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快快,拿起放大镜,跟大鸭梨一起寻找课本中的宝藏。本期的放大对象,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第31页的《中华食文化·奇妙的筷子》——
源远流长的历史
咱们中国人的餐桌上每天都少不了筷子,那么咱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筷子的呢?
《韩非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殷商的末代君主纣王有一天命人做了一双象牙筷。纣王的叔叔箕子知道后,十分担忧,认为这是奢华享乐的开端,而一旦纣王沉迷于享受,那么亡国之日就不远了。
可见,最晚到商朝,筷子已成为常用的餐具。而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现今出土文物中最古老的筷子,就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的铜箸和湖北省宜昌市香炉石商代遗址的骨箸。
关于筷子的发展史,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有过一个妙论。蔡元培请法国教授欧乐吃中国莱,欧乐看见桌上的筷子,开玩笑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不用刀叉,不方便吧?”蔡元培笑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刀叉。不过我们中国人是酷爱和平的民族,总觉得刀叉是杀人的武器,用它吃饭太不文雅,所以从商朝时起就改用‘匕’割肉,用‘箸’夹菜。后来烹饪改进,筷子也可以夹肉了,‘匕’就不再用于席上。”
现在,外国人不仅不再觉得筷子不好用,反而认为它是“进食的最佳方式”, 是古老的东方智慧的体现,并把学用筷子当成吃中国菜的乐趣之一呢。
韵味悠长的文化
筷子不仅仅是吃饭的工具,它跟绘画、雕刻等“联姻”,经能工巧匠妙手制作,就成了独具魅力的工艺品。比如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的竹雕筷,曾多次荣获国际大奖。这种筷子以节长壁厚的楠竹为原料,经煮沸、制坯、露晒、打磨等多道工艺,再精雕细刻而成。其中狮头竹筷,有单狮、双狮、踏宝狮、子母狮等八十多个品种呢。制作一双传统狮头筷,光是两个狮头就要雕上三四百刀!
筷子还很有“音乐天赋”。
南北朝时有一段“击箸和琴”的佳话,说的是诗人柳恽在酝酿一首诗时,无意识地用笔敲琴,他的一位门客听到了,便敲打筷子应和,所奏出的音韵哀伤婉转,十分动听。柳恽大为惊讶,于是“制为雅音”。
在民间曲艺、即兴表演中,用筷子敲打碗碟等来伴唱的形式更是屡见不鲜。比如红色歌剧《洪湖赤卫队》里的插曲《手拿碟儿敲起来》,以及电视剧《红楼梦》(87版)贾宝玉在酒席上演唱的《红豆曲》等。
筷子还能变身为武器呢。苗族曾有位抗清英雄,人称“筷子王”,他的武器正是一双两尺长的铁筷。他能用筷子夹住飞蚊,夹了又放,放了又夹,不伤分毫。
文学作品中的筷子
诗仙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反映了他被权贵诋毁落魄离京时食不下咽的忧郁悲愤。诗圣杜甫的《丽人行》“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则用犀牛角制的筷子(唐代把筷子称为“筋”)指代精美贵重的餐具,使用这样的餐具、面对山珍海味,却感到腻味没有食欲,把贵妇(丽人)们的奢华浪费表现得淋漓尽致。明代诗人程良规《咏竹箸》诗云:“殷勤向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借筷喻人,别有韵味。
筷子在小说中也有精彩表现。它虽是一个小小道具,却能帮助作者刻画人物、深化主题。
《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段,王熙凤捉弄刘姥姥,特意拿了一双沉重的“象牙镶金筷”给她,让她去夹又小又滑的鸽子蛋。刘姥姥说这筷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忙得满头大汗、狼狈不堪,也没能把鸽子蛋夹起来,惹得太太小姐們大笑不止。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回讲到,范进中举后母亲去世,恰好这时县官设宴请他,美酒佳肴,配上“银镶杯箸”,但范进却不肯入席,县官十分不解。后来有人告诉他范进正在守孝,县官忙换了一双朴素的白色竹筷,“孝子”范进这才不再推辞,并立刻从燕窝里捡了个大虾圆子送进嘴里。这段小情节不动声色,却辛辣入骨,狠狠地嘲笑了心口不一的伪君子。
大鸭梨:没想到简简单单一双筷子,内涵竟如此丰富。难怪有人说筷子是中国人在“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你还知道什么关于筷子的有趣知识吗?可以写信给大鸭梨,与所有“造粉”一起分享哦。
源远流长的历史
咱们中国人的餐桌上每天都少不了筷子,那么咱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用筷子的呢?
