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和深度凝练,反映全体人民的价值诉求。“90后”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地位。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核心价值观引导“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有效性就显得意义重大和时间紧迫。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155-03
“90后”大学生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主体,是当代青年中的精英,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某种层面上讲,“90后”大学生构建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决定国家未来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所以专家、学者一再强调要加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概念界定
要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就要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及其所属特殊时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大学生处于人的心理和生理不断成熟的阶段,同时其价值观也处在不断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接受正确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受到不同社会文化和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造成他们的迷茫与不解。“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群体成员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1]“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自然也不例外。即使有着自身的特殊的个性和时代特征,有着多元化的文化态势,但在价值体系中依然有着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大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标准,是他们处理问题、评判事物、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成为价值判断的主导。这就是通常人们常说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響,此外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行为判断和错误思想的影响都会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具体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2]四个方面展开。
二、传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弊端分析
三个倡导是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主旋律,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作为其构成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点,党和国家也是高度关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然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取得的结果并非尽如人意。为什么投入精力之大和产出没能成为正比例,究其原因,是教育的途径存在相应问题。下面就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阐述,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是课堂的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不断的知识输入和价值形态的灌输。这种教育在科技信息化和网络时代没到来前,学生对于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相对认可,还能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也是当时教育趋于重理论的表现。然而,今天是信息和知识大爆炸时代,网络已经无处不在,智能时代已经全面开启,学生对于很多信息和相关内容都已经提前获得,传统课堂教育的模式已经对“90后”大学生不具备吸引力,造成价值教育与高校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想脱离[4]。因此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第一参考,确保供给与需求的对称统一。
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显得相当呆板,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增进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不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让课堂的理论知识真正指导学生的实践,在实践中,把理论进一步升华,让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由外在的推动,转化为内在的自觉。
(二)校园文化熏陶辅助育人方面
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起到至关重要的熏陶作用。几乎每所高校都在强调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校园等更是无时不在提倡,然而,一些组织的活动却呈现为了活动而搞活动,没能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这样校园文化多表现为强烈的娱乐性,活动不具备较强的思想教育意义,学生的实际参与性不是很高。这也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与价值观教育脱节,一再强调娱乐性并不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一定程度反映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形式而精神文化建设则是内容。今天很多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多强调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却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本末倒置的局面。这也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没能起到相应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教育不显著,多采取传统的调研、宣传、参观等,对于核心价值观构建和教育没能有效结合,没能形成对“90后”大学生各层次实践教育需求的满足。
(三)社会良好教育氛围营造方面
社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化解的影响和制约。以往社会多用电视、报纸、宣传栏、条幅等手段去影响学生,理论上的宣传和引导依然是首位。今天,网络时代到来,信息高速传播、智能模式开启,理论上的宣传和灌输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要把情感上的引导凸显出来,把实践体验和分析至于首位,社会生活转换为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把课堂短时的教育影响转化为意义长远的教育。这就是如何发挥社会舆论引导的主要价值所在。
个人只有处于人类社会群体中,才能称之为人。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人总是会不同程度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社会舆论等因素的熏陶和影响[5]。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无疑会印证大学生的认知,巩固教育的成果,反之,就会造成理论认知和现实生活的不符,造成学生的迷惑和不安。一旦学生产生这种迷惑和彷徨就有可能走向教育的另一端,对错误的思想和认识产生错位认识,接受错误的思想或理论。现代教育手段异常丰富,如何利用好网络和数字化智能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辨别力,抵制腐朽、不良文化信息的侵扰已经不能忽视。这也是党和国家强调媒体舆论要加强正确引导,传递正能量的一个原因所在。 三、“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90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要想形成对他们有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根据他们成长规律和自身特点,探索适合他们的价值观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革新
要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地位,就要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把理论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针对学生关注的舆论热点和社会实事案例作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宣讲的内容真正贴近学生生活,做到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课堂、入脑、入心,真正被“90后”大学生所接受。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翻转课堂、微课等增加学生学习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互动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此外,注重教师言传身教的同时增强新媒介的应用。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播知识文化,另一方面则要给学生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要以自身的价值观方面的实际行动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利用幕课、博客、QQ、微博、微信等与学生进行课下学习交流,为学生提供指导、解答疑惑,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的渗透和传播给学生。让学生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有所把握,做到“知行合一”,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
(二)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校园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是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在参加校园活动过程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理解和认识上有所增加,同时,又有一定的鉴别和选择,实现从认知维度向实际行动维度的转化。
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思政课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使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即具备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活动不能一再强调娱乐性,而是要兼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创深受学生喜欢,又具备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产品”。
(三)社会良好氛围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部分
大学生是社会组成部分的主要一员,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视为一项重要工程加以推动。大学生有很大社会实践活动是要社会予以关注和配合的,学生在老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指导下进行调研,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增强其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然而现实社会中,一些单位和个人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认同,甚至是排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造成一部分学生对社会的不认同和敌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的质疑和困惑,不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巩固和发展。
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现代媒体应用极为广泛,社会舆论对人们的影响日趋强大,加强正面引导,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通过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使社会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宣传,最终形成人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明确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局面。
总之,由于“90后”大学生有着特殊成长经历和特点,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有其固有的弊端,已经不能满足对其教育的需要,只有探索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的教育新途径,才能加强“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建设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N].学习时报,2001-12-24(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173.
〔3〕刘峥,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9):12.
〔4〕陈婧.加强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1.
〔5〕杨燕,韩善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道德与文明,2010(3):88.
〔6〕湯举,杨晓帆,王非.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及其成效研究——基于对芜湖高校大学生调研的实证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07).
