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晋祠圣母殿侍女像雕塑中蕴含着一种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价值指导下的造型模式化的女性形象;而向京的女性雕塑中也给人一种蕴含特殊精神情感的女性雕像的感觉,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变化,这是中国女性雕塑在思想文化中人性释放。
【关键词】:女性;人性;晋祠圣母殿侍女像:向京;女性雕塑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该圣母殿侍女像制作于北宋元佑年间,主体像圣母邑姜,身披蟒袍,头戴凤冠,气宇不凡端坐于凤椅上,雍容华贵的服饰中更显端庄慈祥。42尊宫女宦官,其中侍女彩塑,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女性的生活细节:手持日常用品,各守其职,他们体态优美,从细微的容貌、表情和动作中显示了不同气质风度。从她们的形态、服饰以及手持的物品来看,这些侍女像虽等距离站立但毫不呆板,动态各异,各司其职,表情生动自然,显示出塑造生活形象的高度水平,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封建高度集中的男权对女性的不公。
向京,中国当代知名女雕塑家。她的艺术一直被认为和女性艺术有关,往往被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可是向京本人却一直否认。她本人说是因为不愿被狭隘化,不管人的成长还是作品的成长都是自觉的过程,如何认识自己和人类的存在事实,并且如何让人认识你,有机会发声,都是需要时间的过程。她很幸运作为艺术家,可以在艺术中获得成长,自我成长的深入让她能够真正面对女性话题。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人性在向京的雕塑中的释放表现:喜怒哀乐,麻木无情,悲观失望,意识,潜意识,或是青春期关于性的种种表现。
中国古代雕塑家大多为匠人,奉命为皇权与宗教服务,再高明的雕塑艺术家也是千萬匠师中的一名,因此个人风格很难得到体现,作品中的个性更是无从谈起,人性的压抑显然易见。直到二十世纪由“塑菩萨”转入“塑人”,雕塑中的人性才得以发展释放。人性的释放主要有几个方面:精神、造型、环境。这三个特征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我们就从中国传统女性雕塑与以向京为代表的现代女性雕塑的不同中分析蕴含其中的女性人性的释放。
一、精神中人性的释放
从美学背景来看,在中国占主导思想的儒家认为宇宙是一个以“家”即父权政治体制为中心的结构。他强调的思想使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人物的表情都很含蓄、节制,这一特点放在侍女雕塑或绘画上就更加明显。“中和美”还隐含着一种男权主义。天人合一在中国本质上是强调等级制度和男性权威的。在这其中合一的前提是一者支配另一者,女人必须服从男人,接受男人的支配。这就大大束缚了女性人性的释放。
女性雕塑一直是男性视觉审美需求的结果。两宋时期,理学思想更进一步强化了“男尊女卑”,对女性从言行举止到仪容外貌都做了约束。《女教篇》载:“勿出中门,勿窥穴僚,勿越墙……惟女之容贵于和婉。”这其中就是儒家对女性人格的设计,它压抑了女性人性的独立发展,难怪连宫妓都有女道士般的安详清净。中国古代仕女画历史不同时期的社会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魏晋时期以飘逸为美,盛唐时期以丰腴为美,两宋时期以朴实为美,明清时期以清瘦为美。然而无论审美标准如何变迁,笼罩在仕女画中那般温良娴静的气息是不变的。所以晋祠的侍女像正是在这种环境中被压抑成了温良娴静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思想的解放运动开启了中国女性的天窗。我们在向京的作品中看到了女性完全的释放。在向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本能,自我超我和自我,潜意识性欲的发展。弗洛伊德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把潜意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意识仅占一个次要地位。“潜意识是人格中最模糊、晦涩、混乱的部分,是人的心理经验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了与生俱来的所有遗传素质,也包括了猖獗的性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正是着这种精神化的思想促使了向京女性雕塑艺术的形成。
二、环境中人性的释放
王朝闻先生提出的雕塑精神环境是指雕塑形象对观众在感受上的反映。她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幻化出与雕塑主体相关的气氛场面和精神空间。他要求雕塑家创作人物形象时在动态、表情形式诸方面均应“身临其境”去构思设定,创造一种精神的“气场”。
晋祠属于传统美术中的另外一种普遍情况,即由多种艺术形式构成的艺术综合体。每个综合体——殿堂,石窟寺,或墓葬——常常经过整体设计,其中建筑,绘画,雕塑的配置具有强烈的宗教或礼仪的意义。人性受到宗教﹑礼仪等高度的限制,然而展览在博物馆或展览馆的向京的作品根本不同于摆放在祠堂中的侍女像。向京的雕塑形成很大程度上或是为了挑战和反叛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美学观念,或是为了体现特定的文学主题与精神内涵,或是出于揭示个人生活和情感的体验,或是出于对特定时代的文化及社会问题的显露以及哲理的隐喻,也就是说,他们往往是带着特定的艺术和文化道德问题而进行的个性化探索。她的作品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人们在欣赏时是怀着欣赏而不是瞻仰的态度,这也是雕塑中人性释放的一种表现。
