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合理的体育活动可调节人的情感,改善自身神经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干预模型,对于优化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生活方式 心理健康 优化状态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对高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成社会共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手段的研究差强人意。众所周知,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多途径的系统工程,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资源的独特性,对大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有直接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优化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已成为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苏州科技学院、苏州教育学院、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医学院4校在校大学生,每校各随机抽取100人,总计400人。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选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北京体育大学研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锻炼习惯的养成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
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其中个体的兴趣爱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问卷数据的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平均每天用于锻炼的时间、学管干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体育锻炼的关注程度、体能耐力主导类项目喜好程度和周围朋友的个数,按照重要顺序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受上述因素影响。喜好锻炼平均每天锻炼较多者、喜欢体能耐力主导类者、朋友相对少的者和班级管理干部关注锻炼者,更容易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2.锻炼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分别进行分析,自变量引入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八个锻炼态度变量。数据分析中将显著性水平值设定为0.15,以便更多的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利于讨论分析。进行上述数据分析过程的目的是尽可能将心理健康水平客观的标准引入;两种回归分析同时发现,在体育锻炼态度8个变量中,仅行为态度进入回归方程。通过放大进入回归方程的值,笔者未发现有新变量进入。研究表明: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八维度指标中,行为态度是极显著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3.体育锻炼项目、爱好与心理健康关系
为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锻炼项目爱好之间的关系,数据分析过程中以代表学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的SCL90量表的因子平均分为因变量,以学生对体育锻炼项目的爱好程度为自变量,包括:单人对抗、集体对抗、技巧、体能速度主导类、体能耐力主导类和体能力量主导类等项目的爱好程度自评情况,分析方法选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将显著性水平值设定为0.15。回归分析发现:多人集体对抗性项目、体能速度主导类项目和单人对抗性项目进入回归模型。结果预示:多人集体对抗性项目和单人对抗性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正向作用,即起到优化的功能;而体能速度主导类项目对心理健康状况有负向作用。
据相关文献报道:参加不同的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受锻炼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选用的项目有限,本研究就大学校园常见的体育锻炼项目进行学生个体参与情况调查。以SCL90量表的因子平均分为因变量,将大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进行变量转换,转换为逻辑变量。分析表明:技巧类项目、足球和其它项目进入到回归模型。这表明:技巧类项目(包含体育舞蹈、武术和体操等)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负面影响,而足球有正面的作用。同时,分析还发现在笔者设计的参与体育锻炼项目中,尚有未详细列出的锻炼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正向作用,反映在分析结果上出现其它项目进入回归模型,此类研究今后有必要深入。
由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较多,为研究不良心理健康状况影响体育锻炼方面的原因,以学生的SCL90量表因子得分为因变量,将学生的体育锻炼相关背景信息作为自变量,包括:性别、平均每天锻炼的时间、生源类别、学科类别、周围的朋友数、崇拜体育明星、收看媒体转播的体育比赛、体育课的质量、学管干部对锻炼的关注程度、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对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自我认识以及形成有意识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时间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分析发现,生源类别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按照重要程度依次进入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在生源类别中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欠佳,而城镇学生相对较好。爱好体育锻炼的同学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三、讨论与建议
1.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合理的体育活动可调节人的情感,改善自身神经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
2.行为态度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积极向上的行为态度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
3.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城乡差异,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对于农村学生和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人为干预和督促学生自我调整。
4.良好的习惯是形成合理体育生活方式的关键。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在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尤其是对体能耐力主导类项目的兴趣,并采用多种手段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要采用合理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不提倡学生过多进行社交活动,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5.从优化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在培养学生体育爱好上,激发学生将兴趣爱好转移到多人集体对抗性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和单人对抗性项目(如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对于喜欢体能速度主导类项目的、参与技巧类项目锻炼的学生,有必要使其认识项目自身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积极采用必要的自我优化措施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王纳新.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生活方式 心理健康 优化状态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对高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成社会共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手段的研究差强人意。众所周知,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多途径的系统工程,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资源的独特性,对大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有直接影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优化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已成为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苏州科技学院、苏州教育学院、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医学院4校在校大学生,每校各随机抽取100人,总计400人。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选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北京体育大学研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锻炼习惯的养成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
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其中个体的兴趣爱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问卷数据的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平均每天用于锻炼的时间、学管干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体育锻炼的关注程度、体能耐力主导类项目喜好程度和周围朋友的个数,按照重要顺序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受上述因素影响。喜好锻炼平均每天锻炼较多者、喜欢体能耐力主导类者、朋友相对少的者和班级管理干部关注锻炼者,更容易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2.锻炼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分别进行分析,自变量引入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八个锻炼态度变量。数据分析中将显著性水平值设定为0.15,以便更多的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利于讨论分析。进行上述数据分析过程的目的是尽可能将心理健康水平客观的标准引入;两种回归分析同时发现,在体育锻炼态度8个变量中,仅行为态度进入回归方程。通过放大进入回归方程的值,笔者未发现有新变量进入。研究表明:在体育锻炼态度的八维度指标中,行为态度是极显著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3.体育锻炼项目、爱好与心理健康关系
为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锻炼项目爱好之间的关系,数据分析过程中以代表学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的SCL90量表的因子平均分为因变量,以学生对体育锻炼项目的爱好程度为自变量,包括:单人对抗、集体对抗、技巧、体能速度主导类、体能耐力主导类和体能力量主导类等项目的爱好程度自评情况,分析方法选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将显著性水平值设定为0.15。回归分析发现:多人集体对抗性项目、体能速度主导类项目和单人对抗性项目进入回归模型。结果预示:多人集体对抗性项目和单人对抗性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正向作用,即起到优化的功能;而体能速度主导类项目对心理健康状况有负向作用。
据相关文献报道:参加不同的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受锻炼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选用的项目有限,本研究就大学校园常见的体育锻炼项目进行学生个体参与情况调查。以SCL90量表的因子平均分为因变量,将大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锻炼项目进行变量转换,转换为逻辑变量。分析表明:技巧类项目、足球和其它项目进入到回归模型。这表明:技巧类项目(包含体育舞蹈、武术和体操等)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负面影响,而足球有正面的作用。同时,分析还发现在笔者设计的参与体育锻炼项目中,尚有未详细列出的锻炼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正向作用,反映在分析结果上出现其它项目进入回归模型,此类研究今后有必要深入。
由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较多,为研究不良心理健康状况影响体育锻炼方面的原因,以学生的SCL90量表因子得分为因变量,将学生的体育锻炼相关背景信息作为自变量,包括:性别、平均每天锻炼的时间、生源类别、学科类别、周围的朋友数、崇拜体育明星、收看媒体转播的体育比赛、体育课的质量、学管干部对锻炼的关注程度、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对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自我认识以及形成有意识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时间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分析发现,生源类别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按照重要程度依次进入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在生源类别中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欠佳,而城镇学生相对较好。爱好体育锻炼的同学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三、讨论与建议
1.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合理的体育活动可调节人的情感,改善自身神经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
2.行为态度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积极向上的行为态度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
3.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城乡差异,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对于农村学生和体育兴趣不高的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人为干预和督促学生自我调整。
4.良好的习惯是形成合理体育生活方式的关键。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在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尤其是对体能耐力主导类项目的兴趣,并采用多种手段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要采用合理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不提倡学生过多进行社交活动,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5.从优化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在培养学生体育爱好上,激发学生将兴趣爱好转移到多人集体对抗性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和单人对抗性项目(如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对于喜欢体能速度主导类项目的、参与技巧类项目锻炼的学生,有必要使其认识项目自身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积极采用必要的自我优化措施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王纳新.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