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长什么样?我是男孩还是女孩?别人是怎么评价我的?”这一系列的问题聚焦于一个中心——儿童的自我感正在逐渐形成。儿童通过与人和生活环境中物品的最初互动,形成了组成自我的三个关键因素: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尊。
一、我长得什么样?——儿童自画像与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伴随着个别化过程的发生而出现,将自我区别于环境中的其他事物。儿童在2岁左右,开始有了一种意识,即他就是他自己。自画像对于儿童认识自己、知道“我”有重要意义。
《这是我》绘画活动准备中,为了让幼儿能够很好地观察自己,从而能够通过绘画表现自己,我请幼儿从家里带来了镜子,通过镜子观察自己。“你看到自己了吗?你的脸上都有什么?长什么样子的?”“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脸上有眉毛、眼睛、鼻子、嘴巴。我们脸的两边还有耳朵呢!”“我的眼睛有点小。”我鼻子好像是圆形的,下面还有两个小洞洞。”“你们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有几只手呢?你们的腿下面是什么呢?”幼儿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他们知道自己长着两只手,每只手上有五根手指;他们认为他们的身体是有点圆的,也有的能够说出身体是椭圆形的;身体下面有两条腿,两只脚。
当看完、说完自己之后,幼儿在一张空白的纸上,选择自己喜欢颜色的蜡笔,大胆绘画。不一会儿,辰辰举手说:“老师,你看我画的。这是我!我还画了头发呢!”图画中的辰辰有了竖起来的短发,圆圆的脸上点了几点,辰辰说,这是他的眼睛和鼻子。辰辰还画出了圆圆的肚子,用两条向下画的斜线表征身体的大部分和两条腿。(见国1)“老师!你看我畫的!我还拿着一个苹果呢!”博博举起他的画。在他的画中有圆形的头,面部出现了用小圆表征的眼睛,卵圆表征的鼻子,以及交叉线表征的嘴巴。大卵圆形表征身体部分,两块类似长方形的表征手臂,在身体下方也画了两个长条形表征腿。通过一条线连接一个苹果,这条线与手臂连接。(见图2)这时萱萱说:“老师!你看我画得漂亮吧!”我问道:“萱萱,哪一个是你呀?”萱萱指着左边说,“老师,你看!这个就是我!”“蛮漂亮的。你的眼睛在哪里呢?”她指着一个大一点的圆中间的几个重叠在一起的小圆说:“这里就是啊!”(见图3)佳佳也拿着她的画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的家人!”(见图4)这时琪琪拿着她的画说:“老师,这是我的家人!这是爸爸、妈妈,这是哥哥,还有我!”(见图5)
在研读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这本书之后,我尝试使用书中的一些观点来分析班级儿童的自画像。本次绘画活动共回收了画作28份,其中自画像26份,伴行画像2份。从画像表征上分,初级表征性绘画13份、蝌蚪人画作5份、画出一维四肢的画作7份、画出二维四肢的画作3份。在所有画作中,按照系列—顺序假设作画,并有头部(包括五官)、身体、二维四肢的人物画是班级4岁左右儿童人物画的最高发展水平,占总画作的10%。分析初级表征性绘画的13份作品中:7份作品处于马休斯所说的“动作表征”水平,即肌肉动作和表征直觉融合在一起,画笔在纸的边界之内,画出一些水平或垂直结构的螺旋线;另有6份作品是以圆形或者卵圆形为代表的表征性绘画。蝌蚪人画作中:1份画作缺少身体;4份画作缺少手臂。
纵观整个《这是我》绘画活动,在绘画开始之前言语表达的时候,多数幼儿能够说出自己的五官特征与身体特征,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与他人不同,这是儿童最初的自我意识。其中39.2g%的幼儿能够通过头发的长短来表征自我。另外,从自画像的内容表现来看,五种不同水平与幼儿年龄有一定相关,但并无绝对正相关,即并不是年纪最大的幼儿对自画像的表征水平最高。
二、我是男孩还是女孩?——儿童自我概念中的性别特征
自我概念是儿童的特征、能力、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结合,使儿童区别于其他人。自我概念超越以人皮肤为界的物质实体,它是一种心理的建构,界定“我”“非我”概念。虽然据《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一书中所言,儿童在学步期已经可以描述自己的年龄和性别分类特征,但是我班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观察、区分男孩、女孩,并掌握男孩、女孩的外貌特征还未尝试过。因此,社会活动《男孩女孩》就应运而生。
