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禁烟的国家——早在明末,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因“心”与“燕”音同,忌讳吃烟意味着首部“燕”之不保,从而展开了政府层面的禁种禁吸活动。而如今,控烟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由于政府的税收、烟草公司的利润以及烟民的生理心理需求交织其中,使得控烟并不单单是一个医学问题。为了规避控烟压力,纾解道德危机,维护既有商业利益,如何研发出所谓“低害”香烟也成了烟草公司孜孜以求的目标。
让人上瘾的“尼古丁”不是主犯
要说人类与香烟之间纠缠又纠结的缘分本质上要归咎于尼古丁,“吸烟成瘾”就是尼古丁成瘾。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香烟每支至少合有10毫克尼古丁。点燃一支香烟,深吸一口,数秒内尼古丁就可以进入到血液,继而再通过脉络膜丛的被动扩敞和运输进入大脑。
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被认为是尼古丁作用的关键部位。这一系统始于腹侧被盖区,终于伏隔核,由多巴胺系神经元绀成。在尼古丁的作用下,这些神经元释放出神经递质多巴胺,从而使人感到愉快并形成癖好,在上述因素驱动下,尼占丁戎瘾就日渐形成。对尼古丁成瘾者而言,血液中的尼古丁水平下降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渴望吸烟,以重新获取尼古丁。据统计,有三分之一的美国吸烟者曾试图戒烟,但只有可怜的25%人群最终成功了。尼古丁虽然是成瘾的关键,但一些社会心理性因素亦不可忽视。比如银幕上“潇洒”吐着烟圈、弹着烟灰的偶像们。吸烟还能降低人们的紧张焦虑,平复不良情绪,因此有人会不自主地求助香烟“解忧”。
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研究显示,尼古丁与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现在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尼古丁在人体健康的威胁中扮演了主犯的角色。
杀手“焦油”
自20世纪以来,烟草逐渐流行到世界各个大陆,然而没过多久,烟草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便持续走高。1954年,英国医生理查德·多尔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首次指出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关联,接着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也肯定了多尔医生的结论。
但作为一种植物,烟草的主要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有机酸、蜡质、脂质、色素和烟草生物碱等,真正能置人于死地的成分其实很少,有害成分都是烟草燃烧过程中形成的。
分析表明,烟草燃烧后的成分虽然多这数千种,但多数有害成分集中于焦油之中,比如具有致癌作用的稠环芳烃(简称PAH)和促癌作用的酚类及亚硝胺。以前者中毒性最强的苯并[α]比为例,它能够与DNA共价结合,造成DNA损伤。当细胞修复系统无法修复这样的损伤时,就有可能带来致癌的风险。这些有害物质的生成需要同时具备两个重要条件。首先是高温,在烟草点燃后局部温度可高达700-800℃。在这一温度下,大部分碳氢化合物都会生产一定量的PAF。其次是缺氧,吸烟过程中,卷烟中的烟丝基本上都是在供氧不足的条件下完成燃烧的,这种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多种多烃自由基,辅以高温,经过一系列聚合过程,也会生成多种多样的PAF。
全世界都开始“控焦”
“控焦”似乎成为吸烟者唯一可以接受的、维护健康的方法,烟草公司纷纷打响了降焦之战。显然,“过滤”是最简单的手段,这也直接促成了香烟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发明——“过滤嘴”。据说滤嘴中的醋酸纤维、纸质材料、聚丙烯纤维,可将吸入人体的焦油量降低20%—50%。除了过滤材料,包装滤嘴用的水松纸上也可以做文章,利用激光、电火花或机械方法在水松纸上打出许多微小的空隙,使得抽吸过程中,外部空气更多地进入至滤嘴中,对烟气进行稀释,相对地降低焦油含量。据调查,欧美国家的市售卷烟中,绝大部分采用了滤嘴打孔技术。
借助种种降焦减害技术在卷烟生产中的应用,美国卷烟平均焦油量已经从1980年的38毫克/支下降到1990年的12毫克/支。在我国,成效也很显著,这一数字已由980—282毫克/支降至200S年的12毫克/支左右。
近来多数调查都发现,与普通卷烟相比,低焦卷烟对健康的危害并没有降低。比如,有科学家在2004年分析了参与美国癌症预防研究的90多万30岁以上的受试者在1982—1988年间肺癌死亡情况与卷烟焦油量的关系,发现与吸15—21mg标准焦油量卷烟的男性相比,吸食低于14mg标准焦油量卷烟的男性患上肺癌的风险并没有显著降低。还有人发现,低焦卷烟与普通卷烟对心血管系统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没有什么明显差异。目前,虽然烟草厂商为低焦卷烟戴上了看上去很美的桂冠。但科学家的共识却是,低焦卷烟并没有降低烟草危害,吸烟者要想降低与烟草相关疾病的风险,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彻底戒烟。