我们知道,在现今的美术史上,艺术早就摆脱了经典的或传统意义上的美术范畴及其观念的束缚,而更多的使艺术的文化角色和价值意义延伸到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精神分析学的领域,也更加关注艺术的形态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必然关系及其内省的精神意义。
90年代中期以后,物欲化的消费观念意识形态开始笼罩中国,这种具有全球化背景的意识形态开始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套新的世俗社会的价值观。在这个世俗化的时代,人充满欲望,具有无限地位无欲追求,同时他也努力追去实现这种欲望的能力,而向京的作品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的表现。
小结
中国美术史在几千年的发展流变中呈现出形式多样的艺术形态,但其中有一种相对永恒的东西却一直存在其中,它就是中国艺术的本体。这个本体决定了中国艺术独特的民族特点。正如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指出的:“这个本体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既超越、又内在;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是为审美的形而上学。”
当代雕塑的新的倾向是消解传统价值,以解构、颠覆、调侃、反讽、挪用等方式,展现这个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也正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着人性。
向京曾说:“我们总能在无数作品中找到内容(大多时候他们如此相同的聒噪,几乎达到一盆青蛙在盛赞炎夏的残酷与浪漫)可难找语言。人们在交头接耳中运用语言,语言在空中飘荡,但很难找到人性——看来,人性是最难的语言。
在艺术的长河中,我們很难挖掘人性,但并不代表艺术家就此结束人性的释放,相反人性将在艺术家的不断构思中释放。
参考文献:
[1]王朝闻《雕塑雕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胥建国《精神与情感——中西雕塑的文化内涵》,商务印书馆,2003。
[3]王朝闻《中国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吴为山《我看中国雕塑的风格特质》
[6]向京《细节向京的世界》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关键词】:女性;人性;晋祠圣母殿侍女像:向京;女性雕塑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该圣母殿侍女像制作于北宋元佑年间,主体像圣母邑姜,身披蟒袍,头戴凤冠,气宇不凡端坐于凤椅上,雍容华贵的服饰中更显端庄慈祥。42尊宫女宦官,其中侍女彩塑,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女性的生活细节:手持日常用品,各守其职,他们体态优美,从细微的容貌、表情和动作中显示了不同气质风度。从她们的形态、服饰以及手持的物品来看,这些侍女像虽等距离站立但毫不呆板,动态各异,各司其职,表情生动自然,显示出塑造生活形象的高度水平,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封建高度集中的男权对女性的不公。
向京,中国当代知名女雕塑家。她的艺术一直被认为和女性艺术有关,往往被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可是向京本人却一直否认。她本人说是因为不愿被狭隘化,不管人的成长还是作品的成长都是自觉的过程,如何认识自己和人类的存在事实,并且如何让人认识你,有机会发声,都是需要时间的过程。她很幸运作为艺术家,可以在艺术中获得成长,自我成长的深入让她能够真正面对女性话题。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人性在向京的雕塑中的释放表现:喜怒哀乐,麻木无情,悲观失望,意识,潜意识,或是青春期关于性的种种表现。
中国古代雕塑家大多为匠人,奉命为皇权与宗教服务,再高明的雕塑艺术家也是千萬匠师中的一名,因此个人风格很难得到体现,作品中的个性更是无从谈起,人性的压抑显然易见。直到二十世纪由“塑菩萨”转入“塑人”,雕塑中的人性才得以发展释放。人性的释放主要有几个方面:精神、造型、环境。这三个特征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我们就从中国传统女性雕塑与以向京为代表的现代女性雕塑的不同中分析蕴含其中的女性人性的释放。
一、精神中人性的释放
从美学背景来看,在中国占主导思想的儒家认为宇宙是一个以“家”即父权政治体制为中心的结构。他强调的思想使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人物的表情都很含蓄、节制,这一特点放在侍女雕塑或绘画上就更加明显。“中和美”还隐含着一种男权主义。天人合一在中国本质上是强调等级制度和男性权威的。在这其中合一的前提是一者支配另一者,女人必须服从男人,接受男人的支配。这就大大束缚了女性人性的释放。
