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枝结构特异性内切酶-1(FEN1)突变体N266D表达纯化及功能分析

来源 :生物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源分枝结构特异性内切酶-1(Flap endonuclease 1,FEN1)作为DNA复制及DNA修复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在维护基因组稳定和完整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FEN1在很多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都发生异常,但FEN1基因体细胞突变或遗传突变事件在人体细胞中却很少发生,发表的文献报道较少。前期在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发现了FEN1基因的一种N266D杂合突变体,基于此,成功构建了FEN1-N266D在原核及真核中的表达重组质粒,纯化了原核FEN1-WT、FEN1-N266D蛋白;通过TAMRA标
其他文献
通过对不同微生物中乙烯合成酶(EFE)同源基因的筛选,成功获得了一种Neofusicoccum parvum(NpEFE)来源的高活性乙烯合成酶.以pET28a为载体成功实现了这种高活性efe基因在大肠
以水华常见优势种铜绿微囊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丁二酸、香草酸与肉桂酸这3种有机酸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光合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丁二酸、香草酸与肉桂酸对铜绿微囊藻的最大抑制率达到98.63%、48.06%和96.70%,抑制作用大小排序为肉桂酸>丁二酸>香草酸;丁二酸、香草酸及肉桂酸作用下,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藻胆蛋白各组分均有一定损伤,且藻蓝蛋白与别藻蓝蛋白受损程度较藻红蛋白重。有机酸通过作用于藻类光合系统Ⅱ反应中心,抑制藻类光合
植物线虫是世界农业上危害最严重且最难防治的病原物之一,可以寄生多种植物,每年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生防菌可以激发植物的一些抗病基因表达,从而激活某些免疫途径,对植物线虫的侵染、发育产生抑制作用。这种特性使植物-生防菌-线虫三者构成全新的生物调控关系,成为植物免疫研究的新模型。非编码RNA是生物学领域热点研究内容,其可能参与了植物线虫和其他生物如生防微生物等调控植物免疫的反应。本文综述了miRNA、lncRNA和circRNA等在微生物、植物线虫与寄主互作过程中研究现状;阐述了miRNA作为新兴的基因表达转录
应用Pharm Mapper在线数据库预测虾青素(astaxanthin,ASX)的作用靶点,并应用OMIM、TTD等在线数据库获取乳腺癌的作用靶点;将ASX的靶点与乳腺癌的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ASX抑制乳腺癌的靶点,通过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作用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筛选关键靶点;利用GO和KEGG数据库对所有作用靶点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以确定其关键作用通路,探讨ASX抑制乳腺癌的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检测ASX对乳腺癌4T1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法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两株脱色细菌,经对比实验组合成J-H混合菌群降解孔雀石绿并分析其动力学特征,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染料脱色的影响,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GC-MS分析混合菌群降解产物,揭示混合菌群处理孔雀石绿的优势及协同降解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兼氧、pH 7.0、30℃条件下,混合菌群对浓度为50 mg/L的孔雀石绿4 h时的脱色率接近100%;混合菌群的完全脱色时间较纯菌株快5倍以上且该反应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过程。混合菌群对孔雀石绿的脱色效率受到供氧条件、染料浓度、pH值和温度的影响,对孔雀石绿
为减少畜牧业和食用菌生产中农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通过盆养和堆肥自由选择试验,就平菇废菌渣搭配猪粪、牛粪饲喂蚯蚓的生长和繁殖效果及蚓粪肥效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猪粪和牛粪在平菇废菌渣基质中的搭配能显著提高蚯蚓的生长繁殖效率,其中20%的猪粪和40%的牛粪质量配比最适宜蚯蚓的生长与繁殖。饲喂蚯蚓后各组基质的有机质和碳氮比均大幅下降,除40%牛粪组中的全氮含量未有显著变化,20%猪粪组全氮含量有显著降低外,各基质组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在蚯蚓消解后均
旨在建立一种以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方法,用于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同步检测鉴定。根据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ITS区差异序列,分别设计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特异性上游引物Bx-rpa-F、Bm-rpa-F和两者通用下游引物Bxm-rpa-R。优化3条引物在反应体系中的最佳配比,建立双重RPA检测体系,并对其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双重RPA在37℃恒温条件反应30 min,即可完成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核酸的同步扩增。Bx-rpa-F/Bm-rpa-F/Bxm-rpa-R
随着抗虫转Bt基因棉花长期大面积推广种植,Bt蛋白通过植株器官残体、根系分泌物等方式进入土壤。土壤中Bt蛋白的残留和积累是否会给农田生态系统带来危害,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研究采用ELISA检测法对晋南地区5个区域的转Bt基因棉田中根际土Bt蛋白残留情况和转基因棉花根、叶Bt蛋白表达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转基因棉田样地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Bt蛋白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转基因棉花根际土中Bt蛋白含量最高为0.1848 ng/g,最低为0.1120 ng/g。表明连续种植转基因棉花的棉田土壤中可能有低剂量的
为解决经济林树体栽培管理教学中存在的树体高大、生长周期长、重复性差、品质因素复杂等教学瓶颈问题,以山核桃为例,依托优秀科研平台和成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从良种选择、密度调控、整形修剪、科学采收等关键环节,把整个栽培过程简单化、形象化,构建了极富仿真度的操作式虚拟界面,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激发专业学习欲望,并广泛应用于林技人员培训,为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番茄根结线虫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利用植物源和微生物源两种不同的生物制剂复配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试图探索出适应绿色农业生产需求的一种新的可能性。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土壤分离出3株12 h内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second-stage juveniles,J2)抑杀率分别达89.23%、87.95%、88.97%的生防菌株SJ5、SJ17、SJ19,经16S rDNA扩增测序鉴定分别为耐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ychrotolerans)、黏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gl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