“熙熙,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啊?”“我是女孩。”“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女孩啊?”“我扎了一个辫子。”“那你们说哲哲是男孩还是女孩呢?”“男孩!”班级儿童齐声应道。“哲哲是个小男孩,这个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他的头发短短的。”“因为他穿着灰色的衣服。”看到班级幼儿基本能够说出来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我决定和他们玩一个开火车的游戏。第一次游戏由我来当火车司机。“旅客朋友们,开往北京的火车马上就要出发了。请要前往北京的男孩抓紧上车,火车马上就要出发啦!呜……”我拉起了汽笛,请所有的男孩依次跟在我的后面,嘴巴里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双手在身体两边做圆弧状。火车开始出发了,可是轩轩还坐在位子上。我将火车“咔嚓咔嚓”开到轩轩旁边,只听涛涛叫道:“轩轩,你是男孩,你是男孩!快点上车啊!”轩轩有点不明就里,但也跟了上来。嘉嘉看到之后自己坐在位子上,大笑起来。这时候,小俊喊了起来:“嘉嘉,你也快上车啊!男孩!男孩!你也是男孩!”这下子所有的男孩都上了火车。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说:“北京站到了,请所有小男孩下车!”男孩们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之后,我又开火车带女孩去“上海”转了一圈。看到孩子们玩这个游戏时很愉悦,我决定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分别做火车司机,将这个游戏延伸到日常集体活动之后的过渡环节。就这样,第二次游戏开始了!“熙熙小朋友,你当女孩们的火车司机,带着你的女孩乘客向目标地——卫生间进发吧!”听到这样的话,熙熙很神气地在前面带着所有的女生“咔嚓咔嚓”进入了卫生间。之后,熙熙又将女孩们“咔嚓咔嚓”地带出卫生间,来到生活区准备喝水。“老师!我也要当火车司机!”涛涛高高地举起他的手。“好!这次就由你来当男孩专列的列车长吧!你准备好了吗?”我用鼓励性的语言说道。“准备好了!”涛涛信心满满地回答道。“那你们就出发吧!”“咔嚓咔嚓”男生专列有序地开动起来。 4岁左右的幼儿大多数能够很好地分清,并说出男孩、女孩明显的外貌特征。通过“男孩专列”“女孩专列”让男女生上卫生间能区分,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发展自我概念。性别特征作为幼儿描述自己最初的关注点,只是一个初级的切入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自己的认知也日益成熟。比如,彤彤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我叫彤彤,我今年4岁半了!我是女孩,我有一个小弟弟,小弟弟还要妈妈喂奶呢!”这种自我概念的界定不仅使用了姓名、年龄、性别,还介绍了自己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自我的认知越来越复杂。
三、别人是怎么评价我的?——别人评价对儿童自尊的影响
自尊即对自己评价的能力,一般有三种维度:价值、能力和控制力。其中,人们评价和喜欢他们自己的程度以及领会他人对其评价的程度,就是衡量其价值的尺度。通过观察,4岁左右的幼儿更在意的是自尊中的价值维度。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幼儿,非常在意教师、家长以及同伴的评价,这些评价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幼儿的自尊心。
一次数学活动上,我提供了花、小鸟、雪花片、瓶盖、贝壳等多种材料,请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数字。班上多数幼儿能够点数出来,而且每当我要请一个幼儿上来试试的时候,我都能看见他们闪亮、自信的眼神。这一次,我请了这学期刚转过来的小宇回答。小宇微笑地看着我,信心满满。可是他大声说出的答案是错的,这时其他的小朋友们大声笑起来。听到大笑声,小宇双手抱臂,嘴巴噘了起来。大家的笑声还没有停止,小宇身体顺着椅子往下滑,双手开始揉眼睛,哭了起来。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一书中提及“自尊的重要性”时说:“无论人的自尊是高还是低,是否起促进作用,都对人们在人生中获取喜悦和满足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自我感觉,影响对他人反应的期待,影响对自己能完成什么样的任务的想法。”自尊心较强的儿童一般能够对自己做出较高的评价,从而进一步在人生中获得喜悦与满足感。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为成人,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让儿童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人。小宇的答案固然不对,但同伴的哄笑无疑伤害了他的自尊。