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53602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峡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闽南话对台湾广播如何在融合与创新之间走出一条“可听”的“味道”之路,以情感共鸣拉近台湾同胞的心理距离。本文以福建省东山人民广播电台闽南话节目《海峡七彩虹》为例,阐述情感元素在对台湾广播中的重要性,探讨对台湾广播节目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情感元素,提升对台湾传播的有效性。
  【关键词】情感元素 共鸣 闽南话 对台广播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B
  海峡两岸,一水之隔,地缘相近、血缘相亲、商缘相连、文缘相承。这些所散发出来的优势资源,使得两岸民众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形成亲和力、感染力和凝聚力。而当下的闽南话对台湾广播,如何在坚守对台交流、对台传播的重任中,提升情感传播与人文关怀,拓展其功能、空间,以不断适应两岸关系新形势下的作用以及新常态下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情感味道”是闽南话对台湾广播中的独特纽带
  情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闽南话对台广播中,情感更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富有情感的广播极为容易拨动受众者的心弦,引起共鸣。
  闽南话是我国十大方言之一,在闽台地区广泛使用。这种独特方言的背后是闽南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曾表示:“大陆去台的以闽南地区为主,讲的就是闽南话。血缘相亲,文缘相承。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①相同的语言让沟通没有障碍。广播节目采用闽南话播报,可以增强台湾同胞的语言文化归属感,增强传播效果。亲切自然的家乡话能使台湾同胞瞬间唤起他们对家乡的回忆,而因亲切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就是情感的共鸣。闽南话对台湾广播产生的情感就是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等交流的日益活跃,如何强化闽南文化功能、增进两岸民众的观念意识、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 一直是闽南话对台湾广播同仁的思考方向。
  东山岛地处福建东南端,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地历史渊源深远。自古以来,东山与台湾在地理、血亲、文化习俗等方面就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两岸民众的情感沟通中,东山电台闽南话对台湾广播比其他地方媒体更具优势。闽南话广播节目《海峡七彩虹》以创新的思维,把“情感味道”融合在传播资源优势上,彰显节目的特色。
  俗话说“同声同气”,针对台湾当地的主要方言是闽南话,《海峡七彩虹》自开播以来,就以闽南话作为传播主要语言。创作人员通过节目主题的选择和节目风格的编排,将东山文化中有关关公的忠心义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施琅出师台湾的史迹、近500座台湾关帝庙的文化发祥地——东山关帝庙等内容,通过闽南话传播,源源不断地传输给台湾听众,让他们感受其间的乡音乡情。东山有许多传统的美食,前年,当《海峡七彩虹》介绍完东山的美食“烧腱灵”后,随着播音员情真义切的讲解,猪瘦肉、高粱酒、镇江醋、白糖、五香粉等的味道,随着那一缕乡情,把家在澎湖的翁先生吸引住了。他特别来信,回忆起小时候他跟父母亲一起在年节时做“烧腱灵”的情景。传统美食打开了记忆的匣子,乡音乡情扑面而来,传递了文化的温情与厚重。翁先生表示:“有生之年一定要多带儿孙回家乡,把家乡的记忆重新唤起,并告知下一辈,祖先的根在东山。”
  二、“情感味道”是闽南话对台广播之魂
  在播音艺术中,语调是播音风格的灵魂所在,其 “味道”体现的正是播音员的情感变化。
  2013年金秋时节, 东山县64岁的退休老教师沈舜友花了5年心血创作了30万字的《玉二妈陈怀玉传奇》一书。这是一部采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山歌册”形式,传承“闽台玉二妈信仰民俗”的作品。《海峡七彩虹》节目组在获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与作者联系,取得作者的支持,就节目的形式风格进行深入的探讨,最终创意,对原作进行“情感”改编。
  “玉二妈”传奇故事涉及到海峡两岸历史,印证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密不可分的血亲关系。确定选择以海峡两岸同胞共敬同尊的“玉二妈”传奇故事作为创作题材,就是要使作品能成为两岸同胞交流合作的精神纽带和寄托。《海峡七彩虹》采编人员来到位于福建东山县的康美镇铜钵村净山名院,这里供奉着陈怀玉的神像,净山名院在当地被尊称为“妈祖庙”。陈怀玉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次女。据当地府、县志记载和民间传说,陈怀玉曾助父亲陈元光平乱,屡建奇功,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身中敌箭阵亡。闽南百姓为纪念她,特地建造“妈祖庙”祭之。铜钵净山名院是台湾所有“妈祖庙”的香缘祖庙,“闽台玉二妈信仰民俗”也被福建官方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1661年,铜钵村30多名子弟把陈怀玉神像请上船,随郑成功军队征台,从此香火传播台湾。神像随军去台后,铜钵人又重塑一尊神像安位祭祀。台湾收复后,铜钵村子弟兵恭奉神像返乡,结果庙里就有了两尊神像,返乡的金身被称为“玉大妈”,重塑的金身被称为“玉二妈”。
