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陪伴式教育已经取代训戒式教育成为主流家庭教育方式,而陪伴教育中,学习陪伴已经成为父母陪伴孩子最主要的方式。然而家长在学习陪伴中出现了问题和矛盾,如何改变提高陪伴质量。
关键字:学习陪伴 亲子 问题
学习陪伴从属于家长陪伴,陪伴是父母参与的一种形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家长参与的起源,他们都强调母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陪伴在本质上是属于一种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传统的父母教育方式一般包括物质上的给予和为人处世方式的口头传授,而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一般由学校完成,文化水平较高的家庭父母会较大程度的参与到孩子的智育发展当中。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人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对于物质的单一依赖转向多极的精神诉求的需要。因此,对人的现代素质要求和对儿童的培养方式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化,以往被我们较为忽视的情感水平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家庭和家长的重视,传统教育忽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同时国内父母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等原因,往往在孩子社会能力培养上方法传统而单一,加之当代青少年受教育年限延长,造成其“社会成熟”减缓,形成了年轻人“晚熟”的时代。陪伴式教育的产生,就是针对既往教育的不足,是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互动的产物,是时代对人的要求和需求更新迭代的结果。
一、小学生家长学习陪伴的内容
(一)作业陪伴
作业陪伴指小学生在完成校内外作业,一般只指书面作业,包括父母布置的作业在内时所进行的陪伴。协助孩子背诵、默写、复习也属于作业陪伴。作业陪伴属于一种最为常见的学习陪伴,其占比在几种学习陪伴当中一般来说最大,所耗时间也最为长久。
(二)阅读陪伴
阅读陪伴是项重要和富有成效的学习陪伴,它是亲子沟通的特殊形式,阅读陪伴从3岁左右就开始,是几种学习陪伴当中可能在学龄前就普遍实施的一种陪伴。阅读陪伴在大多数家庭是实施程度最高,最具操作性的学习陪伴,相对而言其实施质量在几种学习陪伴中也最高。
(三)教育学习类活动陪伴
教育活动一般包括教育、文化、科技等使儿童产生学习的和认知行为的活动。一般指参观、体验等有学习、拓展视野或获得新知识和新体验的活动,包括如以下活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教类场馆,益智类活动,共同观看科教电视节目等。
二、小学生家长学习陪伴中的问题与矛盾
(一)监督代替陪伴
孩子接受各种知识技能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和陪伴,家长在陪伴孩子读书学习娱乐过程中无形与有形的教育和影响,以及这些过程中的故事、体验、冲突、感受和情绪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话题。教育从交往开始,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以父母陪伴的姿态呈现,既是教育和社会的双重进步,又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然而学习陪伴又不等同于学习指导或者学习监督,学习知识或作业上的指导属于学习陪伴的一部分,但不是学习陪伴的全部,很多家长在学习陪伴中“过度指导”孩子,不仅压制了孩子自己思维的空间,而且带来了不必要的“陪伴冲突”。陪伴和监督的区别在于,陪伴是亲子之间的地位相当,孩子和家长是朋友间的互相关心和情感相互分享;监督是亲子之间处于一定的等级关系,父母更多通过权威跟子女进行更多交流。
(二)陪伴时间缺乏
首先是当代社会教育成本的显著提高,不仅表现在育儿经济上,主要表现在时间与精力成本的付出,陪伴成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然而家长在工作和家庭两者之间的力量分配往往产生冲突,在家庭中陪伴孩子和家务劳动也难以做出较好的取舍。当代社会,学习陪伴代替养育陪伴和娱乐陪伴,成为家长陪伴孩子的主要陪伴方式已经是不争事实。学习陪伴的时间大幅增加,既是家长内心对孩子成长关怀的一种诉求,同时也是对子女教育重视的自然结果。然而,陪伴时间作为陪伴效果的基本保证,在不少家庭并不能得到满足,家长养育观念的提升未必换来对孩子陪伴时间的延长。
(三)形式主义陪伴
除此之外,家长在学习陪伴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也是陪伴矛盾的突出所在,陪伴是一个思想和心灵交往的过程,是感情和精神力量传递的过程。否则,一只宠物在孩子身边陪着其完成阅读或作业,也能成为学习陪伴。人类生育的过程是生物基因遗传的过程,养育和教育的过程是文化基因传承的过程。陪伴的过程是陪伴者正能量输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监督的过程。在陪伴孩子参观一些文化、科技场馆的过程当中,陪伴者与儿童之间的互动缺乏也是形式陪伴的体现,儿童在缺少家长的参与和讲解的情况下,参观本身的学习目的会减少,学习效果会下降,参观过程甚至质变成游玩的过程。
