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1972年5月那一期以武元甲为封面的《时代》周刊,介绍武元甲的内容成为该期杂志的当然核心。当时武元甲已60岁,《时代》文章特别引述了法国人对他的评价,称武元甲是“被白雪覆盖的火山”,形容他外表平静但内心炽热。
越南著名将领、人民军大将武元甲10月4日去世,享年102岁。对于这位昔日的“抗美名宿”离世,各界予以高度关注。
武元甲曾三次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其时,武元甲正在指挥军队展开抗美斗争。
美国媒体纷纷对武元甲的去世予以大篇幅报道,对这位昔日对手大多持敬重之情。美国《纽约时报》以“把美国赶出越南的武元甲将军去世”为题,追忆了武元甲的军事作战理念及其个人风格。《纽约时报》说,支持武元甲的人将其与麦克阿瑟、隆美尔等军事天才并列,而批评他的人则认为,他的军事成功与不计士兵伤亡代价密不可分。
武元甲曾研究过毛泽东军事思想,撰写了有关游击战的军事书籍。他通过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闻名天下,开始成为西方国家重点关注的越南军事人物。
在越南战争中,武元甲被美国日益关注。翻开1972年5月那一期以武元甲为封面的《时代》周刊,介绍武元甲的内容成为该期杂志的当然核心。当时武元甲已60岁。《时代》文章特别引述了法国人对他的评价,称武元甲是“被白雪覆盖的火山”,形容他外表平静但内心炽热。
对于武元甲的军事成就,笔者不做赘述,本文撷取其人生中若干传奇跌宕的片段,给武元甲画个素描。
书生从戎
1911年8月25日,武元甲出生于越南广平省农村,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地主。家族中有威望的长辈给他起名武甲,别号文,以期他将来能够文武双全。因为其别号在学生时代和从军生涯里表现出的文气学识,在越南人民军内部还被经常尊称为“文兄”。
英国军事传记作者彼得·麦克唐纳在其1993年出版的人物传记《武元甲:越南的胜利者》中记录到,在最早就读的法国殖民统治下的学校里,武元甲就展现了过人的天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善于表达,“不论是写作还是口头上”。
参加了新越革命党后,他在反殖民学生运动中表现更加活跃,成为法国殖民当局中的危险分子,不久后被学校开除,并在1930年因为参加“反法国殖民统治”的学生运动被捕。出狱后,武元甲考入距家乡500多公里的河内大学,一边攻读法学学位,一边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并热衷于给一些支持越南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报纸投稿。
大学毕业时,武元甲虽然拿到了学位,却未能拿到法律执业资格证。这让他只能在河内的一所中学谋一个教员的工作,他之前积极投稿的《劳动报》《消息报》《我们的声音报》也吸纳他成为编辑。
1940年6月,武元甲加入由胡志明创立的印度支那共产党。彼时法属印度支那政府已将印度支那共产党宣布为非法组织,开始进行镇压,四处逮捕共产党人。武元甲不久后被迫向北越境逃亡到中国广西,可他新婚不久的妻子却被捕入狱,并亡于狱中。
在广西,武元甲见到了大他21岁的胡志明,此后一生追随。胡志明很快喜欢上了这位才识俱佳的年轻人,却也交给了从未当过兵也从未上过军事院校的武元甲一个艰巨的任务:“你要带兵打仗。”
越南一代开国名将武元甲的戎马生涯就此起步,他开始训练由34个人组成的小分队,这些人都是来自越南北部的农民,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甚至连步枪都没摸过。数年后,他就成为越南解放军总指挥。1945年随胡志明进驻河内并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任国防部部长。
多年后,武元甲曾自嘲,自己上的是“丛林军校”。此后,这位丛林军校毕业的将领带领越军在抗法、抗美的战场上取得了辉煌胜利。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胜利总是伴随着争议,一些西方媒体认为,武元甲的胜利是以“不惜人员损失”为代价的。奠边府战役中,法军伤亡惨重,北越军队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终,越军以四倍的伤亡拖垮了法军。据估计,越方在战斗中伤亡人数高达2.3万人,其中死亡8000人。
