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无论是词句、文体、结构等知识要点,还是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事物敏锐的洞察,都会在作文中显示出来。因此,作文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在其本质意义上,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活动。一个生命个体,面对茫茫宇宙,面对丰富多彩的人生和短暂生命,不能不去体验、思考和感悟,对于这种心灵历程,作文正是一个写照。作文是一个有生命感觉的生命个体在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怎样才能更好表达内心所想,就怎么写。可以说,作文的第一生命力就是写真情实感。《义务课标》中关于作文的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作文教学对语文教师而言,却一直是个难题,有“作文”没“教学”成了语文课堂的实际情况。久而久之,作文成了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老大难问题。这一现象与作文的本质是背道的。要解决这一教与学的矛盾,使作文教学有实质性的内容,实现真正的“教”,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丰富作文素材
鲁迅先生说:“要创作,第一须观察”,“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这就要求作者认真观察,善于观察。也就是说,学习写作,要随时随地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做到有目的、有方法,仔细、深入、全面,特别要做好对细节的观察。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关注时事。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时候人们就已经发现亲身实践远比死读书印象深刻,那么,适当的刺激学生的感觉,能帮助他成为一个敏锐的环境观察者。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搬硬套、空空洞洞。“抄词语”、“背范文”,是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学生作文中的“干瘪症”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对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的细致观察,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充实起来,也就很难克服空洞肤浅的毛病。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寻找源头活水,积累生活,改变众口一辞、无“米”可“炊”的现象。罗丹说:“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真正写出能打动读者的好文章。魏书生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一文中说:“教学生作文,应欲擒故纵,打消学生怕作文的心理,让学生放开胆子,随随便便地写作文,少批评,少讲一些规矩要求。”
在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除了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以外,还要通过反复多次、细致深刻地调查研究,掌握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要让学生明白,找到美的事物、认识到美的存在时,仅仅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只有带着写作目的,调动眼、耳、鼻、肤等一切感官反复体会,找到切合自己写作主题的事物认真观察,并透过事物现象挖掘事物本质,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真谛的意义,才能完成观察任务,写出好的作文。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作文即是言语,而言语必须有语言,因此,语言的积累在作文中尤为重要。语言丰富的人,写起文章来,生动流畅,表现力也强。许多大文豪,都是语言丰富的“富翁”。例如,一般人写文章,积累3000个词汇就够了,而英国的作家萨克雷掌握了5000个,弥尔顿掌握了8000个,诗人拜论、雪莱掌握了8000至9000个,莎士比亚掌握的词汇是25000个。丰富的语言,使他们成为驰骋于稿纸的骏马。学生要恰如其分地表达和交流,就必须积累一定的词汇和经验。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为写好作文而记忆好材料呢?
1.从记忆的内容着手
(1)充分利用课文的资源。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所学课文的内容包罗万象,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把名篇佳作中的典型人物、经典语句,甚至是有代表性的事例,用于自己的作文中。例如,“舍生取义”类作文题,可以从如下篇目中选取例子:古人事迹,如《〈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左忠毅公逸事》《梅花岭记》《谭嗣同》等;现代事迹,如《与妻书》《最后一次讲演》《梅岭三章》《党员登记表》等。
(2)关心国内外时事新闻。时事新闻是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是师生们的热点话题。作文中引用最新的时事新闻内容,不仅使作文的内容充实,还能体现作文的时代感和学生的责任感。除此之外,记忆这些内容,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有利于學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学生政治科的学习;有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
(3)多记名人、名言、名事、名著。大凡出名的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跨越时空给人影响和指导。学生多记名人轶事,不仅能从中吸取教训,受到鼓舞,而且应用在作文中,能使作文的说服力更强;多读些名著,多记些名言,可以学习名作家的写作技巧,积累丰富优美的经典语句。
2.要加强课外阅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 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并学会迁移,运用到作文中去。写作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课外阅读积累的具体方法主要以下三种:
(1)写读书笔记。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内容要点,或摘抄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好的开头、结尾;把自己对文章中人物、事件的看法,或对文章写作形式的看法写出来;把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写出来;改写文章,或对文章中某一部分进行扩写、补写,或续写文章的结局。
(2)制作剪报。从自己所订阅的报刊上,将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剪下来,贴在剪报本上。剪报本最好也要分门别类,有目录,以便查找、使用。
(3)制作读书卡片。每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制作一个读书卡片,并在卡片上写清书名(或文章题目)、作者、出版社(或登载的报刊)名称、书籍(或文章)主要内容。
