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总结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VI)临床特征及诊疗经验,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确诊为ARVI患者临床资料。结果:ARVI合并低血压18例(474%),并发于急性下壁和下后壁心肌梗死32例(842%),心电图ST Ⅲ/Ⅱ>1者23例(605%)。再灌注治疗21例,死亡1例(48%);未行再灌注治疗17例,死亡5例(294%),两组间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低血压、休克18例中,行中心静脉压(CVP)测定11例,未行者7例,结果两组间死亡差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肺水肿发生率及静滴多巴胺维持时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VI常并发于急性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低血压很常见。心电图ST Ⅲ/Ⅱ>1,为诊断ARVI重要依据。应尽早行再灌注治疗。低血压休克者要先扩容再给予正性肌力药,中心静脉压测定对治疗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右室梗死 心电图 再灌注 扩容 中心静脉压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117
根据2010年新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1],对我院心内科2009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38例ARVI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资料与方法
一般情况:本组男26例,女12例;年龄39~76岁,平均568±112岁。其中并发于下壁心肌梗死24例,下后壁心肌梗死8例,前间壁心肌梗死4例,单纯右室心肌梗死2例。
临床表现:有典型心肌缺血症状如胸骨后、心前区、剑突下憋闷、疼痛伴大汗等症状者16例,无典型心肌缺血症状而以呼吸困难、晕厥、黑朦、恶心、呕吐、低血压休克等为首发临床表现者22例。低血压者18例,其中6例表现为休克。颈静脉充盈、怒张24例,肺部呼吸音清晰者31例,7例肺部出现湿啰音。心电图显示V4R导联ST段抬高≥01mV者25例,STⅢ抬高>STⅡ抬高者2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4例,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者5例。
治疗情况:常规给予吸氧、重症监护、心电监护及抗血小板、抗凝、对症处理等一般性治疗。未使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ACEI类药物。对发病12小时以内无禁忌证的患者行再灌注治疗。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给予阿托品,阿托品无效者行起搏器治疗。对合并低血压、休克且肺部无湿啰音者,先快速输注09%氯化钠溶液或加用羟乙基淀粉1000~2000ml扩容,若血液动力学状况仍未改善,及时行中心静脉压测定指导补液速度(使中心静脉压维持在13~19cmH2O,每日输液量一般在2500~4500ml),同时加用多巴胺(5~15μg/(kg·分),必要时联合多巴酚丁胺。
结 果
临床治愈27例,好转5例,死亡6例(其中1例室颤,2例休克、泵衰竭,3例严重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因家属拒绝行起搏器治疗而心脏停搏)。再灌注治疗21例(急诊PCI者6例,静脉溶栓15例,静脉溶栓再通10例),再灌注组死亡1例(48%);不适合或家属拒绝再灌注治疗17例,死亡5例(294%),两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低血压、休克18例中,行持续中心静脉压(CVP)测定监护下治疗11例(CVP組),未行者(家属不同意)7例(对照组),结果两组间死亡差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肺水肿发生率及静滴多巴胺维持时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讨 论
本组资料显示,有典型心肌缺血症状仅占421%,心电图V4R导联ST段抬高≥01mV者只占658%,很容易漏诊。ARVI常并发于急性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本组为842%),常合并低血压及心源性休克(本资料为474%)。有研究表明[2],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出现抬高ST Ⅲ/Ⅱ>1对诊断ARVI有价值。因此,若遇到急性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的病人伴有低血压、肺野清晰、颈静脉压升高三联征时,要高度怀疑ARVI,若同时心电图出现抬高ST Ⅲ/Ⅱ>1,可诊断ARVI。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应及时行急诊PCI或静脉溶栓,血管开通越早则挽救的心肌越多,预后越好,死亡率越低。ARVI发生后,也应尽早行再灌注治疗。本组显示,再灌注21例,死亡1例(48%);未行再灌注治疗17例,死亡5例(294%),两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
ARVI诊断明确后,即使无低血压、休克,也要避免使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ACEI类药物。一旦出现低血压、休克,主要处理原则是积极经静脉扩容维持右心室前负荷,最好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1]。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右心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指标,正常值为6~12cmH2O。有学者研究发现,ARVI扩容治疗中心静脉压维持13~19cmH2O最合适[3]。本组资料显示,18例ARVI合并低血压、休克者,CVP组与对照组之间死亡差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肺水肿发生率及静滴多巴胺维持时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6(8):675-688.