“任何一个美军指挥官,如果像武元甲那样损失惨重,早就被撤职了。”武元甲的宿敌、驻越美军总司令魏斯特摩兰在书中回忆道,在他看来,武元甲无异于一个“屠夫”,即使面对无法取胜的战斗,仍然毫不犹豫地将士兵送上战场。
像对法斗争一样,在与美国的越南战争中,越方的损失更为惨烈。“春节攻势”和“复活节攻势”是武元甲发动的最重要的两场战役,舆论一般认为北越军队在春季攻势中获得胜利,但顺化城中的6万北越士兵尸体和不到200具美军尸体则告诉世人这是场惨烈牺牲换来的胜利。在复活节攻势中,北越军队在美军强大的海空优势下,以损失10万人告终,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职。
但武元甲则认为,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他在接受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时表示,为了赢得越战的胜利,为了击败美国,即使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全世界每一分钟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亡,为了革命与国家的统一,即使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也算不得什么。”
武元甲清楚地认识到,旷日持久的战争会牺牲很多人的性命,敌人的意志最终会被击垮,“我们没强大到能将50万美军赶出越南,我们的目的是摧毁美国继续这场战争的意志。”尽管“复活节攻势”令北越方面损失惨重,但北越的决心也令美国意识到,他们必须从这个越陷越深的泥淖中抽身了。
武元甲在复活节攻势中所采取的消耗性战略最终使美国撤军,并击败南越政权,但武元甲本身却因“复活节攻势”的失败,实际上被解除了军事指挥权。此后他虽然一直担任越南国防部长,其实在军中的地位却一直走下坡路,随着胡志明的去世,他逐渐远离越南领导核心。
命运跌宕的亲华派
1957年,黎笋由南方局书记调到越共中央主持工作,并于1960年升任第一书记,逐渐形成以黎笋、黎德寿(政治局委员、组织部长)、文进勇(留学前苏联总参军事学院后回国任总参谋长)为首的南方干部派,并逐步掌控大权。在胡志明去世后,南方派逐步显露亲苏反华的立场,南方干部对中国在日内瓦和谈的策略中提出暂不要求南方统一以换取法国撤军十分不满。
因50年代接受中国援助和教导、多次访华,并与中国军队将领互动密切交情深厚的武元甲,总体立场是与黎笋等人是不同的,对黎笋完全倒向苏联一直颇有微词。
1969年,胡志明去世之后,武元甲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越南党政军大权逐渐被黎笋集团把持,而黎笋则是一个亲苏反华的人。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后,黎笋在越南党政军里安插了大量的亲苏势力。但由于有武元甲、黄文泰等将领撑着,大体上还是保持了亲华与亲苏的平衡。但1972后,武元甲因“复活节攻势”的失败,实际上被解除了军事指挥权,而由文进勇替代。
原来武元甲和黎笋两人的个人关系很好,但从1974年前后,两人之间就出现了问题。后来1975年两越统一后,华侨开始受到不公平待遇,武元甲对此很不平,公开指责黎笋“太霸道”。
1981年,武元甲在政治局公开反对黎笋入侵柬埔寨的政策,这在政治局里是唯一一个公开反对黎笋的,也只有武元甲有和黎笋较量的胆量,也只有他有这个资格。此后,武元甲又在公开场合说越军在柬埔寨“前途不光明”,这对黎笋反华集团的威望打击是很大的,但武元甲付出的代价更大,1982年,他被踢出了政治局,只保留了副总理的空头衔,直到1986年越共六大才退休,从此开始了政治上的休眠。
1986年,铁杆亲苏的黎笋去世,中间温和派的阮文灵上台,加之一直在黎笋反华活动中保持沉默的“亲华派”人物长征开始重新出山掌权,中越关系开始出现缓和迹象。而已经“赋闲在家”的武元甲找到当时的总书记阮文灵,告诉他自己愿意为中越关系恢复发挥作用。
1990年,武元甲作为越南政府代表,出席了北京亚运会,在开幕式上,武元甲身着大将军衔的军礼服,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武元甲在北京期间,会见中国国家领导人,为中越关系的改善作出了他个人的巨大努力,第二年,中越关系就恢复正常。
