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江济汉工程是一条引长江水到汉江的特大型干渠,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引江济汉通航工程进出口分别布置一座三级船闸,出口船闸布置在江汉右岸潜江市高石碑镇,与干渠出水口相依。通过现场抽水试验,查明了高石碑船闸主体工程场地地层结构与渗透性,选取了合适的井型结构等有关抽水井的参数,确定一期工程的深井降水方案,对其它大型船闸基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深水降水、抽水试验、渗透系数、影响半径
1 工程概况
引江济汉工程是一条引长江水到汉江的特大型干渠,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航工程是结合引水干渠建设沟通长江、汉江中游航线的一项航运工程。工程所在地位于江汉平原中偏西北部,从长江上荆江河段引水到汉江兴隆河段,地跨荆州、荆门、潜江三市。引江济汉通航工程依托引江济汉干渠,两端另辟有进出口和连接河段(引航道),进出口处分别布置一座三级船闸,船闸最大通航船舶为2×1000t级船队。出口船闸布置在汉江右岸潜江市高石碑镇,与干渠出水口相依。本工程自然地面标高32.7m,基坑开挖深度11.6m、12.6m、12.6m.
本次抽水试验的目的:(1)通过抽水试验了解含水层富水性、查明含水层的地层结构、复合含水层的渗透系数。获取本地段综合地层渗透系数k,,影响半径R。(2)通过抽水试验,选取合适的井型结构等有关抽水井的参数。(3)根据抽水试验结果确定一期工程的深井降水方案。
2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2.1气象水文
场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场区平均气温15.9~16.6℃,最冷月份为1月份,最热月份为7月份。年平均降雨量为1087.3mm,降雨多集中夏季,冬季较少。
2.2 场地土层分布情况
根据试验井施工过程中的取样结果和地勘报告,按照地层岩性和物理性质指标,场地土层自上而下可分为6层:
(1)粉土(Q4s):主要为亚砂土,较松散,土质均一,砂感明显,粘性差,厚度约为2.0m。
(2)淤泥质粘土(Q4 al+1):灰色,饱和,软塑。土质细腻,粘性强。厚度约为1.0m。
(3)粘土(Q4al):灰色、黄褐色,可塑为主,局部硬塑,厚度8.0~9.0m。
(4)细砂(Q4al):青灰色,饱和,中密,颗粒较细,厚度约为9.0m。
(5)中砂(Q4al):青灰色、黄褐色,饱和,稍密~中密,颗粒较粗,不均匀,含砾石,厚度约为5.0~8.0m。
(6)圆砾(Q3al):以白色、黄色、灰色石英砂岩、浅红色火成岩为主,卵石磨圆度高,多成次圆状。卵石粒径一般为2~8cm,少数8~10cm,其他为砾石和中粗砂。
2.3 水文地质条件
汉江每年7~10月份为主汛期,11月~次年4月为工程区内的枯水期。本场地主要有两个含水层组,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细砂孔隙潜水含水组,下部为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砂砾石孔隙承压水含水层组。
孔隙承压水赋存于细砂、中砂和圆砾层中,埋藏于相对隔水的粘土层之下,含水层厚度70m左右,含水量丰富。
3.抽水试验设计
3.1.抽水井及观测井的设计与布置
结合前期所提供的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尽量利用布设的降水井作为抽水试验井,试验井布置在上导航墙左侧辅导航道墙內侧,抽水试验的布置见图1.图中,一口抽水试验井,两口观测井。
3.2施工完成情况
整个现场试验工作,自2009年11月22日设备、人员进场至2009年12月3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量。主要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
表1抽水试验工作量统计表
3.3抽水试验方法
用多孔抽水非完整井试验,在1个抽水孔内抽水,在2个观测孔内观测水位。
抽水设备采用电潜力泵,出水量测量采用水表,水位观测采用万用表。在量测前分别对各个观测设备进行了校核,现场由一名指挥人员专门负责计时和发布观测指令,抽水主井和观测孔的各次观测在同一时间进行,基本消除了时间差的影响。
稳定流抽水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80m3潜水泵进行抽水,第二阶段使用50m3潜水泵进行抽水。动水位稳定后,进行恢复水位观测,抽水过程中对所有井进行观测,同时记录水位和出水量。
(1)静水位观测在试验性抽水结束后,正式抽水前进行,观测时间间隔:每60min观测1次,2h内变幅不大于2cm,且无持续上升或下降趋势,视为稳定。
(2)动水位及出水量的观测
抽水时的动水位,出水量必须同时进行观测,观测时间的间隔,取决于动水位和出水量的变化情况。在抽水开始后的第5、10、15、20、30、40、50、60分钟各测一次,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直至水位稳定。
(3)恢复水位的观测
抽水试验结束或在抽水中途因故停抽,应观测抽水孔和观测孔的恢复水位,在停抽后第5、10、15、20、25、30分钟进行观测,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直至水位稳定。
(4)稳定水位的观测
