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回顾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的命制,既体现了“考试大纲”的精神,又保持与往年的衔接照应,体现“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高考诗词鉴赏,特别是情感的把握,其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往往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困惑。学生经历高考一轮复习的题海战术训练,在诗词作答方面遇到了瓶颈,在接下来的高考备考中为了让学生突破瓶颈,简化步骤,进而保证学生的高得分率,本文就高考诗歌鉴赏的“人、事、景和物”四个切入法进行探索,为学生备战高考提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缘“事”诉情 缘“景”生情 缘“人”生情 缘“物”生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9-0081-02
俗话说得好:“猫有猫道,鼠有鼠路”,文本的学习需要找到合适方法,方能事半功倍。古典诗词的解读,也有其独特的文本特性,摸清规律,自然迎刃而解。就如程咬金三板斧,劈、砍、剁、搂、截、撩、云、推和支,组合得当,使得出神入化,威力无穷,简单的武器亦可助其取得胜仗无数,他名流千古,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这三板斧。古典诗词鉴赏,特别是情感的把握,其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往往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困惑。学生经历高考一轮复习的题海战术训练,在诗词作答方面遇到了瓶颈,那么在接下来的高考备考中如何突破瓶颈,简化步骤,进而保证学生的高得分率?本文就高考诗歌鉴赏的四个切入法进行探索。
诗歌情感考查的类型题,是近年来高考高频题型之一,在备考中方法多种多样,可谓琳琅满目,而以笔者的经验,则更倾向于寻找切入口。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了以“人、事、景和物”为解读古典诗词的切入口,多年的反复运用,发现这四个切入方式能较好的被学生加以运用,并取得较好的备考效果。其直接、简便的特性,学生易于领会和接受。
1.缘“事”诉情
相较于“知人论世”“抓意象”“品意境”感受诗人情感的教学方法,“人、事、景和物”为切入口,把握诗人情感的方法可以简化鉴赏古典诗词情感的流程。他不需要更多的背景信息,只要抓住“人、事、景和物”的关系,隐含在诗词中的情感,就能浮现出来。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中的诗歌鉴赏文本(《野歌》李贺)。此题并无背景的注解,因此难以捕捉它的创作背景,若以知人论世来解读,无疑难度极大,这需要学生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放眼现代中学生,能知道李贺写作此诗的缘由,定是聊聊无几。因而解读此诗的情感必定要选取它法。在此诗中,学生若能熟练的运用“人、事、景和物”的切入方法,诗人的情感就不难理解。
这首诗,诗人非常重视描述,因而我们直接由“事”而入。开头四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很明显地叙述了诗人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拉开桑木制成的弓,仰天放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的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诗人在田野里烧烤着猎物,饮酒放歌,知道夜幕降临的事。从事件中诗人的行为来看,我们不难把握,诗中描绘了一个豪放洒脱的形象,由高歌,我们也自然会思考,诗人为何高歌?这歌声隐含着诗人何种心境?一切的问题,在后四句的叙事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迎刃而解。诗人直抒胸臆,口述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尽管如此,人穷志不能穷,一颗进取向上的心不可因此而沉沦。人生的得与失,是一种高尚的历练,不能嗔怪上天的不公的安排。寒风终将过去,寒冬的尽头,将迎来和暖的春阳,未来定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繁荣景象,枯柳也将再次迎风飘绿,到那时,翠绿的柳条就如轻烟笼罩一样婀娜多姿。
此番描述,缘事诉情,由此角度入手,则不难挖掘隐藏在诗人心中“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向往,期望冲出困境,寻找光明的未来。”
2.缘“景”生情
诗人的情感缘事而发,也藏匿在景象之中。对诗歌意境氛围的捕捉,能迅速读懂诗人的情感。比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此小令非常适合抓景切入。诗的开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诗人描绘了野外黄昏人家的冷落画面,营造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虽小桥人家给人瞬间的别致幽雅,但黄昏枯藤乌鸦,却点染了暗淡冷落,加之“古道西风瘦馬”的景象描绘,创设了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夕阳西下”又给画面增添了几道惨淡的光,更是加深了悲凉的画面气氛。两句诗的画面描绘,为这僻静的村野描上了一层厚厚的荒凉悲切之感。抓住了这些景象画面,也就不难品味“断肠人在天涯”的天涯漂泊,孤独落寞的愁思。
