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远程教育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n461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程教育资源包括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料、教学示例、习题精选等内容。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为农村学校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开阔了教师的知识视野,优化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强大的帮助,为学生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把远程教育资源充分整合于课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远程教育的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借鉴性。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实施远程教育的终极目的。但是如何运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并使学生在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理解“课堂教学效果”是基础
  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不同的教师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所有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获,这种收获则被称之为“课堂教学效果”,这种收获的大小、多寡,就是课堂教学效果高低的具体体现。
  但是,这样理解“课堂教学效果”是不全面的。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个方面,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学科基础知识、形成的基本技能就是“显性的教学效果”;而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正向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语言表达、合作交流、尊重礼仪等,还有新的见闻、知识储备、思维变化等则属于“隐性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收获,但是教师也会有收获的,这就是“教学相长”。从这个层面而言,课堂教学效果,也包括了教师的成长。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际是通过把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课堂,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
  新课改更是倡导构建有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有太多的因素影响和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说到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列出很多,诸如: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学生所具备有的能力、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式、文本承载的任务、学习内容的多与少、学习目标的难与易、教师教学方法的选用、课堂的教学资源、课堂的教学管理……不一概而论。
  对于这些因素进行归类,不难发现真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在于:“学生”、“教师”和“文本”三个方面。
  从“学生方面”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收获与变化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这既取决于学生自己在学习之前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与需要,又取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相关联的“材料”的学习与理解;同时还受到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同伴启迪的影响。
  从“教师方面”而言,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点拨。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学习内容的确定与呈现、教师课堂教学中自我的修正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
  从“文本方面”而言,文本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思维、形成技能的载体,正所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必须高度地关注它,用好它,使文本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的“凭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真正的读懂文本,课中要运用适当的方式呈现文本、运用文本,要注意联系文本、拓展文本。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文本学习,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不断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和学生自身密切相关,教师和度文本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探索:如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我们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重新认识,以及我们对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我们对此进行了提炼与总结,我们认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关注学生课前认知,教给学生方法,搭建交流平台,培养学生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的学习兴趣和素质。
  在广大的农村学校长久以来多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多以讲解、倾听、记录、背诵为主。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它的出现更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加确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参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动手?学生动手参与才会有兴趣。
  1、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建议(如符合学生实际、利于学习开展的预习要求;收集相关资料的要求),并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如预习的方法,查阅、收集资料的途径与方法),使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根据相关要求从网络、书本或其他地方收集整理资料,为课堂学习提供前期准备的学习习惯。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自己呈现、交流、共享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源。用课堂学习、协作学习、相互交流并存的多种学习方式代替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
  3、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源,补充学生占有资源的不足。
  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所了解,对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源有了一定的理解,学生就会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对课堂充满兴趣而乐于参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能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课堂学习也将是积极主动的,思维也会与教师的引导相一致。
  第二、关注教师的角色任务:切实做好“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策略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管理”,尤其要做好资源(远程教育资源)的选择与整合。
  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得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另一个主体——“教师”。
  1、认真地研读教材、理解文本内涵,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教案不是从远程资源上直接下载的,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教学思路的反映,也许看似简单,但却蕴涵着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智慧。
  教师课前深钻教材,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精心准备,选择好恰当的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合适;定位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各知识点的确定合适,所选择的重点和难点符合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措施得力,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注意到系统性、完整性;设计好合理的教学流程,确定好合适的教学方式,预设好课堂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的应对策略。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材料,结合本学科当前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前沿革新教学内容,为学生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进行有机的整合。
  教学资源栏目内容涉及各科,主要提供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包括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料、教学示例、习题精选等内容,为教师自己组织教学活动和制作课件做了教育可用资源上的良好补充,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资源上现成的课件未做整合,而且操作不熟练,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起到了负面作用。