要求每30~60分钟测定一次,抽水孔的水位波动值不大于3cm,观测孔的水位波动值不大于1cm,即为稳定水位,稳定延续时间不少于4小时。实测出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应小于平均出水量的3%。
(5)抽水试验现场资料整理
抽水过程中,及时进行了资料整理,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 试验结果计算与分析
按照《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SL320-2005)中6.2.2条的规定,在计算过程中采用了规范附表B表-2中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k 为含水层渗透系数( m/d); Q为管井用水量,即抽水量( m/d);S1、S2为第一个观测井、第二个观测井水位降深(m);r1、r2为第一个观测井、第二个观测井与抽水井的距离(m);l为滤水器长度(m)。
根据式中(1)、(2)计算结果如表2。
由于试验井是根据初勘报告进行设计的,实际施工过程中,降水井管进入了圆砾层2m左右,导致得到的渗透系数偏大,建议渗透系数k取值23m/d~25m/d,影响半径r取值200m。
5.降水设计
根据抽水试验所得参数,采用天汉降水软件对基坑降水进行设计。滤水管外侧包裹一层钢板网,钢板网外侧为3层60目纱网,纱网用铁丝固定牢靠,井管采用300mm~325mm钢管,降水井成孔直径550 mm~600mm,,内填砾石和粘土球,3口实验井内置80t水泵,其余降水井内置100t水泵。
天汉降水软件计算参数取值如下:渗透系数k=24.5m/d;影响半径R=200m;含水层厚度H=57m.
为便于施工和降水工程造价,设计取值偏低,建议在基坑周边布设4~6口观测井,成井结构与降水井相同,以便于观察降水效果,若实际过程中发现水头过高,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可将观测井作为降水井使用。
6.结论
(1)根据野外地质调查与勘探,查明了高石碑船闸主体工程一期基坑场地地层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耕植土、淤泥质土、粘土、细砂、中砂、圆砾。场地主要有两个含水层组,上部为细砂孔隙潜水含水层组,下部为砂砾石孔隙承压水含水层组。
(2)通过现场抽水试验了解了场地含水层富水性,获取本地段综合地层渗透系数k,影响半径R。
(3)通过抽水试验施工,选取合适的井型结构等有关抽水井的参数:渗透系数k=24.5m/d,影响半径R=200m,含水层厚度H=57m.。
(4)根据抽水试验结构确定一期工程的深水井降水方案,建议在基坑周边布设4~6口观测井,成井结构与降水井相同,以便于观察降水效果,若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现水头过高,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可将观测井作为降水井使用。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以PDF格式查看
关键词:深水降水、抽水试验、渗透系数、影响半径
1 工程概况
引江济汉工程是一条引长江水到汉江的特大型干渠,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航工程是结合引水干渠建设沟通长江、汉江中游航线的一项航运工程。工程所在地位于江汉平原中偏西北部,从长江上荆江河段引水到汉江兴隆河段,地跨荆州、荆门、潜江三市。引江济汉通航工程依托引江济汉干渠,两端另辟有进出口和连接河段(引航道),进出口处分别布置一座三级船闸,船闸最大通航船舶为2×1000t级船队。出口船闸布置在汉江右岸潜江市高石碑镇,与干渠出水口相依。本工程自然地面标高32.7m,基坑开挖深度11.6m、12.6m、12.6m.
本次抽水试验的目的:(1)通过抽水试验了解含水层富水性、查明含水层的地层结构、复合含水层的渗透系数。获取本地段综合地层渗透系数k,,影响半径R。(2)通过抽水试验,选取合适的井型结构等有关抽水井的参数。(3)根据抽水试验结果确定一期工程的深井降水方案。
2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2.1气象水文
场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场区平均气温15.9~16.6℃,最冷月份为1月份,最热月份为7月份。年平均降雨量为1087.3mm,降雨多集中夏季,冬季较少。
2.2 场地土层分布情况
根据试验井施工过程中的取样结果和地勘报告,按照地层岩性和物理性质指标,场地土层自上而下可分为6层:
(1)粉土(Q4s):主要为亚砂土,较松散,土质均一,砂感明显,粘性差,厚度约为2.0m。
(2)淤泥质粘土(Q4 al+1):灰色,饱和,软塑。土质细腻,粘性强。厚度约为1.0m。
(3)粘土(Q4al):灰色、黄褐色,可塑为主,局部硬塑,厚度8.0~9.0m。
(4)细砂(Q4al):青灰色,饱和,中密,颗粒较细,厚度约为9.0m。
(5)中砂(Q4al):青灰色、黄褐色,饱和,稍密~中密,颗粒较粗,不均匀,含砾石,厚度约为5.0~8.0m。
(6)圆砾(Q3al):以白色、黄色、灰色石英砂岩、浅红色火成岩为主,卵石磨圆度高,多成次圆状。卵石粒径一般为2~8cm,少数8~10cm,其他为砾石和中粗砂。
2.3 水文地质条件
汉江每年7~10月份为主汛期,11月~次年4月为工程区内的枯水期。本场地主要有两个含水层组,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细砂孔隙潜水含水组,下部为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砂砾石孔隙承压水含水层组。