3.缘“人”生情
古典诗词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多诗的情感就直接隐藏在人物形象的身上。抓住诗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也能直接地感受诗人的情志。比如:(《内宴奉诏作》曹翰),诗歌中的“臂键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两句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塑造一个年华老去但尚存余力,尚能上阵冲锋的老者形象,由此形象的理解,诗中所表现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心未已的豪情跃然纸上。
4.缘“物”生情
品物即品人。在古典诗词中,特定物象的描绘,即是对人的精神品格的塑造,也是人的情志表现的载体,因而赏物也成为了鉴赏古典诗词情感的又一个简单而实用的切入角度。比如:(《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此诗为咏物诗,诗人对着碧荷的生存环境,及其色、香、形的特征描绘,写了荷花生存环境的幽僻,尽管有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无人传送,只能独自凋零。纵然是绝世美艳,也只能空自赏。由物及人,我们很容易知道,这里有对诗人高洁情操的塑造,有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哀叹。最后把荷花拟人化,“愿托华池边”假借荷花期待脱离幽僻的环境,生长在华池边,有人欣赏自身的美,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志的,从每个描述对象都能解读出一种情感。描写到的人、事、景、物,作为古典诗词的解读切入口,能自然、全面、准确地把握诗中抒
情主人公含蓄、复杂和变化的情感。特别是经历高考一轮复习的题海战术训练,进入第二轮的紧张复习中,学生在诗词作答方面能够有效突破瓶颈,提高诗歌作答的得分。
参考文献
[1]周志恩.叙事兼以抒怀 愤激犹能自勉——李贺《野歌》赏析[J].语文天地,2002(04)
[2]刘乃琳.文选.与宋初诗歌[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3]燕如军.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8)
[4]周全,佟丽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J].绥化学院学报,1993(02)
[5]刘晓霞.古代诗歌阅读之评价作品类的解题技巧[J].高中生学习(试题研究),2016(09)
关键词:缘“事”诉情 缘“景”生情 缘“人”生情 缘“物”生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9-0081-02
俗话说得好:“猫有猫道,鼠有鼠路”,文本的学习需要找到合适方法,方能事半功倍。古典诗词的解读,也有其独特的文本特性,摸清规律,自然迎刃而解。就如程咬金三板斧,劈、砍、剁、搂、截、撩、云、推和支,组合得当,使得出神入化,威力无穷,简单的武器亦可助其取得胜仗无数,他名流千古,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这三板斧。古典诗词鉴赏,特别是情感的把握,其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往往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困惑。学生经历高考一轮复习的题海战术训练,在诗词作答方面遇到了瓶颈,那么在接下来的高考备考中如何突破瓶颈,简化步骤,进而保证学生的高得分率?本文就高考诗歌鉴赏的四个切入法进行探索。
诗歌情感考查的类型题,是近年来高考高频题型之一,在备考中方法多种多样,可谓琳琅满目,而以笔者的经验,则更倾向于寻找切入口。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了以“人、事、景和物”为解读古典诗词的切入口,多年的反复运用,发现这四个切入方式能较好的被学生加以运用,并取得较好的备考效果。其直接、简便的特性,学生易于领会和接受。
1.缘“事”诉情
相较于“知人论世”“抓意象”“品意境”感受诗人情感的教学方法,“人、事、景和物”为切入口,把握诗人情感的方法可以简化鉴赏古典诗词情感的流程。他不需要更多的背景信息,只要抓住“人、事、景和物”的关系,隐含在诗词中的情感,就能浮现出来。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中的诗歌鉴赏文本(《野歌》李贺)。此题并无背景的注解,因此难以捕捉它的创作背景,若以知人论世来解读,无疑难度极大,这需要学生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放眼现代中学生,能知道李贺写作此诗的缘由,定是聊聊无几。因而解读此诗的情感必定要选取它法。在此诗中,学生若能熟练的运用“人、事、景和物”的切入方法,诗人的情感就不难理解。
