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2
摘 要 “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县苗族同胞传统祭祀节日活动中独特的舞蹈,这种具有苗族民间鼓舞形式,将体育与文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民俗文化中的体育资源,具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应大力推进“水鼓舞”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苗族 水鼓舞 发展
“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革东镇大稿午村苗族同胞传统祭祀节日活动中独特的舞蹈,现流行于剑河、台江、镇远、施秉等县。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最为独特的一种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本文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对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水鼓舞”的文化内涵和未来发展对策进行研究,进而探讨“水鼓舞”的发展对策,以丰富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理论,又对民族民间体育的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水鼓舞”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独有的舞蹈,根据口碑资料并结合文献研究,水鼓舞节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它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据说一年久旱不雨,某夜村中告翌仲老祖公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幸被倒塌的泥土掩埋,他托梦给子女说:“这个地方很好,就让我在此长眠。”子女们便带上香纸前去“坟”上祭奠,随后便普降甘露,日后相沿成俗。还有一个传说是:某年大旱,河水断流,只有村寨边今天起鼓的地方有一水潭不干,小孩们便到那里拊水嬉戏,但见潭中两龙相斗,顿降大雨,方解燃眉之急,此后即变成节日,每年举行仪式祭祀。
据苗族创世史诗《苗族史诗》记述和专家考证,在苗族传统哲学中,水是世界的本源。苗族先民原居地在临近江河湖海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深厚的水崇拜。近年来,每次大稿午水鼓舞活动期间,村行政组织或有名望的老人都要号召,各家各户都会积极主动贡献出香纸、酒、肉等公共的祭品在河边共同祭祀,而且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参与,节日期间,周边群众也会云集参加踩鼓等活动,有时少则万人,多则两三万人,有效地促进了各村寨之间的交流与团结。根据《苗族史诗·铸日造月》研究发现,苗族曾实行十二辰纪日。水鼓舞节以每年农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起鼓仪式,第二个丑日举行盛大的踩鼓活动,这充分反映了苗族传统历法的现实作用。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水鼓舞节被列入了“岁时节令类”。这种具有苗族民间鼓舞形式,将体育与文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民俗文化中的体育资源,具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学者李鸿江在《中国传统体育导论》中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阐述为:“指能体现传统文化特征的项目。即可以说,只要保持着显著民族文化特征的项目,都属于中国传统体育的范畴”[1]。“水鼓舞”就是一种民族体育舞蹈。
二、苗族体育舞蹈“水鼓舞”的文化内涵
大稿午水鼓舞具有全国唯一性、文化多样性、活动连续性、群众参与性等特点,它反映了当地苗族社区农耕、原始宗教、服饰和历法等方面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当地人民开朗向上、幽默风趣的精神风貌,对促进社会团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水鼓舞”和水鼓舞节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稿午苗族之所以在水中踩鼓,是苗族水文化传统与人类在自然生存中离不开水的体现,是苗族水文化与鼓文化的反映。鼓是苗族的“重器”,被认为是祖先灵魂的安居之地,《苗族史诗·寻找木鼓》中说:“祭了鼓大家才更富有繁昌。”从汉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苗族先民稻作文化源远流长,清朝爱必达《黔南识略》卷十三记载:今台江、剑河一带“苗人惟食糯米”。大稿午地处革东千亩大坝的中心区,历来以水稻为生,举行水鼓舞的农历六月.是水稻打包灌浆的关键时节,如果缺水,将直接影响收成,因此,这里的苗族群众便选择在这一关键时期,举行水鼓舞节,以祈求上天普降喜雨,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水鼓舞两个来源的传说,均以祈雨为主题,反映了苗族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
2005年,大稿午苗族水鼓节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10月31日晚10时11分,央视1号演播厅,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决赛“群文舞”比赛现场,主持人张泽群宣布:排在第一名的是贵州电视台选送的舞蹈作品《剑河苗族水鼓舞》,他们的总分是99.533分。这是贵州省自组队参加央视各类大赛活动以来,节目首次夺冠!苗族《剑河苗族水鼓舞》之所以能在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文组决赛中获得金奖,除了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外,她深邃的文化内涵也是夺冠的重要原因。
三、苗族体育舞蹈“水鼓舞”的健身作用
“水鼓舞”主要以身體活动的方式进行,动作形式多样。有的动作强调对抗性,有的动作要求巧性。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伴随着一定的负荷,有助于促进人体机能形态和体能。使人体向健康强健的方向发展,并能有效地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水鼓舞”主要由跑、跳、扭、转、蹬、闪、跺、跨、跃、摇、挥等动作构成,表演时,舞者要求跑得欢快,跳得干净,扭出乐观和开朗,转得自然圆滑,蹬要气壮山河,闪要起伏稳健,跺要剽悍豪放,跨要排出倒海,跃要气冲云霄。这些动作能促进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人体各器官的功能。跳“水鼓舞”的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快速的变换动作,对提高中枢神经的反应和协调支配能力,都起着良好的作用。另外,“水鼓舞”的跳舞过程一般都要持续较长时间(20分钟以上),这对人的心肺功能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
