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行吃什么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h8686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门长途旅行,如今的我们总是习惯带上方便面,不同包装、各种口味的方便面,满足着来自不同地域、有不同口味的旅行者的味蕾。古人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人们旅行的脚步开始向太空进发,不能没有足够的食物。食物,既是古时战争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现代人飞向更遥远宇宙的先决条件。
  世界超级大国正在策划如何将人类送上月球,带去火星。而我们在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后,距离下一个目标——中国人登上月球,也不再遥远。前往深空,常规补给并不可行。因此,带着什么样的“方便面”出发,成为人类探索太空路上的重大挑战。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简写为ISS)已成功在轨运行20年,主要运营方之一的美国航空航天局(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写为NASA),已经形成了一套保证近地轨道宇航员饮食安全的食品供应系统。
  由于空间站上水、储存空间、备餐时间和备餐能力(如加水、加热)有限,宇航员仅可选择货架期稳定、食用方法单一的天然食品,以及经过脱水、干馏、热稳定或辐照处理的食物。在选择食物及饮品种类方面,宇航员可自选20%,其余80%均为统一标准配套食物。每年仅几次的补给会运载新鲜水果和蔬菜到达空间站,剩余大部分为特制食品。有宇航员报告说,这些天然食品使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因为新鲜水果和蔬菜的种类、数量各不相同,并且其保鲜期很短,所以很难量化营养供给量,容易导致宇航员营养缺乏,心理安慰作用实际上要大于其营养价值。
  仅10天的月球任务,阿波罗计划的宇航员就曾提出要求:必须无条件满足热水供应。但在整个计划中,由于资源限制,仅允许部分任务使用热水或食物加热器,且食物的质量和数量不足,为了降低10%的食物载荷重量,还曾利用“膳食棒”来满足宇航员每餐需要的热量和营养(约750千卡)。现在我们很难说清,连续8天的太空冷食是否会影响人的营养摄入、身体机能、情绪斗志,乃至影响宇航员应对任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为火星任务开发食品系统的难度,将比月球或国际空间站任务更上一层楼。
  首先,执行火星任务的宇航员将在航天器上度过6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这段旅行类似于国际空间站,但没有食物补给;其次,宇航员需要在火星表面停留18个月,过程中依然没有补给或应急返程安排;最后,同样是没有补给的为期6个月的返程旅行。此外,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看着地球越来越小,联系越来越困难,宇宙辐射、微重力环境、隔绝和封闭空间的影响对我们来说更可怕。食物是已知应对太空环境下,宇航员生理机能和行为能力减退的唯一对策。问题是,如何优化食品系统,减少因食物问题在空间环境中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在整个飞行任务中不增加载荷负担,还能保持食物的适口性?
  虽然地球上已经有许多现成的食品系统,但这些系统能否满足航天需求,尚未可知。空间食品开发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一个安全、有营养、可实施、能够在长期太空飞行中使用的系统,而任何空间食品系统都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标准:
  安全
  降低食品风险对宇航员健康和运载器的影响,是航天任务的重中之重。现有的航天食品系统,会在地面对食物进行全面处理和测试,尽可能避免宇航员食物中毒的风险。在航天器中种植的食物也有微生物检测、卫生要求和相应的回收处理规范。由于航天器或空间站为封闭系统,所以食品也存在被细菌污染的可能。尽管今天的人们已经在航天飞行期间,为环境和回收系统的微生物质量控制作出了很多努力,但微生物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宇航员的生活环境中。
  稳定
  目前设计的火星任务要求,食品系统具有高稳定性(营养成分和设备配套),食品储存期至少达到5年。尽管可以使用制冷设备,但必须考虑航天器容量、食物系统质量和运载火箭动力的限制。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尚未设计出或测试通过符合这一要求的食品系统,也不能保证5年内能够持续为宇航员提供营养,且在恶劣的航天环境(如强辐射与极端温度)中满足食物质量、载荷重量和长期稳定储存的要求。
  可口