三、以说促写,启动写作情思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内心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笔者在教学中,通常采用小组间互议的形式,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时思路更加开阔。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这种做法,真正做到了以说促写,启动了学生的写作情思。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高级技工学校)
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作文教学对语文教师而言,却一直是个难题,有“作文”没“教学”成了语文课堂的实际情况。久而久之,作文成了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老大难问题。这一现象与作文的本质是背道的。要解决这一教与学的矛盾,使作文教学有实质性的内容,实现真正的“教”,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丰富作文素材
鲁迅先生说:“要创作,第一须观察”,“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这就要求作者认真观察,善于观察。也就是说,学习写作,要随时随地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做到有目的、有方法,仔细、深入、全面,特别要做好对细节的观察。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关注时事。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时候人们就已经发现亲身实践远比死读书印象深刻,那么,适当的刺激学生的感觉,能帮助他成为一个敏锐的环境观察者。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搬硬套、空空洞洞。“抄词语”、“背范文”,是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学生作文中的“干瘪症”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对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的细致观察,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充实起来,也就很难克服空洞肤浅的毛病。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寻找源头活水,积累生活,改变众口一辞、无“米”可“炊”的现象。罗丹说:“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真正写出能打动读者的好文章。魏书生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一文中说:“教学生作文,应欲擒故纵,打消学生怕作文的心理,让学生放开胆子,随随便便地写作文,少批评,少讲一些规矩要求。”
在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除了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以外,还要通过反复多次、细致深刻地调查研究,掌握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要让学生明白,找到美的事物、认识到美的存在时,仅仅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只有带着写作目的,调动眼、耳、鼻、肤等一切感官反复体会,找到切合自己写作主题的事物认真观察,并透过事物现象挖掘事物本质,学会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对生命意义感悟,对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真谛的意义,才能完成观察任务,写出好的作文。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作文即是言语,而言语必须有语言,因此,语言的积累在作文中尤为重要。语言丰富的人,写起文章来,生动流畅,表现力也强。许多大文豪,都是语言丰富的“富翁”。例如,一般人写文章,积累3000个词汇就够了,而英国的作家萨克雷掌握了5000个,弥尔顿掌握了8000个,诗人拜论、雪莱掌握了8000至9000个,莎士比亚掌握的词汇是25000个。丰富的语言,使他们成为驰骋于稿纸的骏马。学生要恰如其分地表达和交流,就必须积累一定的词汇和经验。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为写好作文而记忆好材料呢?
1.从记忆的内容着手
(1)充分利用课文的资源。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所学课文的内容包罗万象,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把名篇佳作中的典型人物、经典语句,甚至是有代表性的事例,用于自己的作文中。例如,“舍生取义”类作文题,可以从如下篇目中选取例子:古人事迹,如《〈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左忠毅公逸事》《梅花岭记》《谭嗣同》等;现代事迹,如《与妻书》《最后一次讲演》《梅岭三章》《党员登记表》等。
(2)关心国内外时事新闻。时事新闻是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是师生们的热点话题。作文中引用最新的时事新闻内容,不仅使作文的内容充实,还能体现作文的时代感和学生的责任感。除此之外,记忆这些内容,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有利于學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有利于学生政治科的学习;有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
(3)多记名人、名言、名事、名著。大凡出名的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跨越时空给人影响和指导。学生多记名人轶事,不仅能从中吸取教训,受到鼓舞,而且应用在作文中,能使作文的说服力更强;多读些名著,多记些名言,可以学习名作家的写作技巧,积累丰富优美的经典语句。
2.要加强课外阅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 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并学会迁移,运用到作文中去。写作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课外阅读积累的具体方法主要以下三种:
(1)写读书笔记。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内容要点,或摘抄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好的开头、结尾;把自己对文章中人物、事件的看法,或对文章写作形式的看法写出来;把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写出来;改写文章,或对文章中某一部分进行扩写、补写,或续写文章的结局。
(2)制作剪报。从自己所订阅的报刊上,将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剪下来,贴在剪报本上。剪报本最好也要分门别类,有目录,以便查找、使用。
(3)制作读书卡片。每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制作一个读书卡片,并在卡片上写清书名(或文章题目)、作者、出版社(或登载的报刊)名称、书籍(或文章)主要内容。
三、以说促写,启动写作情思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内心想表达的东西写出来,笔者在教学中,通常采用小组间互议的形式,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时思路更加开阔。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这种做法,真正做到了以说促写,启动了学生的写作情思。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