四、“水鼓舞”未来传承发展对策
在未来民族体育舞蹈“水鼓舞”的发展中,我们认为应注意善于发现挖掘和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转变观念,正确把握好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发展的关系。以《水鼓舞》为例,如果原汁原味地要保持原生态,那么那些演员也只能在大稿午水塘边去表演;不去进行挖掘、发展,不用现代舞台形式与原生态形式的结合展现,就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更谈不上去央视获奖。所以说《水鼓舞》这种由田野走向舞台的尝试,不仅只是一种艺术的再现,更是人们认识观念的一种更新和升华。要深入挖掘苗族民间的体育资源,揭示“水鼓舞”的体育元素,整理并研究“水鼓舞”的运动的动作结构和运动规律,探讨“水鼓舞”的健身价值,以使这一民族民间体育健身舞蹈能够得到广泛开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能不断改革和创新,尤其在扶持“水鼓舞”的民族民间传承人。要抓住典型,突出重点,对那些目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有市场前景和趋势的应重点关注、扶持、打造。加强对这些项目的策划、包装,使之做强、做大,真正做成品牌、做成产业。同时也应积极争取国家乃至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项目和资金上的支持力度,为我省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因此,我们要通过“在保护中调试,在调试中保护”这种方式[3],使我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获得源源不断和发展动力。贵州省政府已经把“水鼓舞” 运动列入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积极向国家民委申报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我们应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报刊、书籍、广播、电影等媒体进一步扩大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水鼓舞”在社会上的影响,研究其特殊的体育形式。另外还要具有国际视野——组织“水鼓舞”的代表队或表演队,到省内外和国内外去表演。以推广这一有趣、健身的民族体育舞蹈[5]。
基金项目:贵州省民委课题成果,课题名称:“贵州苗族山寨中的传统体育文化——苗族体育舞蹈水鼓舞的渊源、价值与传承发展的研究”贵州省民委、贵州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编号:黔族2013004
参考文献:
[1] 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9.
[2] 赵文,胡小明.发展民族体育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0.21(5):19-20.
[3] 熊志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72-373.
[5] 胡小明,胡英涛,刘靖南.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
摘 要 “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县苗族同胞传统祭祀节日活动中独特的舞蹈,这种具有苗族民间鼓舞形式,将体育与文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民俗文化中的体育资源,具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应大力推进“水鼓舞”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苗族 水鼓舞 发展
“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革东镇大稿午村苗族同胞传统祭祀节日活动中独特的舞蹈,现流行于剑河、台江、镇远、施秉等县。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最为独特的一种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舞蹈。本文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对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水鼓舞”的文化内涵和未来发展对策进行研究,进而探讨“水鼓舞”的发展对策,以丰富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理论,又对民族民间体育的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水鼓舞”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水鼓舞”是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独有的舞蹈,根据口碑资料并结合文献研究,水鼓舞节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它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据说一年久旱不雨,某夜村中告翌仲老祖公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幸被倒塌的泥土掩埋,他托梦给子女说:“这个地方很好,就让我在此长眠。”子女们便带上香纸前去“坟”上祭奠,随后便普降甘露,日后相沿成俗。还有一个传说是:某年大旱,河水断流,只有村寨边今天起鼓的地方有一水潭不干,小孩们便到那里拊水嬉戏,但见潭中两龙相斗,顿降大雨,方解燃眉之急,此后即变成节日,每年举行仪式祭祀。
据苗族创世史诗《苗族史诗》记述和专家考证,在苗族传统哲学中,水是世界的本源。苗族先民原居地在临近江河湖海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深厚的水崇拜。近年来,每次大稿午水鼓舞活动期间,村行政组织或有名望的老人都要号召,各家各户都会积极主动贡献出香纸、酒、肉等公共的祭品在河边共同祭祀,而且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参与,节日期间,周边群众也会云集参加踩鼓等活动,有时少则万人,多则两三万人,有效地促进了各村寨之间的交流与团结。根据《苗族史诗·铸日造月》研究发现,苗族曾实行十二辰纪日。水鼓舞节以每年农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起鼓仪式,第二个丑日举行盛大的踩鼓活动,这充分反映了苗族传统历法的现实作用。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水鼓舞节被列入了“岁时节令类”。这种具有苗族民间鼓舞形式,将体育与文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民俗文化中的体育资源,具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学者李鸿江在《中国传统体育导论》中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阐述为:“指能体现传统文化特征的项目。即可以说,只要保持着显著民族文化特征的项目,都属于中国传统体育的范畴”[1]。“水鼓舞”就是一种民族体育舞蹈。