他通过噘嘴、抱臂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可是其他孩子依然无视,在这个时候,他只能通过哭泣这种更为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当我深入剖析小宇行为背后的动机之后,站在小宇的角度,更能体会小宇的孤独与无助。在深入学习《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和《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的“勇气圈”部分内容之后,我决定在班级构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朋友圈”。等班級里所有小朋友安静之后,我在一段音乐声中与小宇进行谈话:“小宇,你没有回答出问题是不是很沮丧?”小宇点点头。“其实,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我们大家不会因为一点点错误就不喜欢你的,我们都很喜欢你!”说完,我充满肯定地看着他。他微笑地看着我。“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宇吗?”“喜欢!”“我们每个人的肚子都是很大很大的,能够装得下很多很多好吃的食物。比如中午我们吃的鱼、包菜和胡萝卜,我们可以把它们都装进肚子里。所以对别人的错误我们也要学习包容。”小朋友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点小错误就像我们不喜欢吃但是又很有营养的菜,它们让我们的人生更有包容性,也让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人。宝宝们,你们愿意成为更好、更棒的人吗?”“愿意!”听到这么脆生生的回答,我非常感动。为了在班级营造积极、鼓励的“朋友圈”,日常活动时我也注意自己的言行,每次做操的时候,我看到幼儿认真的样子,总是会表扬他们:“你认真做操的样子可真神气!”听到这样的话语,我观察到多数幼儿都会比以前更认真一些,还有孩子会满眼期待地看着我说:“老师!我也很棒!我很认真!”环顾一圈,我就会发现更多更期待的眼神。就在这样一种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朋友圈”中,我班幼儿的自尊心也在慢慢良性地成长。
4岁左右儿童自我感初成,在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方面都有了初步的自我体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幼儿也都是富有个性、各不相同的,每位幼儿身上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发现,继而肯定他们。
一、我长得什么样?——儿童自画像与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伴随着个别化过程的发生而出现,将自我区别于环境中的其他事物。儿童在2岁左右,开始有了一种意识,即他就是他自己。自画像对于儿童认识自己、知道“我”有重要意义。
《这是我》绘画活动准备中,为了让幼儿能够很好地观察自己,从而能够通过绘画表现自己,我请幼儿从家里带来了镜子,通过镜子观察自己。“你看到自己了吗?你的脸上都有什么?长什么样子的?”“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脸上有眉毛、眼睛、鼻子、嘴巴。我们脸的两边还有耳朵呢!”“我的眼睛有点小。”我鼻子好像是圆形的,下面还有两个小洞洞。”“你们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有几只手呢?你们的腿下面是什么呢?”幼儿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他们知道自己长着两只手,每只手上有五根手指;他们认为他们的身体是有点圆的,也有的能够说出身体是椭圆形的;身体下面有两条腿,两只脚。
当看完、说完自己之后,幼儿在一张空白的纸上,选择自己喜欢颜色的蜡笔,大胆绘画。不一会儿,辰辰举手说:“老师,你看我画的。这是我!我还画了头发呢!”图画中的辰辰有了竖起来的短发,圆圆的脸上点了几点,辰辰说,这是他的眼睛和鼻子。辰辰还画出了圆圆的肚子,用两条向下画的斜线表征身体的大部分和两条腿。(见国1)“老师!你看我畫的!我还拿着一个苹果呢!”博博举起他的画。在他的画中有圆形的头,面部出现了用小圆表征的眼睛,卵圆表征的鼻子,以及交叉线表征的嘴巴。大卵圆形表征身体部分,两块类似长方形的表征手臂,在身体下方也画了两个长条形表征腿。通过一条线连接一个苹果,这条线与手臂连接。(见图2)这时萱萱说:“老师!你看我画得漂亮吧!”我问道:“萱萱,哪一个是你呀?”萱萱指着左边说,“老师,你看!这个就是我!”“蛮漂亮的。你的眼睛在哪里呢?”她指着一个大一点的圆中间的几个重叠在一起的小圆说:“这里就是啊!”(见图3)佳佳也拿着她的画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的家人!”(见图4)这时琪琪拿着她的画说:“老师,这是我的家人!这是爸爸、妈妈,这是哥哥,还有我!”(见图5)