(四)存在陪伴焦虑
学习陪伴过程中的陪伴者焦虑也一直受到关注。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担心和焦虑是正常现象,但是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成为家长焦虑爆发的一个“风口”,学习是儿童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的过程会暴露出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加之国内学校普遍较大的课业壓力和作业负担,好奇心过强而导致的贪玩好动或注意力缺乏,以及在作业或阅读中表现出拖拉、磨蹭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其学习习惯的养成,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家长由成绩担心其未来,产生焦虑,表现在情绪上,最终作用在孩子身上,焦虑又成为陪伴冲突的来源。
三、对小学生家长学习陪伴的建议
(一)创造亲子学习空间,增加亲子成长时光
随着整个社会对于亲子教育认识的加深,社会、学校和各种机构开展的亲子教育培训、讲座已普及化,各种亲子活动、冬夏令营,线上微博、公众号丰富多彩,但是真正的亲子实体空间仍然有待建设和开发,尤其是供亲子沟通和共同学习的场所尤为缺乏,一般城市仅限于科技馆、少儿图书馆等大众型空间处所。学习型社会的提倡和建立,学龄阶段的儿童既有对知识和学习的丰富需求,同时也有对于父母陪伴的情感需求,因此,创设主题式的知识阅览场所和亲子共同参与和学习的任务型体验馆,以及满足亲子共处的个性阅读空间都是增加家长的学习陪伴时光,提升陪伴质量的务实举措。同时也引导父母们从传统的娱乐陪伴向学习陪伴和娱乐陪伴兼顾的育儿模式转变。 另外,在家庭中父母同样可以用心创造环境,。根据孩子不同的敏感期变化以及学习重心的迁移,改变书房、卧室乃至家庭环境的布置,创造出参与子女学习陪伴的机遇,提升陪伴的质量与效果。
(二)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陪伴质量
家长在学习陪伴的过程中,改善陪伴质量,达到更好的陪伴效果,一方面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创造,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陪伴方式上的技巧和方式的学习,在文化和精神资源的输出形式上着力。家庭教育指导属于通过社会力量的介入,通过专业人员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改变家长从原生家庭带出的固有的与子女相处的方式。学校、社区和网络资源都可以成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输出力量。学习陪伴既是一种无目的的陪伴行为,也是一种有目的的无声教育,儿童成长和发展是一点一点侵润和化育的结果,地方的妇女儿童中心(妇联)和学校以及相关的专业亲子教育机构可以联合起来,形成合力,给予学龄和学龄前家长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其掌握一定的陪伴技巧,在孩子的学习陪伴当中做到有的放矢,一定程度上减少陪伴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三)提倡家长终身成长,陪伴孩子共同进步
高质量的学习陪伴需要高素养的家长,父母希望孩子成为更好的孩子,自己首先要成为更好的父母。育人先育己,父母对孩子的示范和影响是无声和隐形的,身教重于言教。更好的示范和引导源自于父母自身的改变和进步,达成这一目的需要父母通过学习来完成。固有的传统思想认为父母总是优于子女的,子女应当孝顺于父母,因此,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放下身段与儿童平等,不能真正地做到尊重儿童,同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赢得孩子发自内心的敬畏。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有助于家长和孩子双方的情绪稳定和愉悦,而且有助于孩子的情感发展,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建立自信,形成健全向上的人格,最终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家长可以通过阅读、观看视频、听报告讲座、接受专业指导等多方面在沟通技巧、情绪控制、儿童认知和自身综合素质方面改变和提高,做到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示范和陪伴孩子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浩威.晚熟时代[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3月
[2]石遠鹏.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J].西藏教育,2016(6):16
[3]康丽颖.自觉的家庭教育从学会有效的陪伴开始[J].教育家,2018(25):24