越南著名将领、人民军大将武元甲10月4日去世,享年102岁。对于这位昔日的“抗美名宿”离世,各界予以高度关注。
武元甲曾三次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其时,武元甲正在指挥军队展开抗美斗争。
美国媒体纷纷对武元甲的去世予以大篇幅报道,对这位昔日对手大多持敬重之情。美国《纽约时报》以“把美国赶出越南的武元甲将军去世”为题,追忆了武元甲的军事作战理念及其个人风格。《纽约时报》说,支持武元甲的人将其与麦克阿瑟、隆美尔等军事天才并列,而批评他的人则认为,他的军事成功与不计士兵伤亡代价密不可分。
武元甲曾研究过毛泽东军事思想,撰写了有关游击战的军事书籍。他通过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闻名天下,开始成为西方国家重点关注的越南军事人物。
在越南战争中,武元甲被美国日益关注。翻开1972年5月那一期以武元甲为封面的《时代》周刊,介绍武元甲的内容成为该期杂志的当然核心。当时武元甲已60岁。《时代》文章特别引述了法国人对他的评价,称武元甲是“被白雪覆盖的火山”,形容他外表平静但内心炽热。
对于武元甲的军事成就,笔者不做赘述,本文撷取其人生中若干传奇跌宕的片段,给武元甲画个素描。
书生从戎
1911年8月25日,武元甲出生于越南广平省农村,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地主。家族中有威望的长辈给他起名武甲,别号文,以期他将来能够文武双全。因为其别号在学生时代和从军生涯里表现出的文气学识,在越南人民军内部还被经常尊称为“文兄”。
英国军事传记作者彼得·麦克唐纳在其1993年出版的人物传记《武元甲:越南的胜利者》中记录到,在最早就读的法国殖民统治下的学校里,武元甲就展现了过人的天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善于表达,“不论是写作还是口头上”。
参加了新越革命党后,他在反殖民学生运动中表现更加活跃,成为法国殖民当局中的危险分子,不久后被学校开除,并在1930年因为参加“反法国殖民统治”的学生运动被捕。出狱后,武元甲考入距家乡500多公里的河内大学,一边攻读法学学位,一边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并热衷于给一些支持越南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报纸投稿。
大学毕业时,武元甲虽然拿到了学位,却未能拿到法律执业资格证。这让他只能在河内的一所中学谋一个教员的工作,他之前积极投稿的《劳动报》《消息报》《我们的声音报》也吸纳他成为编辑。
1940年6月,武元甲加入由胡志明创立的印度支那共产党。彼时法属印度支那政府已将印度支那共产党宣布为非法组织,开始进行镇压,四处逮捕共产党人。武元甲不久后被迫向北越境逃亡到中国广西,可他新婚不久的妻子却被捕入狱,并亡于狱中。
在广西,武元甲见到了大他21岁的胡志明,此后一生追随。胡志明很快喜欢上了这位才识俱佳的年轻人,却也交给了从未当过兵也从未上过军事院校的武元甲一个艰巨的任务:“你要带兵打仗。”
越南一代开国名将武元甲的戎马生涯就此起步,他开始训练由34个人组成的小分队,这些人都是来自越南北部的农民,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甚至连步枪都没摸过。数年后,他就成为越南解放军总指挥。1945年随胡志明进驻河内并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任国防部部长。
多年后,武元甲曾自嘲,自己上的是“丛林军校”。此后,这位丛林军校毕业的将领带领越军在抗法、抗美的战场上取得了辉煌胜利。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胜利总是伴随着争议,一些西方媒体认为,武元甲的胜利是以“不惜人员损失”为代价的。奠边府战役中,法军伤亡惨重,北越军队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终,越军以四倍的伤亡拖垮了法军。据估计,越方在战斗中伤亡人数高达2.3万人,其中死亡8000人。