  食物系统可以满足所有必要的标准,但如果其并不可口,宇航员不愿意足量食用,就很难支持宇航员的身体健康、稳定表现和必要的工作士气。只有满足宇航员在任务期间必要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准备可口美味的食品,太空任务才能最终得以实现。随着航天旅行的持续时间和距离的增加,食物变得更加重要。在航天飞行的极端环境下,宇航员面临体重下降的风险。这不仅与宇航员肌肉骨骼的损失、心血管功能的减退和氧化应激的增加有关,也与食物是否可口、菜品是否过于单调密切相关。和地球上的人类一样,宇航员也需要每天有可口美味的食物来补充营养和能量。
  营养
  在人类探索地球的历史中,由于食物系统的不完善导致队员死亡和任务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其主要原因或为食品不足、保存不善,或为食品营养缺乏、热量不足,或是营养素过量产生毒性,或者兼而有之。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避免太空任务中出现这些问题,但并未涉及过近地轨道之外的载人探索。此外,仅满足最低营养需求,可能只够防止营养缺乏,我们需要优化系统(如包括各种水果、蔬菜及相关生物活性成分的系统)来更好地保障宇航员的健康和工作表现。
  简化
  食品系统使用的所有资源(如载荷质量、运载空间、操作时间、水、电力、设备等)及产生的废物(如废水、包装、挥发物、生物废物等),都需要与宇航员的营养需求及可接受的数量、种类进行衡量匹配,而非一味使其丰富化、复杂化。任务的策划团队会在卫生和医疗专家的配合下,综合决策航天任务中宇航员需要的健康和运行供应系统(如食物、锻炼、医疗),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种类
  食品的类型、质地和口味都可增加食物的丰富度。为了避免单一菜单,需配合食品系统的其他组合(如预包装食品、太空种植植物等)。即使再“完美”的食品,其成分与营养也无法涵盖完整的食物系统,完全满足食品的多样性。
  可靠
  与航天器的其他系统一样,若食物系统部分或全部损失,其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所有系统问题需要提前在真实或模拟的航天极端环境(如压力、重力、温度、辐射等条件)中进行测试和检修,以确保任务中各系统的安全可靠。
  即食
  目前,空间食品系统仅允许加水与加热食物(即不可烹饪)。未来必须专门开发新的食品制备设备,以满足安全(如触摸温度限制)和航天环境(如微重力、舱压变化、辐射等)要求,同时要求宇航员在使用其制作或生产食物时,必须方便快捷。在理想情况下,宇航员将使用散装配料进行烹饪,但目前的航天器技术很难将其实现,除了复杂的食物系统会增加航天器载荷,包括接触温度限制(以消除烧伤风险)、配料加工、烹饪安全等问题也面临很大技术挑战。此外,食物的制备还不得不考虑引力对烹调和废物清理过程的影响。开发与设计系统时,必须考虑航天飞行的真实环境和制约条件,以尽量减少资源使用为原则。
  纵观历史,先辈们为了探索地平线上未曾到访的地域而勇敢出发,数以百萬计的探险家因为缺少食物和营养,倒在探险路上,从此杳无音信。今天,我们研究方更方便、快捷、轻巧、可口的航天食品系统,确保下一次面向太空的伟大探索能得到充分的食物供给、营养补充和美味滋养。
其他文献
据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报道,科学家在太阳系中发现了新的星际“高速公路”。小天体可以“借道”星际高速公路,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从小行星带向海王星之外的轨道迁移。此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该迁移过程需要几十万至百万年时间。  在宇宙中航行,离不开引力,也藏有“高速公路”。星际高速公路,就是太阳系中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空间流形管道构成的超级运输网络。这些空间流形管道与太阳系天体的拉格朗日点密切相关。不同天体附近的
期刊
雄鹰展翅,伴着凛冽的山风,一次次抒发对白云的向往;麻雀抖羽,把低矮的屋檐营造成温馨的天堂,翅膀让雄鹰和麻雀脱离了地球引力。鹰翔雀飞,虽未在空中留下痕迹,却让人们产生了对翅膀的向往。  飞机的机翼就是人类为自己打造的一双翅膀。依靠这双翅膀,人类实现了飞行梦想。  机翼是飞机上最重要的空气动力部件,是飞机升力的主要来源,它不仅把飞机托举到白云之上,其构型与材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飞机的各项性能。自从1
期刊
2021年4月13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的“2020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炉。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荣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CT让近1300岁的印章获得“重生”  对于文物,尤其是古代陵墓,断代和确定墓主人身份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热水墓群乃至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布局最完整、结构最清晰、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2018血渭一号墓经过3年的抢救性发掘,除