  只有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对远程资源相应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排序、删减、增加、变化,并在课堂教学中正确、灵活地运用这些资源,课堂教学效果才会真正地提高。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或手段,只有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学资源、用资源、研究资源的良好局面,这样才能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真正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3、恰当的媒体资源是上好一节课的帮手,适时运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支持。
  当前,很多教师都喜欢运用多媒体教学,其中,部分老师整合网络资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制作的课件很有使用价值,而且在课堂上操作熟练,不漏痕迹,发挥了较好的效益。恰当的媒体资源是上好一节课的帮手,科学合理的运用,运用恰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灵活地引入资源并介以恰当的解释说明,适时拓展、丰富见闻,让学生倍感有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教学生活情境中,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媒体单一,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远程教育资源介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讨论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根据教学内容引入背景资源,适时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认知,促进其发展。
  第三、关注对文本的解读。 做好“教学目标的确定”、“文本的呈现”、“资源的引入与文本的拓展”,让课堂充实灵动。
  教师切实关注文本的解读,注意选择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在教材知识(重点内容)的呈现上,力求让教材由“静”变“动”,把苍白单纯的文字,努力转化为直观的声音、图象等,使教材的学习内容更加有趣;联系文本,进行相关的资源收集,以便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教学内容丰富而有趣,能启迪学生思维。
  远程教学资源的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如果利用得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使学生享受优秀教师的讲课,感受最有活力的教育。使学生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好想象,逐步走向创新。
  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提问,不仅每节课都能给学生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的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把创新教育真正的带进了课堂。
  
  远程资源的运用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关注“学习场景”、“教学过程”、“拓展知识”。如图所示——
  全方位的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必将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学生动手、自主获取,资源丰富文本、教师引导点拨”新的教学模式;知识传递由“教师→学生”单一过程,转变为“资源→学生”“文本→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多边并存的信息知识传递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显性知识,完成教材所承载的任务,更使学生获得隐性知识,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养成良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知识储备。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课堂,有助于教师亲眼目睹名师的教学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潜移默化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使远程教育资源能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为教师的自我成长、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一、认清目标,明确区别,选对路子,有的放矢。  首先,要明确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区别。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教改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虽然都是语文课,但是职业高中的语文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有着很大的区别。二者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培养对象的不同。普通高中是为大中专院校培养生源,而职业高中则是直接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培养新型劳动者。培养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
期刊
摘要: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危险也能变为安全。否则,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危及师生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且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化学实验 操作 安全问题  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并不是一句耸人听闻之言,笔者从事化学教学多年,耳闻目睹了不少化学实验的危险情景,本文拟就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
期刊
目前,学生作文中常见的语言通病是:其一,词汇贫乏,语言苍白;其二,句式呆板,缺少变化。其三,网络流行语泛滥成灾,严重影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其四,照搬套用政治和历史等教科书中的语段,缺少文学色彩等等。众所周知,作文是语言的艺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就是语言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其作文优劣的主要尺度。文字表达能力偏低,作文语言的文学性与抒情性不足已成为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个瓶颈。  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积极促成体验胜学习,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期刊
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广泛共识。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领略和欣赏语文的美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创建和谐语文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地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一、
期刊
诗与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清澈。   ——朱光潜  古代诗歌中精致、纯粹、优美的经典之作是传统文化的精品,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学生鉴赏、领悟经典中的美感和哲思,教师需通过有效拓展,迎领学生独步登堂、陶冶性灵。  一、在朗读中拓展。重视朗读、诵读、美读,以读代讲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吟诵有
期刊
为切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我县小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根据教育局《关于组织开展“局长校长走进课堂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我们采用分片区负责,对农村小学进行重点调研,深入各小学开展进课堂听课、参加校本教研活动。通过调研,掌握全县小学课堂教学现状,查找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问题成因分析  1、教学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针对我县实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当今中国提倡和谐社会,和谐社会需要人对“美”有深刻的理解。若人身在优美的环境之中却体会不到,依旧在随手乱扔、乱画,随口乱说,随口乱吐,那么无论经济如何发达,和谐也难以实现。因此社会需要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对孩子来说,来源一:身边人的言传身教(社会环境),包括看电视和读有关书籍;来源二:学校教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教与语文悉悉相关.如今的影视作品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是极大的,它已成为学生接受语文教学的第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弱智者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转变。从歧视到理解;从同情到支持;从排斥到接纳;从遗弃到教育潜能的开发,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班主任的我应转变教育的理念,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教育和康复训练的责任。让每个孩子得到充分的关爱,充分的发展,充分的潜能开发。使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我班有一名随班就读生,为了不使这名弱智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长期以来,我将随班就读的这名学生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Halliday与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伯特兰罗素的一则散文 “What I Have Lived For”,探讨文章中的衔接手段及相应的语言特征。作者的结论是:从语篇衔接视角分析英语散文可以帮助读者构建语篇思维习惯,深入领会散文的意义和写作风格。  关键词:罗素的散文;语篇衔接;散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H0  伯特兰罗素,作为最为现代中国知识界所熟悉的西方学者,是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