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酸反流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的相互关系、反流特征以及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方法 对32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病人进行烧心、反酸症状调查,应用电子胃镜检查、24 h食管pH和胆红素同步监测.结果 (1)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65.6%,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75.0%,其中2例发生Barrett食管,发生率为6.25%.(2)24 h食管pH和胆红素监测结果显示,
【机 构】
:
050011,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050011,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050011,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050011,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酸反流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的相互关系、反流特征以及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方法 对32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病人进行烧心、反酸症状调查,应用电子胃镜检查、24 h食管pH和胆红素同步监测.结果 (1)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65.6%,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75.0%,其中2例发生Barrett食管,发生率为6.25%.(2)24 h食管pH和胆红素监测结果显示,28.1%的病人仅存在酸反流,15.6%仪存在DGER,53.1%同时有酸反流和DGER.DeMeeste评分与abs>0.14的时间百分比无明显的相关性(P=0.3109).平卧位pH<4.00的时间百分比和abs>0.14的时问百分比明显高于直立位(P<0.05).(3)通过比较在不同pH区间内胆红素的吸收率,显示在pH 3~6的区间内,胆红素abs>0.14的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区间(P<0.05).(4)DeMeester评分和胆红素abs>0.14的时间百分比与反流症状评分无明显的相关(P>0.05),与反流性食管炎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存在广泛的酸反流和DGER,反流形式以混合性反流为主(同时出现酸反流和DGER),混合性反流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更严重.酸反流和DGER均受体位影响.24 h食管pH和胆红素同步监测有助于揭示反流特征及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
其他文献
病例1 男,33岁.1周前患右侧钾齿冠周炎,后出现高热,颈部显著肿胀、活动障碍.CT检查发现颈部咽后间隙及食管旁间隙感染蜂窝织炎,胸部食管旁间隙蜂窝织炎。
例1 男,69岁.进食梗噎感伴吞咽疼痛2月余.胃镜检查示距门齿26~32 cm食管黏膜隆起,活检报告鳞状细胞癌.胸部CT示左肺下叶后段3.0 cm×3.5cm大小的分叶状肿块,肺门、纵隔淋巴结无肿大.2000年5月,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先行左肺下叶切除,再行食管癌切除主动脉弓上胃代食管术。
病人女,38岁.近年来剧烈活动后胸闷、气促.查体:气管略偏右侧.X线胸片(图1)示左上纵隔巨大肿块,大量钙化;CT(图2)示左上胸腔巨大肿块,密度不均,大量砂粒样钙化,CT值10~553HU,第4后肋骨折、皮质模糊,第5后肋受压变形,左主支气管受压,心脏及大血管推挤右移;
目的 总结大动脉调转术(ASO)根治>6月龄伴室间隔缺损(VSD)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者手术疗效,探讨ASO适应证.方法 2000年5月至2008年10月治疗86例VSD并PH的心室大动脉连接异常者.男51例,女35例;年龄7月龄~19岁,平均(24±22)月龄;体重2.6~48.0 kg,平均(9.0±7.0)kg.肺动脉平均压50.0~97.0(64.9±13.0)mm
目的 探讨不同体外循环转流模式中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构建大鼠闭胸体外循环模型常温转流120 min、深低温低流量60 min、深低温停循环60 min和空白对照4组.颈内静脉采血测定血浆一氧化氮和炎症因子浓度变化.取右大脑中动脉观察不同浓度乙酰胆碱对内皮细胞相关的血管舒张反应强度.Werstern免疫印迹技术测定脑血管eNOS蛋白表达.结果 体外循环后各组一氧化氮浓度均低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畸形合并肺静脉狭窄(CPV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CPVS病儿5例,平均年龄(8.5±6.4)岁;平均体重(15.2±6.3)kg.术前狭窄段肺静脉前向血流速度(2.3±1.2)m/s,压差(22.0±6.2)mm Hg.入左房处嵴样狭窄肺静脉6支,均行嵴样狭窄环切除术,其中2支同时用肺静脉开口处内膜"纵切横缝"法成形;肺外管状狭窄肺静脉3支,其中1支为单支狭窄,采用新鲜心包
有研究认为,端粒酶激活及其活性表达上调是肺癌发病机制中的关键步骤,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是端粒酶活性的关键限速因子。
目的 回顾分析28例合并双孔二尖瓣的心内膜垫缺损病儿外科手术效果.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7年11月共860例心内膜垫缺损病儿行矫治手术,28例合并双孔二尖瓣畸形(3.26%),其中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11例(组Ⅰ),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17例(组Ⅱ).将两组病儿术前、术后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包括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以及瓣膜外科处理方法等,并对外科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4例,均为组Ⅰ病儿,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在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60例择期心脏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参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参附组将2ml/kg的参附注射液加入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分别在术前、升主动脉阻断30 min、升主动脉开放再灌注10 min时测定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磷酸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OH)含量.测定心肌缺血30 min、缺血再灌注10 min时血浆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肋间动脉灌注在降主动脉手术中对脊髓的保护作用.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5例降主动脉夹层和2例降主动脉瘤病人行降主动脉置换术.术中保留置换降主动脉上所有肋间动脉,进行选择性肋间动脉灌注,以减少脊髓缺血时间及程度以达到脊髓保护的目的 .术后早期观察和中期随访是否有截瘫发生.结果 术中脊髓缺血23~27 min,平均(24.8±1.6) min.7例术后均未发生截瘫,治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