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教师要转变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的问题。
关键词:参与;提高;自主;发展
一、 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
每个班都有几个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其平时的学习状态,实在是令人摇头叹息,作业拖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碰到问题不积极思考,要在老师强烈要求的状态下不得不把一些作业完成,其质量可想而知。一旦老师忙起来,无暇顾及这些学生,他们的老毛病又会犯,如何才能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是大家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能力强的学生的需求问题。
课堂上的教学,因为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态,致使课堂教学节奏放慢,思维力度高的问题相对减少,以至于使得部分优秀的学生产生一些懈怠心理,甚至会使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变得涣散。课堂教学的组织如何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圆满的状态,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
二、方法探讨
(一)营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氛围。
1.转变教师的观念。
首先要把结论的发现权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代替;相信学生都是具有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潜能的探索者;探索中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教者的定位: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激发者;宽容学生的失败或错误。
2.留给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时间。
探索思考问题需要尝试,需要收集信息,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的时间。学生通过比较成熟的思考,得到的体会就会比较深刻。从而使得学生能通过充分的思考发现分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探索使学生构建知识整体框架。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需要多长时间就给多长时间,教师尽可能少讲、少问,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就一定不讲。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能有基本保障,合作、交流、探究性的学习才能成为可能。
3.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因素。它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使他们爱所学的知识,更爱教这门学科的老师,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主动”发生于学生“愿意”,而不是“强迫”,愿意来自人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数学兴趣是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产生的亲近数学、体验数学、热爱数学的情感。兴趣是顺利地进行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形成学生个性的十分重要的条件。浓厚的数学兴趣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内容和数学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还要激发学生对数学活动结果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恒心,提高学习的自觉程度。
(三)教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灵活多样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使学生参与意识转化为实践活动。
1.设立疑难,诱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巧设矛盾冲突,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促使其主动参与,大胆探索。
如讲解分式的增根时,通过将求到的根代入原式,进行检验,发现无解,从而掌握难点,使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学习,获得难忘的知识。
2.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初中学生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对直观形象的东西印象深刻。
如讲解平行线、相交线时用细木条和挂图、动画、幻灯进行展示,给学生以形象的描述,对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3.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获得新的知识与学生知识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
如讲反比例函数就先复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讲一元一次不等式就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等。
4.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因此要非常注重指导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的获取知识。
如进行数据的分析教学时,对数据的代表及波动等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操作,会产生较深的印象。
(四)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采用小组学习,引导所有学生共同参与。
每名学生既是独立的个人又是社会的人,我们老师既要让他们学会知识,锻炼能力,更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和对集体的责任心。采用小组学习,我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反馈、互帮互学、共同参与、共同提高。如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新知。
2.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又要注意学生个性发展,由于学生个体有差异,所以在课堂上要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数学的学习,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结论
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教师要找准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切入点,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猜想,在参与中学会验证,在参与中学会归纳、推理,在参与中学会解决问题。这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人格体验,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朝着活、精、深、实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拓展学习的空间与视野,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自我的存在,从而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信心有兴趣的积极参与,获得参与机会,体验参与乐趣,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将会大幅度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7-9)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80.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郭永发.组织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 :P16.
编辑/谭添夏
关键词:参与;提高;自主;发展
一、 现状分析
(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
每个班都有几个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其平时的学习状态,实在是令人摇头叹息,作业拖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碰到问题不积极思考,要在老师强烈要求的状态下不得不把一些作业完成,其质量可想而知。一旦老师忙起来,无暇顾及这些学生,他们的老毛病又会犯,如何才能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是大家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能力强的学生的需求问题。
课堂上的教学,因为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态,致使课堂教学节奏放慢,思维力度高的问题相对减少,以至于使得部分优秀的学生产生一些懈怠心理,甚至会使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变得涣散。课堂教学的组织如何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圆满的状态,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
二、方法探讨
(一)营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氛围。
1.转变教师的观念。
首先要把结论的发现权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代替;相信学生都是具有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潜能的探索者;探索中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教者的定位: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激发者;宽容学生的失败或错误。
2.留给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时间。
探索思考问题需要尝试,需要收集信息,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的时间。学生通过比较成熟的思考,得到的体会就会比较深刻。从而使得学生能通过充分的思考发现分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探索使学生构建知识整体框架。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需要多长时间就给多长时间,教师尽可能少讲、少问,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就一定不讲。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能有基本保障,合作、交流、探究性的学习才能成为可能。
3.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因素。它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使他们爱所学的知识,更爱教这门学科的老师,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主动”发生于学生“愿意”,而不是“强迫”,愿意来自人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数学兴趣是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产生的亲近数学、体验数学、热爱数学的情感。兴趣是顺利地进行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形成学生个性的十分重要的条件。浓厚的数学兴趣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内容和数学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还要激发学生对数学活动结果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恒心,提高学习的自觉程度。
(三)教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灵活多样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使学生参与意识转化为实践活动。
1.设立疑难,诱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巧设矛盾冲突,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促使其主动参与,大胆探索。
如讲解分式的增根时,通过将求到的根代入原式,进行检验,发现无解,从而掌握难点,使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学习,获得难忘的知识。
2.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初中学生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对直观形象的东西印象深刻。
如讲解平行线、相交线时用细木条和挂图、动画、幻灯进行展示,给学生以形象的描述,对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3.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获得新的知识与学生知识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
如讲反比例函数就先复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讲一元一次不等式就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等。
4.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因此要非常注重指导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的获取知识。
如进行数据的分析教学时,对数据的代表及波动等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操作,会产生较深的印象。
(四)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采用小组学习,引导所有学生共同参与。
每名学生既是独立的个人又是社会的人,我们老师既要让他们学会知识,锻炼能力,更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和对集体的责任心。采用小组学习,我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反馈、互帮互学、共同参与、共同提高。如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新知。
2.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又要注意学生个性发展,由于学生个体有差异,所以在课堂上要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数学的学习,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结论
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教师要找准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切入点,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猜想,在参与中学会验证,在参与中学会归纳、推理,在参与中学会解决问题。这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人格体验,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朝着活、精、深、实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拓展学习的空间与视野,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自我的存在,从而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信心有兴趣的积极参与,获得参与机会,体验参与乐趣,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将会大幅度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7-9)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80.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郭永发.组织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 :P16.
编辑/谭添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