二、苗族体育舞蹈“水鼓舞”的文化内涵
大稿午水鼓舞具有全国唯一性、文化多样性、活动连续性、群众参与性等特点,它反映了当地苗族社区农耕、原始宗教、服饰和历法等方面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当地人民开朗向上、幽默风趣的精神风貌,对促进社会团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水鼓舞”和水鼓舞节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稿午苗族之所以在水中踩鼓,是苗族水文化传统与人类在自然生存中离不开水的体现,是苗族水文化与鼓文化的反映。鼓是苗族的“重器”,被认为是祖先灵魂的安居之地,《苗族史诗·寻找木鼓》中说:“祭了鼓大家才更富有繁昌。”从汉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苗族先民稻作文化源远流长,清朝爱必达《黔南识略》卷十三记载:今台江、剑河一带“苗人惟食糯米”。大稿午地处革东千亩大坝的中心区,历来以水稻为生,举行水鼓舞的农历六月.是水稻打包灌浆的关键时节,如果缺水,将直接影响收成,因此,这里的苗族群众便选择在这一关键时期,举行水鼓舞节,以祈求上天普降喜雨,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水鼓舞两个来源的传说,均以祈雨为主题,反映了苗族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
2005年,大稿午苗族水鼓节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10月31日晚10时11分,央视1号演播厅,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决赛“群文舞”比赛现场,主持人张泽群宣布:排在第一名的是贵州电视台选送的舞蹈作品《剑河苗族水鼓舞》,他们的总分是99.533分。这是贵州省自组队参加央视各类大赛活动以来,节目首次夺冠!苗族《剑河苗族水鼓舞》之所以能在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文组决赛中获得金奖,除了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外,她深邃的文化内涵也是夺冠的重要原因。
三、苗族体育舞蹈“水鼓舞”的健身作用
“水鼓舞”主要以身體活动的方式进行,动作形式多样。有的动作强调对抗性,有的动作要求巧性。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运动,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伴随着一定的负荷,有助于促进人体机能形态和体能。使人体向健康强健的方向发展,并能有效地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水鼓舞”主要由跑、跳、扭、转、蹬、闪、跺、跨、跃、摇、挥等动作构成,表演时,舞者要求跑得欢快,跳得干净,扭出乐观和开朗,转得自然圆滑,蹬要气壮山河,闪要起伏稳健,跺要剽悍豪放,跨要排出倒海,跃要气冲云霄。这些动作能促进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人体各器官的功能。跳“水鼓舞”的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快速的变换动作,对提高中枢神经的反应和协调支配能力,都起着良好的作用。另外,“水鼓舞”的跳舞过程一般都要持续较长时间(20分钟以上),这对人的心肺功能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
四、“水鼓舞”未来传承发展对策
在未来民族体育舞蹈“水鼓舞”的发展中,我们认为应注意善于发现挖掘和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转变观念,正确把握好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发展的关系。以《水鼓舞》为例,如果原汁原味地要保持原生态,那么那些演员也只能在大稿午水塘边去表演;不去进行挖掘、发展,不用现代舞台形式与原生态形式的结合展现,就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更谈不上去央视获奖。所以说《水鼓舞》这种由田野走向舞台的尝试,不仅只是一种艺术的再现,更是人们认识观念的一种更新和升华。要深入挖掘苗族民间的体育资源,揭示“水鼓舞”的体育元素,整理并研究“水鼓舞”的运动的动作结构和运动规律,探讨“水鼓舞”的健身价值,以使这一民族民间体育健身舞蹈能够得到广泛开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能不断改革和创新,尤其在扶持“水鼓舞”的民族民间传承人。要抓住典型,突出重点,对那些目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有市场前景和趋势的应重点关注、扶持、打造。加强对这些项目的策划、包装,使之做强、做大,真正做成品牌、做成产业。同时也应积极争取国家乃至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项目和资金上的支持力度,为我省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因此,我们要通过“在保护中调试,在调试中保护”这种方式[3],使我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获得源源不断和发展动力。贵州省政府已经把“水鼓舞” 运动列入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积极向国家民委申报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我们应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报刊、书籍、广播、电影等媒体进一步扩大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水鼓舞”在社会上的影响,研究其特殊的体育形式。另外还要具有国际视野——组织“水鼓舞”的代表队或表演队,到省内外和国内外去表演。以推广这一有趣、健身的民族体育舞蹈[5]。
基金项目:贵州省民委课题成果,课题名称:“贵州苗族山寨中的传统体育文化——苗族体育舞蹈水鼓舞的渊源、价值与传承发展的研究”贵州省民委、贵州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编号:黔族2013004
参考文献:
[1] 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9.
[2] 赵文,胡小明.发展民族体育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0.21(5):19-20.
[3] 熊志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72-373.
[5] 胡小明,胡英涛,刘靖南.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