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发展草食畜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草食畜牧业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发展方式相对落后,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和挑战。农业部提出,要以优势区域为重点,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成本可控的养殖模式。
作为传统牧区的青海省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推行“以草定畜”,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其中,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拉格日生态畜牧合作社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合作社围绕“以草定畜”进行的生产资料股份制改造、集约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保护了草原生态,也改变着当地的生产、生活,有诸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立冬后,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最低温度已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早已将牛羊赶到“冬窝子”(冬季牧场),备齐草料。近日,笔者从西宁驱车4个多小时,来到这个偏远的纯牧业村,了解他们“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以牧民增收为落脚点”的合作社发展新模式。
推行“以草定畜”,开展生产资料股份制改造
拉格日村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同全国许多牧区一样,虽然早已施行禁牧政策,但长期在传统生产方式下,随着牧业人口增长,超载过牧带来的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呈现出“草原退化——牲畜无草可食——牧民无法养畜”的状况。截至201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512元,是当时一个典型的重点贫困村。
改变困境,唯有彻底转变发展方式,从索取转向保护,保护生态、保护草原。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的核心就在于以草定畜,实现草畜平衡。草原有多大承载量,只能有多少牲畜。显然,达到这个目标,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可能做到,提高组织化程度成为必由之路。
2011年,抓住全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契机,拉格日村二社原社长俄多组织全社36户(占全村总户数20.6%)217人(占全村总人数26.3%),成立了拉格日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料包括0.6万亩夏季草场和74头牦牛。
当时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主要有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大户制四种形式。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最终股份制合作社成为全省的主推形式。这种股份制合作社,最大的特点是将“以草定畜”作为牧户入股的先决条件,由合作社落实禁牧和以草定畜制度。
2014年,泽库县委县政府安排农牧科技局为拉格日村联点帮扶单位,局长任村第一书记。“经过研究,局里决定对拉格日合作社进行全面的股份制改造,整合各类资源,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目标。”农牧科技局局长周先加说。
改造包括以牲畜土地折价入股、草场随畜计价流转、劳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等一系列内容。通过股份制改造,重点是把牧民的利益和合作社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何实现以草定畜?拉格日合作社按照“5亩草场承载一个羊单位,1头牛等于4只羊”的标准,只能以牧民现有草场以及这些草场上能承载的羊单位入股。多的羊可以卖掉赚钱,也可以赊给不够的牧民;贫困户通过整合扶贫资金统一购买小羊,由大家轮流放牧,下了羔羊后送给贫困户再入股。
具体而言,拉格日采取以现金、实物的方式入股,每股按500元折算。实物(牧畜、草场)评估折现后入股,其中详细列出了生产母羊、对牙牛等七种牧畜和一级草场、二级草场等四种草场的折现办法。改造后,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有股份47634股,折现后为2381.7万元。
推动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化经营带来饲草丰收牛羊壮
实现以草定畜有什么好处,短期是否存在单个牧民收入下降的可能?“好处多得很!”周先加给笔者列举了十多条。除保护生态外,最大的优势是便于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
据俄多介绍,在组织架构上,合作社分为牦牛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组、藏羊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组、产业发展及商业营销组三个小组进行管理。在规模化草场上,将3984头牦牛分成20个牧业小组进行天然放牧,每个小组配若干名放牧员及挤奶员,他们是合作社社员,月工资1500元,放牧员都是个人报名后选出来的放牧能手;将920只生产母羊分为4个养殖小组进行高效养殖,配8名养殖人员,按每只羊143元/年的标准支付薪酬,并按产羔率实行绩效管理,对养殖人员进行奖惩。