2 过高峰.新标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 Ⅲ导联ST段抬高ST Ⅲ/Ⅱ>1对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黑龙江医药,2008,21(2):88-89.
3 杨芳,于景波,康军阳.中心静脉压监测在救治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2009,29(5):7-8.
关键词 右室梗死 心电图 再灌注 扩容 中心静脉压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117
根据2010年新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1],对我院心内科2009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38例ARVI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资料与方法
一般情况:本组男26例,女12例;年龄39~76岁,平均568±112岁。其中并发于下壁心肌梗死24例,下后壁心肌梗死8例,前间壁心肌梗死4例,单纯右室心肌梗死2例。
临床表现:有典型心肌缺血症状如胸骨后、心前区、剑突下憋闷、疼痛伴大汗等症状者16例,无典型心肌缺血症状而以呼吸困难、晕厥、黑朦、恶心、呕吐、低血压休克等为首发临床表现者22例。低血压者18例,其中6例表现为休克。颈静脉充盈、怒张24例,肺部呼吸音清晰者31例,7例肺部出现湿啰音。心电图显示V4R导联ST段抬高≥01mV者25例,STⅢ抬高>STⅡ抬高者2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者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4例,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者5例。
治疗情况:常规给予吸氧、重症监护、心电监护及抗血小板、抗凝、对症处理等一般性治疗。未使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ACEI类药物。对发病12小时以内无禁忌证的患者行再灌注治疗。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给予阿托品,阿托品无效者行起搏器治疗。对合并低血压、休克且肺部无湿啰音者,先快速输注09%氯化钠溶液或加用羟乙基淀粉1000~2000ml扩容,若血液动力学状况仍未改善,及时行中心静脉压测定指导补液速度(使中心静脉压维持在13~19cmH2O,每日输液量一般在2500~4500ml),同时加用多巴胺(5~15μg/(kg·分),必要时联合多巴酚丁胺。
结 果
临床治愈27例,好转5例,死亡6例(其中1例室颤,2例休克、泵衰竭,3例严重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因家属拒绝行起搏器治疗而心脏停搏)。再灌注治疗21例(急诊PCI者6例,静脉溶栓15例,静脉溶栓再通10例),再灌注组死亡1例(48%);不适合或家属拒绝再灌注治疗17例,死亡5例(294%),两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低血压、休克18例中,行持续中心静脉压(CVP)测定监护下治疗11例(CVP組),未行者(家属不同意)7例(对照组),结果两组间死亡差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肺水肿发生率及静滴多巴胺维持时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讨 论
本组资料显示,有典型心肌缺血症状仅占421%,心电图V4R导联ST段抬高≥01mV者只占658%,很容易漏诊。ARVI常并发于急性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本组为842%),常合并低血压及心源性休克(本资料为474%)。有研究表明[2],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出现抬高ST Ⅲ/Ⅱ>1对诊断ARVI有价值。因此,若遇到急性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的病人伴有低血压、肺野清晰、颈静脉压升高三联征时,要高度怀疑ARVI,若同时心电图出现抬高ST Ⅲ/Ⅱ>1,可诊断ARVI。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应及时行急诊PCI或静脉溶栓,血管开通越早则挽救的心肌越多,预后越好,死亡率越低。ARVI发生后,也应尽早行再灌注治疗。本组显示,再灌注21例,死亡1例(48%);未行再灌注治疗17例,死亡5例(294%),两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
ARVI诊断明确后,即使无低血压、休克,也要避免使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ACEI类药物。一旦出现低血压、休克,主要处理原则是积极经静脉扩容维持右心室前负荷,最好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1]。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右心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指标,正常值为6~12cmH2O。有学者研究发现,ARVI扩容治疗中心静脉压维持13~19cmH2O最合适[3]。本组资料显示,18例ARVI合并低血压、休克者,CVP组与对照组之间死亡差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肺水肿发生率及静滴多巴胺维持时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6(8):675-688.
2 过高峰.新标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 Ⅲ导联ST段抬高ST Ⅲ/Ⅱ>1对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黑龙江医药,2008,21(2):88-89.
3 杨芳,于景波,康军阳.中心静脉压监测在救治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2009,29(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