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