合作社的建立使政府整合资金项目扶持发展有了抓手。泽库县已投入各类产业扶持资金932.6万元,为拉格日合作社修建了半舍饲高效养殖基地2处,建高效保温畜棚0.48万平方米,并配备了喂饲通道、排污管道、活动场、青贮窖、储草棚、病畜隔离区、消毒室、消毒池等设施,极大改善了生产条件。
在草原部门指导下,合作社建成青干草种植基地1118亩,新增7000亩饲草基地,年可生产青干草280万公斤,解决了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饲草除自用外,剩余部分经深加工后销到其他合作社。合作社将牲畜集中后便于兽医部门进行疫病防控,他们还以合作社为载体推广良种繁育及科学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示范了藏羊两年三胎繁育技术,牦牛一年一胎技术示范推广已全面展开。到2015年,合作社优良种畜比例达到70%,母畜比例达到65%,牛羊出栏率达到54%,分别比2011年提高15个、20个、15个百分点。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牧民养畜少了增收的渠道多了
通过以草定畜,拉格日合作社近3年共减畜3332个羊单位,年均减畜1109个羊单位,实现草畜平衡面积8.1万亩。对草原索取少了,草原也给了合作社丰厚的回报。去年该村天然草场产草量平均225.60公斤/亩,比2010年增加21.4公斤,提高了10.5%;草场载畜量由10.76亩/羊单位调整到13.75亩/羊单位。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与此同时,通过合作社统一开展技术服务、统一组织牲畜周转、统一开展商品畜出售、统一组织饲草料地耕种,传统畜牧业正向以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为标志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2015年,在牛羊存栏减少2090头(只)的情况下,全村共繁活仔畜2542头(只),比2010年多314头(只),出售牛羊1270头(只),比2010年增加510头(只),牧业纯收入207万元。
减少超载过牧、解决生态问题的另一个办法是“转移牧民”。拉格日合作社通过产业发展及商业营销组,将养殖及良种繁育组以外的219名劳动力,进行再培训重新按劳分工,从事出租车、推销畜产品及外出打工等。
2014年,合作社将入社牧户的草原奖补资金用于二三产业发展,给牧户20%的利率作为回报,盈利部分规定按每户入股资金进行利润返还。筹集资金860万元在泽库县修建了面积1862平方米的宾馆及餐厅;在拉萨投资近100万元建立了合作社有机畜产品直销店。选择村里有能力、专业知识强的大学生担任经理,并安排青年人从事宾馆服务和餐饮工作,解决了32名大学生及青年的就业问题。
如今,拉格日全村的牧民几乎都加入了合作社,牧民入社率、资金入股率、资源整合率接近100%。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进而拓展二三产业增收空间,该村牧民实现了减畜增收。2012-2015年,合作社实现经济纯收入1048.02万元,累计分红1002.27万元。去年底,全村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0元,比2010年增加6238元。收入中来自合作社分红资金有6485.6元,占总收入的74%。
作为传统牧区的青海省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推行“以草定畜”,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其中,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拉格日生态畜牧合作社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合作社围绕“以草定畜”进行的生产资料股份制改造、集约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保护了草原生态,也改变着当地的生产、生活,有诸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立冬后,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最低温度已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早已将牛羊赶到“冬窝子”(冬季牧场),备齐草料。近日,笔者从西宁驱车4个多小时,来到这个偏远的纯牧业村,了解他们“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以牧民增收为落脚点”的合作社发展新模式。
推行“以草定畜”,开展生产资料股份制改造
拉格日村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同全国许多牧区一样,虽然早已施行禁牧政策,但长期在传统生产方式下,随着牧业人口增长,超载过牧带来的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呈现出“草原退化——牲畜无草可食——牧民无法养畜”的状况。截至2010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512元,是当时一个典型的重点贫困村。
改变困境,唯有彻底转变发展方式,从索取转向保护,保护生态、保护草原。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的核心就在于以草定畜,实现草畜平衡。草原有多大承载量,只能有多少牲畜。显然,达到这个目标,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可能做到,提高组织化程度成为必由之路。
2011年,抓住全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契机,拉格日村二社原社长俄多组织全社36户(占全村总户数20.6%)217人(占全村总人数26.3%),成立了拉格日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料包括0.6万亩夏季草场和74头牦牛。