谢扬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扬州
关键字:学习陪伴 亲子 问题
学习陪伴从属于家长陪伴,陪伴是父母参与的一种形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家长参与的起源,他们都强调母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陪伴在本质上是属于一种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传统的父母教育方式一般包括物质上的给予和为人处世方式的口头传授,而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一般由学校完成,文化水平较高的家庭父母会较大程度的参与到孩子的智育发展当中。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人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对于物质的单一依赖转向多极的精神诉求的需要。因此,对人的现代素质要求和对儿童的培养方式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化,以往被我们较为忽视的情感水平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家庭和家长的重视,传统教育忽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同时国内父母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等原因,往往在孩子社会能力培养上方法传统而单一,加之当代青少年受教育年限延长,造成其“社会成熟”减缓,形成了年轻人“晚熟”的时代。陪伴式教育的产生,就是针对既往教育的不足,是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互动的产物,是时代对人的要求和需求更新迭代的结果。
一、小学生家长学习陪伴的内容
(一)作业陪伴
作业陪伴指小学生在完成校内外作业,一般只指书面作业,包括父母布置的作业在内时所进行的陪伴。协助孩子背诵、默写、复习也属于作业陪伴。作业陪伴属于一种最为常见的学习陪伴,其占比在几种学习陪伴当中一般来说最大,所耗时间也最为长久。
(二)阅读陪伴
阅读陪伴是项重要和富有成效的学习陪伴,它是亲子沟通的特殊形式,阅读陪伴从3岁左右就开始,是几种学习陪伴当中可能在学龄前就普遍实施的一种陪伴。阅读陪伴在大多数家庭是实施程度最高,最具操作性的学习陪伴,相对而言其实施质量在几种学习陪伴中也最高。
(三)教育学习类活动陪伴
教育活动一般包括教育、文化、科技等使儿童产生学习的和认知行为的活动。一般指参观、体验等有学习、拓展视野或获得新知识和新体验的活动,包括如以下活动: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教类场馆,益智类活动,共同观看科教电视节目等。
二、小学生家长学习陪伴中的问题与矛盾
(一)监督代替陪伴
孩子接受各种知识技能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和陪伴,家长在陪伴孩子读书学习娱乐过程中无形与有形的教育和影响,以及这些过程中的故事、体验、冲突、感受和情绪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话题。教育从交往开始,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以父母陪伴的姿态呈现,既是教育和社会的双重进步,又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然而学习陪伴又不等同于学习指导或者学习监督,学习知识或作业上的指导属于学习陪伴的一部分,但不是学习陪伴的全部,很多家长在学习陪伴中“过度指导”孩子,不仅压制了孩子自己思维的空间,而且带来了不必要的“陪伴冲突”。陪伴和监督的区别在于,陪伴是亲子之间的地位相当,孩子和家长是朋友间的互相关心和情感相互分享;监督是亲子之间处于一定的等级关系,父母更多通过权威跟子女进行更多交流。
(二)陪伴时间缺乏
首先是当代社会教育成本的显著提高,不仅表现在育儿经济上,主要表现在时间与精力成本的付出,陪伴成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然而家长在工作和家庭两者之间的力量分配往往产生冲突,在家庭中陪伴孩子和家务劳动也难以做出较好的取舍。当代社会,学习陪伴代替养育陪伴和娱乐陪伴,成为家长陪伴孩子的主要陪伴方式已经是不争事实。学习陪伴的时间大幅增加,既是家长内心对孩子成长关怀的一种诉求,同时也是对子女教育重视的自然结果。然而,陪伴时间作为陪伴效果的基本保证,在不少家庭并不能得到满足,家长养育观念的提升未必换来对孩子陪伴时间的延长。
(三)形式主义陪伴
除此之外,家长在学习陪伴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也是陪伴矛盾的突出所在,陪伴是一个思想和心灵交往的过程,是感情和精神力量传递的过程。否则,一只宠物在孩子身边陪着其完成阅读或作业,也能成为学习陪伴。人类生育的过程是生物基因遗传的过程,养育和教育的过程是文化基因传承的过程。陪伴的过程是陪伴者正能量输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监督的过程。在陪伴孩子参观一些文化、科技场馆的过程当中,陪伴者与儿童之间的互动缺乏也是形式陪伴的体现,儿童在缺少家长的参与和讲解的情况下,参观本身的学习目的会减少,学习效果会下降,参观过程甚至质变成游玩的过程。