在研读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这本书之后,我尝试使用书中的一些观点来分析班级儿童的自画像。本次绘画活动共回收了画作28份,其中自画像26份,伴行画像2份。从画像表征上分,初级表征性绘画13份、蝌蚪人画作5份、画出一维四肢的画作7份、画出二维四肢的画作3份。在所有画作中,按照系列—顺序假设作画,并有头部(包括五官)、身体、二维四肢的人物画是班级4岁左右儿童人物画的最高发展水平,占总画作的10%。分析初级表征性绘画的13份作品中:7份作品处于马休斯所说的“动作表征”水平,即肌肉动作和表征直觉融合在一起,画笔在纸的边界之内,画出一些水平或垂直结构的螺旋线;另有6份作品是以圆形或者卵圆形为代表的表征性绘画。蝌蚪人画作中:1份画作缺少身体;4份画作缺少手臂。
纵观整个《这是我》绘画活动,在绘画开始之前言语表达的时候,多数幼儿能够说出自己的五官特征与身体特征,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与他人不同,这是儿童最初的自我意识。其中39.2g%的幼儿能够通过头发的长短来表征自我。另外,从自画像的内容表现来看,五种不同水平与幼儿年龄有一定相关,但并无绝对正相关,即并不是年纪最大的幼儿对自画像的表征水平最高。
二、我是男孩还是女孩?——儿童自我概念中的性别特征
自我概念是儿童的特征、能力、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结合,使儿童区别于其他人。自我概念超越以人皮肤为界的物质实体,它是一种心理的建构,界定“我”“非我”概念。虽然据《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一书中所言,儿童在学步期已经可以描述自己的年龄和性别分类特征,但是我班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观察、区分男孩、女孩,并掌握男孩、女孩的外貌特征还未尝试过。因此,社会活动《男孩女孩》就应运而生。
“熙熙,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啊?”“我是女孩。”“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女孩啊?”“我扎了一个辫子。”“那你们说哲哲是男孩还是女孩呢?”“男孩!”班级儿童齐声应道。“哲哲是个小男孩,这个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他的头发短短的。”“因为他穿着灰色的衣服。”看到班级幼儿基本能够说出来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我决定和他们玩一个开火车的游戏。第一次游戏由我来当火车司机。“旅客朋友们,开往北京的火车马上就要出发了。请要前往北京的男孩抓紧上车,火车马上就要出发啦!呜……”我拉起了汽笛,请所有的男孩依次跟在我的后面,嘴巴里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双手在身体两边做圆弧状。火车开始出发了,可是轩轩还坐在位子上。我将火车“咔嚓咔嚓”开到轩轩旁边,只听涛涛叫道:“轩轩,你是男孩,你是男孩!快点上车啊!”轩轩有点不明就里,但也跟了上来。嘉嘉看到之后自己坐在位子上,大笑起来。这时候,小俊喊了起来:“嘉嘉,你也快上车啊!男孩!男孩!你也是男孩!”这下子所有的男孩都上了火车。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说:“北京站到了,请所有小男孩下车!”男孩们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之后,我又开火车带女孩去“上海”转了一圈。看到孩子们玩这个游戏时很愉悦,我决定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分别做火车司机,将这个游戏延伸到日常集体活动之后的过渡环节。就这样,第二次游戏开始了!“熙熙小朋友,你当女孩们的火车司机,带着你的女孩乘客向目标地——卫生间进发吧!”听到这样的话,熙熙很神气地在前面带着所有的女生“咔嚓咔嚓”进入了卫生间。之后,熙熙又将女孩们“咔嚓咔嚓”地带出卫生间,来到生活区准备喝水。“老师!我也要当火车司机!”涛涛高高地举起他的手。“好!这次就由你来当男孩专列的列车长吧!你准备好了吗?”我用鼓励性的语言说道。“准备好了!”涛涛信心满满地回答道。“那你们就出发吧!”“咔嚓咔嚓”男生专列有序地开动起来。 4岁左右的幼儿大多数能够很好地分清,并说出男孩、女孩明显的外貌特征。通过“男孩专列”“女孩专列”让男女生上卫生间能区分,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发展自我概念。性别特征作为幼儿描述自己最初的关注点,只是一个初级的切入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自己的认知也日益成熟。比如,彤彤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我叫彤彤,我今年4岁半了!我是女孩,我有一个小弟弟,小弟弟还要妈妈喂奶呢!”这种自我概念的界定不仅使用了姓名、年龄、性别,还介绍了自己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自我的认知越来越复杂。