当时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主要有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大户制四种形式。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最终股份制合作社成为全省的主推形式。这种股份制合作社,最大的特点是将“以草定畜”作为牧户入股的先决条件,由合作社落实禁牧和以草定畜制度。
2014年,泽库县委县政府安排农牧科技局为拉格日村联点帮扶单位,局长任村第一书记。“经过研究,局里决定对拉格日合作社进行全面的股份制改造,整合各类资源,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目标。”农牧科技局局长周先加说。
改造包括以牲畜土地折价入股、草场随畜计价流转、劳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等一系列内容。通过股份制改造,重点是把牧民的利益和合作社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何实现以草定畜?拉格日合作社按照“5亩草场承载一个羊单位,1头牛等于4只羊”的标准,只能以牧民现有草场以及这些草场上能承载的羊单位入股。多的羊可以卖掉赚钱,也可以赊给不够的牧民;贫困户通过整合扶贫资金统一购买小羊,由大家轮流放牧,下了羔羊后送给贫困户再入股。
具体而言,拉格日采取以现金、实物的方式入股,每股按500元折算。实物(牧畜、草场)评估折现后入股,其中详细列出了生产母羊、对牙牛等七种牧畜和一级草场、二级草场等四种草场的折现办法。改造后,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有股份47634股,折现后为2381.7万元。
推动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化经营带来饲草丰收牛羊壮
实现以草定畜有什么好处,短期是否存在单个牧民收入下降的可能?“好处多得很!”周先加给笔者列举了十多条。除保护生态外,最大的优势是便于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
据俄多介绍,在组织架构上,合作社分为牦牛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组、藏羊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组、产业发展及商业营销组三个小组进行管理。在规模化草场上,将3984头牦牛分成20个牧业小组进行天然放牧,每个小组配若干名放牧员及挤奶员,他们是合作社社员,月工资1500元,放牧员都是个人报名后选出来的放牧能手;将920只生产母羊分为4个养殖小组进行高效养殖,配8名养殖人员,按每只羊143元/年的标准支付薪酬,并按产羔率实行绩效管理,对养殖人员进行奖惩。
合作社的建立使政府整合资金项目扶持发展有了抓手。泽库县已投入各类产业扶持资金932.6万元,为拉格日合作社修建了半舍饲高效养殖基地2处,建高效保温畜棚0.48万平方米,并配备了喂饲通道、排污管道、活动场、青贮窖、储草棚、病畜隔离区、消毒室、消毒池等设施,极大改善了生产条件。
在草原部门指导下,合作社建成青干草种植基地1118亩,新增7000亩饲草基地,年可生产青干草280万公斤,解决了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饲草除自用外,剩余部分经深加工后销到其他合作社。合作社将牲畜集中后便于兽医部门进行疫病防控,他们还以合作社为载体推广良种繁育及科学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示范了藏羊两年三胎繁育技术,牦牛一年一胎技术示范推广已全面展开。到2015年,合作社优良种畜比例达到70%,母畜比例达到65%,牛羊出栏率达到54%,分别比2011年提高15个、20个、15个百分点。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牧民养畜少了增收的渠道多了
通过以草定畜,拉格日合作社近3年共减畜3332个羊单位,年均减畜1109个羊单位,实现草畜平衡面积8.1万亩。对草原索取少了,草原也给了合作社丰厚的回报。去年该村天然草场产草量平均225.60公斤/亩,比2010年增加21.4公斤,提高了10.5%;草场载畜量由10.76亩/羊单位调整到13.75亩/羊单位。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与此同时,通过合作社统一开展技术服务、统一组织牲畜周转、统一开展商品畜出售、统一组织饲草料地耕种,传统畜牧业正向以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为标志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2015年,在牛羊存栏减少2090头(只)的情况下,全村共繁活仔畜2542头(只),比2010年多314头(只),出售牛羊1270头(只),比2010年增加510头(只),牧业纯收入207万元。
减少超载过牧、解决生态问题的另一个办法是“转移牧民”。拉格日合作社通过产业发展及商业营销组,将养殖及良种繁育组以外的219名劳动力,进行再培训重新按劳分工,从事出租车、推销畜产品及外出打工等。
2014年,合作社将入社牧户的草原奖补资金用于二三产业发展,给牧户20%的利率作为回报,盈利部分规定按每户入股资金进行利润返还。筹集资金860万元在泽库县修建了面积1862平方米的宾馆及餐厅;在拉萨投资近100万元建立了合作社有机畜产品直销店。选择村里有能力、专业知识强的大学生担任经理,并安排青年人从事宾馆服务和餐饮工作,解决了32名大学生及青年的就业问题。
如今,拉格日全村的牧民几乎都加入了合作社,牧民入社率、资金入股率、资源整合率接近100%。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进而拓展二三产业增收空间,该村牧民实现了减畜增收。2012-2015年,合作社实现经济纯收入1048.02万元,累计分红1002.27万元。去年底,全村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0元,比2010年增加6238元。收入中来自合作社分红资金有6485.6元,占总收入的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