让人上瘾的“尼古丁”不是主犯
要说人类与香烟之间纠缠又纠结的缘分本质上要归咎于尼古丁,“吸烟成瘾”就是尼古丁成瘾。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香烟每支至少合有10毫克尼古丁。点燃一支香烟,深吸一口,数秒内尼古丁就可以进入到血液,继而再通过脉络膜丛的被动扩敞和运输进入大脑。
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被认为是尼古丁作用的关键部位。这一系统始于腹侧被盖区,终于伏隔核,由多巴胺系神经元绀成。在尼古丁的作用下,这些神经元释放出神经递质多巴胺,从而使人感到愉快并形成癖好,在上述因素驱动下,尼占丁戎瘾就日渐形成。对尼古丁成瘾者而言,血液中的尼古丁水平下降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渴望吸烟,以重新获取尼古丁。据统计,有三分之一的美国吸烟者曾试图戒烟,但只有可怜的25%人群最终成功了。尼古丁虽然是成瘾的关键,但一些社会心理性因素亦不可忽视。比如银幕上“潇洒”吐着烟圈、弹着烟灰的偶像们。吸烟还能降低人们的紧张焦虑,平复不良情绪,因此有人会不自主地求助香烟“解忧”。
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研究显示,尼古丁与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现在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尼古丁在人体健康的威胁中扮演了主犯的角色。
杀手“焦油”
自20世纪以来,烟草逐渐流行到世界各个大陆,然而没过多久,烟草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便持续走高。1954年,英国医生理查德·多尔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首次指出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关联,接着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也肯定了多尔医生的结论。
但作为一种植物,烟草的主要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有机酸、蜡质、脂质、色素和烟草生物碱等,真正能置人于死地的成分其实很少,有害成分都是烟草燃烧过程中形成的。
分析表明,烟草燃烧后的成分虽然多这数千种,但多数有害成分集中于焦油之中,比如具有致癌作用的稠环芳烃(简称PAH)和促癌作用的酚类及亚硝胺。以前者中毒性最强的苯并[α]比为例,它能够与DNA共价结合,造成DNA损伤。当细胞修复系统无法修复这样的损伤时,就有可能带来致癌的风险。这些有害物质的生成需要同时具备两个重要条件。首先是高温,在烟草点燃后局部温度可高达700-800℃。在这一温度下,大部分碳氢化合物都会生产一定量的PAF。其次是缺氧,吸烟过程中,卷烟中的烟丝基本上都是在供氧不足的条件下完成燃烧的,这种不完全燃烧会产生多种多烃自由基,辅以高温,经过一系列聚合过程,也会生成多种多样的PAF。
全世界都开始“控焦”
“控焦”似乎成为吸烟者唯一可以接受的、维护健康的方法,烟草公司纷纷打响了降焦之战。显然,“过滤”是最简单的手段,这也直接促成了香烟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发明——“过滤嘴”。据说滤嘴中的醋酸纤维、纸质材料、聚丙烯纤维,可将吸入人体的焦油量降低20%—50%。除了过滤材料,包装滤嘴用的水松纸上也可以做文章,利用激光、电火花或机械方法在水松纸上打出许多微小的空隙,使得抽吸过程中,外部空气更多地进入至滤嘴中,对烟气进行稀释,相对地降低焦油含量。据调查,欧美国家的市售卷烟中,绝大部分采用了滤嘴打孔技术。
借助种种降焦减害技术在卷烟生产中的应用,美国卷烟平均焦油量已经从1980年的38毫克/支下降到1990年的12毫克/支。在我国,成效也很显著,这一数字已由980—282毫克/支降至200S年的12毫克/支左右。
近来多数调查都发现,与普通卷烟相比,低焦卷烟对健康的危害并没有降低。比如,有科学家在2004年分析了参与美国癌症预防研究的90多万30岁以上的受试者在1982—1988年间肺癌死亡情况与卷烟焦油量的关系,发现与吸15—21mg标准焦油量卷烟的男性相比,吸食低于14mg标准焦油量卷烟的男性患上肺癌的风险并没有显著降低。还有人发现,低焦卷烟与普通卷烟对心血管系统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没有什么明显差异。目前,虽然烟草厂商为低焦卷烟戴上了看上去很美的桂冠。但科学家的共识却是,低焦卷烟并没有降低烟草危害,吸烟者要想降低与烟草相关疾病的风险,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彻底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