  探索新的节目表现形式一直是东山电台的追求。《海峡七彩虹》采编人员对作品并没有陷入思维模式固定化的传统表现,在对这一部七言诗句的东山歌册《玉二妈陈怀玉传奇》的闽南话广播创作中,播音员按照文章感情的起伏进行加工,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适时变换语言节奏,或抑扬顿挫、或轻柔委婉,充分调动情感和语言投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最大化地还原作者的主观色彩,情真意切地展现了1300多年前,开漳圣王陈元光一家四代平獠肃乱的血史悲歌,体现了祖先为了保家卫国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玉二妈的忠、孝、勇、智、义,“片片和韵、读之如歌”。这一期节目以连播方式播出后,在海峡两岸引起反响。
  闽南话东山歌册《玉二妈陈怀玉传奇》的播出,让台湾同胞感受到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增强了广播的文化感染力。
  三、“情感味道”是闽南话播音员驾驭语言情感的魅力所在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闽南话是闽南人文化的载体。闽南话蕴含着一个地区民众的民族情感和审美体验,拥有不可估量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历史价值。因而,闽南话是联系两岸人民感情的天然纽带,更是彰显两岸同胞同根的闽南文化的载体。   在东山,作为海峡两岸人间悲剧的活典型,“寡妇村”这个名字虽然已经渐成历史,但它所留给世人的启示仍是很多。
  2014年春节期间,闽南话《海峡七彩虹》节目组以真人真事创作了《阿嬷的老物件》。通过阿嬷(即奶奶)的孙女在台湾大学读书期间,偶然在图书馆看到阿公(即爷爷)1978年发表在台湾报刊的思乡文章,讲述了阿公1950年5月间被抓丁送往台湾后,阿嬷贤惠持家,手捧阿公所送的一些老物件,痴痴等待,终于迎来阿公回家的故事。孙女所说的阿嬷的这些老物件,无非就是闽南妇女所用的发网、珠钗、头花、黑色月牙梳、糕模等,但就是这些阿嬷的老物件,让我们看到亲情的温暖和人间情感的伟大。例如:
  “阿嬷一年四季都穿着斜襟的布衣,带着银镯和玉镯,梳着几十年不变的发髻出门。”
  “发髻上的珠钗则是唯一的装饰。插在发髻上的头花,是阿嬷在祭拜天地或喜庆时的必备物件,它是吉祥之物。”
  “这是一把用了五十几年的黑色月牙梳,它是阿嬷20多岁时自己买的,岁月流年,阿嬷舍不得扔掉,虽然家人又为她新买了一把梳子,可她有时候仍会用老的梳子,阿嬷认为梳子也是有生命的。”
  这些句子是阿嬷的形象丰富所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是一种主观情绪的表达,如何表现,如何创新,都是节目的创意体现。《海峡七彩虹》节目播音员以贴近生活的视角,通过闽南话情感语调的轻微变化,均匀的语音节奏,把阿嬷以及她的老物件,有“味道”地深情传递出来,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情感的洗礼。同时,节目还以《铜山姿娘》作为配乐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文字的内容,更加直观地表达了主题思想,冲击着听众的内心。
  《海峡七彩虹》曾经播出一期东山县关帝文化旅游节的节目,该节目介绍了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情况。作为两岸同胞的一座 “连心桥”,关帝庙和关帝信仰以其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被两岸同胞所景仰,这是被国台办列为全国重点对台交流活动的节目。台湾高雄、基隆等地的热心听众在收听了该节目后,非常激动,纷纷来电来信。祖籍东山的林先生,年逾八旬,早年被抓壮丁到台湾,至今一口浓厚的乡音未曾改变。林先生在来电中说:家乡的过去和现在时刻牵动着他的心,而共有的关帝文化是他深藏内心的爱和挥之不去的情。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活动的成功报道,对两岸文化旅游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毋庸置疑,闽南话对台湾广播承载着海峡两岸民众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不可避免会产生情感的交流。作为闽南话广播,东山电台《海峡七彩虹》在内容、节目的编排上,力争用情感记录新闻、用情感沟通听众、用情感拉近两岸民众的心里距离。当然,“情感味道”也不是主观情感的泛滥,在闽南话对台湾广播中,它是经过了理性情感过滤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导向和精神核心。
  注释
  ①习近平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和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建议时的讲话
  参考文献
  1.张晓锋 马汇莹《两岸沟通中的传媒运用思考》, 《新闻界》,2005年第6期。
  2.高志刚《闽南语节目在两岸合作交流中的传播意义》,《东南传播》,2008年第12期。
  3.艾萍 管惠洁《民生新闻的情感元素探析》,《东南传播》,2010年第5期。
  4.张小筝《新媒体时代闽南话广播对台传播的社会功能》,《东南传播》,2015年第7期。
  5.林烯《浅析对台广播中的闽南文化运用》,《东南传播》,2015年第4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东山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黄一樑)
其他文献