(责任编辑 徐阳)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155-03
“90后”大学生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主体,是当代青年中的精英,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某种层面上讲,“90后”大学生构建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决定国家未来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所以专家、学者一再强调要加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概念界定
要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就要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及其所属特殊时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大学生处于人的心理和生理不断成熟的阶段,同时其价值观也处在不断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接受正确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受到不同社会文化和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造成他们的迷茫与不解。“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群体成员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1]“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自然也不例外。即使有着自身的特殊的个性和时代特征,有着多元化的文化态势,但在价值体系中依然有着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大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标准,是他们处理问题、评判事物、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成为价值判断的主导。这就是通常人们常说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響,此外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行为判断和错误思想的影响都会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树立正确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具体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2]四个方面展开。
二、传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弊端分析
三个倡导是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主旋律,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作为其构成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点,党和国家也是高度关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然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取得的结果并非尽如人意。为什么投入精力之大和产出没能成为正比例,究其原因,是教育的途径存在相应问题。下面就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阐述,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阵地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是课堂的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不断的知识输入和价值形态的灌输。这种教育在科技信息化和网络时代没到来前,学生对于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相对认可,还能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也是当时教育趋于重理论的表现。然而,今天是信息和知识大爆炸时代,网络已经无处不在,智能时代已经全面开启,学生对于很多信息和相关内容都已经提前获得,传统课堂教育的模式已经对“90后”大学生不具备吸引力,造成价值教育与高校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想脱离[4]。因此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第一参考,确保供给与需求的对称统一。
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显得相当呆板,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增进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不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让课堂的理论知识真正指导学生的实践,在实践中,把理论进一步升华,让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由外在的推动,转化为内在的自觉。
(二)校园文化熏陶辅助育人方面
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起到至关重要的熏陶作用。几乎每所高校都在强调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校园等更是无时不在提倡,然而,一些组织的活动却呈现为了活动而搞活动,没能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这样校园文化多表现为强烈的娱乐性,活动不具备较强的思想教育意义,学生的实际参与性不是很高。这也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与价值观教育脱节,一再强调娱乐性并不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一定程度反映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形式而精神文化建设则是内容。今天很多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多强调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却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本末倒置的局面。这也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没能起到相应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教育不显著,多采取传统的调研、宣传、参观等,对于核心价值观构建和教育没能有效结合,没能形成对“90后”大学生各层次实践教育需求的满足。
(三)社会良好教育氛围营造方面
社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化解的影响和制约。以往社会多用电视、报纸、宣传栏、条幅等手段去影响学生,理论上的宣传和引导依然是首位。今天,网络时代到来,信息高速传播、智能模式开启,理论上的宣传和灌输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要把情感上的引导凸显出来,把实践体验和分析至于首位,社会生活转换为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把课堂短时的教育影响转化为意义长远的教育。这就是如何发挥社会舆论引导的主要价值所在。
个人只有处于人类社会群体中,才能称之为人。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人总是会不同程度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社会舆论等因素的熏陶和影响[5]。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无疑会印证大学生的认知,巩固教育的成果,反之,就会造成理论认知和现实生活的不符,造成学生的迷惑和不安。一旦学生产生这种迷惑和彷徨就有可能走向教育的另一端,对错误的思想和认识产生错位认识,接受错误的思想或理论。现代教育手段异常丰富,如何利用好网络和数字化智能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辨别力,抵制腐朽、不良文化信息的侵扰已经不能忽视。这也是党和国家强调媒体舆论要加强正确引导,传递正能量的一个原因所在。 三、“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90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要想形成对他们有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根据他们成长规律和自身特点,探索适合他们的价值观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革新
要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地位,就要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把理论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针对学生关注的舆论热点和社会实事案例作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宣讲的内容真正贴近学生生活,做到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课堂、入脑、入心,真正被“90后”大学生所接受。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翻转课堂、微课等增加学生学习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互动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此外,注重教师言传身教的同时增强新媒介的应用。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播知识文化,另一方面则要给学生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要以自身的价值观方面的实际行动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利用幕课、博客、QQ、微博、微信等与学生进行课下学习交流,为学生提供指导、解答疑惑,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的渗透和传播给学生。让学生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有所把握,做到“知行合一”,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
(二)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校园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是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在参加校园活动过程中,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理解和认识上有所增加,同时,又有一定的鉴别和选择,实现从认知维度向实际行动维度的转化。
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思政课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使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即具备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活动不能一再强调娱乐性,而是要兼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创深受学生喜欢,又具备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产品”。
(三)社会良好氛围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部分
大学生是社会组成部分的主要一员,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视为一项重要工程加以推动。大学生有很大社会实践活动是要社会予以关注和配合的,学生在老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指导下进行调研,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增强其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然而现实社会中,一些单位和个人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认同,甚至是排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造成一部分学生对社会的不认同和敌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的质疑和困惑,不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巩固和发展。
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现代媒体应用极为广泛,社会舆论对人们的影响日趋强大,加强正面引导,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通过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使社会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宣传,最终形成人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明确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局面。
总之,由于“90后”大学生有着特殊成长经历和特点,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有其固有的弊端,已经不能满足对其教育的需要,只有探索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的教育新途径,才能加强“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建设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N].学习时报,2001-12-24(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173.
〔3〕刘峥,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1(9):12.
〔4〕陈婧.加强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1.
〔5〕杨燕,韩善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道德与文明,2010(3):88.
〔6〕湯举,杨晓帆,王非.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及其成效研究——基于对芜湖高校大学生调研的实证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07).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