《韩非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殷商的末代君主纣王有一天命人做了一双象牙筷。纣王的叔叔箕子知道后,十分担忧,认为这是奢华享乐的开端,而一旦纣王沉迷于享受,那么亡国之日就不远了。
可见,最晚到商朝,筷子已成为常用的餐具。而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现今出土文物中最古老的筷子,就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的铜箸和湖北省宜昌市香炉石商代遗址的骨箸。
关于筷子的发展史,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有过一个妙论。蔡元培请法国教授欧乐吃中国莱,欧乐看见桌上的筷子,开玩笑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不用刀叉,不方便吧?”蔡元培笑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刀叉。不过我们中国人是酷爱和平的民族,总觉得刀叉是杀人的武器,用它吃饭太不文雅,所以从商朝时起就改用‘匕’割肉,用‘箸’夹菜。后来烹饪改进,筷子也可以夹肉了,‘匕’就不再用于席上。”
现在,外国人不仅不再觉得筷子不好用,反而认为它是“进食的最佳方式”, 是古老的东方智慧的体现,并把学用筷子当成吃中国菜的乐趣之一呢。
韵味悠长的文化
筷子不仅仅是吃饭的工具,它跟绘画、雕刻等“联姻”,经能工巧匠妙手制作,就成了独具魅力的工艺品。比如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的竹雕筷,曾多次荣获国际大奖。这种筷子以节长壁厚的楠竹为原料,经煮沸、制坯、露晒、打磨等多道工艺,再精雕细刻而成。其中狮头竹筷,有单狮、双狮、踏宝狮、子母狮等八十多个品种呢。制作一双传统狮头筷,光是两个狮头就要雕上三四百刀!
筷子还很有“音乐天赋”。
南北朝时有一段“击箸和琴”的佳话,说的是诗人柳恽在酝酿一首诗时,无意识地用笔敲琴,他的一位门客听到了,便敲打筷子应和,所奏出的音韵哀伤婉转,十分动听。柳恽大为惊讶,于是“制为雅音”。
在民间曲艺、即兴表演中,用筷子敲打碗碟等来伴唱的形式更是屡见不鲜。比如红色歌剧《洪湖赤卫队》里的插曲《手拿碟儿敲起来》,以及电视剧《红楼梦》(87版)贾宝玉在酒席上演唱的《红豆曲》等。
筷子还能变身为武器呢。苗族曾有位抗清英雄,人称“筷子王”,他的武器正是一双两尺长的铁筷。他能用筷子夹住飞蚊,夹了又放,放了又夹,不伤分毫。
文学作品中的筷子
诗仙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反映了他被权贵诋毁落魄离京时食不下咽的忧郁悲愤。诗圣杜甫的《丽人行》“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则用犀牛角制的筷子(唐代把筷子称为“筋”)指代精美贵重的餐具,使用这样的餐具、面对山珍海味,却感到腻味没有食欲,把贵妇(丽人)们的奢华浪费表现得淋漓尽致。明代诗人程良规《咏竹箸》诗云:“殷勤向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借筷喻人,别有韵味。
筷子在小说中也有精彩表现。它虽是一个小小道具,却能帮助作者刻画人物、深化主题。
《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段,王熙凤捉弄刘姥姥,特意拿了一双沉重的“象牙镶金筷”给她,让她去夹又小又滑的鸽子蛋。刘姥姥说这筷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忙得满头大汗、狼狈不堪,也没能把鸽子蛋夹起来,惹得太太小姐們大笑不止。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回讲到,范进中举后母亲去世,恰好这时县官设宴请他,美酒佳肴,配上“银镶杯箸”,但范进却不肯入席,县官十分不解。后来有人告诉他范进正在守孝,县官忙换了一双朴素的白色竹筷,“孝子”范进这才不再推辞,并立刻从燕窝里捡了个大虾圆子送进嘴里。这段小情节不动声色,却辛辣入骨,狠狠地嘲笑了心口不一的伪君子。
大鸭梨:没想到简简单单一双筷子,内涵竟如此丰富。难怪有人说筷子是中国人在“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你还知道什么关于筷子的有趣知识吗?可以写信给大鸭梨,与所有“造粉”一起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