【摘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媒体融合重点工程项目——中国广播云平台立足广播行业,团结全国广播电台,以期促进全国广播的资源整合,提升我国广播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本文从云平台、云采编、云媒资、云发布、一对一服务五个方面深入介绍了中国广播云平台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中国广播云平台 云采编 云媒资 云发布 车联网 智联网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发展迅猛,新媒体产业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冲击,
期刊
【摘要】在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灾难发生时,声音的需求集中体现在生存信息、寻亲互救 、陪伴脱险、尽快恢复等几方面,此时应急广播专为灾区群众服务的价值得以凸显。应急服务根据灾害所处时期不同也有所不同,主要是发布预警、服务灾区和宣传教育三个方面。  【关键词】应急广播 声音 价值 服务 需求  一、关于声音价值的考量  声音产品,无论是传统广播还是新媒体传播,无外乎是满足受众以下的需求:获取资讯、愉悦身心
期刊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编者按:2016年8月25日,由BIRTV组委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联盟主办,中广互联、中国广播联盟秘书处、《中国广播》杂志社承办的“中国广播大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  作为第25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BIRTV2016)的系列主题活动之一,中国广播大会与展会主题“融合媒体,智慧广电”积极呼应,来自全国各地的广播业界代表汇聚一堂
期刊
【摘要】在广播的融媒体发展中,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支撑点。2016年,国内广播的“两微一端”已经从形式的“相加”走向了运作的“相融”,展现出新面貌、开拓出新空间、探索了新生态,不但丰富了广播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更在资源配置方式和商业运营模式上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 广播 互联网 两微一端 融合 运营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这是一个最好的
期刊
【摘要】本文记录了2016年8月25日中国广播大会互动讨论环节访谈内容,《中国广播》杂志与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四川成都的广播电视新媒体负责人就广播新媒体的发展理念和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与会嘉宾以亲历实践如何遵循互联网思维和广播发展规律,寻求传统广播与移动互联网广播融合发展的路径,传播有价值的声音,提出了广播要树立自信,打造立体服务体系, 合作唱兴未来。  【关键词】媒体融合 盈利模式
期刊
【摘要】今年的防汛应急报道中,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用创新重新定义“主流媒体”,用服务重新定义“内容为王”,用融合重新定义“渠道为王”,用实战重新定义“职业精神”,提升了传统广播的优势传播价值。  【关键词】防汛应急报道 广播 融媒体 传播优势  今年湖北省遭遇了1998年以来最强连续强降雨,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抢抓雨情灾情首发权、舆论主导权,打了一场漂亮的应急宣传主动仗,显著提升了湖北之声的权
期刊
【摘要】《中国大舞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启动“文化发展工程”推出的大型文艺专栏节目,以推广优秀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为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氛围。本文以《中国大舞台》为例,探析新时期如何利用新媒体创新形式和内容,开掘传播渠道,为听众制作出更好听的广播文艺节目。  【关键词 】 广播文艺 传播 媒体 发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内容简介】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发生特大爆炸事故。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迅速启动应急广播模式,从13日0:00到20:00,开启20小时特别直播。此剪辑版节选9:00到17:00的直播内容,包括多路记者从事发核心区、周边居民小区、灾民安置点和伤员救治医院等地发回的详尽报道;其中15:00到16:30通过连线危险化学品专家、烧烫伤急救专家、舆情分析专家等专业人士,为听众提供灾后安抚和信息服务;
期刊
【简介】回顾战时和过去的创伤会让人痛苦,但是对过去没有很好的认知,幸存者们会经历持续的伤害(迷失)。制片人凯伦·维尔纳(Karen Werner)旅行到奥斯维辛(Auschwitz),作为追忆她的家庭历史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她母亲的那段颠沛流离和诸多损失的历史。在母亲、犹太教教士和古代犹太法典中一章的帮助下,凯伦把她的家庭深埋的历史揭示出来。  【环境音响:鸟鸣等(波兰)  凯伦(Karen 旁白)
期刊
【摘要】第二十届麦鲁利奇奖(20th Prix Marulic)于2016年5月21日~ 27日在克罗地亚赫瓦尔岛(Hvar)举行。经过初评,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近50部作品杀入最终的评选环节,在“短节目”“广播特写”和“广播剧”三个类别中展开激烈竞争。本文从“扎实采访”“大胆创新”和“主题先行”三个方面解析本届入围作品的特点和成功之道。  【关键词】麦鲁利奇奖 主题 古典再现 创新 新媒体 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