(四)存在陪伴焦虑
学习陪伴过程中的陪伴者焦虑也一直受到关注。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担心和焦虑是正常现象,但是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成为家长焦虑爆发的一个“风口”,学习是儿童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的过程会暴露出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加之国内学校普遍较大的课业壓力和作业负担,好奇心过强而导致的贪玩好动或注意力缺乏,以及在作业或阅读中表现出拖拉、磨蹭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其学习习惯的养成,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家长由成绩担心其未来,产生焦虑,表现在情绪上,最终作用在孩子身上,焦虑又成为陪伴冲突的来源。
三、对小学生家长学习陪伴的建议
(一)创造亲子学习空间,增加亲子成长时光
随着整个社会对于亲子教育认识的加深,社会、学校和各种机构开展的亲子教育培训、讲座已普及化,各种亲子活动、冬夏令营,线上微博、公众号丰富多彩,但是真正的亲子实体空间仍然有待建设和开发,尤其是供亲子沟通和共同学习的场所尤为缺乏,一般城市仅限于科技馆、少儿图书馆等大众型空间处所。学习型社会的提倡和建立,学龄阶段的儿童既有对知识和学习的丰富需求,同时也有对于父母陪伴的情感需求,因此,创设主题式的知识阅览场所和亲子共同参与和学习的任务型体验馆,以及满足亲子共处的个性阅读空间都是增加家长的学习陪伴时光,提升陪伴质量的务实举措。同时也引导父母们从传统的娱乐陪伴向学习陪伴和娱乐陪伴兼顾的育儿模式转变。 另外,在家庭中父母同样可以用心创造环境,。根据孩子不同的敏感期变化以及学习重心的迁移,改变书房、卧室乃至家庭环境的布置,创造出参与子女学习陪伴的机遇,提升陪伴的质量与效果。
(二)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陪伴质量
家长在学习陪伴的过程中,改善陪伴质量,达到更好的陪伴效果,一方面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创造,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陪伴方式上的技巧和方式的学习,在文化和精神资源的输出形式上着力。家庭教育指导属于通过社会力量的介入,通过专业人员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改变家长从原生家庭带出的固有的与子女相处的方式。学校、社区和网络资源都可以成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输出力量。学习陪伴既是一种无目的的陪伴行为,也是一种有目的的无声教育,儿童成长和发展是一点一点侵润和化育的结果,地方的妇女儿童中心(妇联)和学校以及相关的专业亲子教育机构可以联合起来,形成合力,给予学龄和学龄前家长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其掌握一定的陪伴技巧,在孩子的学习陪伴当中做到有的放矢,一定程度上减少陪伴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三)提倡家长终身成长,陪伴孩子共同进步
高质量的学习陪伴需要高素养的家长,父母希望孩子成为更好的孩子,自己首先要成为更好的父母。育人先育己,父母对孩子的示范和影响是无声和隐形的,身教重于言教。更好的示范和引导源自于父母自身的改变和进步,达成这一目的需要父母通过学习来完成。固有的传统思想认为父母总是优于子女的,子女应当孝顺于父母,因此,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放下身段与儿童平等,不能真正地做到尊重儿童,同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赢得孩子发自内心的敬畏。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有助于家长和孩子双方的情绪稳定和愉悦,而且有助于孩子的情感发展,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建立自信,形成健全向上的人格,最终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家长可以通过阅读、观看视频、听报告讲座、接受专业指导等多方面在沟通技巧、情绪控制、儿童认知和自身综合素质方面改变和提高,做到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示范和陪伴孩子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浩威.晚熟时代[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3月
[2]石遠鹏.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J].西藏教育,2016(6):16
[3]康丽颖.自觉的家庭教育从学会有效的陪伴开始[J].教育家,2018(25):24
谢扬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