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中很多字词与现如今是有较大差别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困惑。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没有对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准确掌握,初中语文对文言文的学习是达不到要求的。下面我们从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入手,分析一下这些词的用法,希望能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一、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很多同学在初学文言文时弄不清楚实词和虚词的分类。那么,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呢?
1. 实词
实词,顾名思义,就是实实在在有意义的词语,它能够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也能单独地回答问题。
那么哪些词是实词呢?在现代汉语中,实词主要包括动词、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形容词等六种词语,但是在文言文中则不尽相同,文言文中实词不包括代词,包括动词、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等五种。实词的数量是十分多的,而且有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还包括着众多的古今异义,只有大量掌握实词,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性的活用,才能更容易读懂文言文。
2. 虚词
虚词,顾名思义,就是比较虚幻的词,与实词相对,它没有实实在在的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离开实词,虚词便毫无意义。比如,“之、以、而、为、是、安、孰、胡”等就是比较常用的虚词。
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但是在文言文中有一个不同之处:文言文虚词还包括了代词。
另外,文言中还有一类词表面上看是一个词,实际上表示两个词的含义,这类词称为兼词,如“焉(于是)”“诸(之于或之乎)”“盍(何不)”“叵(不可)”等。它们的数量不多,但有重要的语法功能,应归属虚词类中。
二、如何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
1. 实词
(1)掌握词的古今义
文言文中,很多实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样,比如文言文中的“妻子”是指妻子和儿子,但是现代汉语中的“妻子”仅仅指代配偶,没有子女的一层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注意词的古今意义,多总结这类古今异义的例子。
(2)注意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
文言文中有一种通假现象,这种情况是老师和学生都比较头疼的问题。掌握实词就必须掌握实词的通假意义。通假包括两种情况:音同音近通假(如“蚤”同“早”)和形近通假(如“说”同“悦”,“沈”同“沉”),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这些。
(3)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由两个具有相同或相反意义的语素构成的词称之为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只是突出一方的意义,比如“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就是有“作”和“息”两个相反的字构成,但是在此处主要是指“作”,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
(4)要注意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很多实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的特性,所以在句子的理解中,就要找到该句子所对应的这个词的意思,找到正确的含义才能理解这句话。如“举”就有很多种意义:举起、拿、提出、全、起身、推举、任用、发动、举行、举动、攻克、完成、生育、检举揭发、科举、中举等等,而“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则是“全”的意思。
2. 虚词
(1)根据语境分析
很多时候,学生对于虚词感觉无处下手,或者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其实,我们在文言文中,完全可以根据语境来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就能辨别其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2)分辨古今
同实词一样,虚词也会有古今异义。比如“所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因果关系,是连词;而文言文中则不一样,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在具体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也要分辨虚词的古今意义,要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来解释。
(3)注意特殊用法
虚词的特殊用法,主要包括兼词的用法和虚词连用的用法。兼词里,比如“诸”可以作“之于”讲,“焉”可以作“于之”讲,等等。虚词连用中,是为了加强语气,突出重点,比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耳”“矣”连用,就是为了突出“矣”。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以上,我们分析了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的分类和用法,希望可以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师生对实词、虚词的掌握更加牢固。
一、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很多同学在初学文言文时弄不清楚实词和虚词的分类。那么,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呢?
1. 实词
实词,顾名思义,就是实实在在有意义的词语,它能够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也能单独地回答问题。
那么哪些词是实词呢?在现代汉语中,实词主要包括动词、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形容词等六种词语,但是在文言文中则不尽相同,文言文中实词不包括代词,包括动词、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等五种。实词的数量是十分多的,而且有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还包括着众多的古今异义,只有大量掌握实词,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性的活用,才能更容易读懂文言文。
2. 虚词
虚词,顾名思义,就是比较虚幻的词,与实词相对,它没有实实在在的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离开实词,虚词便毫无意义。比如,“之、以、而、为、是、安、孰、胡”等就是比较常用的虚词。
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但是在文言文中有一个不同之处:文言文虚词还包括了代词。
另外,文言中还有一类词表面上看是一个词,实际上表示两个词的含义,这类词称为兼词,如“焉(于是)”“诸(之于或之乎)”“盍(何不)”“叵(不可)”等。它们的数量不多,但有重要的语法功能,应归属虚词类中。
二、如何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
1. 实词
(1)掌握词的古今义
文言文中,很多实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样,比如文言文中的“妻子”是指妻子和儿子,但是现代汉语中的“妻子”仅仅指代配偶,没有子女的一层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注意词的古今意义,多总结这类古今异义的例子。
(2)注意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
文言文中有一种通假现象,这种情况是老师和学生都比较头疼的问题。掌握实词就必须掌握实词的通假意义。通假包括两种情况:音同音近通假(如“蚤”同“早”)和形近通假(如“说”同“悦”,“沈”同“沉”),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这些。
(3)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由两个具有相同或相反意义的语素构成的词称之为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只是突出一方的意义,比如“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就是有“作”和“息”两个相反的字构成,但是在此处主要是指“作”,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
(4)要注意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很多实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的特性,所以在句子的理解中,就要找到该句子所对应的这个词的意思,找到正确的含义才能理解这句话。如“举”就有很多种意义:举起、拿、提出、全、起身、推举、任用、发动、举行、举动、攻克、完成、生育、检举揭发、科举、中举等等,而“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则是“全”的意思。
2. 虚词
(1)根据语境分析
很多时候,学生对于虚词感觉无处下手,或者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其实,我们在文言文中,完全可以根据语境来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就能辨别其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2)分辨古今
同实词一样,虚词也会有古今异义。比如“所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因果关系,是连词;而文言文中则不一样,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在具体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也要分辨虚词的古今意义,要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来解释。
(3)注意特殊用法
虚词的特殊用法,主要包括兼词的用法和虚词连用的用法。兼词里,比如“诸”可以作“之于”讲,“焉”可以作“于之”讲,等等。虚词连用中,是为了加强语气,突出重点,比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耳”“矣”连用,就是为了突出“矣”。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以上,我们分析了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的分类和用法,希望可以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师生对实词、虚词的掌握更加牢固。