女性雕塑一直是男性视觉审美需求的结果。两宋时期,理学思想更进一步强化了“男尊女卑”,对女性从言行举止到仪容外貌都做了约束。《女教篇》载:“勿出中门,勿窥穴僚,勿越墙……惟女之容贵于和婉。”这其中就是儒家对女性人格的设计,它压抑了女性人性的独立发展,难怪连宫妓都有女道士般的安详清净。中国古代仕女画历史不同时期的社会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魏晋时期以飘逸为美,盛唐时期以丰腴为美,两宋时期以朴实为美,明清时期以清瘦为美。然而无论审美标准如何变迁,笼罩在仕女画中那般温良娴静的气息是不变的。所以晋祠的侍女像正是在这种环境中被压抑成了温良娴静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思想的解放运动开启了中国女性的天窗。我们在向京的作品中看到了女性完全的释放。在向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本能,自我超我和自我,潜意识性欲的发展。弗洛伊德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把潜意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意识仅占一个次要地位。“潜意识是人格中最模糊、晦涩、混乱的部分,是人的心理经验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了与生俱来的所有遗传素质,也包括了猖獗的性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正是着这种精神化的思想促使了向京女性雕塑艺术的形成。
二、环境中人性的释放
王朝闻先生提出的雕塑精神环境是指雕塑形象对观众在感受上的反映。她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幻化出与雕塑主体相关的气氛场面和精神空间。他要求雕塑家创作人物形象时在动态、表情形式诸方面均应“身临其境”去构思设定,创造一种精神的“气场”。
晋祠属于传统美术中的另外一种普遍情况,即由多种艺术形式构成的艺术综合体。每个综合体——殿堂,石窟寺,或墓葬——常常经过整体设计,其中建筑,绘画,雕塑的配置具有强烈的宗教或礼仪的意义。人性受到宗教﹑礼仪等高度的限制,然而展览在博物馆或展览馆的向京的作品根本不同于摆放在祠堂中的侍女像。向京的雕塑形成很大程度上或是为了挑战和反叛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美学观念,或是为了体现特定的文学主题与精神内涵,或是出于揭示个人生活和情感的体验,或是出于对特定时代的文化及社会问题的显露以及哲理的隐喻,也就是说,他们往往是带着特定的艺术和文化道德问题而进行的个性化探索。她的作品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人们在欣赏时是怀着欣赏而不是瞻仰的态度,这也是雕塑中人性释放的一种表现。
我们知道,在现今的美术史上,艺术早就摆脱了经典的或传统意义上的美术范畴及其观念的束缚,而更多的使艺术的文化角色和价值意义延伸到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精神分析学的领域,也更加关注艺术的形态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必然关系及其内省的精神意义。
90年代中期以后,物欲化的消费观念意识形态开始笼罩中国,这种具有全球化背景的意识形态开始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套新的世俗社会的价值观。在这个世俗化的时代,人充满欲望,具有无限地位无欲追求,同时他也努力追去实现这种欲望的能力,而向京的作品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的表现。
小结
中国美术史在几千年的发展流变中呈现出形式多样的艺术形态,但其中有一种相对永恒的东西却一直存在其中,它就是中国艺术的本体。这个本体决定了中国艺术独特的民族特点。正如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指出的:“这个本体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既超越、又内在;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是为审美的形而上学。”
当代雕塑的新的倾向是消解传统价值,以解构、颠覆、调侃、反讽、挪用等方式,展现这个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也正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着人性。
向京曾说:“我们总能在无数作品中找到内容(大多时候他们如此相同的聒噪,几乎达到一盆青蛙在盛赞炎夏的残酷与浪漫)可难找语言。人们在交头接耳中运用语言,语言在空中飘荡,但很难找到人性——看来,人性是最难的语言。
在艺术的长河中,我們很难挖掘人性,但并不代表艺术家就此结束人性的释放,相反人性将在艺术家的不断构思中释放。
参考文献:
[1]王朝闻《雕塑雕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胥建国《精神与情感——中西雕塑的文化内涵》,商务印书馆,2003。
[3]王朝闻《中国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吴为山《我看中国雕塑的风格特质》
[6]向京《细节向京的世界》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