期刊
按照通常观点,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首次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因此得名,科学探索中国史前文化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到今天,现代考古学扎根中国大地已历时百年。回望中国考古学的世纪历程,特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数代中国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考古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学科建设全面进步,考古新发现不断涌现,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
期刊
纵观历史,几乎在每个古代社会,人们都相信有其他层次的世界存在,有天神和幽灵的居所。现在,平行宇宙的概念成了理论物理学家辩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在科学文献中,讨论得最激烈的有至少3种类型的平行宇宙:超空间或高维空间、多元宇宙、量子平行宇宙。  超空间或高维空间  有一种平行宇宙是物理学中历史最悠久的辩论对象——高维空间。我们生活在三维(长、宽、高)空间内,这是常识。无论我们在空间中怎样移动物体,所有
期刊
如果要跨国出远门,相信飞机会成为大家首选的交通工具,但很少有人注意飞机是选择哪条线路到达目的地的。下图标的就是飞机穿越大西洋时必经的航线,但看完我们不免困惑,大西洋上空明明这么广阔,为何所有飞机都要挤同一条“空中走廊”呢?  天空中的高速公路真实存在  大洋无边,为何这么多飞机不“各飞一边”?这还要从一位气象学家的发现说起。  100多年前,英国飞行员约翰·阿尔科克和亚瑟·惠滕·布朗从纽芬兰直飞爱
期刊
人类仰望星空和观测太阳系天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直到 20 世纪中期,人类才真正开始系统探索太阳系和太阳系以外的太空。  身向寰宇,催生行星科學  1961 年 4 月12 日,苏联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将宇航员尤里 ·加加林送入太空。这一事件也促使美国向全世界宣布实施宏伟的载人登月计划,阿波罗计划由此诞生。  伴随着登月的成功和热潮,美国也成功开启了探索火星、金星、水星以及太阳系内更远天体的步
期刊
相比于人类的肤色,昆虫的体色堪称色彩斑斓、艳丽夺目,甚至还能呈现变幻莫测的金属色泽。那么,你可曾深深地疑惑,为何昆虫能拥有如此丰富多样的色彩,这些色彩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色素色  自然界中动物和植物大都使用色素来产生颜色。  例如,植物的叶子看起来是绿色的,是因为叶绿素分子吸收了光谱中红色和蓝色部分所有波长的光,反射出我们能看到的绿色和黄色。  而在动物中,最常见的色素是黑色素,它产生了我们头发
期刊
人类自从出现以来,就被鸟类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羡慕鸟类的飞翔,近代以来,我们终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学会了飞行,并且超过了鸟类。然而,我们从未羡慕过它们的智商。但内森·埃默里会告诉我们一个颠覆性的认知—这些飞羽精灵其实是“披着羽毛的类人猿”。  对于鸟类,人们已经拥有许多认知,也给予它们各式各样的美称。但是,我们真的足够了解鸟类吗?一直以来,人们深深羡慕着鸟类的身姿和飞行技能,喜爱它们的歌喉,却没人想要它
期刊
重获光明是什么感觉?300年前,这个问题引起了哲学家的兴趣。借助现代科技,一些盲人重获光明。可是,他们看到的世界和普通人有很大不同。怎么说呢,大部分重获视力的人惧怕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和常人太不一样了。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各个认知和身体机能的发育关键期。在人生头几年,婴幼儿通过五官体验和感知世界,学习语言,逐渐变成“人”。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期,人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阻碍。  在300年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