三、别人是怎么评价我的?——别人评价对儿童自尊的影响
自尊即对自己评价的能力,一般有三种维度:价值、能力和控制力。其中,人们评价和喜欢他们自己的程度以及领会他人对其评价的程度,就是衡量其价值的尺度。通过观察,4岁左右的幼儿更在意的是自尊中的价值维度。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幼儿,非常在意教师、家长以及同伴的评价,这些评价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幼儿的自尊心。
一次数学活动上,我提供了花、小鸟、雪花片、瓶盖、贝壳等多种材料,请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数字。班上多数幼儿能够点数出来,而且每当我要请一个幼儿上来试试的时候,我都能看见他们闪亮、自信的眼神。这一次,我请了这学期刚转过来的小宇回答。小宇微笑地看着我,信心满满。可是他大声说出的答案是错的,这时其他的小朋友们大声笑起来。听到大笑声,小宇双手抱臂,嘴巴噘了起来。大家的笑声还没有停止,小宇身体顺着椅子往下滑,双手开始揉眼睛,哭了起来。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一书中提及“自尊的重要性”时说:“无论人的自尊是高还是低,是否起促进作用,都对人们在人生中获取喜悦和满足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自我感觉,影响对他人反应的期待,影响对自己能完成什么样的任务的想法。”自尊心较强的儿童一般能够对自己做出较高的评价,从而进一步在人生中获得喜悦与满足感。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为成人,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让儿童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人。小宇的答案固然不对,但同伴的哄笑无疑伤害了他的自尊。他通过噘嘴、抱臂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可是其他孩子依然无视,在这个时候,他只能通过哭泣这种更为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当我深入剖析小宇行为背后的动机之后,站在小宇的角度,更能体会小宇的孤独与无助。在深入学习《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和《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的“勇气圈”部分内容之后,我决定在班级构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朋友圈”。等班級里所有小朋友安静之后,我在一段音乐声中与小宇进行谈话:“小宇,你没有回答出问题是不是很沮丧?”小宇点点头。“其实,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我们大家不会因为一点点错误就不喜欢你的,我们都很喜欢你!”说完,我充满肯定地看着他。他微笑地看着我。“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宇吗?”“喜欢!”“我们每个人的肚子都是很大很大的,能够装得下很多很多好吃的食物。比如中午我们吃的鱼、包菜和胡萝卜,我们可以把它们都装进肚子里。所以对别人的错误我们也要学习包容。”小朋友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点小错误就像我们不喜欢吃但是又很有营养的菜,它们让我们的人生更有包容性,也让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人。宝宝们,你们愿意成为更好、更棒的人吗?”“愿意!”听到这么脆生生的回答,我非常感动。为了在班级营造积极、鼓励的“朋友圈”,日常活动时我也注意自己的言行,每次做操的时候,我看到幼儿认真的样子,总是会表扬他们:“你认真做操的样子可真神气!”听到这样的话语,我观察到多数幼儿都会比以前更认真一些,还有孩子会满眼期待地看着我说:“老师!我也很棒!我很认真!”环顾一圈,我就会发现更多更期待的眼神。就在这样一种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朋友圈”中,我班幼儿的自尊心也在慢慢良性地成长。
4岁左右儿童自我感初成,在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方面都有了初步的自我体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幼儿也都是富有个性、各不相同的,每位幼儿身上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发现,继而肯定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