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历史教学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ying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关注的热点,情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与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的地位。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国著名学者朱小蔓教授认为:“情绪、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
  教学,教学,既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流动过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尤为重要。那么,我在课堂上是怎样激起学生内心的浪花,拨动学生历史“心弦”呢?
  
  一、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作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相长。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二、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以情激情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师生之间坦诚、无拘无束的交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的。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在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已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应该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新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师生平等的课堂气氛下,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火花而无须压抑,不怕别人的笑话。“标准”这个词,应从新课改的课堂中走开,解除学生的思想桎梏,还课堂给学生,提倡“百家争鸣”的课堂气氛。
  
  三、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启趣”
  
  正如演员要想感动观众,就必须先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那么观众才会被感动。同样道理,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如:
  1.创设悬念情境。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创设悬念,恰当质疑,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识心理,激发求知欲望。(1)创设悬念可以选择在一节课的开头,通过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教材内容的兴趣。(2)创设悬念还可以选择在一节课的讲途中和课的节尾,这样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由于留下了悬念,不仅让学生回味,又为下节课的讲授作了铺垫。
  2.创设动态情境。运用电影、录像、幻灯、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特定情境,给学生以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段;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借助录像《开国大典》片段,通过这些手段创设动态情境。
  3.创设比较情境。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比较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就是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横向比较就是把同时期发生在不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比较情境,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和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都能创造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复习课是一种再现教学内容,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深化基础的课型。复习课教学的主要环节,是通过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科学方法,对学生大脑皮质处于潜意识状态的已学知识唤起全部记忆,牢固掌握并进一步形成能力的过程。上好复习课能达到整体记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温故而知新”,强调了复习的重要,但由于多年固定的复习模式,使学生一提起复习课便没有了兴趣。为了克服学生的审美疲劳,复习课确实需要老师们动脑
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课在课程改革浪潮推动下,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做了不少新的探索和尝试。在追求素质教育理念下,它强调社会性与个体性统一,注重生活化,使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紧密、更客观,教与学更易于操作。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仍然觉得这门课程空洞、枯燥、乏味。   究竟如何扭转学生这种消极心理定势,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上下工夫。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素质教育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变能力。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鼓励学生实践创造,逐步使他们形成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学风。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古语云:“学始于思,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由于略读课文不在考试范围内,因此,老师们对这类课文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精读课文,长期以来略读课的教学往往处在认认字词,读读课文的水平。其实略读课文当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鲜活的文本沉睡在师生心灵的角落里,渐渐失去了生命的亮色。如何让这一宝贵的资源充分地展示自己的魅力,让略读课重新恢复生命的亮色呢?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根据单元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略读
历史科目,一向是学生感到比较头痛的科目,也是学生历来不够重视的科目,因为历史科目内容繁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纷繁复杂,而且不少历史事件时代久远,离现实较远。因此,不少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学习缺乏兴趣,从而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冷落历史科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改正学生不重视历史科目的错误倾向,端正学生的
2006~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全国卷)均采用材料作文命题方式,即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畫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此类作文,有人称之为“新材料作文”。  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常常是一个小故事、一则寓言、一幅漫画、一首诗歌、一组对话、几句相同或相反的名言或俗语等等。审题时必须整体把握材料,弄懂
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正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涉及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无论是从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还是评价机制来看,无不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一、从培养目标看,高中政治新课程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在保持了以往命题的成功之处之外,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浓厚的人文色彩、凸显的科学意蕴和鲜活的试题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为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笔者仅就客观题部分进行浅析,以求教于诸位方家,并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开放:拓展能力培养和考查的空间    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这是新
显性知识又称为“明确知识”、“明言知识”或“言名知识”等,指的是“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表示的知识”,在教材中是显而易见的。所谓隐陛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通常是指课本文字没有直接表述而实际上隐藏在其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联系。在历史课本与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这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或是经验不足,很多教师对隐性知识尚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近年来,伴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快速推进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对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就相对滞后。纵观历届中考阅卷情况,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历来是考生的一个薄弱环节。其症结在于写作内容贫乏,用汉语思维方式造句。谋篇布局与衔接能力弱等方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初三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一、加大词汇、句型用法训练    词汇是组句的基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