这首诗,诗人非常重视描述,因而我们直接由“事”而入。开头四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很明显地叙述了诗人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拉开桑木制成的弓,仰天放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的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诗人在田野里烧烤着猎物,饮酒放歌,知道夜幕降临的事。从事件中诗人的行为来看,我们不难把握,诗中描绘了一个豪放洒脱的形象,由高歌,我们也自然会思考,诗人为何高歌?这歌声隐含着诗人何种心境?一切的问题,在后四句的叙事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迎刃而解。诗人直抒胸臆,口述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尽管如此,人穷志不能穷,一颗进取向上的心不可因此而沉沦。人生的得与失,是一种高尚的历练,不能嗔怪上天的不公的安排。寒风终将过去,寒冬的尽头,将迎来和暖的春阳,未来定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繁荣景象,枯柳也将再次迎风飘绿,到那时,翠绿的柳条就如轻烟笼罩一样婀娜多姿。
此番描述,缘事诉情,由此角度入手,则不难挖掘隐藏在诗人心中“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向往,期望冲出困境,寻找光明的未来。”
2.缘“景”生情
诗人的情感缘事而发,也藏匿在景象之中。对诗歌意境氛围的捕捉,能迅速读懂诗人的情感。比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此小令非常适合抓景切入。诗的开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诗人描绘了野外黄昏人家的冷落画面,营造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虽小桥人家给人瞬间的别致幽雅,但黄昏枯藤乌鸦,却点染了暗淡冷落,加之“古道西风瘦馬”的景象描绘,创设了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夕阳西下”又给画面增添了几道惨淡的光,更是加深了悲凉的画面气氛。两句诗的画面描绘,为这僻静的村野描上了一层厚厚的荒凉悲切之感。抓住了这些景象画面,也就不难品味“断肠人在天涯”的天涯漂泊,孤独落寞的愁思。
3.缘“人”生情
古典诗词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多诗的情感就直接隐藏在人物形象的身上。抓住诗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也能直接地感受诗人的情志。比如:(《内宴奉诏作》曹翰),诗歌中的“臂键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两句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塑造一个年华老去但尚存余力,尚能上阵冲锋的老者形象,由此形象的理解,诗中所表现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心未已的豪情跃然纸上。
4.缘“物”生情
品物即品人。在古典诗词中,特定物象的描绘,即是对人的精神品格的塑造,也是人的情志表现的载体,因而赏物也成为了鉴赏古典诗词情感的又一个简单而实用的切入角度。比如:(《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此诗为咏物诗,诗人对着碧荷的生存环境,及其色、香、形的特征描绘,写了荷花生存环境的幽僻,尽管有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无人传送,只能独自凋零。纵然是绝世美艳,也只能空自赏。由物及人,我们很容易知道,这里有对诗人高洁情操的塑造,有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哀叹。最后把荷花拟人化,“愿托华池边”假借荷花期待脱离幽僻的环境,生长在华池边,有人欣赏自身的美,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志的,从每个描述对象都能解读出一种情感。描写到的人、事、景、物,作为古典诗词的解读切入口,能自然、全面、准确地把握诗中抒
情主人公含蓄、复杂和变化的情感。特别是经历高考一轮复习的题海战术训练,进入第二轮的紧张复习中,学生在诗词作答方面能够有效突破瓶颈,提高诗歌作答的得分。
参考文献
[1]周志恩.叙事兼以抒怀 愤激犹能自勉——李贺《野歌》赏析[J].语文天地,2002(04)
[2]刘乃琳.文选.与宋初诗歌[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3]燕如军.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8)
[4]周全,佟丽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J].绥化学院学报,1993(02)
[5]刘晓霞.古代诗歌阅读之评价作品类的解题技巧[J].高中生学习(试题研究),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