“任何一个美军指挥官,如果像武元甲那样损失惨重,早就被撤职了。”武元甲的宿敌、驻越美军总司令魏斯特摩兰在书中回忆道,在他看来,武元甲无异于一个“屠夫”,即使面对无法取胜的战斗,仍然毫不犹豫地将士兵送上战场。
像对法斗争一样,在与美国的越南战争中,越方的损失更为惨烈。“春节攻势”和“复活节攻势”是武元甲发动的最重要的两场战役,舆论一般认为北越军队在春季攻势中获得胜利,但顺化城中的6万北越士兵尸体和不到200具美军尸体则告诉世人这是场惨烈牺牲换来的胜利。在复活节攻势中,北越军队在美军强大的海空优势下,以损失10万人告终,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职。
但武元甲则认为,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他在接受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时表示,为了赢得越战的胜利,为了击败美国,即使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全世界每一分钟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亡,为了革命与国家的统一,即使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也算不得什么。”
武元甲清楚地认识到,旷日持久的战争会牺牲很多人的性命,敌人的意志最终会被击垮,“我们没强大到能将50万美军赶出越南,我们的目的是摧毁美国继续这场战争的意志。”尽管“复活节攻势”令北越方面损失惨重,但北越的决心也令美国意识到,他们必须从这个越陷越深的泥淖中抽身了。
武元甲在复活节攻势中所采取的消耗性战略最终使美国撤军,并击败南越政权,但武元甲本身却因“复活节攻势”的失败,实际上被解除了军事指挥权。此后他虽然一直担任越南国防部长,其实在军中的地位却一直走下坡路,随着胡志明的去世,他逐渐远离越南领导核心。
命运跌宕的亲华派
1957年,黎笋由南方局书记调到越共中央主持工作,并于1960年升任第一书记,逐渐形成以黎笋、黎德寿(政治局委员、组织部长)、文进勇(留学前苏联总参军事学院后回国任总参谋长)为首的南方干部派,并逐步掌控大权。在胡志明去世后,南方派逐步显露亲苏反华的立场,南方干部对中国在日内瓦和谈的策略中提出暂不要求南方统一以换取法国撤军十分不满。
因50年代接受中国援助和教导、多次访华,并与中国军队将领互动密切交情深厚的武元甲,总体立场是与黎笋等人是不同的,对黎笋完全倒向苏联一直颇有微词。
1969年,胡志明去世之后,武元甲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越南党政军大权逐渐被黎笋集团把持,而黎笋则是一个亲苏反华的人。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后,黎笋在越南党政军里安插了大量的亲苏势力。但由于有武元甲、黄文泰等将领撑着,大体上还是保持了亲华与亲苏的平衡。但1972后,武元甲因“复活节攻势”的失败,实际上被解除了军事指挥权,而由文进勇替代。
原来武元甲和黎笋两人的个人关系很好,但从1974年前后,两人之间就出现了问题。后来1975年两越统一后,华侨开始受到不公平待遇,武元甲对此很不平,公开指责黎笋“太霸道”。
1981年,武元甲在政治局公开反对黎笋入侵柬埔寨的政策,这在政治局里是唯一一个公开反对黎笋的,也只有武元甲有和黎笋较量的胆量,也只有他有这个资格。此后,武元甲又在公开场合说越军在柬埔寨“前途不光明”,这对黎笋反华集团的威望打击是很大的,但武元甲付出的代价更大,1982年,他被踢出了政治局,只保留了副总理的空头衔,直到1986年越共六大才退休,从此开始了政治上的休眠。
1986年,铁杆亲苏的黎笋去世,中间温和派的阮文灵上台,加之一直在黎笋反华活动中保持沉默的“亲华派”人物长征开始重新出山掌权,中越关系开始出现缓和迹象。而已经“赋闲在家”的武元甲找到当时的总书记阮文灵,告诉他自己愿意为中越关系恢复发挥作用。
1990年,武元甲作为越南政府代表,出席了北京亚运会,在开幕式上,武元甲身着大将军衔的军礼服,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武元甲在北京期间,会见中国国家领导人,为中越关系的改善作出了他个人的巨大努力,第二年,中越关系就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