孔隙承压水赋存于细砂、中砂和圆砾层中,埋藏于相对隔水的粘土层之下,含水层厚度70m左右,含水量丰富。
3.抽水试验设计
3.1.抽水井及观测井的设计与布置
结合前期所提供的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尽量利用布设的降水井作为抽水试验井,试验井布置在上导航墙左侧辅导航道墙內侧,抽水试验的布置见图1.图中,一口抽水试验井,两口观测井。
3.2施工完成情况
整个现场试验工作,自2009年11月22日设备、人员进场至2009年12月3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量。主要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
表1抽水试验工作量统计表
3.3抽水试验方法
用多孔抽水非完整井试验,在1个抽水孔内抽水,在2个观测孔内观测水位。
抽水设备采用电潜力泵,出水量测量采用水表,水位观测采用万用表。在量测前分别对各个观测设备进行了校核,现场由一名指挥人员专门负责计时和发布观测指令,抽水主井和观测孔的各次观测在同一时间进行,基本消除了时间差的影响。
稳定流抽水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80m3潜水泵进行抽水,第二阶段使用50m3潜水泵进行抽水。动水位稳定后,进行恢复水位观测,抽水过程中对所有井进行观测,同时记录水位和出水量。
(1)静水位观测在试验性抽水结束后,正式抽水前进行,观测时间间隔:每60min观测1次,2h内变幅不大于2cm,且无持续上升或下降趋势,视为稳定。
(2)动水位及出水量的观测
抽水时的动水位,出水量必须同时进行观测,观测时间的间隔,取决于动水位和出水量的变化情况。在抽水开始后的第5、10、15、20、30、40、50、60分钟各测一次,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直至水位稳定。
(3)恢复水位的观测
抽水试验结束或在抽水中途因故停抽,应观测抽水孔和观测孔的恢复水位,在停抽后第5、10、15、20、25、30分钟进行观测,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直至水位稳定。
(4)稳定水位的观测
要求每30~60分钟测定一次,抽水孔的水位波动值不大于3cm,观测孔的水位波动值不大于1cm,即为稳定水位,稳定延续时间不少于4小时。实测出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应小于平均出水量的3%。
(5)抽水试验现场资料整理
抽水过程中,及时进行了资料整理,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 试验结果计算与分析
按照《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SL320-2005)中6.2.2条的规定,在计算过程中采用了规范附表B表-2中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k 为含水层渗透系数( m/d); Q为管井用水量,即抽水量( m/d);S1、S2为第一个观测井、第二个观测井水位降深(m);r1、r2为第一个观测井、第二个观测井与抽水井的距离(m);l为滤水器长度(m)。
根据式中(1)、(2)计算结果如表2。
由于试验井是根据初勘报告进行设计的,实际施工过程中,降水井管进入了圆砾层2m左右,导致得到的渗透系数偏大,建议渗透系数k取值23m/d~25m/d,影响半径r取值200m。
5.降水设计
根据抽水试验所得参数,采用天汉降水软件对基坑降水进行设计。滤水管外侧包裹一层钢板网,钢板网外侧为3层60目纱网,纱网用铁丝固定牢靠,井管采用300mm~325mm钢管,降水井成孔直径550 mm~600mm,,内填砾石和粘土球,3口实验井内置80t水泵,其余降水井内置100t水泵。
天汉降水软件计算参数取值如下:渗透系数k=24.5m/d;影响半径R=200m;含水层厚度H=57m.
为便于施工和降水工程造价,设计取值偏低,建议在基坑周边布设4~6口观测井,成井结构与降水井相同,以便于观察降水效果,若实际过程中发现水头过高,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可将观测井作为降水井使用。
6.结论
(1)根据野外地质调查与勘探,查明了高石碑船闸主体工程一期基坑场地地层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耕植土、淤泥质土、粘土、细砂、中砂、圆砾。场地主要有两个含水层组,上部为细砂孔隙潜水含水层组,下部为砂砾石孔隙承压水含水层组。
(2)通过现场抽水试验了解了场地含水层富水性,获取本地段综合地层渗透系数k,影响半径R。
(3)通过抽水试验施工,选取合适的井型结构等有关抽水井的参数:渗透系数k=24.5m/d,影响半径R=200m,含水层厚度H=57m.。
(4)根据抽水试验结构确定一期工程的深水井降水方案,建议在基坑周边布设4~6口观测井,成井结构与降水井相同,以便于观察降水效果,若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现水头过高,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可将观测井作为降水井使用。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以PDF格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